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穴位疗法
胃疼穴位疗法
如果出现胃疼,可以对疼痛部位进行按摩。按摩的时候,注意力度,缓慢进行。
穴位疗法有不同的方法,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揉内关,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二是揉按腹部,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中耳炎流脓的理疗穴位疗法
中耳炎理疗穴位疗法,中耳炎穴位按摩疗法:
1、用拇、食、中指揉搓耳廓及耳后颈部十多次,再按揉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穴,每穴15-30秒。
2、用拇、食、中指捏住耳廓做牵引法十多次,然后用中指插入耳内,做快速的震颤法。与此同时,病者自己用手捏往鼻子向外鼓气,可反复做2-3次。
中耳炎理疗穴位
3、中耳炎理疗穴位疗法,每日早晚捏提耳廓20一30次。
4、绿豆耳压法
(1)穴位:口屏上艇中内耳
操作步骤:用绿豆贴压穴处,每天按压3-5次,每次1-2分钟,促使脓液自行排出,首次始疗以消除口腔炎症,清除口腔存留的脓液主,2、3次后耳内脓液消失。巩固治疗3次。
(2)穴位:主穴取耳内耳外耳肾;配穴取神门
中耳炎理疗穴位疗法操作步骤:将圆形小绿豆贴压穴处,每天按压3-5次,每次1-2分钟,双耳同压。每次3-5穴,3-7天换。
5、牛黄消炎丸耳压法
穴位:(l)内耳胆下屏尖肾上腺;(2)肝肾神门;两组耳穴双耳交替使用。
操作步骤:用牛黄消炎丸1粒,置于0.5X0.6平方厘米的胶布上,贴压在所选穴处,每天按压2-3次,每次1-2分钟,5天更换。耳压3天后,耳鸣减轻。贴6次为1疗程。
酒糟鼻穴位疗法
比较严重的酒糟鼻需要全身治疗。
全身治疗通常是以口服抗菌素开始,如四环素(250-500毫克,每日2次)、强力霉素(50-100毫克,每日2次),或者二甲胺四环素(50-100毫克,每日2次)。 全身治疗的同时,附属性的局部治疗也经常同时开始。当病情得到控制以后,病人可以停止全身抗菌素治疗,而仅继续保持局部治疗。口服抗菌素也应该用于发生在眼部痤疮病人的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的、一种或几种口服抗菌素治疗无效的酒糟鼻病人,有时可能需要口服异维甲酸治疗。由于该药潜在的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致畸性),这些病人应该由皮肤科专家进行治疗。
取穴方一 肺俞、胃俞、大椎、患部。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用梅花针刺叩刺拔罐法。前3穴用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至皮肤发红,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5-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患部刺后不拔罐,用生大黄、净芒硝各30克,共研细末。每取10克,用鸡蛋清调成糊状外涂患部。日涂数次。
附记:忌食辛辣、鸡鱼等刺激性食物,忌饮酒。如果每日按摩患部10分钟,则效果更佳。
取穴方二 主穴:大椎、肺俞、身炷、膈俞、胃俞。配穴分2组,一为迎香、印堂;二为素(骨+谬)、内迎香。
方法:主穴用闪火法拔罐15分钟;配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3滴,两组配穴交替使用。
取穴方三 迎香(双)、合谷(双)、素(骨+谬)。胃痛配中脘、足三里。
方法:迎香与合谷和配穴用针刺后拔罐法。先以毫针用泻法针刺,留针15分钟,起针后,拔罐15分钟。素(骨+谬),点刺放血。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脱发的穴位疗法
1、百会穴:百脉交会穴,可通畅百脉,调和气血,扩张局部血管,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采用按法,以拇指指腹作用于百会穴,力度适中,以患者不觉晕为宜,用力时不是用指力,而是呼气、沉肩、肩发力于臂而贯于指。
2、四神聪:采用点法按法。以双手拇指指腹进行点按,先点按左、右神聪,后前后神聪。祛风邪活气血,健脑宁神。
3、太阳穴:较敏感,采用点法揉法,力度为轻缓,以中指指端点太阳穴,由轻至重后轻,旋转揉动5次,动作持续,着力深透。此法可祛散风寒,解除头脑紧张感,以缓解头部血液循环障碍。
4、风府穴:采用点法揉法,以拇指指端沿顺时针点揉旋转5次,力度适中,在点和揉时应向上用力,才能见效,点法、着力点较小,刺激性强,而配揉法可刚中带柔,取长补短。以患者觉酸胀、不感痛为准。
5、风池穴:按摩手法同风府穴的手法,此法疏散在表的风邪,点穴开筋。松解局部肌肉痉挛。
头部循经按摩结束后,我们还采用了一些放松手法,如叩击法:叩击头部,沿经叩击。用力快速而短暂,刚中有柔,速度均匀而有节奏,此法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头皮温度升高,头皮微红,改善头部血液循环。此法对斑秃效果比较明显。
以上就是专家提及的脱发头部按摩的穴位,这种治疗方法需要长期的坚持,这样才能看到效果,但是一旦您患有严重的脱发,希望您尽快的诊断治疗,找到脱发的根本原因,不要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影响到您的情绪,对您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麻烦。
牙疼穴位?
