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螺旋体病的症状
细螺旋体病的症状
病人常在感染后1-2周俄然病发,临床颠末分3个阶段:
一、早期(钩体血症期)
持续2-4日,出现发烧、头疼、全身乏力、眼结合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逢迎肿大等感染中毒症状。
二、中期(钩体血症极期)
病后4-10日,表现脑膜炎症状,如剧烈头疼、频仍呕吐以及颈强等;个别病例可见大脑或脑干侵害,CSF可分理处钩端螺旋体。
3、后期(后发症期或恢复期)大多病人纯粹恢复,部分出现两品类型神经系统合并症:
①后发脑膜炎型:多为急性期后掉常反映,表现脑膜刺激征,CSF淋巴细胞增多,卵白增崇高高贵过1g/L,可检出钩端螺旋体IgM抗体,但不克不及分理处螺旋体;
②钩体脑动脉炎:急性期退烧后半月至五个月病发,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紧张合并症,病理改变为高发性脑动脉炎,内膜增厚、血管闭塞导致脑梗死,表现中枢性面舌瘫、半身不遂或单瘫、运动性掉语、假性延髓麻木以及病理征,可出现全身性、部分性癫痫发作以及癫痫持续状况。个别病例主干动脉闭塞后成立侧支轮回,逐渐形成脑底异常血管网,状如烟雾病。
疾病病因类钩端螺旋体病是细螺旋体的单独种别L.interrogan导致,分3个亚型:犬型、波摩那型以及黄疸出血型。
病理SL接触受感动物社团、尿液或被污染泉水、土壤或菜蔬等可导致感染,螺旋体通过肉皮儿粘膜破损处进入境内人的身体,与动物社团有较多接触机会的测试室、宰杀场以及食物加工职员易被感染。
诊断查抄MRA或DSA显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CT或MRI可见大脑半球高发性或双侧梗死灶。年青病人预后杰出,50岁以上患者常归并紧张肝病以及黄疸,病故率达50%。
细螺旋体病的治疗
对钩体病各型均应特别强调“三早、一就地”,也就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不宜搬动患者而就地治疗。
一般治疗
强调早期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保持体液与电解质的平衡,如体温过高,应反复进行物理降温至38℃左右,一般在诊断未明确前不宜采用退热药物。在患者家中、门诊或入院24h内特别在6~24h内密切观察病情,警惕青霉素治疗后的雅-赫反应与肺弥漫性出血的出现。患者尿应采用石灰、含氯石灰等消毒处理。
早期及钩体血症型的治疗
(1)镇静药物
对一般钩体患者,均宜首先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0.2g或异丙嗪、氯丙嗪25~50mg或口服地西泮5mg以控制躁动,有助于防止肺弥漫性出血等重症的发生。
(2)抗菌药物
为了消灭和抑制体内的病原体,强调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如治疗过晚,脏器功能受到损害,治疗作用就会减低。青霉素应早期使用,有提前退热,缩短病期,防止和减轻黄疸和出血的功效。青霉素国外常用大剂量,国内多用首次肌内注射40万U,以后每6~8h再用同等剂量重复,直到体温下降2天后,或治疗共7天,儿童量酌减[5万U/(kg·d)]。发病急骤、中毒症状特重者,可给160万~240万U/d,分4~6次肌内注射。为了预防发生雅-赫反应,可在应用首剂青霉素肌内注射的同时或稍前用氢化可的松200~500mg,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或以不稀释液缓慢静脉注射。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庆大霉霉素,16万~24万U/d,肌内注射。也可采用四环素0.5g/次,4 次/d,口服,7天,或多西环素0.1g/次,2次/d,口服,7天。
青霉素治疗后的雅-赫反应,一般是在注射首剂青霉素0.5~4h,因大量钩体被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多数在2h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身痛、脉速、呼吸快等,比原有症状更重,或体温骤降,出现低血压、休克、冷厥等。反应一般在30 min至1h即消失。少数患者可诱发肺弥漫性出血,应立即加强镇静剂如哌替啶或氯丙嗪、异丙嗪合剂,氢化可的松200~300mg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必要时还可采用物理降温,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纠正酸中毒,必要时可辅以强心。
近年来国内合成的咪唑酸酯及甲唑醇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效果,两种药物均可口服,副作用不大。咪唑酸酯的剂量成人首次1g,以后每日4次,每次0.5g,待体温恢复正常后2~4天停药。重症患者可增至每日3g,分3次口服,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每日2g,平均疗程5~7天。约8.1%的病例出现赫氏反应,较青霉素的赫氏反应轻,不需要特殊处理。本品口服后迅速被消化道吸收分布全身,并通过血脑屏障,可作预防用药,主要的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皮疹等。
