腹泻拔罐拔哪里 腹泻拔罐治疗处方
腹泻拔罐拔哪里 腹泻拔罐治疗处方
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
配穴:寒湿困脾者加脾俞,阴陵泉;肠腑湿热者加下巨虚,手三里,合谷;饮食停滞者加中脘,建里;肝郁气滞者加期门;脾气亏虚者加脾俞,足三里;脾气下陷者加关元,气海;肾阳亏虚者加肾俞,关元。
疗程:每日1次,每次留罐10-15分钟,3天为一疗程。
拉肚子拔罐有用吗 腹泻拔罐治疗原则
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者健脾益肾,温化寒湿;肝郁气滞,食滞胃肠,肠腑湿热者行气化滞,通调腑气。
拔火罐能拔肚脐吗
拔罐可以拔肚脐眼吗
拔罐可以拔肚脐眼。
人的肚脐眼是最怕着凉的地方,和腹部其他部位不同,肚脐下没有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而且这个部位皮肤较薄,敏感度高,具有渗透性强,吸收快的特点,但这个位置又是人体相对比较虚弱的地方,容易受凉感染风寒。拔罐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的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点部位,产生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肚脐眼拔罐有什么功效
肚脐眼有个穴位,叫神阙穴,这个穴位是任脉的重要穴位,任脉总领全身阴经,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联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所以神阙穴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具有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功效。
肚脐眼拔罐有什么好处
1.肚脐眼一旦受寒,容易引起肠胃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尤其是女性在月经期,肚脐受凉还会导致经血不畅,引起痛经,月经不调等问题,在这个部位拔罐可以温通阳气,健脾和胃,有效防止腹泻,腹痛问题。
2.在肚脐眼拔罐能祛风利湿,驱散寒邪,先对肚脐艾灸后再闪罐,可以有效补表气,透内热,有效治疗因寒热病邪,湿邪内盛引起的荨麻疹问题。
怎么在肚脐眼拔罐
由于肚脐眼是人体比较脆弱的部位,若拔罐不当的话,容易引起副作用,所以在这个部位拔罐时要注意,罐的负压不易过大,拔罐时间不宜太长,拔罐选择用负压罐最好,负压罐容易调整负压,并且不易烫伤皮肤,拔罐时以皮肤出现充血或轻度淤血时起罐。
肚脐眼日常护理方法
1.注意肚脐眼卫生:天气热的时候,身体上的污垢容易随着汗液进入肚脐眼沉积,所以每天最好用温水加中性的沐浴露来清洗肚脐,将污垢清除干净才能避免细菌滋生。
2.防止肚脐着凉:爱美的姑娘们最好还是不要穿漏脐装,天气凉爽,或低温天气更加不要穿;吹电扇,空调的时候不要对着肚脐眼吹;睡觉的时候应盖好肚子,以免着凉。
拔火罐祛湿并非越久越有效
在炎热的天气,仍然有很多人喜欢呆在空调房拔火罐来祛除体内的“湿气”,他们认为拔罐越久疗效越好。殊不知,专家表示,拔火罐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吸拔的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在炎热的天气更是不宜超过15分钟。另外,身体不好的老人、体瘦者,拔罐时间应该减半。
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火罐要在皮厚肉多的地方拔,时间也不能太久,更别拔太紧。否则不但伤害到了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同一个部位不要反复拔,一般要间隔7~10天再拔,一个月两三次为宜。还有,靠拔火罐保健需要长期坚持,尽量去正规的医疗机构拔火罐。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脉微细无力等晕罐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注意保暖,情况严重者送医院处理。
三类人拔火罐需谨慎
1.皮肤过敏、皮肤损伤者。拔火罐有可能加重过敏症状。而且皮肤溃疡的地方也不能拔,容易引发感染、水疱,加重溃疡。
2.孕妇、女性月经期。尤其是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孕妇如果进行不适当的拔火罐可引起先兆流产等。如果在经期拔小腹或者是拔腰骶部,会引起月经过多。
3.酒足饭饱后。血液流向肝脏进行代谢工作,此时拔火罐,气血又被强行引导到拔罐部位,容易出现眩晕、恶心等各种不适。
频繁拔罐无益身体健康反而损阳气
中医表示,拔罐不单考验技术,还应坚持“适度原则”,过于频繁的拔罐不仅无益身体健康,反而有损阳气,不利养生保健。
人到中年的徐先生工作繁忙,压力颇大的他经常感到腰酸背痛、疲劳不堪,妻子就经常为他拔罐治疗。刚开始时,徐先生感到效果很好,筋骨疼痛的症状减轻,人也神清气爽、通体舒畅。于是妻子便“再接再厉”,每晚临睡前都给徐先生拔罐。伴随次数增多,徐先生感觉越来越怕冷,有一次还拔出“血疱”来,几处拔罐的部位“血疱”破裂出血,让他感到疼痛不堪。