牙疼穴位是哪里?牙疼穴位是在经外奇穴:位于手掌侧面,当第三、四掌指关节间之中点处。牙疼穴位主治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除了牙疼穴之外,我们还可以按摩哪些穴位呢?
牙痛按摩合谷穴、下关穴、曲池穴等穴位可以快速止痛,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按摩止痛方法。
按摩也可以快速缓解牙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摩手部的合谷穴,另外,按摩下关穴、颊车穴、曲池穴等穴位也可以缓解疼痛,下面我们来看看按摩缓解牙痛的方法。
一、牙痛按摩手部穴位止痛
牙痛时我们可以按摩手部4个反射区,就能够快速止牙痛。第一个是在大拇指根部位置的口腔反射区。第二个是食指指甲根部的那个位置。第三个和第四个是位于中指根部两侧的两个点。
按摩方法:
1、左手虎口打开,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按住虎口位中央(合谷穴),然后适当用力刺激该穴位。接着换另一手。
2、用大拇指指尖按住食指指甲处。
3、利用大拇指指尖,对中指指根处两侧位置进行按压。
二、上齿痛 按迎香穴
如果上齿牙痛,则应指压“迎香”穴道。“迎香”穴位于鼻翼旁1厘米左右两处,只手压就会有疼痛感。此穴位不仅对防止上齿牙痛有效,连鼻子不通也有效。另外,上齿痛还可以按摩人中、下关、足三里、内庭穴。
三、下齿痛按曲池穴
如果下齿牙痛,则左右手指相互交叉,用拇指放在上面的手的中指向桡骨延伸,寻找一压就有痛感之处。另外,下齿痛还可以按摩手三里、曲池穴。
这些穴位指压时,都应一边吐气一边按压10秒钟之久。如此反复20次,上下齿的疼痛会立即减轻,治疗下齿牙痛的指压穴道法,置于上方的拇指可以左右相互更换。
四、下关穴
下关穴是人体一个特效穴,是很多种疾病的“克星”,尤其适于牙痛。当你牙痛发作不可忍耐时,按揉下关穴就可以立见功效,而且操作十分简单。
下关穴属于胃经在面部的经穴,有消肿止痛、益气聪耳、通关利窍的功效。取穴时需要我们合上嘴,由耳屏向前遁摸有一块高骨,其下面有一处凹陷,即是下关穴。当你用力按揉时,这里立刻会产生酸胀感,如果力量再大一些,你会感觉到半边脸都随之麻木了。按揉时力度要由轻逐渐加重,施压10分钟左右,牙痛症状就会减轻。
五、按压颊车穴
位于耳下、下颌角处,咬牙是咬肌隆起的地方。用双手拇指指腹,放于同侧面部颊车穴,适当用力,由轻渐重按压0.5~l分钟。功效:解痉止痛,活血消肿。
六、四白
为缓和上齿疼痛,可按压本穴片刻,反复进行。用指腹略微用力指压,以出现疼痛感为用力标准,反复此动作多次。
七、翳风
缓解牙齿疼痛的特效穴位。医者或者病人自己将食指按在本穴位,用力指压,并且用拇指指压面颊的四白穴,可缓和上齿疼痛,假如和大迎穴一起指压,则可以缓和下齿疼痛。
八、地仓
