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胆囊癌的食疗方法都有哪些

胆囊癌的食疗方法都有哪些

1.山药大枣粥:山药150克,大枣9枚,大米100克。将山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大枣、大米去杂,洗净,备用。锅内加水适量,放入大枣、大米煮粥,五成熟时加入山药块,再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2次,可长期食用。山药有健脾益肺、滋肾固精等功效。大枣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养血安神等功效。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胆囊术后腹胀、腹痛。

2.芋头肉丝粥:鲜芋头100克,瘦猪肉60克,玉米面100克。将芋头去皮、洗净,切成小块;瘦猪肉切丝,备用。锅内加水适量,水开后撒入米面 (边撒边搅动,以防粘连),再加入肉丝共煮粥。五成熟时加入芋头块,再煮至粥熟即成。每日2次,可长期食用。

芋头性平,味甘、辛,有调中益气、化痰和胃、软坚散结等功效。猪肉有滋补肾阴、滋养肝血、润泽皮肤等功效。玉米营养丰富,有调中健脑的功效。主治胆囊术后腹胀及消化不良诸症。

3.鲤鱼白术粥:鲤鱼250克(切片),炒白术30克,花椒20克,粳米250克。先将花椒、白术、生姜加水适量煎取药汁,粳米洗净入锅,加药汁、鲤鱼、白糖、葱白、清水适量,用武火煮至烂熟后,去鲤鱼喝粥。温中散寒、健脾利胆。主治胆囊术后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稀等症。

怎么样会变胆囊癌

一、胆结石导致的胆囊癌

胆囊癌与胆结石有着密切关系,欧美国家胆囊癌病人合并胆囊结石达54.3%~100%,国内为20%~82.6%。从胆结石角度看,胆石症患者中有1.5%~6.3%合并胆囊癌。还有研究显示,胆结石患者比无结石者的胆囊癌发病危险性增加4~5倍,胆结石发作年龄越早胆囊癌发病的危险越大;胆结石直径大于1cm者胆囊发病的危险性要比直径小于1cm者大10倍。

二、慢性胆囊炎导致的胆囊癌

慢性胆囊炎与胆囊癌有一定的关系,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癌往往合并存在。胆囊黏膜经化生、增生或息肉样变可演变成原位癌。有研究显示,胆囊不典型增生到晚期癌的进展时间大约为15年。

三、胆囊腺瘤导致的胆囊癌

一般导致胆囊癌发生的因素都有哪些?导致胆囊癌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哪些?胆囊腺瘤分为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乳头状腺瘤。胆囊腺瘤的特征多为有蒂、单发,目前已被公认为是胆囊癌前病变。一般认为其癌变率在10%左右。若合并胆囊结石则癌变的危险性增加;肿瘤直径10mm以上者,癌变可能性大。

四、胆囊腺肌增生症导致的胆囊癌

年龄越大胆囊癌的发病率越高吗?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增生性疾病,主要以胆囊黏膜和肌层增生为特点,形成壁内憩室、囊肿等。过去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无癌变可能,但近年日本、法国等陆续有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基础上发生胆囊癌的报道。

胆囊癌的病因

胆石病(25%):

胆囊癌患者常合并有胆囊结石,其合并率在欧美为70%~80%,日本为58.8%,我国为80%,胆囊癌好发于易被结石撞击的胆囊颈部,并多发于患结石时间10年以上,故认为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大于3cm者,胆囊癌发病的危险性比直径小于1cm者大10倍,有人认为胆石中含有致癌因子,但缺乏确切的证据,且胆石症患者中胆囊癌发生率仅1%~2%,因此,胆石与胆囊癌之间有无明确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Strauch从18篇文献中统计胆囊癌与胆石的关系为54.3%~96.9%,Jones报告3/4胆囊癌伴有胆石,Balaroutsos等报告胆囊癌病例77%伴有胆石,Priehler与Crichlow复习文献2000例胆囊癌伴有胆石者占73.9%,动物实验证明从胆酸,去氧胆酸,胆固醇制备的甲基胆蒽(Methyl- cholanthrene)做成丸剂植入猫的胆囊,可以形成胆囊癌,Lowenfels认为胆道肿瘤的发生,与这些脏器的梗阻,感染,致使胆酸转化为更活跃的物质有关,Hill等在2/3的胆石中发现梭状芽孢杆菌,这种细菌可使胆酸脱氧化后转化为去氧胆酸和石胆酸,二者是与多环芳香碳氢化物致癌因素有关物质,胆石可引起慢性炎症,胆囊钙化的瓷胆囊(procellaneous gallbladder)恶变率高,但是,胆囊结石的长期慢性刺激,是否诱发胆囊癌,尚未得到充分的证明,只可以说胆石可使胆囊癌发病率增多,美国印第安人妇女胆石病20年,胆囊癌发病率由0.13%上升至1.5%,Nervi等应用Logistic回归模式计算出胆石患者胆囊癌发生率比无结石者高出7倍。