甲唑醇的剂量成人首次口服剂量1g,以后每日3~4次,每次0.5g,疗程5~7天或热退后3天停药。本品治愈率达94.31%,无赫氏反应。仅部分病人有头晕、腹痛、肠鸣、偶有皮疹、口干等反应。
(3)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发病特急,体温超过40℃,或有其他严重感染中毒性表现如烦躁不安、神志淡漠、呼吸脉搏偏快、血压偏低等则可能是肺弥漫性出血的前兆。可酌情用氢化可的松200~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静脉滴注,20~30滴/min。病情紧急时可静脉缓慢直接推注,并视病情变化重复使用。
咔血有哪些表现
咯血伴有发热,多见于肺结核、肺炎、肺脓肿、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支气管癌等。
咯血伴胸痛,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肺栓塞、肺结核、支气管癌等。
咯血伴呛咳,可见于支气管癌、支原体肺炎等。
咯血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咯血伴黄疸,多见于钩端螺旋体病、大叶性肺炎、肺梗塞等。
什么是细螺旋体病
细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于致病菌极易在污水中繁殖,洪水发生后很容易引发细螺旋体病的传播。该病的早期症状包括高烧、流口水、眼睛红肿及“茶色”尿液,如病菌入侵肾脏、肺和心脏可危及生命。是由钩端螺旋体感染产生的感染症,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人畜共通感染病。钩端螺旋体为细杆状螺旋型,两端呈现钩状具内鞭毛的螺旋体,可经由伤口感染几乎所有的哺乳类动物。
细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
感染产生的感染症,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人畜共通感染病。钩端螺旋体为细杆状螺旋型,两端呈现钩状具内鞭毛的螺旋体,可经由伤口感染几乎所有的哺乳类动物。
疾病概说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类不同血清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导致的一种急性流行症,俗称打谷黄 或稻瘟病。因为感染的菌型不同,其临床特点也纷歧样:有的症状明显,病例呈现高热、粘膜出血、黄疸、溃疡或坏死,血红卵白尿;有的病例呈隐性颠末,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农业劳动者,接触污染的田水,经肉皮儿(出格是破损的肉皮儿)、消化道粘膜导致感染;对于患此病的妊妇,钩端螺旋体还可颠末脐带使胎儿受染。
吐血的发病原因
患者多先有恶心,然后呕血,继而排出黑便。食管或胃出血多有呕血及黑便,而十二指肠出血多无呕血而仅有黑便。呕出血液的性状主要取决于血量及其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如出血量较少而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由于血红蛋白受胃酸的作用,转化为酸化正铁血红素(hematin),呕吐物呈咖啡残渣样棕黑色,但如出血量大而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则呕吐物呈鲜红色或暗红色。
上消化道出血失血量不大(少于800~1000ml)时,患者可仅有呕血与黑便、皮肤苍白厥冷、头晕、乏力、出汗、脉快、心悸等急性失血性贫血症状。如出血量大,除上述症状之外还出现脉搏细弱、呼吸加快、血压下降与休克等急性周围循环功能不全症状。
呕血伴随下列症状,有提示诊断的意义:
1.伴黄疸者,可见于肝硬化、出血性胆管炎、钩端螺旋体病、重型肝炎、壶腹癌等。
2.伴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怒张者提示肝硬化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伴皮肤粘膜血管瘤或毛细血管扩张者提示可能为上消化道血管瘤或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出血。
4.伴皮肤粘膜出血者须注意血液病、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重型肝炎、尿毒症等。
5.伴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者须考虑胃癌与胰腺癌。
6.伴寒战高热者须注意急性胆管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7.在休克、脑血管意外、大面积烧伤、败血症、颅脑外伤等之后发生呕血,须考虑应激性溃疡。
细螺旋体病不同程度症状
因受染者免疫水平的差别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可直接影响其临床表现。Edward和Domm将钩体病分为第一期(即败血症期)、第二期(即免疫反应期)。
