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鼻炎
看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鼻炎
一、郁热上干,鼻窍不利型慢性鼻炎
症见: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少量粘黄涕,有时鼻内灼热干燥感,或有嗅觉减退、头额胀痛。检查见鼻粘膜暗红,下鼻甲肿大。全身或见口微干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胖,苔微黄,脉略数或洪缓有力。
方药:黄芩汤(《医宗金鉴》) 药物组成,黄芩、栀子、桑白皮、麦冬、赤芍药、桔梗、薄荷、荆芥、甘草、连翘。酌加知母、葛根以助清热;加辛夷引药上行以利通窍。若舌体红胖者,乃肺脾失司,津液不行,加木通、滑石清热利湿。若兼头痛、口苦,酌加龙胆草、石决明之类清肝;鼻甲肿实,酌加皂角刺、山慈菇之类活血散结以利鼻窍;大便秘结者,酌加瓜蒌、火麻仁之类清热通便。
治法:清肺胃热,宣肺通窍。
二、气血瘀滞,鼻窍不利型慢性鼻炎
症见:病程长,多呈持续性鼻塞,香臭难辨,讲话时鼻音重,时有少量粘涕或白或黄,鼻甲肿胀硬实,表面不平,收缩反应差,或鼻甲呈桑椹样变,或有息肉样变。舌质暗,或有瘀点。
方药:当归芍药汤(《五官科学》) 药物组成,当归、白术、赤芍药、茯苓、泽泻、黄芩、辛夷花、 白菊花、干地龙、甘草、薄荷、川芎。若鼻甲呈桑椹样变者,酌加海藻、三棱、莪术之类活血化瘀,或用棱贝通鼻汤;呈息肉样变者,多属痰浊凝结或痰瘀互结,酌加浙贝母、牡蛎之类除痰散结。若鼻甲呈肥厚改变、息肉样变,黏膜色淡,收缩反应不敏感,亦可从痰浊凝结辨证,治以行气化痰,散结通窍,用二陈汤加白芥子、桔梗、石菖蒲之类,兼气虚者酌加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之类。
治法:行气活血,通利鼻窍。
慢性鼻炎会造成记忆力下降,导致头晕头痛,就是大家必须要重视起来,而且要注意护理方法,加强也是工作,以免造成更多危害。
慢性鼻炎护理的方法:
1、积极彻底地治疗急性鼻炎。
2、饮食宜易消化吸收食物。忌食生冷、烟、酒、辛燥刺激之品。
3、用温开水将鼻腔结痂洗净,再以棉签蘸生蜂蜜涂鼻腔患处,每日1次,至鼻腔无痛痒,无分泌物结痂,嗅觉恢复为止。
4、采用自我鼻按摩手法,用两手食指和中指同时按摩眼内角鼻梁处,由上到下为1次,共80次;用中指揉按在鼻翼两旁约1厘米处,作旋转状按摩,共70次;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按摩眉心中央,然后沿眉毛向外按摩到两侧太阳穴,共60次。可反复按摩,早、中、晚各一次。能有效地防止鼻炎的发生与改善已患慢性鼻炎的病情。
5、鼻塞时不可强行擤鼻,以免引起鼻腔毛细血管破裂而发生鼻出血,亦可防止带菌粘液逆入鼻咽部并发中耳炎。
当在患上慢性鼻炎这种疾病以后,会让我们的患者感到特别的痛苦,那么到在患上慢性鼻炎以后,患者在饮食方面有哪些需要忌口的食物呢!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
疲劳
较长时间的疲乏无力和活动后疲劳加重。兼症:头晕头沉、记忆力减退、思维不集中;失眠、恶梦或嗜睡而醒生疲劳更甚;心慌、气短、胸闷憋气;易紧张、易激动、烦燥、抑郁、或恐惧不能自制、或悲伤欲哭;自觉发热、伴有头痛、关节疼痛、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腹胀、胁肋胀痛、食欲不振;平素抵抗力低、易患感冒、尿路感染等疾病。
气血亏虚型
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唇甲无华,心悸失眠,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当以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可选用八珍汤加减,药取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大枣、荔枝、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阿胶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可选用八珍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补中益气丸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健脾增力丸,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滑膜炎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滑膜炎:
1、肝肾亏虚型慢性滑膜炎
处方:龟版、丹参各15克,当归、黄柏、知母各 10克,鹿角胶12克,土鳖虫6克,枸杞子、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各8克。
