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制方法
中药煎制方法
汤剂是中药使用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剂型,汤药组方灵活,即可内服,也可外洗。汤药煎制的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甚至于产生毒副作用,所以必须强调科学的煎制。
中药最好用砂锅,瓦罐或搪瓷罐也可,忌用铝、铁、铜等金属容器,因为中药成分复杂,可能和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煎药前首先应将药物加水浸泡1小时左右,以利有效成分的煎出。煎药一般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后再小火(文火)煮。一些需特殊煎制的药物,如贝壳类、矿物类及某些果实等因不易煎出,需先煎30分钟,然后与其余药同煎;而薄荷、砂仁、豆蔻、藿香等不易久煎,应在收药前10分钟才能放入,以减少有效成分的挥发;
赤石脂、青黛、车前子等带有毛状物或形状为小粒状药物,常使汤液浑浊而难服,煎前应先用纱布包好再和其他药一起煎。对于西洋参、人参、羚羊角粉等贵重药品,应单纯煎,以免浪费。附子、雷公藤需要久煎,因为这些药随煎煮时间延长副作用随之减少,而山豆根则随煎煮时间加长毒副作用增强。
煎药时应有专人看管,以免水多溢出使药物有效成分流失,或因水少把药熬焦。对于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没有时间和耐心自己煎药的,可以在医院代煎。
小儿中药煎煮方法
煎煮中药是中医的一种特色,中药煎煮方法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因此,正确掌握煎药方法十分重要。小儿的中药量通常为成人的1/3-1/2,煎药时,先洗一洗中药,以除去药中泥沙,再放入砂锅内加水煎煮。
1、一周岁内小儿的中药加水量为两碗(200ml/碗),煎至小半碗;
2、一周岁至7岁小儿的中药用三碗水煎至大半碗;
3、7岁以上患儿的中药用三碗水煎至一碗。
解表清热药宜猛火急煎,滋补药宜慢火熬煎,煎药过程中应搅拌2-3次,使药物受热均匀,提高煎药的质量。滋补中药可煎两次,清热解表药只煎一次即可。
大暑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 煎青草豆腐
温州大暑习俗要煎青草豆腐。
青草豆腐指的是采用仙草、甘草、夏枯草与菊花、金银花等中草药煎制成豆腐形状、冷却后即可食之,清凉解毒,生津止渴。过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
煎中药的方法 煎中药用什么锅
煎中药的器具以砂罐或瓷罐为佳,切忌用铁、铜等金属器具,因为大多数药材与金属接触后,会发生化学变化,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中药要多长时间
煎中药所需时间因药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药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后15分钟即可;味厚滋养的补益药,煎煮的时间宜长,煮沸后要再用文火熬1小时左右,以使 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经慢火久煎后,可以减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时间也要稍长一些。药熬好后要趁 热将药汁滤出,每剂药一般只煎两次。
为什么煎中药要有时间限制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中医对中药的煎法是非常考究的,同样一张药方,因为药物的煎法、服法不同,治疗的适应证和效果就不一样,一个病即便辨证再准确,用药再恰当,如果煎、服方法不当,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疗效。
煎中药的方法 煎中药要放多少水
煎中药要放多少水,要根据用药量而定,一般以水面超过药物少许即可,使每剂每次煎成的药液在150毫升左右,为儿童煎取的药量要少,而对热性病者,煎取的药液要适当多些。
中药煎服:风湿中药黄酒送服
这些中成药不能用白开水服
黄酒送服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病、脑卒中(中风)四肢活动不便的疾病,中成药如云南白药、华佗再造丸等可以用黄酒送服。黄酒的通经活血、散寒的作用,对跌打损伤、淤血肿痛等有消肿、止痛作用。
生姜汤送服治疗脾胃虚寒、呃逆等的药物,如藿香正气丸、香砂养胃丸等可以用姜汤送服,姜具有散寒、温胃作用,能加强降逆止呕的功效,对风寒引起的感冒,采用姜汤更好。
淡盐水送服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等,可用淡盐水送服。中医认为食盐也是一味中药,其味咸性寒,有清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因其味咸,可引药入肾,所以可以作为药引,帮助六味地黄丸直达病变处,更好地发挥补肾的作用。
米汤送服具有补气、健脾、养胃、利胆、止渴、利便作用的中成药都可用米汤送服。想让喜温的胃不拒绝寒性药物,最好用米汤作为药引送服,不仅能护胃,还能提高药效。
稀粥送服贝壳等矿物质类药物难以消化,改用稀粥送服可以减轻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可见,有些中成药采用特殊服法,才能保证效药,并且不会刺激到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