据了解,拔火罐具有疏通经络、行血祛淤、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的功效,尤其对风寒湿痹引起的急性疼痛、筋骨酸楚等不适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拔罐实际上是一种泻法,在负压作用下使经络部位的局部皮肤充血,把淤血、痰涎、水浊、邪火等病理产物通过皮肤毛孔中吸拔出体外。但拔罐时,因皮肤毛孔张开,阳气容易外泄,因此不考虑体质而频繁拔罐就容易损伤阳气,使人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劳怕冷,甚至腰酸腹泻等。
“对一些长时间的疼痛、慢性疲劳,拔火罐疗法并不合适。”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医师钟伟泉表示,老年人大多年老体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拔罐疗法不宜作为日常的养生手段。即使是体质较好的中年人,也不能每天都拔罐,治疗疾病可隔日一次,预防保健则宜一周两次。
大人腹泻怎么快速止泻 拔罐止泻
选穴:1天枢、中脘、气海、合谷、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等穴;2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等穴。
方法:急性腹泻取第1组穴位,患者取仰臥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具,然后在所选的穴位.上拔罐,留罐10~ 15分狆。毎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如慢性腹泻两组穴位交替轮流使用,治疗时取适当的体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具,将罐拔在所选的穴位上,留罐10~ 15分钟。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
功效:散寒温中,健脾止泻。治疗急慢性腹泻。
腹泻拔罐拔哪里
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者健脾益肾,温化寒湿;肝郁气滞,食滞胃肠,肠腑湿热者行气化滞,通调腑气。
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配穴:寒湿困脾者加脾俞,阴陵泉;肠腑湿热者加下巨虚,手三里,合谷;饮食停滞者加中脘,建里;肝郁气滞者加期门;脾气亏虚者加脾俞,足三里;脾气下陷者加关元,气海;肾阳亏虚者加肾俞,关元。
疗程:每日1次,每次留罐10-15分钟,3天为一疗程。
拉肚子拔火罐
拉肚子拔火罐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治疗腹泻的拔罐疗法:
1、患者取仰卧位,用口径6cm的中型火罐于肚脐窝处(相当于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两侧天枢穴的部位)拔一罐,一般隔一天或隔四天一次,往往1~ 3 次即可减轻或者痊愈。适用于大便溏薄、次数多,或为清冷之灰白色稀便,或为完谷不化之稀便。
2、取穴:①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②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下巨虚。按俞穴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取上述两组腧穴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一次,进行拔罐治疗。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泄泻。
拔罐注意事项
拔罐法需注意,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泡时,小的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的部位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拉肚子不能吃什么
1、刺激性的食物:辣椒、芥茉、胡椒、大蒜等刺激性强侧食物刺激消化道粘膜,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更不利于消化道功能的恢复。
2、过油腻的食物:过于油腻的食物会增加胃的负担,也会因为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也就是典型的脂肪泻,所以对于拉肚子的人更加不能吃油腻的食物,这样只会加重腹泻。
3、过冷的食物:凉饮、凉菜等过冷的东西,会刺激肠道,使肠道蠕动加快,使腹泻更加严重。
3、通便润肠的食物:如桃子、香蕉、蜂蜜等有通便、润肠功效的食物,食用后会加重病情。
4、鸡蛋:鸡蛋属于高蛋白食物,不利于消化,吃鸡蛋不但起不到滋补身体的作用,反而加重病情。
5、大蒜:大蒜虽有杀菌作用,但同时有极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加重腹泻。
腹泻拔罐拔哪里 腹泻拔罐取穴解析