功效主治: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用于治疗膝关节性滑膜炎,中医辨证属肝肾亏虚型。症见患者腰背酸痛伴膝痛无力,易打“软腿”,股四头肌明显萎缩,舌红,少苔,脉细,浮髌试验(+),髌骨研磨试验(+),X 线片示关节间隙改变,多有骨刺形成。
2、脾虚湿滞型慢性滑膜炎
处方:威灵仙、鸡血藤、薏苡仁、炒白术、汉防已各10克,木瓜、炒苍术、牛膝、五加皮各6克,茯苓皮、生姜皮各5克,生甘草4克。
功效主治:健脾利水,去湿通痹。中医中药秘方网推荐用于治疗膝关节性滑膜炎,中医辨证属脾虚湿滞型,肥胖者尤以女性多见,多有长期劳损史。滑膜炎症见患膝反复肿胀,酸楚乏力胀痛,舌淡,苔白或腻,脉缓而弱,浮髌试验卜), X线片无或有骨质疏松改变,21nx.com无明显骨质增生。
3、抗生素治疗慢性滑膜炎
抗生素在慢性滑膜炎杀菌消炎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由于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不严格导致现在抗生素泛滥,而过多使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便是人体细菌耐药性的增加,换句话说,抗生素使用过多,以后就是一个小感冒就可能要命。
4、抽液疗法治疗慢性滑膜炎
慢性滑膜炎关节积水主要是微循环受阻不通的缘故,治疗慢性滑膜炎原则是调节疏通微循环,只要微循环畅通了就可康复,抽水不属治疗,只是暂时消除积水,微循环的问题并未解决,抽水后还会产生,过多的抽注射会刺激滑膜下结缔组织组纤维增生,以及滑膜组织老化等,使滑膜组织再生与修复能力显著降低,再治疗滑膜炎就比较麻烦.所以当关节出现积水不要轻易去抽水或注射药物(会更加刺激本已受伤的滑囊),更不能随意的去手术切除滑囊。
慢性肝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1、肝郁脾虚型
主证:右胁或两胁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倦怠乏力,腹胀便溏,纳呆,脉弦或弦细而濡,舌体胖,舌苔白腻。
辩证:肝气郁结,气滞不畅则右胁或两胁胀痛,精神抑郁;郁之不解,肝失柔顺之性则烦躁。
治则: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丸化裁。
2、气滞血瘀型
主证:左胁胀痛或刺痛,痛有定处,胁下微积,肝大,或有脾大,面色灰黑或黝黑,或乳房结块,或面、颈部有蜘蛛痣,可有鼻衄、齿衄或吐血。
辩证:肝气郁结日久不解,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瘀血凝结,积于胁下,故右胁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胁下微积,肝大或脾大,面色灰黑紫红,乳房结块,蜘蛛痣。
治则:活血化瘀,疏肝健脾。
方药:膈下逐瘀汤化裁。
3、脾肾阳虚型
主证:面色苍黄,形寒肝冷,周身乏力,食少腹胀,水谷不化,肠呜腹泻,全身浮肿,两胁隐痛,腰酸肢软,阴部潮湿,自汗。
辩证:肝气郁久不解,横逆脾土,脾运受阻生化不足,不能充养肾精,久之肾阳不足,肾阳不足又不能温煦脾阳,又致脾阳不振,终致脾肾阳虚,而见上述诸症。
治则:温补脾肾。
方药:补脾汤合右归饮化裁。
4、湿热内蕴型
主证:两胁或右胁疼痛,恶心欲吐,食欲不振或痞满嗳气,大便干或粘,或身目俱黄,低热,脉弦滑数,舌质红,舌苔黄腻或灰厚而腻。
辩证:肝木横逆,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湿不化而郁滞,郁之化热,湿热蕴结不散,致上述诸症并见。
治则:清热利湿,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或三仁汤化裁。
慢性咽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1、肺肾阴虚证:表现为咽干刺痒微痛,灼热不适,夜间尤甚,咽腔微红肿胀,乏津干燥,干咳少痰,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养肺肾,降火利咽。
药用:百合、生地黄、熟地黄,玄参、麦冬,当归、川贝母,桔梗、牛膝、甘草。咽干甚,加北沙参、天花粉;阴虚夹痰,加丹皮、丹参。
2、气血瘀阻证:咽干刺痛,夜间痛甚,活动诊断后减轻,咽腔暗红肥厚;舌暗或有瘀斑,苔薄,脉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利咽。
药用:当归、红花、桃仁、生地黄、枳壳、桔梗、土元、山豆根、甘草。
3、肾阳虚弱证:咽部不适,紧闷如堵,遇寒尤甚,咽腔淡白微肿,如猪油样,咽底小瘰色白,口淡不渴或咽干欲热饮,面白肢冷,腰脊冷痛,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肾壮阳,散寒利咽。
药用:制附子、肉苁蓉、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细辛。纳差者,加扁豆、砂仁;肢冷畏寒,加桂枝、狗脊。
