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肌酸激酶注意事项
血清肌酸激酶注意事项
(1)肌酸显色法:
①肌酐、精氨酸、胍乙酸等也可与α-萘酚及双乙酰产生颜色反应。故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自身血清做空白对照,以消除肌酐的影响。
②α-萘酚为白色或略带黄色之结晶,颜色过深,应在乙醇中重结晶后再用。
③Mg2+为激活剂,半胱氨酸提供巯基,氢氧化钡和硫酸锌沉淀蛋白并中和反应。
④血清CK活性>200U/L时,应用已知CK活性正常的血清稀释后重测,其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2)酶偶联法:
①最好使用血清作标本,也可用肝素抗凝血浆,因CK活性不稳定,室温仅能稳定4h,4℃仅稳定8~12h,故标本采集后应尽快分离血清,及时测定。不能及时测定,应避光、低温保存。温度升高引起的酶失活为不可逆的。
②红细胞内不含CK,轻度溶血无影响,但中、重度溶血可因红细胞内释放出的AK、ATP及G6P,使CK值假性升高。
③Mg2+、Ca2+、Mn2+对该酶有激活作用,Cl-、SO42-、PO43-、枸橼酸、氟化物可抑制其活性。
肌酸肌酶偏高是什么病
肌酸激酶通常存在于心脏、肌肉以及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和线粒体中
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
肌酸激酶的同功酶在临床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各种病变包括肌肉萎缩和心肌梗塞发生时,人的血清中肌酸激酶水平迅速提高
目前认为在心肌梗塞的诊断中测定肌酸激酶的活性比做心电图更为可靠
如果有肌酸激酶增高时要注意进一步检查明确是否有心肌梗塞。
验血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所谓的验血,其实就是血常规检查。通过这种检查能够诊断出多种疾病,并且还能判断出是否怀孕。在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时候,可以针对肝脏功能做检查,并且很多肝炎患者都是经过血常规检查被发现的。验血还可以检查出血糖,所以对于糖尿病有一定的的参考价值。下面来介绍验血前的一些注意问题。
不宜多运动,运动会引起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即便轻度运动也可能引起血糖值升高,而剧烈运动则可明显影响体内代谢和细胞内酶的释放。例如,血清肌酸激酶和转氨 酶分别是诊断心肌梗死和肝炎的重要指标,平时不经常运动的人,一旦过量运动,血清肌酸激酶和转氨酶值就会明显升高。
运动后,血清肌酸激酶可升高1倍,而转 氨酶在运动停止1小时后仍可偏高40%左右。为了减少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一般主张化验前2天内尽可能避免剧烈的运动和锻炼。早晨匆忙赶到门诊的患者最 好休息15~20分钟后再采血。选好采血部位, 验血先要采血,最常见的化验采血途径是末梢血(耳垂或手指尖血)和静脉血。空腹”不只是不吃早餐,但不包括“禁水”
验血之前的有关注意问题就介绍到这里了。其实验血这种检查是很有必要做的。我们每年进行的例行体检中,检查的项目就包括了验血,通过这种检查能发现身体里面是否存在炎症,并且能检查出肺炎、脓肿、感染等多种疾病,对很多种性病也有检查的作用。
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去做哪些检查
1.心电图
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
2.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升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或I)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可于发病3~6小时开始增高,CK-MB于3~4d恢复正常,肌钙蛋白于11~14天恢复正常。GOT和LDH诊断特异性差,目前已很少应用。
3.检测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
采用心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快速诊断试剂,可作为心肌梗死突发时的快速的辅助诊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
4.其他
白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或消失,血沉加快,血清肌凝蛋白轻链增高。
血清肌酸激酶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骨骼、心肌、脑组织和平滑肌中。肌酸激酶正常参考值受性别、年龄、种族、生理状态的影响而有所不同。而且很多的人会出现肌酸激酶偏高的现象,我们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下肌酸激酶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心肌里面含有肌酸激酶的量较多,所以患有心肌炎的人也长出现肌酸激酶偏高这一现象
营养不良,其中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人最容易出现肌酸激酶的偏高;
大量运动,如距离自行车、滑雪及马拉松跑等运动都可导致肌酸激酶的偏高
乙肝患者出现肌酸激酶偏高有可能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其他并发症所导致,所以乙肝患者出现肌酸激酶偏高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心肌梗塞的诊断检查方法
(一)白细胞计数:发病1周内白细胞可增至10,000~20,000/mm3,中性粒细胞多在75%~90%,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二)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可维持1~3周。
