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医治疗肝病

中医治疗肝病

疏肝宜柔

肝为刚脏,肝体宜柔,肝用宜疏。彭勃认为,慢性肝病多兼有气郁之证,治疗用药宜柔中兼疏,疏中兼柔,使气血调和。一要防止疏泄太过,以免有损肝体,一要避免养阴碍胃。同时彭勃还认为在一张处方中不宜用多味疏肝药,取药应轻疏柔和而不伤阴,常用者有郁金、合欢花、绿萼梅、生麦芽等。其中生麦芽甘咸微寒,既可疏肝又可健胃,药性平和,为常用之品。疏肝汤剂若久服,药方不宜过大,药量不宜过多,更须注意柴胡升散之性。

健脾宜早

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应注重调理中州,自始至终注意顾护脾胃。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肝病治疗应将顾护脾胃放在首位。彭勃一般选用党参、砂仁、山药、扁豆等益气升阳、醒脾健中。

中国自古就有对中药的研究,就是靠着中医的显着成果逐渐发展成今天的,中医治疗肝病具有西医不能达到的疗效,另外为了预防肝病的发展,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烟酒的摄入,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杜绝肝病的再次发生。

中医如何看肝纤维化

活血化瘀法:肝藏血,主疏泄,肝受邪必将导致血运异常,血滞经脉,成为瘀血形成的生理基础。在慢性肝病的演变过程中,多种致病因素如湿热邪毒、酒精等导致肝纤维化,瘀血为致病的原因,故宜活血化瘀。

益气活血法:气为血之帅,气旺有助于鼓动血液运行,故用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

滋阴活血法:根据中医肝肾同源理论,肝病日久损及肾脏。因肝纤维化以湿热多见,热毒易损伤阴液,患者也多见肾阴亏损。因此,在治疗上除了健脾燥湿、化瘀通络外,滋补肝肾之阴也很重要。

行气活血法:肝主疏泄,肝气郁滞可致血瘀,血瘀引起气滞,因此行气活血法为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常用治法。

解毒活血法:湿热毒邪是导致肝纤维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肝纤维化患者常兼有湿热毒邪未尽,因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常配以清热解毒之法。

化痰活血法: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为毒邪内侵,肝络阻滞,毒滞经络,日久化热,灼津成痰,加之毒邪留恋,蕴于脾胃,水湿不化,而致痰瘀互结,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因此,化痰活血也常用于治疗肝纤维化。

中西医治疗肝硬化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那么中西医治疗肝硬化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中医将肝硬化分为气郁湿阻、寒湿困脾、湿热内蕴、肝脾血瘀和脾肾阳虚五型,其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1、气郁湿阻型肝硬化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有疼痛,纳少嗳气,食后作胀,小便少。苔白腻,脉弦。故中医治疗肝硬化以疏肝利气,行温消满为主。

中医治疗肝硬化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加减。

2、寒湿困脾型肝硬化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问,得热稍舒,形寒肢冷,精神困倦,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苔白腻,脉缓。所以中医治疗肝硬化以温中散寒,化湿利水为主。

中医治疗肝硬化方药:实脾饮加味。

3、湿热内蕴型肝硬化

症状:腹大坚满,院腹急痛,烦热口苦,纳少身重,溲赤短涩,大便秘结或搪垢,或有面目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数。因此中医治疗肝硬化以清热利湿,利水退黄为主。

中医治疗肝硬化方药:茵陈蒿汤合中满分消九加减。

4、肝脾血瘀型肝硬化

症状:腹大坚满,胁腹攻痛,右胁触之有疤块,质偏硬,脉络怒张,面色黧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渴不欲饮,牙宣鼻衄,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故中医治疗肝硬化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为主。

中医治疗肝硬化方药:调营饮加减。

5、脾肾阳虚型肝硬化

症状:腹大胀满,朝轻暮重,神疲体倦,畏寒肢冷,脘闷纳呆,大便溏薄,面色苍黄或(白光)白,腰膝酸软,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舌质胖淡,脉沉细。所以中医治疗肝硬化以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为主。

中医治疗肝硬化方药:附子理中九合真武汤加减。

中西医治疗肝硬化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而西医治疗肝硬化的常见方法如下:

1、支持治疗,静脉输入高渗葡萄糖液以补充热量,肝硬化患者输液中可加入维生素C、胰岛素、氯化钾。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病情较重者可输入白蛋白、新鲜血浆。

2、肝炎活动的患者可给予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如肝泰乐、维生素C。必要时静脉输液治疗肝硬化。