本病病位在肠,故取大肠募穴天枢,大肠背俞穴而成俞募配穴,与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合用,调理肠腑而止泻;三阴交健脾利湿兼调理肝肾,各种泄泻皆可用之。四穴合用,标本兼治,泄泻自止;寒湿困脾者加脾俞,阴陵泉健脾化湿;肠腑湿热者加合谷,下巨虚,手三里清利湿热;饮食停滞者加中脘,建里消食导滞;肝郁气滞者加期门疏肝理气;脾气亏虚者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脾气下陷者加关元,气海升举阳气;肾阳亏虚加肾俞,关元温肾固本。
拔罐禁忌 拔罐太频繁不利于养生
频繁拔罐不利养生
人到中年的徐先生工作繁忙,压力颇大的他经常感到腰酸背痛、疲劳不堪,妻子就经常为他拔罐治疗。刚开始时,徐先生感到效果很好,筋骨疼痛的症状减轻,人也神清气爽、通体舒畅。于是妻子便“再接再厉”,每晚临睡前都给徐先生拔罐。伴随次数增多,徐先生感觉越来越怕冷,有一次还拔出“血疱”来,几处拔罐的部位“血疱”破裂出血,让他感到疼痛不堪。
据了解,拔火罐具有疏通经络、行血祛淤、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的功效,尤其对风寒湿痹引起的急性疼痛、筋骨酸楚等不适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拔罐实际上是一种泻法,在负压作用下使经络部位的局部皮肤充血,把淤血、痰涎、水浊、邪火等病理产物通过皮肤毛孔中吸拔出体外。但拔罐时,因皮肤毛孔张开,阳气容易外泄,因此不考虑体质而频繁拔罐就容易损伤阳气,使人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劳怕冷,甚至腰酸腹泻等。
“对一些长时间的疼痛、慢性疲劳,拔火罐疗法并不合适。”专家表示,老年人大多年老体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拔罐疗法不宜作为日常的养生手段。即使是体质较好的中年人,也不能每天都拔罐,治疗疾病可隔日一次,预防保健则宜一周两次。
拔罐的注意事项
进行拔罐治疗时,室内须倮持适当的温度,避开风口。拔罐的基本手法要求稳、准、快,吸拔力的大小决定于扣罐的时机、速度、罐具大小、罐内温度等因素。
拔罐之前,要准确选好施治的部位。拔罐部位以肌肉丰满、皮下脂肪组织丰富及毛发较少处为宜。血管浅显处、皮肤细嫩处、溃疡疤痕处和鼻、眼等处以及皮肤松弛而有较多皱纹处均不宜拔罐。
拔罐过程中要时刻观察和询问受术者的感觉和情况,注意受术者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当受术者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呼吸急促、脉细数等症状时,应及时取下罐具,让受术者平卧,使其头低脚高,并适量为其补充温开水,静卧片刻便可恢复正常。
拔罐时,要叮嘱受术者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罐具脱落造成烫伤或碰伤。拔罐数目较多时,施罐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而产生疼痛或因部位拔罐重叠导致皮肤破损,甚至会因罐具互相挤压而产生脱落。
孕妇拔火罐的危害
孕妇不宜拔火罐,对孕妇及胎儿产生严重的影响后果,孕妇慎拔火罐,拔火罐是最常见的一种中医治疗方式,拔火罐可促进活血,因其操作简单效果良好而广受喜爱。像运动员易犯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对其肝腧、胆腧、足三里、阳陵泉等处进行施治,效果就很不错。
促进血液的运行,孕妇如果进行不适当的拔火罐可引起先兆流产。腹部,液腕,腹股沟等处不可以拔火罐,建议非必要情况最好不要进行拔火罐,特殊情况需拔火罐时,也需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不同情况,拔火罐相应的穴位也有所改变。
通常,感觉到胃胀、胃痛,打嗝带有食物气味,厌食,舌苔厚腻者,多是长期暴饮暴食,饮食积滞于胃,从而引发的消化不良;而先天脾胃虚弱,消化功能较差的人,也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表现为长期面黄肌瘦,气短乏力,胃胀、胃痛隐隐,稍不注意就腹泻等。
孕妇、皮肤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患者不宜用此疗法。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孕妇不可以拔火罐,妊娠妇女的下腹及腰骶部,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能拔罐,以防流产或早产。拔火罐的一些禁忌,如饱腹、空腹都不宜操作;早起要先排便;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等。而对于某些人群,则属于拔火罐的禁忌人群,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皮肤损伤、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各种骨折、极度衰弱、孕妇、妇女月经期、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均应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 虽然拔火罐有好处但是孕妇是不可以拔火罐的!