刺激本穴位可缓和令人难受的牙疼,对于缓解下颚的神经症状同样有效果。用食指或者中指,以描绘小圆圈方式缓慢揉压。
除了按摩,针灸拔罐也可治疗牙痛
一、针灸
临证尚须辩证施治:
①牙痛甚烈,兼有口渴、口臭、便秘、脉洪等症,为阳明火邪;
②痛甚而牙龈肿,兼恶寒、身热、脉浮数等症状的,为风火牙痛;
③隐隐作痛,时作时止,口不臭,脉细或齿浮动,属肾虚牙痛(阴虚牙痛)。
常选主穴:颊车 下关 合谷 (阳明火邪致病者直接针刺此三穴),如辨证为风火牙痛,需加刺 外关、风池;辨证为胃火牙痛者,加刺 内庭、二间;属阴虚牙痛者,加刺太溪、行间。
六大方法助您治疗烦人的胃疼
1、放松腹部
胃疼的时候,尽量把皮带松开,这样可以保障胃气流通顺畅,让腹部舒服一点。经常胃疼的人,平常尽量穿舒适宽松的衣服,以避免腹部受压。
2、吃点东西
胃疼常常是因为饥饿产生的,这个时候如果有软质食物的话,吃一点,比如面包、饼干等是很管用的,但不要喝牛奶,也不要吃硬的东西。平时可以买些苏打饼干放在办公桌里,以备不时之需。
3、精神胜利法
胃疼发作时一定要稳住。努力忍住疼疼,镇定地坐在椅子上,然后缓慢地调息,慢慢把气吸到不能再吸,然后再慢慢吐气,如此反复10到20分钟左右,疼疼就减轻或停止。
4、给点温暖
胃寒的人常常是因为受了冷的食物的刺激而发作的,这个时候喝点热水,或是用热水袋敷一会儿胃部,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5、穴位疗法
揉内关,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疼发作时可增至200次。点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疼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揉按腹部,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疼消胀,增进食欲。
6、运动疗法
跪姿前倾,双膝跪地,从膝盖到脚趾都要接触到地面,上半身保持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缓慢坐下,直到体重完全压在脚踝上,双手自然放在膝上,保持正常呼吸。保持该姿势约30秒,放松后再将上半身向前倾。重复做3~5次。该动作有助于消除胀气、胃肠综合征(如胃肠痉挛、腹泻等),还可强化大腿肌肉。
胃疼怎么缓解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饮食越来越不规律,胃疼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请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要怎么缓解胃疼,胃疼的原因有哪些,胃疼的时候吃什么食物比较好,如果是孕妇这样的特殊人群,胃疼的话要怎么办呢?