3、口服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如心得安、消心痛、心痛定等。

4、补充B族维生素和消化酶,如维康福。

5、脾功能亢进的治疗,可服用升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药物,如利血生、鲨肝醇、氨肽素。必要时肝硬化患者可行脾切除术或脾动脉栓塞术治疗。

6、腹水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利尿治疗、放腹水、腹水回输等。

7、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适应症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巨脾伴脾功能亢进;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高危的肝硬化患者。包括:门-腔静脉分流术,门-奇静脉分流术和脾切除术等。术后并发症为肝性脑病及术后再出血等。

8、肝脏移植手术,适用于常规内外科治疗无效的终末期肝病。包括:难以逆转的腹水;门脉高压症,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出现肝肾综合征;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肝性脑病;肝硬化基础上并发肝癌。

中医治疗肝癌

治疗上,按辨证论治,主要分以下四型:

1、肝癌的中药治疗肝气郁结,右胁部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食少纳呆,时有腹泻,右胁下肿块,舌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方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川芎10、杭芍20、陈皮10、青皮10、香附10、郁金15、八月扎30、苡米30、砂仁10、玫瑰花6、谷芽20、甘草 10。

2、气滞血瘀,胁下痞块巨大,胁痛引背,拒按、入夜更甚,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倦怠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沉细或弦涩。治则:行气活血、化瘀消积。选用复元活血汤化裁:柴胡10、当归10、桃仁10、穿山甲10、三棱10、术15、元胡20、水蛭6、土元10、丹参10、郁金 10、山慈菇15、白花蛇舌草20、石见穿20、蜈蚣2条、蛇六谷20。

3、湿热聚毒,心烦易怒,身目发黄,口干口苦,纳食减少,腹部胀满,胁肋刺痛,溲赤便干,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则:清热利胆、泻火解毒,茵陈蒿汤加减:茵陈20、大黄9、栀子10、金钱草20、蚤休20、苡仁30、蜂房10、铁树叶20、冬凌草20、半枝莲20、水红花子15、羊蹄根 10。

4、肝阴亏虚,胁肋疼痛,五心烦热,头晕目眩,食少腹胀,青筋暴露,甚则呕血、便血、肌肤瘀斑瘀点,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养阴柔肝,凉血解毒。方药选用一贯煎合犀角地黄汤化裁:生地15、沙参10、麦冬10、当归10、枸杞15、川楝子10、鳖甲10、丹皮10、三七3、旱莲草10、水牛角 30、双花30、紫草20、蜈蚣2条。

在治病的同时,不要忘记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哦,家里有肝癌患者的朋友,上述偏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治肝病到哪家治疗好

中医是治疗肝病的一种方法。肝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它会演变成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患者存活时间短。中医治疗肝病能长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及肝纤维化,延缓病情发展,改善慢性乙肝的终末结局,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肝病的方法很多,包括辨证论治开药方、中成药、固定复方及单味药等。不论是何种方法治疗,其基本原则是要遵循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根据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和病位,针对不同的病情拟定处方或选用合适的中成药。

中医治疗肝病慢性乙肝最根本的治则是扶正祛邪,即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清除、抑制邪毒。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淤、益气养阴、健脾化湿、补肾柔肝等。

中医治疗肝病:肝病分为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和肝郁血淤型5种类型,中医治疗肝病具体药方需要根据患者自身体质来说,如果您有疑问,请咨询在线医生。

中医对舌诊非常重视,对肝病患者观察舌质的变化更有临床价值。辨舌质可以反应脏腑的寒热虚实及气血的盛衰。

1.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轻型呈现舌质淡红、鲜红者,而舌质红绛。

2.慢性乙肝的中型、重型或肝炎后肝硬化观察舌质变化则多属紫暗者。

3.正常舌质淡红而滋润,舌质色泽由淡红到鲜红、红绛、紫暗,表示血热或热毒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病久而成淤。

适当做一些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爬山、游泳、呼吸操等,可以保持身体硬朗,正气充足,对于提高身体免疫力,提高肝病治疗效果是有好处的。

中医治疗肝病有3大疗法

1、清肝疗法

急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作为一种“致病因子”侵入了人体,由此而引起了机体的对抗行为,于是出现了各种病证。当肝炎病毒正在猖獗发展时,肝脏发炎充血,肝组织受到弥漫性破坏。因此,应用针对病因之疗法,清除病理产物,勿令“助纣为虐”。这时应着重用抗病毒之有效中药,以直折其锐气。各家对于这一方面的报道,虽然方名不同,其清热解毒的宗旨则如出一辙。不论是新病还是旧病复燃,只要是邪毒亢进,尝用此法,总是有积极意义的。已故名医姜春华先生针对肝炎的治疗问题曾说:“病本于毒,应在治本。”这个“本”,就是指病原、病毒,所以要用清热解毒为主的清肝疗法。