胆囊癌患者中40%~50%有慢性胆囊炎症,有人研究胆囊切除标本发现,胆囊慢性炎症严重组比不严重组的异型细胞增殖和恶性变的比率高;在非癌部位有很高的肠上皮化生率;在癌灶内有类似肠上皮的肿瘤结构,从而认为肠上皮化生是发生癌变的重要病变,胆囊癌的发生可能是:正常胆囊黏膜→慢性胆囊炎(含结石)→肠上皮化生→分化型胆囊癌(肠型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胆囊腺瘤(10%):

Sawyer报告29例胆囊良性肿瘤,其中4例恶变,他复习了近20年文献资料,认为胆囊腺瘤是癌前病变,胆囊腺瘤多单发,有蒂,癌变率约10%,若合并胆囊结石则癌变的危险性增加,有研究发现,直径小于12mm者,多为良性腺瘤;直径大于12mm者,多为恶性病变,所有原位癌和19%的浸润癌有腺瘤成分,从而认为腺瘤有癌变的可能。

Yamagiwa及Tomiyama研究1000例胆囊的组织学检查,不含胆石者有4%肠化生现象,含有胆石病例,肠化生者占30.6%,发育异常者69.8%,胆囊癌占61.1%,36例胆囊癌的组织中,发育异常与腺瘤分别为22.2%与8.3%,所以认为肠化生到发育异常到胆囊癌,可能有发病顺序的意义。

胆囊腺肌增生症:以往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无恶变可能,但近年陆续有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发生胆囊癌的报道,目前已被确认为胆囊癌的癌前病变。

胆胰管合流异常(5%):

Kinoshita及Nagata研究,胆胰管汇合共同通道超过15mm,出现胰胆反流,称为胆胰合流异常,许多作者指出胆胰管不正常的汇合,使胆囊癌的发病率上升,胰胆管汇合部畸形时,胰液长期反流使胆囊黏膜不断破坏,反复再生,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生癌变,有报道,ERCP检查发现胆囊癌患者中,有16%合并胰-胆管汇合部畸形,Kimura等报告96例胆囊癌经造影证实65例胆胰管合流异常,同时观察65例胆胰合流异常者,16.7%合并胆囊癌,对照组641例胆胰管汇合正常者,胆囊癌发生率为8%,另一组报告胆胰管合流异常者,胆囊癌发生率为25%,正常汇合组635例,胆囊癌发病率为1.9%。

其他因素(5%):

此外,Ritchie等报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往往伴发胆囊癌,Mirizzi综合征患者胆囊癌的发生率增加,亦可能为病因之一,有报告胆囊癌发病与胆囊管异常或先天性胆管扩张有关。

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Moosa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国内大宗资料报告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国外报告则高达54.3%~100%,癌肿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小于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结石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还有人提出胆囊癌的发生可能与病人的胆总管下端和主胰管的汇合连接处存在畸形有关,因有此畸形以致胰液进入胆管内,使胆汁内的胰液浓度提高,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粘膜变化生,最后发生癌变,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

发病机制

胆囊癌有多种不同的组织类型,但无一种有其固定的生长方式和特殊的临床表现,胆囊癌绝大多数为腺癌,约占80%,其中60%为硬性腺癌,25%为乳头状腺癌,15%为黏液腺癌,其余为未分化癌占6%,鳞癌占3%,混合瘤或棘皮瘤占1%,尚有其他罕见的肿瘤包括类癌,肉瘤,黑色素瘤和淋巴瘤等。