慢性胃炎怎么根治 中医治疗
现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如果你想要尝试中医方法治疗慢性胃炎,一定要去正规的中医医院,让医生根据你的情况来给你开药,切不可盲目信从社会上那些所谓的“老中医”。
肝胃气滞型:病人胃脘疼痛,暖气反酸,治疗宜硫肝和胃,可用柴胡疏肝汤加减;
胃阴不足型;病人主要有胃脘疼,食欲不振,贫血、消瘦,咽干口渴等,治疗宜滋养胃阴,常用麦门冬汤加减;
脾胃虚寒型;病人胃院隐隐作痛,喜暖喜按,治疗宜温中健脾,常用黄芪健中汤加减。
慢性鼻炎的偏方
慢性鼻炎治疗偏方 一:鹅不食草适量,洗净晒干,研成细粉,用鼻吸入少许,每日数次;或用湿棉包少许药粉塞鼻30~60分钟取出。治疗急、慢性鼻炎,肥厚过敏性鼻炎均有良效。
慢性鼻炎治疗偏方 二:苍耳子30~40个,砸裂,加麻油30克,文火将苍耳子炸干,制成苍耳子油。治疗慢性鼻炎,每日滴鼻2~3次。
慢性鼻炎治疗偏方 三:牡丹皮1500克,文火煎约1天,蒸缩成2000毫升,使之成乳白色,滴鼻,每天3次。可治疗过敏性鼻炎。
慢性鼻炎治疗偏方 四:复方丹参注射液2毫升加生理盐水2毫升稀释,滴鼻,每次每侧2滴,每日3次,连续用药2周,可治疗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治疗偏方 五:取麻油文火加温至沸腾,冷后装瓶,用其滴鼻,每次每侧鼻孔2~3滴,以后渐增至5~6滴,每日3次,可治疗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治疗偏方 六:取冰片溶于热液状石蜡中,配成2%透明液体,每日滴鼻3~4次,每次1~2滴,可治疗慢性鼻炎、萎缩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肺脾肾虚损,复感外邪所致,一般分以下几个证型治疗。
1、肺气虚寒 临床表现为鼻部奇痒,喷嚏连连,继则大量清涕,鼻塞不通,嗅觉减退。病者平素怕风畏冷,易感冒,每吹冷风则易发作,反复不愈。同时伴随全身症状如倦怠懒言,气短音低,或有自汗、面色白光 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治宜温肺散寒,可用温肺止流丹,药用细辛、荆芥、人参、柯子、桔梗、鱼脑石、五味子、白术、黄芪、甘草。
2、肺脾气虚 临床表现为鼻塞鼻胀较重,鼻涕清稀或黏白淋漓而下,嗅觉迟钝,鼻黏膜肿胀较甚,苍白或灰暗,反复不愈。平时感觉头重头昏,易疲劳,胃纳差,常腹泻。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痕,苔白,脉濡弱。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敛气,可用四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五味子、辛夷、甘草等。
3、肾气亏虚 临床表现为患病日久,鼻痒不适,喷嚏连连,清涕不止,早晚较甚。鼻黏膜苍白水肿。四肢不温,甚则后头部、颈项、肩背亦觉寒冷,面色淡白,精神萎糜,或见腰膝酸软,夜尿多,舌质淡,脉沉细弱。治宜补肾纳气,可用温肺止流丹加入补肾纳气的药如胡桃肉、覆盆子、金樱子、蛤蚧等。
4、肺经郁热 患者遇热气或食燥热食物时鼻塞肿胀,酸痒不适,喷嚏频作,鼻流清涕。鼻黏膜色稍红或紫暗,或可见咽痒咳嗽,或口干烦热,舌质红苔白,脉弦或弦滑。治宜清宣肺气为主,可选用辛夷清肺饮,药用黄芩、栀子、石膏、桑白皮、知母、辛夷、枇杷叶、升麻、百合、麦冬。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1、脾肾阳虚
以脾阳虚弱为主者。临床见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腹胀,纳少便溏,面色黄,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滑沉缓。治宜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可用实脾饮加减(茯苓、白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山药、泽泻、车前子)。
以肾阳虚为主者。证见全身高度水肿,腰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咣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肾利水。可用济生肾气丸加味(附子、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茯苓、怀牛膝、车前子)。
2、气阴两虚
治宜益气养阴。可用参芪地黄汤加减(人参、生黄芪、白术、山药、茯苓、山萸肉、生地、丹皮、泽泻、枸杞子)。有心气虚,可合用生脉散。
在上述本证中兼有外感风寒者可加麻黄、杏仁、荆芥穗、桑白皮;兼风热者可加金银花、薄荷、连翘等;水湿明显者可加葶苈子、生苡仁、车前子、冬瓜皮等;兼有湿热者,可加蒲公英、地丁、滑石、通草、石苇等;兼有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水蛭、莪术等;兼有湿浊者可加蔻仁、苏叶、黄连、生苡仁等。