(三)血清酶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或cpk)发病6小时内出现,24小时达高峰,48~72小时后消失,阳性率达92.7%。谷草转氨酶(ast或got)发病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6天后降至正常。乳酸脱氢酶(ldh)发病后8~12小时升高,2~3天达高峰,1~2周才恢复正常。近年来还用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γ-谷酰基磷酸转肽酶(γ-gtp)、丙酮酸激酶(pk)等。肌酸磷酸激酶有3种同工酶,其中ck-mb来自心肌,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极高,分别达到100%和99%,它升高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常用于判定梗塞的范围和严重性。乳酸脱氢酶有5种同工酶,其中ldh1来源于心肌,在急性心肌梗塞后数小时总乳酸脱氢酶尚未出现前就已出现,可持续10天,其阳性率超过95%。
(四)肌红蛋白测定:尿肌红蛋白排泄和血清肌红蛋白含量测定,也有助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尿肌红蛋白在梗塞后5~40小时开始排泄,持续平均可达83小时。血清肌红蛋白的升高出现时间较ck出现时间略早,在4小时左右,高峰消失较ck快,多数24小时即恢复正常。
(五)其他:血清肌凝蛋白轻链或重链,血清游离脂肪酸,在急性心肌梗塞后均增高。血清游离脂肪酸显著增高者易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此外,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应激反应,血糖可升高,糖耐量可暂降低,约2~3周后恢复正常。
心肌梗死应该做哪些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发病1周内白细胞可增至10,000~20,000/mm3,中性粒细胞多在75%~90%,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二)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可维持1~3周。
(三)血清酶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或CPK)发病6小时内出现,24小时达高峰,48~72小时后消失,阳性率达92.7%。谷草转氨酶(AST或GOT)发病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6天后降至正常。乳酸脱氢酶(LDH)发病后8~12小时升高,2~3天达高峰,1~2周才恢复正常。近年来还用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γ-谷酰基磷酸转肽酶(γ-GTP)、丙酮酸激酶(PK)等。肌酸磷酸激酶有3种同工酶,其中CK-MB来自心肌,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极高,分别达到100%和99%,它升高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常用于判定梗塞的范围和严重性。乳酸脱氢酶有5种同工酶,其中LDH1来源于心肌,在急性心肌梗塞后数小时总乳酸脱氢酶尚未出现前就已出现,可持续10天,其阳性率超过95%。
(四)肌红蛋白测定尿肌红蛋白排泄和血清肌红蛋白含量测定,也有助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尿肌红蛋白在梗塞后5~40小时开始排泄,持续平均可达83小时。血清肌红蛋白的升高出现时间较CK出现时间略早,在4小时左右,高峰消失较CK快,多数24小时即恢复正常。
(五)其他血清肌凝蛋白轻链或重链,血清游离脂肪酸,在急性心肌梗塞后均增高。血清游离脂肪酸显著增高者易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此外,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应激反应,血糖可升高,糖耐量可暂降低,约2~3周后恢复正常。
[心电图和心向量图检查]
心电图有进行性和特征性改变,对诊断和估计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病情演变,都有很大帮助。心电图波形变化包括三种类型:
1.坏死区的波形向坏死心肌的导联,出现深而宽的Q波。
2.损伤区的波形面向坏死区周围的导联,显示抬高的ST段。
血清肌酸激酶偏高怎么办
肌酸激酶(CK),旧称肌酸磷酸激酶(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肌组织中。CK的检测是心肌和骨骼肌疾病诊断中最特异和最造纸厂的指标。其检测结果以单位/升(U/L)来表示。 血清肌酸激酶的正常参考值: 男性 25-200U/L 女性 25-170U/L 血清肌酸激酶检测异常有什么临床意义?
1、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尤其对心肌缺血和心内舁下心肌梗死的诊断比其他酶灵敏度高。急性发病时2-4小时开始上升,12-48小时达高峰,2-4日可恢复正常。且增高程度与心肌受损程度基本一致。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使梗死的血管恢复血流后,CK达高峰时间提前,故动态检测CK变化有助于病情观察和预后估计。
2、各种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发作期、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肌炎、严重肌肉损伤(如挤压综合征)或手术后血清CK的水平增高。
3、脑血管疾病、急性脑外伤、酒精中毒、全身性惊厥、癫痫发作时血清CK的水平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黏液性水肿和脑梗死时CK水平亦可增高。
4、手术后、心导管、冠状动脉造影、运动试验、反复肌注、剧烈运动,肌酸激酶可一过性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