肉眼观察多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并侵及邻近器官,偶见乳头状突起向胆囊腔内生长者,胆囊癌的扩散方式主要以局部浸润肝脏和周围器官如十二指肠,结肠以及前腹壁为多见,如胆囊颈或Hartmann袋的肿瘤直接浸润肝总管,则在临床表现和放射影像学检查上很难与胆管癌相鉴别,早期病变可直接浸润到胆囊窝,也可通过血源性播散,经胆囊静脉沿胆囊颈而侵及肝方叶,胆囊壁具有丰富的淋巴管,有利于肿瘤早期向胆囊管,胆总管和胰十二指肠区周围的淋巴结扩散,直至肿瘤晚期,方可见远处转移及经腹腔播散,临床上仅有10%的患者因胆石症行胆囊切除时发现肿瘤局限于胆囊,另有15%早期已侵犯胆囊窝或周围淋巴结,在此期若行扩大性根治手术,仍有治愈的可能,Piehler等(1978)收集文献报道的984例胆囊癌,侵犯肝脏占69%,区域性淋巴结受侵者占45%。

75%的胆囊癌可直接侵犯周围脏器,发生频率依次为肝,胆管,胰,胃,十二指肠,网膜和结肠,60%有淋巴转移,远处转移者约占15%,腹膜转移者不到20%,沿神经鞘扩散是肝胆系统癌肿特点之一,在进展期胆囊癌患者中有近90%发生神经侵犯,是本病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

胆囊癌的病理分期:1976年,Nevin等首先提出了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和分级方案,其依据是胆囊癌组织浸润生长和扩散的范围以及细胞的分化程度,由于其简便实用,很快为广大外科学者认同并广泛采用,具体分为5期3级,方案如下:分期:Ⅰ期,癌组织仅限于胆囊黏膜;Ⅱ期,癌组织侵犯胆囊黏膜和肌层;Ⅲ期,癌组织侵及胆囊壁全层,即黏膜,肌层和浆膜层;Ⅳ期,癌组织侵犯胆囊壁全层并有淋巴结转移;Ⅴ期,癌组织直接侵犯肝脏或有肝转移,或者有任何器官的转移,分级:Ⅰ级,高分化癌;Ⅱ级,中分化癌;Ⅲ级,低分化癌,分期和分级与预后单独相关,分期和分级的相加值与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数值越高,预后越差。

国际抗癌联盟(UICC)于1995年公布了统一的胆囊癌TNM分期标准,成为全面衡量病情,确定治疗策略和评估预后的重要参考,研究表明,行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后,Ⅰ,Ⅱ期肿瘤的生存曲线无明显差异,累计生存期均明显长于Ⅲ,Ⅳ期患者,影响胆囊癌预后的因素很多,如组织分级,病理类型等,但以病理分期最为重要,此外,正确判定胆囊癌的TNM分期在制定手术方式,辅助治疗计划时非常必要。

胆囊癌患者的鉴别诊断方法

胆囊癌的鉴别诊断根据肿瘤的病程而提出不同的要求。

1.胆囊息肉样病变:早期的胆囊癌主要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相鉴别,胆囊癌的直径均大于1.2cm,蒂宽,胆囊壁增厚,至于胆囊的腺瘤性息肉恶变与良性腺瘤的鉴别则很困难,因考虑胆囊腺瘤是癌前病变,一旦确诊,均应手术切除,故不影响外科治疗决策。

2.胆囊结石:国内的胆囊癌患者,约有57%合并胆囊结石,病人常有较长时间的胆道疾病症状,此类病人最容易被忽略,或将胆囊癌所引起的症状用胆囊结石来解释,在鉴别诊断上主要是对老年,女性,长期患有胆囊结石,胆囊萎缩或充满型结石,腹痛症状加重和变得持续时,均应考虑有胆囊癌的可能,应做深入检查。