2、疏肝疗法

所谓疏肝疗法,实质上是肝脏的“祛除疗法”。从肝的生理特性着眼,“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木宜条畅,最忌郁结。所谓肝气郁结,多半指情绪不愉快而言。中医治病,最重视病人的情绪问题,舒肝丸、逍遥散、合欢皮、忘忧草每为临床常用。慢性肝病,大多数“在体为虚,在病为实”,正由邪而致虚,病因虚怯而益滞。虚而夹滞者,先疏其滞,后补其虚。下面所用的调气、活血、化瘀、解凝、通络、利湿,无非是一种祛除障碍的手段,所以皆隶属于“疏肝疗法”。

3、保肝疗法

“肝为刚脏”,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肝炎后期,正气日衰,出现各种功能失调,往往出现虚中夹实的症状。病邪总是寄着于人体方致病,祛邪泄热之不应,便当从人的体征着眼。尤其慢性肝炎,患者大多表现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脉来沉细(或濡细)、舌淡苔薄等虚证。故可在疏肝的基础上选用助阳、育阴、醒脾、悦胃等方法以振奋人体元气,恢复脏器功能之疲劳。这种方法针对患者体虚的特点,偏重于人的因素,故称之为保肝疗法。

乙肝治疗医院

肝病专家介绍到,要说治疗肝病,科学的检查是关键,只有检查出自己的病情后,对症下药,才能做到分病分治! 沈阳201肝病医院,中西医治疗乙肝各有长处,两者结合起来最好。对于患者来讲,首先要了解中西医各自的强项,接着发挥西医西药的特点,在微观上搞清楚到底是什么疾病。诊断清楚后才能对症用药。如果有一些疑难疾病,用西医、西药没有办法治好,可以去看中医。或者患有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在去看西医的同时,还要去看中医,因为很多的疾病西医西药没办法解决,而要用中医来调养,发挥中药的特点。

乙肝抗病毒治疗最好的方法是“三氧自体血回输疗法”,采用世界上最先进设施,抽取患者50-100ml血液,以1:1的比例通过高氧压缩,诱导血液中的各种细胞成分产生细胞因子和活性代谢产物,从而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应答,有效的控制和清除乙肝病毒,达到乙肝治疗的目标,是这才是怎么治疗乙肝最好的选择,该方法已经在沈阳201肝病医院率先引进。

中医治疗肝病

对于肝病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当中,很多的人呢选择了传统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即便是中医,随着跟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中医的理论也在进步。但是很多的时候,治疗肝病的主要原则仍然不能改变。

中医治疗肝病哪些“准则”离不了一、肝肾同源原则

中医看待五脏六腑,是从“人和宇宙”的关系,人跟自然的关系入手的。例如自然有“五行”,对应了人的五脏。肝肾同源的原则,因此就根据此,来进行肝病的治疗的。

中医治疗肝病,向来不仅仅着眼于肝脏本身。对肾的调理,也是中医治疗肝病中,必须要重视的。

因为从关系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不仅是五脏的支配关系,还是五脏的从属关系。中医治疗肝病的大方向,都是离不开肝肾同源原则的。

中医治疗肝病哪些“准则”离不了二、辩体用药原则

如同对待感冒,西医就是吃感冒药,并且不论什么感冒,都是一种药片。中医治疗肝病上,就与之不同了。辩体用药原则,就是中医治疗肝病的“准则”中,万变不离其宗,离不了、不可或缺的“准则”。

如今,很多的人都知道肝病对身体的伤害非常的大。而且很多的西医治疗过程当中会损坏身体,所以选择中医治疗可以更好的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让身体受到的伤害减到最低。但是无论治疗方法如何改变,中医治疗方法当中,仍要遵循上述原则。

不幸患上丙肝该怎么治疗

丙肝患者的体内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病毒,只要病毒在不断的复制,那么对肝脏的伤害都是很大的,建议患者及时的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且在治疗的时候,尽量到正规的肝病医院做一下检查,对症治疗,才能有好的治疗效果。

1、一般治疗丙肝:

适当的休息、合理的营养和饮食及保肝药的合理使用,对于急性丙肝患者疗效显著。患者如果经一般治疗后病情好转不明显,血清转氨酶(ALT)或血清丙肝病毒反复升高,也可以选择抗干扰素的治疗方法。

2、西医治疗丙肝:

患有丙肝可以进行西医治疗。肝脏类疾病特别是丙肝的治疗一般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是干扰素,它能够帮助人体地址丙肝病毒的复制,从而有效地控制病情的恶化,但是干扰素对于患者的身体有非常大的副作用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抑郁等症状,但是停药之后又非常容易反复发作,使得丙肝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3、抗病毒治疗丙肝:

丙肝患者的病情不同,疗程也不同。50%病人出现复发后,再次应用干扰素治疗仍可获效。治疗上,通常配合应用其他抗病毒药,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治疗时,患者如果出现畏寒、发热、感冒等反应,应立即停药。

4、中医治疗丙肝:

患有丙肝可以进行中医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非常的有效,特别是对于丙肝的治疗基础上,中医采用活血解毒疏肝化痰的药物,能够有效的清除丙肝内的病毒,而且中医中药治疗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丙肝患者一定要坚持治疗,治疗的效果慢慢的会显现出来。

中医治疗肝病的方法有哪些

1、疏肝健脾,兼以活血。

肝郁脾虚型:多属早期肝硬化患者,并见胃纳减少,胸腹闷胀,两胁胀痛,嗳气不舒,四肢倦怠,乏力,便溏,面色萎黄,入暮可有足趺微肿,舌色或暗红或淡,舌体较胖或边有齿痕,脉象虚弦,重按无力。

2、运脾利湿,理气行水。

水湿内阻型:属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轻症,症见腹胀如鼓,按之坚满,或如蛙腹,两胁胀痛,胸闷纳呆,恶心欲吐,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或薄白,脉弦细。

3、滋补肝肾,育阴利水。

肝肾阴虚型:除水湿内阻症状外,尚有面色灰滞,形体消瘦,潮热心烦,手足心热,唇干口燥,失眠多梦,鼻衄牙宣,舌红瘦而干或光剥,脉细数无力。

4、健脾温肾,化气行水。

脾肾阳虚型:除水湿内阻症状外,尚有面色萎黄或苍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白,大便稀溏,下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5、祛瘀通络,活血利水。

淤血阻络型:多见门静脉高压症明显者,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腹壁青筋显露,胁腹攻痛,面色黧黑或晦暗,头颈胸腹红点赤络,唇色紫褐,大便色黑,小便短赤,舌质紫红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舌苔薄黄腻,脉细涩或芤。

6、疏肝理气,活血消积。

气滞血瘀型:多见于肝硬化代偿期,亦可见于失代偿期患者,除消化道症状外,尚有肝脾肿大,压痛明显,质硬,面色晦暗或紫暗,有蜘蛛痣和肝掌等。

中医治疗肝病方法怎么食补

治疗肝病方法,从现代医学角度,相信很多肝病患者,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其实,《唐本草》等,中医药典中,就对中医治疗肝病方法,怎么进行“食补”,就有很好的建议。

中医治疗肝病方法“食补”一、鱼腥草

一些肝病患者,在中医看来,是“湿热”的表现。《本草纲目》记载,鱼腥草,可祛除湿热,理气补血。对肝病患者来说,鱼腥草的食用,不失为中医治疗肝病方法中,不错的选择之一。

在方法上,中医一般以鱼腥草入药。一般肝病患者,可在医生建议下,用鱼腥草带茶。冲水服用,治疗肝病。

中医治疗肝病方法“食补”二、沙参

“参”的作用,在中医中,广泛的体积。对于中医治疗肝病方法中,除了“人参”外,沙参的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像是一些肝病患者,因为肝气不足、肝源损耗过度、肝气亏损等问题,导致的肝病,沙参就可进行“食补”。

像是在熬粥时,加入切碎的沙参。对肝病患者来说,就是很好的“食补”方法。对肝病的患者,出现肝脏疼痛,腹部积水、肝脏门脉高压等,沙参的“食补”效果,是十分可喜的。

中医治疗肝病方法怎么“食补”?肝病的患者,不妨试试上面的方法。不过即使是“食补”,也是有一定药性的。因此,肝病患者,一定要询问医生后开始。

丙肝的中医治疗

丙肝和乙肝很相似在传染途径方面都是以血液感染为载体现在临床医学上表明很多都是由于输血后感染的.据数据表明目前有80%到90%由于输血感染上肝,治疗肝病目前不错的是生物细胞疗法,(DC-c i k细胞与外周血干细胞疗法)可有效治疗丙肝。