胃疼怎么缓解
胃痛又称胃脘痛,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该病在消化系统中最为常见,人群中发病率最高,西医学中可见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等疼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常导致胃痛,包括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
精神胜利法
胃疼的时候千万不要慌,尽量忍住疼痛,坐在椅子上面,慢慢的吸气直到不能再吸,再慢慢的把气吐出来,像这样反复大概做十分钟左右,疼痛感会渐渐消失或减轻。
放松腹部
胃痛的时候,尽量把皮带松开,这样可以保障胃气流通顺畅,让腹部舒服一点。经常胃痛的人,平常尽量穿舒适宽松的衣服,以避免腹部受压。
吃点东西
胃痛常常是因为饥饿产生的,这个时候如果有软质食物的话,吃一点,比如面包、饼干等是很管用的,但不要喝牛奶,也不要吃硬的东西。平时可以买些苏打饼干放在办公桌里,以备不时之需。
给点温暖
经常吃冷的食物,比如冰淇淋之类的,很容易让胃受到刺激而导致胃寒。那么就要多喝白开水,或者用热水袋放在胃病暖一会,这样也能减轻胃疼。
穴位疗法
(1)揉内关: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2)点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3)揉按腹部: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运动疗法
除了穴位疗法之外,小编还收集了一些很简单易学的运动疗法供大家学习参考。
(1)跪姿前倾:双膝跪地,从膝盖到脚趾都要接触到地面,上半身保持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缓慢坐下,直到体重完全压在脚踝上,双手自然放在膝上,保持正常呼吸。保持该姿势约30秒,放松后再将上半身向前倾。重复做3~5次。该动作有助于消除胀气、胃肠综合征(如胃肠痉挛、腹泻等),还可强化大腿肌肉。
(2)伏地挺身:俯卧(趴在床或地板上),全身放松,前额触碰地面,双腿伸直,双手弯曲与肩平放,手肘靠近身体,掌心向下。双手支撑,抬起头、胸部,双腿仍接触地面,直到感觉胸腹完全展开。保持该姿势约10秒钟。重复做3~5次。这能消除胀气、解除便秘、锻炼背肌,对脊椎矫正有一定的帮助。
(3)站立弯膝: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双手轻放膝上,身体微向前弯。深吸一口气,吐气时缓慢收缩腹部肌肉,让腹部肌肉呈凹陷状,但不要勉强用力,否则会感到不舒服。保持该姿势5~20秒,不要憋气,然后顺势将肺部气体排出,放松肌肉。重复4~7次。这个动作对缓解消化不良与便秘很有帮助。
中医穴位疗法治虚脱
1,有的病人突然表现恶心,头晕,面色苍白,呼吸表浅,全身出冷汗,肌肉松弛,周身无力,往往突然瘫倒在地;
,2, 有的伴有意识不清,这就是虚脱的表现。在浴室洗澡时出汗过多“晕堂”也是虚脱。
,3,当有大量吐泻,失血和某些不幸因素的强弱刺激等,都会导致心脏和血管的急性功能障碍而引起暂时性虚脱。
发现病人虚脱,应立即安置平卧休息。
,1,给予温热茶水或糖水饮用,并用手指掐压人中,内关,合谷等穴位。或是针刺合谷,足三里等,都有助于急救病人。
,2,对“晕堂”者,应马上使其离开澡堂,擦干汗水,到更衣室平卧,采取头低足高位休息片刻,经过上述处理,一般很快即可恢复。
小儿多动症的穴位疗法
穴位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人体特定的穴位针刺或按揉等方法,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治理心肾、健脑宁神的目的。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小儿多动症的穴位疗法。
一、针刺治疗选用内关、太冲、大椎、曲池为主穴。有注意不集中配百会、四神聪、大陵;活动过多配安神、安眠、心俞;烦躁配神庭、膻中、照海,选穴以少而精为原则,采用快针、深针法,年龄大者可用电针。针刺后即用梅花针叩刺背部夹脊、膀胱经、督脉穴,以叩至皮肤潮红为度,隔天治疗,10次为1疗程。
二、穴位按揉选百会、角孙、率谷、风府、神庭、天柱、心俞、肾俞、膻中、关元、合谷、神门、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每次按揉100次左右,最好能达到酸、麻、胀、沉或轻痛等得气感(有1种感觉也可),10天为1疗程,一般用5-10疗程。心火内盛者,取少府穴;痰火扰心者,取大椎、丰隆;肝火旺盛者,取太冲穴;心肾不交者,取太溪、少府穴。
三、捏背疗法用食指与中指的指面自上而下直推大椎至长强穴(即脊椎),每推50次。同时使用捏法,自下而上捏背,一般捏3遍,每捏3次再将皮提一下,即"三捏一提"法。捏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隔日1次,10次1疗程。
四、采用耳穴治疗,取心、肾、脑干、皮质下、神门,两耳交替,每次揉压1-2分钟,每天3-5次。
以上小儿多动症的穴位疗法,希望对有小儿多动症的家长提供到帮助。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咨询相关医师,采取合理的治疗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