3.原发性肝癌侵犯至胆囊:晚期胆囊癌需要鉴别的尚有原发性肝癌侵犯至胆囊,在胆囊部位形成一肿块和胆囊出口的阻塞,侵犯胆囊的肝细胞癌可在肝门部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上发生大块的淋巴结转移,类似晚期胆囊癌时的淋巴结转移,胆囊颈部癌可直接侵犯或通过淋巴转移发生高位胆道梗阻,临床表现类似肝门部胆管癌,有时原患有癌的胆囊已行手术切除,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病理诊断,术后由于肿瘤局部复发和引起肝门部胆管梗阻,会使鉴别诊断发生困难。

胆囊癌侵犯肝脏与肝癌侵犯胆囊的鉴别:

(1)胆囊癌伴有胆管扩张的几率高于肝癌。

(2)胆囊癌在CT增强扫描后显示明显,且持续时间长。

(3)如软组织肿块内见到结石影,支持胆囊癌诊断。

(4)胆囊癌侵犯门静脉形成癌栓的几率明显低于肝癌。

(5)临床资料如肝炎,肝硬化病史,AFP检测等也有助于两者鉴别。

胆囊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Moosa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国内大宗资料报告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国外报告则高达54.3%~100%,癌肿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小于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结石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还有人提出胆囊癌的发生可能与病人的胆总管下端和主胰管的汇合连接处存在畸形有关,因有此畸形以致胰液进入胆管内,使胆汁内的胰液浓度提高,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粘膜变化生,最后发生癌变,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胆石病与胆囊癌的关系 胆囊癌患者常合并有胆囊结石,其合并率在欧美为70%~80%,日本为58.8%,我国为80%,胆囊癌好发于易被结石撞击的胆囊颈部,并多发于患结石时间10年以上,故认为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大于3cm者,胆囊癌发病的危险性比直径小于1cm者大10倍,有人认为胆石中含有致癌因子,但缺乏确切的证据,且胆石症患者中胆囊癌发生率仅1%~2%,因此,胆石与胆囊癌之间有无明确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2.胆囊良性息肉与腺瘤和胆囊癌的关系 Sawyer报告29例胆囊良性肿瘤,其中4例恶变,他复习了近20年文献资料,认为胆囊腺瘤是癌前病变,胆囊腺瘤多单发,有蒂,癌变率约10%,若合并胆囊结石则癌变的危险性增加,有研究发现,直径小于12mm者,多为良性腺瘤;直径大于12mm者,多为恶性病变,所有原位癌和19%的浸润癌有腺瘤成分,从而认为腺瘤有癌变的可能。

胆囊腺肌增生症 以往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无恶变可能,但近年陆续有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发生胆囊癌的报道,目前已被确认为胆囊癌的癌前病变。

3.胆胰管合流异常与胆囊癌发病的关系 Kinoshita及Nagata研究,胆胰管汇合共同通道超过15mm,出现胰胆反流,称为胆胰合流异常,许多作者指出胆胰管不正常的汇合,使胆囊癌的发病率上升,胰胆管汇合部畸形时,胰液长期反流使胆囊黏膜不断破坏,反复再生,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生癌变,有报道,ERCP检查发现胆囊癌患者中,有16%合并胰-胆管汇合部畸形,Kimura等报告96例胆囊癌经造影证实65例胆胰管合流异常,同时观察65例胆胰合流异常者,16.7%合并胆囊癌,对照组641例胆胰管汇合正常者,胆囊癌发生率为8%,另一组报告胆胰管合流异常者,胆囊癌发生率为25%,正常汇合组635例,胆囊癌发病率为1.9%。

4.其他因素 此外,Ritchie等报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往往伴发胆囊癌,Mirizzi综合征患者胆囊癌的发生率增加,亦可能为病因之一,有报告胆囊癌发病与胆囊管异常或先天性胆管扩张有关。

胆囊腺肌病需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1) 慢性胆囊炎。

(2) 胆囊癌。 什么是胆囊癌呢?胆囊癌在临床上相对其他癌症比较少见,所以很多人对它都不是很了解。但胆囊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那么什么是胆囊癌呢?