丙肝患者还要注意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得益消化食物有利肝脏修复不必过分强调高营养以防发生脂肪肝避免饮酒对丙肝的治疗应有耐心和信心.切勿乱投医以免延误治疗。

丙肝的治疗有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传统上主要以西医为主,西医讲究治标,中医讲究治本,西医主要看症状,中医看根本,西医治疗丙肝主要使用YAO物有核苷酸类和干扰素类,尤其是干扰素这种广谱性抗病毒剂,曾在抗病毒治疗上得到了广泛普及,可服用养肝片辅助治疗专业辅助治疗肝病。

肝硬化晚期治疗

肝病专家建议肝硬化患者采用三氧自体血回输技术治疗,三氧自体血回输技术是新世纪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福音,该技术通过三氧激活红细胞的戊糖磷酸途径从而最终激活全部红细胞代谢。诱导红细胞内ATP增高,可以提高红细胞膜的机械抵抗力,改善血流变特性,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功能恢复,在短期内使患者感到症状减轻、病情快速好转,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当然,肝硬化晚期治疗也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强调从整体出发,因病人而宜,对证组方,突出个性化治疗。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与病变的程度不同,我们临床用药并非简单地进行活血化瘀,而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疗手段,了解病情,判断证型,从而采限不同的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研究表明,用中医药治疗肝硬化既可以达到抗肝纤维化作用,又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实现治病求本的目的。

了解肝硬化晚期治疗用什么方法好后,肝病专家提醒患者,肝硬化是一个严重的疾病,一定要积极到正规医院治疗。

相关推荐

中医治疗肝癌怎么样

1、中医整体治疗肝癌:中医治疗肝癌能从患者全身的特点加以考虑,而不只是局限在癌症病灶本身。中医药能纠正机体的某些失调,去除让肿瘤的复发的身体环境,减少转移的机会; 肝癌复发转移的原因是患者的癌症体质、患者体内的癌环境,癌瘤在体内生成,在体内转移,说明患者的身体环境是适宜癌细胞生长的癌环境。如果改变了癌症患者全身体质,消除产生肿瘤的体内环境,釜底抽薪,则癌细胞无法体内生存。 2、防治胰腺癌复发转移:其次,中药对健康细胞的伤害比较小,一般不会因治疗本身的原因对体力产生新的破坏,在癌症好转的同时,体力也会逐渐得

肝腹水晚期的治疗

西医抽水如何治疗肝硬化腹水? 专家介绍:目前对于积水的治疗和消除,西医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除采用利尿治疗,主要采取腔内抽水的方法除祛积水,而抽水是一种应急的措施,虽然可以抽掉一部分病变的液体,但液体中存在的一些营养成分也被一并抽出:并且在抽水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感染、疼痛等一些副作用,抽完积液后还得补充人体必须的蛋白及其他营养物质,增加病人治疗负担,而且病人痛苦大。特别是脑积水的排除还要安装引流管或者皮下分流,即使如此,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积水的问题,易复发。 了解了西医抽水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法,那么,下面

中医治疗肝癌的优势

1、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大部分肝癌病人脾功能亢进是肝癌病人最严重的并发症,它可会引起造血机制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加上门脉高压,致使胃底静脉高度曲张,极易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肝功异常还会出现蛋白合成不足,出现低蛋白,引起大量腹水。肿瘤压迫还会出现胆汁排泄障碍,引起黄疸等。利用中药的健脾理气、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等特点进行治疗均能达到使AFP下降、肝功能正常,增加吞噬细胞、T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的疗效,促进病人饮食量的增加,消除腹水、祛除黄疸,控制瘤体的继续生长。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2、最大限度地保护肝功能

如何治疗肝病

一、肝炎 1、保肝护肝恢复肝功能。 2、抗乙肝病毒。强调中西医结适用药。 3、免疫增强剂,针对乙肝患者普遍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现象,选择合适的免疫增强剂,配合抗病毒治疗,进步乙肝病毒的转阴率。 4、抗肝纤维化药物。慢性乙肝患者药物缠绵不愈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肝纤维化程度加重的终极结局就是肝硬化,所以治疗乙肝,在抗病毒的同时,还需辅助使用抗肝纤维化治疗。 二、肝硬化 1、休息:肝硬化处于代偿期或无症状时,可做轻工作,以不疲劳为度。在失代偿期,以休息为主,可减少肝脏的负荷,使肝细胞有机会修复和再生