孕妇不可以拔火罐,孕妇如果进行不适当的拔火罐可引起先兆流产等,建议非必要情况最好不要进行拔火罐,特殊情况需拔火罐时,也需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怀孕后最好不要拔火罐,如果处理不好导致流产就麻烦了。
腹泻针灸按摩改善
治疗腹泻的拔罐疗法:
1、患者取仰卧位,用口径6cm的中型火罐于肚脐窝处(相当于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两侧天枢穴的部位)拔一罐,一般隔一天或隔四天一次,往往1-3次即可减轻或者痊愈。适用于大便溏薄、次数多,或为清冷之灰白色稀便,或为完谷不化之稀便。
2、取穴:①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②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下巨虚。按俞穴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取上述两组腧穴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一次,进行拔罐治疗。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泄泻。
拔罐法需注意,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泡时,小的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比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止感染。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的部位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适宜拔罐。
治疗腹泻的针灸疗法:
腹泻灸法1:
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腹泻灸法2: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
腹泻灸法3: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加内关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壮,其他穴位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此法多用于寒湿型腹泻。
刺血拔罐禁忌 刺血拔罐前
做刺血拔罐除了要给拔罐的罐具消毒以外,还要给放血针具、施罐者的双手等使用的东西都消毒,防止感染,消除被施罐者的不安全疑虑,其泻血笔、泻血针、拔罐器应专人专用,泻血针仅限使用一次。
在刺血拔罐前就要提前调整好室内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出汗多影响拔罐效果,温度过低受到寒凉,同时在夏季进行刺血拔罐前最好先洗个澡,把身体擦干,这样就不会有多余的汗液影响罐具的吸附。
(1)凡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禁用刺血拔罐,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等。
(2)有新伤骨折、疤痕、恶性肿瘤、局部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局部皮肤弹性差者禁用刺血拔罐。
(3)妇女月经期 下腹部慎用,妊娠 期下腹部、腰低部乳房处禁用刺血拔罐。
(4)如心、肾、肝有严重疾病以及高热抽搐者禁用刺血拔罐。
(5)有皮肤过敏、外伤、溃疡者禁用刺血拔罐。
(6)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用刺血拔罐。
(7)大出血、过饱、大汗、大渴、过饥、酒醉和过劳等禁用刺血拔罐。
一天拉肚子十几次怎么办 拔罐法
采用拔罐法治疗腹泻,常用以下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用口径6厘米的中型火罐于肚脐窝处(相当于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两侧天枢穴的部位)拔一罐,一般隔1日或隔4日1次,治疗1~3次后病症即可减轻或者痊愈。
适用病症:大便溏薄、次数多,或为清冷之灰白色稀便,或为完谷不化之稀便。
备注:拔罐法需在专业的中医师下操作,不可自行治疗。
家里自行拔火罐要注意九点
在家拔罐注意事项
一、分清体质。按体质拔罐进行补泻,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注意身体状况。
有心脏病,严重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血液性疾病,皮肤过敏,浮肿,水肿,血压过高,有血液疾患及有出血倾向者,患皮肤病以及孕妇、经期,还有过饱、过渴、过饥、醉酒时都不适宜拔罐。
三、有些部位不宜拔。
肚脐、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破损处、静脉曲张部位、瘢痕处,乳头、骨头突出处均不宜拔。拔罐旧痕未消退前,最好也别拔。
四、拔罐后不可立即洗澡。
拔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被“伤害”的状态,敏感脆弱,此时洗澡非常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等,建议等上两三个小时。
五、拔罐时应注意保暖,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
六、根据病情拔罐,一般为轮流取穴,一次不宜过多。
局部瘀血尚未消退时,不应再于原部位重复拔罐。
七、随年龄体质性别判断拔罐时间。
拔罐时间应根据年龄、体质、性别及病情轻重缓急而定留罐时间,一般拔罐时间为10~15分钟,大罐吸拔力强,可适当缩短时间,否则可能会起疱。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八、拔罐后不慎起疱,应及时涂烫伤膏,或去医院处理。
九、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平时大家需要注意这些自行拔火罐的方法,要注意自己的禁忌事项而且要注意身体素质,避免导致头晕头痛,而且要注意调整,而且要注意避免凉水。
禁忌:不宜频繁拔罐 不利养生
拔火罐具有疏通经络、行血祛淤、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的功效,尤其对风寒湿痹引起的急性疼痛、筋骨酸楚等不适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拔罐实际上是一种泻法,在负压作用下使经络部位的局部皮肤充血,把淤血、痰涎、水浊、邪火等病理产物通过皮肤毛孔中吸拔出体外。但拔罐时,因皮肤毛孔张开,阳气容易外泄,因此不考虑体质而频繁拔罐就容易损伤阳气,使人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劳怕冷,甚至腰酸腹泻等。
对一些长时间的疼痛、慢性疲劳,拔火罐疗法并不合适。专家表示,老年人大多年老体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拔罐疗法不宜作为日常的养生手段。即使是体质较好的中年人,也不能每天都拔罐,治疗疾病可隔日一次,预防保健则宜一周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