胆囊癌并不罕见,60岁以上女性好发,在中国西北地区发病率较高。胆囊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慢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密切相关、可能由于结石长期慢性刺激,致使胆囊粘膜增生,变性、进而癌变。

(3) 胆囊扭曲。

(4) 先天性胆囊膈膜。

在超声检查胆囊时,如发现胆囊壁弥漫性、局限性(胆囊底部)增厚或出现环形狭窄。应想到本病存在的

可能性,必要时进行口服胆囊造影,相互印证,有利提高胆囊腺肌病的诊断率。

胆囊癌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胆石病与胆囊癌的关系 胆囊癌患者常合并有胆囊结石,其合并率在欧美为70%~80%,日本为58.8%,我国为80%,胆囊癌好发于易被结石撞击的胆囊颈部,并多发于患结石时间10年以上,故认为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大于3cm者,胆囊癌发病的危险性比直径小于1cm者大10倍,有人认为胆石中含有致癌因子,但缺乏确切的证据,且胆石症患者中胆囊癌发生率仅1%~2%,因此,胆石与胆囊癌之间有无明确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2.胆囊良性息肉与腺瘤和胆囊癌的关系 Sawyer报告29例胆囊良性肿瘤,其中4例恶变,他复习了近20年文献资料,认为胆囊腺瘤是癌前病变,胆囊腺瘤多单发,有蒂,癌变率约10%,若合并胆囊结石则癌变的危险性增加,有研究发现,直径小于12mm者,多为良性腺瘤;直径大于12mm者,多为恶性病变,所有原位癌和19%的浸润癌有腺瘤成分,从而认为腺瘤有癌变的可能。

胆囊腺肌增生症 以往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无恶变可能,但近年陆续有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发生胆囊癌的报道,目前已被确认为胆囊癌的癌前病变。

3.胆胰管合流异常与胆囊癌发病的关系 Kinoshita及Nagata研究,胆胰管汇合共同通道超过15mm,出现胰胆反流,称为胆胰合流异常,许多作者指出胆胰管不正常的汇合,使胆囊癌的发病率上升,胰胆管汇合部畸形时,胰液长期反流使胆囊黏膜不断破坏,反复再生,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生癌变,有报道,ERCP检查发现胆囊癌患者中,有16%合并胰-胆管汇合部畸形,Kimura等报告96例胆囊癌经造影证实65例胆胰管合流异常,同时观察65例胆胰合流异常者,16.7%合并胆囊癌,对照组641例胆胰管汇合正常者,胆囊癌发生率为8%,另一组报告胆胰管合流异常者,胆囊癌发生率为25%,正常汇合组635例,胆囊癌发病率为1.9%。

胆囊炎怎么治疗

胆囊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根据胆囊癌的不同分期相应地进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和扩大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术中或术后可酌情进行放疗或化疗等辅助治疗。对全身情况差、黄疸、不能耐受根治性切除术的病人。可酌情施行姑息性手术或介入治疗,以求改善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纯胆囊切除术:

仅适用手术后病理报告胆囊壁癌灶局限于粘膜者或虽然累及肌层,但癌灶处于胆囊底、体部游离缘者。对位于胆囊颈、胆囊管的早期胆囊癌.或累及肌层而位于胆囊床部位者,应再次手术,将胆囊床上残留的胆囊壁、纤维脂肪组织清除,同时施行胆囊三角区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淋巴清除术。

Ⅰ期胆囊癌-胆囊切除术:

根据TNM分期,Ⅰ期胆囊癌有两种情况:局限于黏膜层(Tla)或侵及黏膜肌层(Tlb)。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5年生存率Tla期为99%~100%,Tlb为95%~100%。在临床工作中,Ⅰ期胆囊癌常于胆囊切除术后病理报告才明确诊断,是否需再次手术各家观点不一。对T1a期胆囊癌意见一致,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即可,不必行根治术。对T1b期胆囊癌的观点不一致:有主张胆囊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大多数T1b期胆囊癌病变局限,无血管或神经周围转移,无淋巴转移,只要切缘未见肿瘤细胞,无须再手术。

胆囊癌细胞有腹腔种植的倾向,术中不慎弄破胆囊壁,胆汁外溢,有可能引起腹部创口或腹腔肿瘤细胞种植,肿瘤细胞种植不仅发生在进展期胆囊癌,早期胆囊癌也应注意。据报道,T1a和T1b期胆囊癌术中胆囊破裂的病人分别因腹部切口和腹腔种植而死亡。