小儿肝病可以用哪些方法治疗

1、手术疗法 (1)早期或中期小儿肝病,肝功能代偿较好,可进行手术探查,根据病情进行根治性切除或姑息性切除。根治性切除肿瘤术后,如有复发或转移,可行再切除术。 (2)姑息性切除肿瘤术后,必须进行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指抗癌、增免、中药联合化疗、放疗、插管化疗、免疫治疗等。 (3)术前抗癌中药+化疗,其目的是对小儿肝病患者血中癌细胞和手术对癌肿刺激或挤压,使癌细胞移行或种植,起到抑制或杀灭作用,另外可在癌灶局部发挥抗癌作用,以减轻组织反应性水肿,从而使瘤体缩小,减轻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有利于手术的切除。术前给

中医治疗肝癌的药方

1.三白草根、大蓟各90~120g,两药分别水煎,去渣后加白糖适量,上午服三白草根煎剂,下午服大蓟煎剂。适于晚期肝癌。 2.龙葵、白花蛇舌草各60g,紫草30g,半枝莲15g,十大功劳9g,白糖适量。水煎服。适于原发性肝癌。 3.龙葵60g,大蓟根120g,臭牡丹60g。水煎服。适于原发性肝癌。 4.红参15g,半枝莲60g。水煎3次,饭前分服。另用乌梅27枚,卤水100ml煮沸30分钟,放置24小时后过滤,每次10ml,每日3次,饭后服。适用于原发性肝癌,能使肿块软化,疼痛减轻。 5.儿茶、蟾酴、天龙各

中医如何治疗肝炎呢

肝炎疾病是一种慢性系统疾病,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有些病人一旦发生这种疾病以后,不知道该怎样科学的治疗治疗肝炎的方法有很多,很多患者都会想到中医治疗肝炎,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肝炎的?中医治肝炎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中医治肝炎的方法 1、疏肝理气法,是治疗肝炎的常用方法,尤常与其他治法配合,综合调整肝脏功能,促进气血畅通,脾胃健运,代表方剂为逍遥散、小柴胡汤。 2、清热利湿法,湿热内蕴,阻滞肝胆是肝炎的常见病证特点,清热利湿消除致病因素,代表方剂有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 3、益气健脾法,肝炎病人免

中医治疗肝肿瘤怎么样

1、健脾益气 肝癌病位在肝,但与脾关系密切。肝属木,生疏泄,脾属土主运化,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朱疏土,助其运化之功;脾土营木,成其疏泄之用。外邪直干,惑内生邪气困脾,脾运化失职,脾困日久,正气亏损,皆致脾气鍪弱、脾失健运。宜选用黄芪、党参、太子参、西洋参、甘草益魏健脾;白术、山药、陈皮、半夏、猪苓、茯苓、薏苡仁理气燥鼗健脾;砂仁、蔻仁、藿香、苏梗、鸡内金、焦三仙芳香醒脾助邋聪勰以资后天气血。 2、养阴柔肝 由于肝气郁结,而致血行不利,津液不布,肝失濡润;脾失健运,气血津液生化不足,后天失养;

治疗肝病费用

价格是有差异的.与各个医院的级别和治疗的方案不同以及药物的费用是不同的,详细情况请你咨询当地医师指导意见:您好,转氨酶异常,具有传染性,转氨酶越高,传染性越强。肝病(肝炎)治疗需要长期口服保肝药物如肌苷和硫普罗宁,甘草酸二胺等以及抗病毒药物等治疗,小三阳传染性小,大3阳传染性高,传染途径是有限的,主要是血液传播,性关系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三种。如果转氨酶正常,是病毒携带者,暂时不需要治疗。(目前抗病毒药物,效果都不十分满意。应用后可暂时抑制HBV复制,停药后这种抑制作用消失,使原被抑制的指标又回复到原水平。

肝病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西医理论不同但能结合互补 肝病的概念甚广,包括病毒性肝病、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原发性肝癌等几十种,目前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病毒性肝病。慢性病毒性肝病主要是慢性乙型、丙型肝炎及由此引发的肝硬化、肝癌等。按照中医理论,慢性肝病多属于黄疸、胁痛、鼓胀、积聚、虚劳等疾病范围。 中医同西医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但中西医之间可以结合互补以增加疗效。中医在调节免疫、改善症状及处理疑难病证方面均有很大优势,中医疗效慢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同时中药目前也没有什么“特效药”或“祖传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