鼻炎药怎么治疗
1、药物治疗儿童慢性鼻炎主要有二类药物,第一类是最常用的,为减充血剂,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能够迅速地解除慢性鼻炎的鼻塞,但长期使用(一般不越过半个月)均可能引起药物性鼻炎,得不偿失。因此,使用这类药物时,应注意2次使用之间的间隔时间至少在6小时以上,而且慢性鼻炎治疗法最好是使用几天后,停用几天,不是较重的鼻塞,不轻易使用,这样可以延长使用该类药物的安全期限,以不至于引起药物性鼻炎。第二类是局部用激素,有些患者认为效果较好,有些慢性鼻炎患者认为该药对鼻腔有刺激性,难以接受。
2、局部滴鼻治疗儿童慢性鼻炎局部滴鼻药物一般主要用来缓解慢性鼻炎的症状,事实上,这种治疗手段不但副作用大,而且无法帮助鼻粘膜建立起免疫功能,所以药物依赖性强,见效缓慢。
3、中医治疗儿童慢性鼻炎目前的中医治疗慢性鼻炎的常规思路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只是一味的在炎症上下功夫,见炎就用苦寒伤正之药。专家提醒,中药治疗,可以做为治疗慢性鼻炎的参考,但患者切不可盲目使用,千万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疖肿破了会感染吗
这还是要注意是属于身体热毒的表现与局部毛囊等感染还是有关的,一般的情况下,还是建议看中医辨证治疗还是很不错的,中药清热解毒还是可以断根的,配合外用紫金锭外敷,解毒破脓,就会好转,银花甘草等还是很常用的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1.单纯偏寒型
治疗用温“肺”健脾、化痰止咳法,如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杏仁、紫菀、款冬花等)。
2.单纯偏热型
治疗用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法,如用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枇杷叶、杏仁、浙贝母、瓜萎仁、前胡、甘草等)。
3.喘息偏寒型
治疗用温“肾”化痰、平喘止咳法,如用苏子降气汤加减(麻黄、肉桂、生姜、厚朴、五味子、杏仁、紫菀、款冬花、法半夏、紫苏子、陈皮、炙甘草等)。
4.喘息偏热型
治疗用清“肺”理气、化痰定喘法,如用定喘汤(白果肉、麻黄、北杏仁、紫苏子、黄芩、款冬花、桑白皮、甘草、法半夏等)。
慢性肠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1、脾胃虚弱型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纳呆食少,食后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分析:脾胃虚弱而致泻下,主由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所致,故见大便溏泻,完谷不化;脾虚不运,则纳食减少或食后脘闷不适,久泻不止;脾胃气虚,化源不足,致面色萎黄,疲乏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均属脾胃虚弱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主之。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苡仁理气健脾化湿,是治疗脾虚泄泻的常用方药。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配伍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而兼有脱肛者,可投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2、肝气乘脾型
症状: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腹痛,腹泻,舌淡红,脉弦。
分析:七情所伤,情绪不稳,激怒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乘脾,失其健运,故腹痛则泻。肝气不舒,疏泄失常,故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均为肝旺脾虚之象。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为主。方中白术健脾补虚;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共奏疏肝解郁,健脾止泻之功。
3、脾肾阳虚型