胆囊结石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1、当胆囊结石堵塞了胆囊管或胆囊炎胆总管后引起急性胆绞痛,胆囊炎剧烈时难以忍受,胆囊癌并牵扯至右背痛,胆结石的危害伴有高热、胆囊炎寒战、恶心、胆囊癌呕吐,甚至血压下降、胆囊癌烦燥不安、休克、胆囊癌昏迷危及生命。

2、胆囊结石还可造成十二指肠或胆囊结肠胆囊炎而危及机体。胆囊炎胆结石与胆囊癌密切相关,胆结石的危害因为结石是胆囊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胆管结石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对胆囊的长期刺激胆囊炎可引起胆管壁黏膜的炎性改变胆囊炎至黏膜细胞异常增生,胆囊癌导致癌症的发生,胆结石的危害国内外报道,胆囊炎96%以上的胆囊癌患者均伴有胆结石。

3、胆囊结石可导致胆囊疽或穿孔,胆结石的危害引起腹膜炎危及生命。

4、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炎对人体组织所造成的后果胆囊癌是比较严重的,胆结石的危害主要是可引起肝胆化脓性炎症和胆囊炎梗阻造成的肝实质病变,胆囊癌导致肝脏纤维化,胆结石的危害最终导致肝硬化。患有胆囊结石的老年人很容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也是很危险的信号。

5、胆囊结石会引起许多并发症、心律失常、胆结石的危害感染性休克、肝脓肿、胆囊癌胆道出血、胆囊炎肝功能衰竭和肝肾综合症等,胆囊癌还可诱发糖尿病。

导致胆囊癌的原因有哪些

(一)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关系密切,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癌发生率比无结石者高7倍。国内研究显示百分之二十到八十点六的胆囊癌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国外报道则高达百分之五十三至百分之百。

(二)胆囊炎

胆囊炎促发癌变多是经过胆囊黏膜的逐级增生而发生的,有研究表明在苍鼠胆囊中植入胆固醇丸剂诱发胆囊的炎性状态,百分之六十八的苍鼠发生胆囊腺癌。

(三)胆囊良性肿瘤

胆囊良性肿瘤可分为上皮肿瘤、间质瘤和假性瘤。其中,胆囊腺瘤和腺肌增生症与胆囊癌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较为公认的胆囊癌癌前病变。

(四)胆囊造痿、先天性胆管扩张、胰胆管合流异常。

均与胆囊癌发生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胰胆管合流异常者,胆囊癌的发生率关百分之二十五,正常汇合者,胆囊癌发生率为百分之一点九。

(五)其他

有报道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胆囊慢性伤寒杆菌感染、Mirizzi综合征等与胆囊癌的发生相关。

胆囊癌晚期敢做手术吗

胆囊癌晚期是发生在胆囊部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胆囊癌早期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很难被患者察觉,一旦发现,多数患者已经是晚期,晚期胆囊癌的治疗难度非常大,有些患者担心自己的身体情况,在考虑要不要手术,那么胆囊癌晚期敢做手术吗?

胆囊癌晚期能做手术的几率比较低,对于胆囊癌晚期除了要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以外,还要注意饮食和康复护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鼓励抚慰患者,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将治疗坚持到底。胆囊癌晚期能否手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近年胆囊切除术已成为腹部外科最常实施的手术之一,无论采用开腹或腔镜进行胆囊切除,若术中探查或切除胆囊标本后怀疑可能存在胆囊癌灶,应及时行术中病理检查,一旦确立诊断即应扩大手术范围,力争实现根治性切除。

胆囊癌晚期敢做手术吗?手术往往无法全面的清除癌细胞,在临床中胆囊癌晚期患者如果做手术通常要与以下几种方法结合使用。

一、放射治疗,胆囊癌早期症状不典型,手术根治切除率较低,行扩大根治术后复发率高,且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主张手术合并放射治疗。胆囊癌对放疗有一定敏感性,手术加放疗可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二、化疗,化疗对胆囊癌的治疗不是很常用,化疗药物对胆囊癌不是很敏感。常用是化疗结合中药的治疗。化疗与中药结合,可减少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以使病人耐受治疗,同时有疗效相加之功效。

三、中药治疗,由于晚期患者的身体情况不是很好,手术,放化疗的方式都不能进行,只能是采取中药的治疗方式,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可以选择针对胆囊癌晚期效果明显的中药。临床数据表明中药三联平衡疗法对胆囊癌有明显的一直作用,诱导胆囊癌细胞的分化与凋亡。对晚期的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胆囊癌晚期敢做手术吗,胆囊癌晚期患者用中医治疗是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非常好的效果,三联平衡疗法是我国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在传统中医理论及袁氏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结合30多年临床抗癌实践经验,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周期理论及基因理论等最新医学理论有机嫁接,融会贯通而创立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在结合手术治疗胆囊癌方面效果十分理想。

相关推荐

胆囊癌可以治好吗

于早期胆囊癌患者而言,主要取决于是否及时采取了恰当的治疗手段。一般来说,早期胆囊癌癌肿较小,未发生扩散转移,其最为效的治疗手段为胆囊癌的手术切除。胆囊切除术是早期胆囊癌的主要手术方式,经手术切除后的胆囊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 对于中晚期胆囊癌患者而言,主要取决于治疗方法是否得当及病人的身体状况。中晚期胆囊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姑息性手术、放化疗、中医药治疗,上述方法均各其优缺点。对于癌肿扩散程度较大,发生多处转移的中晚期胆囊癌可作姑息性手术,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如梗阻性黄疸须作胆管引流术

得了胆结石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1、胆结石可能会癌变。 胆结石是胆囊癌发病诱因。胆囊长期受慢性炎症和胆结石内胆酸、胆碱的刺激,容易使胆囊粘膜发生癌变。由于胆囊癌患者往往都胆结石,因此诊断时经常误诊。 2.继发性胆管结石 3.继发性感染 癌变 胆结石是胆囊癌发病诱因。胆囊长期受慢性炎症和胆结石内胆酸、胆碱的刺激,容易使胆囊粘膜发生癌变。由于胆囊癌患者往往都胆结石,因此诊断时经常误诊。 胆管内的恶性肿瘤(胆管癌)可沿着胆管树发生在任何部位,发病高峰年龄在60-65岁,主要表现为黄疸、偶尔伴疼痛和体重丢失。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华枝睾吸虫

辣椒与胆囊癌发病相关

根据科学家最新的研究结果,贫穷和大量食用红辣椒会增加胆囊癌的发病危险。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肿瘤专家通过追踪观察发现,在智利人中胆囊癌的发病率呈稳定上升趋势。目前智力的胆囊癌死亡率位居世界第一。在智利人中,胆囊癌的发病率从30年前的每100000人中3名患者增加至12人。公共卫生官员对此不能做出解释。 为了弄清为什么在智利胆囊癌的发生率持续上升,来自chile大学的ivan serra等人调查了114名胆囊癌患者。调查其各种生活习惯,并与一组患胆囊结石,但并不患胆囊癌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人员在报告中

保胆取石的误区和危害

1.保胆取石忽视了胆囊结石的成因 胆囊结石是胆囊病理和生理功能异常以及胆道功能和胆汁成分异常等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的终极产物。保胆取石只是暂时消除了胆囊结石所带来的并发症如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风险。 2.保胆取石不符合现代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经过近150年实践证明,胆囊切除术是胆石病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尽管微创手术迅猛发展,清除病灶仍然是外科疾病治疗的原则。保胆取石只取除结石遗留下胆囊病灶,“断箭疗伤”之嫌,为现代胆石病治疗的非主流选择。需知古人关羽刮骨之道! 3.保胆取石放大了胆囊结石的手术适应证 大多数

胆结石的并发症是什么

1.胆结石可能会癌变。胆结石是胆囊癌发病诱因。胆囊长期受慢性炎症和胆结石内胆酸、胆碱的刺激,容易使胆囊粘膜发生癌变。由于胆囊癌患者往往都胆结石,因此诊断时经常误诊。 2.继发性胆管结石 3.继发性感染 癌变 胆结石是胆囊癌发病诱因。胆囊长期受慢性炎症和胆结石内胆酸、胆碱的刺激,容易使胆囊粘膜发生癌变。由于胆囊癌患者往往都胆结石,因此诊断时经常误诊。 胆管内的恶性肿瘤(胆管癌)可沿着胆管树发生在任何部位,发病高峰年龄在60-65岁,主要表现为黄疸、偶尔伴疼痛和体重丢失。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华枝睾吸虫、