症状: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分析: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土,而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见脐腹作痛,肠鸣而泻,泻后自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均属脾肾阳虚不足之征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理中汤合四神丸。
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配合理中汤温中健脾,主治脾肾虚寒之腹泻。如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入益气升阳及收涩之品,如人参、黄芪、诃子肉、石榴皮,赤石脂、炒米壳之类,亦可合用桃花汤以固肠收敛止泻。
4、瘀阻肠络型
症状:泄泻日久,泻后不爽,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面色晦滞,口干不欲饮,舌边有瘀斑或舌质暗红,脉弦而涩。
分析:泄泻日久,病邪入络,血瘀肠络,不通则痛,故有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瘀阻气滞,故有泻后不尽之感;口干不欲饮,面色晦滞,舌边有瘀斑,舌质暗红,脉弦而涩,均为瘀血内阻之征。
治疗:化瘀通络,和营止血。
方中以蒲黄、五灵脂与当归、川芎配伍为君药,合元胡、没药活血定痛;桂心、小茴香、干姜温经散瘀,使肠络瘀血得散,则泄泻腹痛而止。若气血瘀滞,化为脓血,大便挟有赤白粘冻,可与白头翁汤合用,以清热凉血,利湿解瘀。
什么原因造成鼻子里面有痰呢
鼻子里有痰应该是慢性鼻炎。痰多,其实是鼻腔的鼻涕倒流口腔导致的。根本原因还是鼻炎的问题。根据我行医多年治疗鼻炎的经验,目前治疗效果最好而且治疗彻底不易复发的方法就是中医中药。慢性鼻炎大多是感冒治疗不彻底慢慢转化而来的,已经不单单是炎症了,与人体的体质有关,只是消炎或者手术治疗并不能改善人体的体质,属于治标不治本。要想治愈慢性鼻炎必须改善人体的体质才行。
建议您使用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治疗慢性鼻炎是以调节人体的体质为主,通过改善人体的体质而从根本上治愈慢性鼻炎的。在我的百度空间介绍了一些关于慢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和平时预防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还有一点,因为每个鼻炎病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必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症状去选择,就是中医上的辨证施治,这样治疗更有针对性,效果可以达到最好。
通过以上小编的介绍,大家对于鼻子里有痰的问题是不是都弄清楚了呢,医疗慢性咽炎是比较容易的,我们不希望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我们,那么我们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去医院治疗检查是我们的首要选择,希望我们的建议可以帮助你,也希望你早日康复。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1、肺气虚寒 临床表现为鼻部奇痒,喷嚏连连,继则大量清涕,鼻塞不通,嗅觉减退。病者平素怕风畏冷,易感冒,每吹冷风则易发作,反复不愈。同时伴随全身症状如倦怠懒言,气短音低,或有自汗、面色白光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治宜温肺散寒,可用温肺止流丹,药用细辛、荆芥、人参、柯子、桔梗、鱼脑石、五味子、白术、黄芪、甘草。
2、肺脾气虚 临床表现为鼻塞鼻胀较重,鼻涕清稀或黏白淋漓而下,嗅觉迟钝,鼻黏膜肿胀较甚,苍白或灰暗,反复不愈。平时感觉头重头昏,易疲劳,胃纳差,常腹泻。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痕,苔白,脉濡弱。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敛气,可用四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五味子、辛夷、甘草等。
3、肾气亏虚 临床表现为患病日久,鼻痒不适,喷嚏连连,清涕不止,早晚较甚。鼻黏膜苍白水肿。四肢不温,甚则后头部、颈项、肩背亦觉寒冷,面色淡白,精神萎糜,或见腰膝酸软,夜尿多,舌质淡,脉沉细弱。治宜补肾纳气,可用温肺止流丹加入补肾纳气的药如胡桃肉、覆盆子、金樱子、蛤蚧等。
4、肺经郁热 患者遇热气或食燥热食物时鼻塞肿胀,酸痒不适,喷嚏频作,鼻流清涕。鼻黏膜色稍红或紫暗,或可见咽痒咳嗽,或口干烦热,舌质红苔白,脉弦或弦滑。治宜清宣肺气为主,可选用辛夷清肺饮,药用黄芩、栀子、石膏、桑白皮、知母、辛夷、枇杷叶、升麻、百合、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