癌症的分类

癌症分两种,良性和恶性,大体以下几种:血癌(白血病)骨癌淋巴癌(包括淋巴细胞瘤)肠癌肝癌胃癌盆腔癌(包托子宫癌,宫颈癌)肺癌(包括纵隔癌)脑癌神经癌乳腺癌食道癌肾癌 男性的十大癌症是:肝癌、肺癌、直肠结肠癌、胃癌、口腔癌、食道癌、鼻咽癌、何杰金淋巴癌、摄护腺癌、胰脏癌,排名与去年相同。 女性的十大癌症是:肺癌、肝癌、直肠结肠癌、子宫颈癌、胃癌、非何杰金淋巴癌、胰脏病、胆囊癌、白血病,子宫颈癌取代女性乳癌重新登上第四位。 十大癌症依序是:肝癌、肺癌、结肠直肠癌,子官颈癌、非何杰金淋巴癌、胰脏癌。

胆囊癌的病因是什么

1、胆囊结石胆囊癌与胆结石着密切关系,欧美国家胆囊癌病人合并胆囊结石达54.3%~100%,国内为20%~82.6%。从胆结石角度看,胆石症患者中1.5%~6.3%合并胆囊癌。还研究显示,胆结石患者比无结石者的胆囊癌发病危险性增加4~5倍,胆结石发作年龄越早胆囊癌发病的危险越大;胆结石直径大于1cm者胆囊发病的危险性要比直径小于1cm者大10倍。 2、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与胆囊癌一定的关系,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癌往往合并存在。胆囊黏膜经化生、增生或息肉样变可演变成原位癌。研究显示,胆囊不典

中医治疗胆囊癌效果吗

胆囊癌的恶性程度很高,而且往往在胆囊癌早期不易被发现,因此会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中医治疗胆囊癌目前常常用于临床,可是中医治疗胆囊癌的效果好吗? 中医中药治疗胆囊癌效果是比较理想的。胆囊癌患者通过服用中药抗肿瘤,可以起到稳定瘤灶,缓解症状,减轻手术、放化疗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作用。 中医认为胆囊附于肝,与肝相表里,凡气血郁积胆腑,湿热瘀结中焦,必影响肝的疏泄和胆的中清、通降。中医治疗晚期胆囊癌的经验是“胆病以肝求之,先通过辨证论治控制痛、胀、疸、热,随即回归健脾和胃,坚持人体气血通畅阴阳平衡

哪些是胆囊癌和胆道息肉的区别

1. 胆囊息肉与早期胆囊癌哪些相似之处 胆囊息肉与胆囊癌的早期许多相似的地方:两者都可消化道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等。也可右上腹的不适、隐痛或腹痛。 2. 胆囊息肉与早期胆囊癌哪些区别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中晚期的胆囊癌黄疸、右上腹包块及恶病质;而胆囊息肉则多无黄疸、右上腹包块,不发生恶病质。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DNA流式细胞学分析助于胆囊痛的诊断。电脑彩超观察息肉或癌肿内无彩色血流,可与临床最常见的胆固醇性息肉相鉴别。对于较大的瘤体,行CT增强、扫描

胆囊癌如何鉴别诊断

1.胆囊息肉样病变 早期的胆囊癌主要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相鉴别,胆囊癌的直径均大于1.2cm,蒂宽,胆囊壁增厚,至于胆囊的腺瘤性息肉恶变与良性腺瘤的鉴别则很困难,因考虑胆囊腺瘤是癌前病变,一旦确诊,均应手术切除,故不影响外科治疗决策。 2.胆囊结石 国内的胆囊癌患者,约57%合并胆囊结石,病人常较长时间的胆道疾病症状,此类病人最容易被忽略,或将胆囊癌所引起的症状用胆囊结石来解释,在鉴别诊断上主要是对老年,女性,长期患胆囊结石,胆囊萎缩或充满型结石,腹痛症状加重和变得持续时,均应考虑胆囊癌的可能,应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