(一)早期(钩体血症期)多在起病后3天内,本期突出的表现是:
1.发热多数病人起病急骤,伴畏寒及寒战。体温短期内可高达39℃左右。常见弛张热,有时也可稽留热,少数间歇热。
2.头痛较为突出,全身肌痛,尤以腓肠肌或颈肌、腰背肌、大腿肌及胸腹肌等部位常见。
3.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较明显,有时行走困难,不能下床活动。
4.眼结膜充血,有两个特点,一是无分泌物,疼痛或畏光感;二是充血持续,在退热后仍持续存在。
5.腓肠肌压痛,双侧偶也可单侧,程度不一。轻者仅感小腿胀,压之轻度痛,重者小腿痛剧烈,不能走路,拒按。
6.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发病早期即可出现,多见于腹股沟,腋窝淋巴结。多为黄豆或蚕豆大小,压痛,但无充血发炎,亦不化脓。
本期还可同时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纳呆,腹泻;呼吸系统症状如咽痛,咳嗽,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部分病人可有肝、脾肿大,出血倾向。极少数病人有中毒精神症状。
(二)中期(器官损伤期)约在起病后3~14日,此期患者经过了早期的感染中毒败血症之后,出现器官损伤表现,如咯血、肺弥漫性出血、黄疸、皮肤粘膜广泛出血、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肾功能不全、脑膜脑炎等。
此期的临床表现是划分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型和脑膜炎型等的主要依据。
1.流感伤寒型多数患者以全身症状为特征。起病急骤,发冷,发热(38~39℃)头痛,眼结膜充血,全身肌痛尤以腓肠肌为显著,并有鼻塞、咽痛、咳嗽等。临床表现类以流行性感冒、上呼吸感染或伤寒。无黄疸,也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正常,肺无明显病变。是早期钩体血症症状的继续。自然病程5~10天。也有少数严重病人,有消化道、皮肤、阴道等处出血;部分严重病人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恶心、呕吐、腹泻。可有低血压或休克表现。
2.肺出血型在钩体血症基础上,出现咳嗽、血痰或咯血,根据胸部X片病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心肺功能表现,临床上可分肺普通出血型与肺弥漫性出血型。
3.黄疸出血型原称外耳病,多由黄疸出血血清型钩体引起。临床以黄疸出血为主,病死率较高。本型可分为3期,即败血症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于病后3~7天出现黄疸,80%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常见有鼻衂、皮肤和粘膜瘀点、瘀斑、咯血、尿血、阴道流血、呕血,严重者消化道出血引起休克而死亡,少数患者在黄疸高峰时同时出现肺大出血,但不知无黄疸型的肺大出血急剧凶险。本型的肝脏和肾脏损害是主要的,高胆红素血症,一般总胆红素超过正常5倍以上,而AST很少超过5倍以上。70%~80%的病例累及肾脏,肾脏变化轻重不一,轻者为蛋白尿、血尿、少量白细胞及管型。病期10天左右即趋正常。严重者发生肾功能不全、少尿或无尿、酸中毒、尿毒症昏迷,甚至死亡。肾功能衰竭是黄疸出血型常见的死因,约占死亡病例的60%~70%。本型20%~30%的病例尚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
4.肾功能衰竭型临床症状以肾脏损害较突出,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少尿、尿闭,出现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酸中毒。氮质血症一般在病期第3天开始,7~9日达高峰,3周后恢复正常。本型无黄疸,故易与黄疸出血型的肾功能衰竭鉴别。严重病例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5.脑膜脑炎型在散发型无菌性脑膜炎病例中,钩体病脑膜炎型约占5%~13%。临床上以脑炎或脑膜炎症状为特征,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呕吐、腓肠肌痛、腹泻、烦躁不安、神志不清、颈项强直和阳性的克氏征等。在免疫期前脑脊液中细胞数可以不高,一般10~几百/mm3,偶尔可达1000/mm3;蛋白反应呈弱阳性;糖和氯化物往往正常。临床上类似于无菌性脑膜炎。
(三)恢复期或后发症期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少数病人退热后经几日到3个月左右,再次发热,出现症状,称后发症。
1.后发热在第1次发热消退后1~5天,发热再现,一般在38~38.5℃,半数病人伴有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无论用药与否,发热均在1~3天内消退。极个别病人可出现第3次发热(大约起病后18天左右),3~5天内自然退清。
2.眼后发症多见于北方,可能与波摩拿型有关。常发生病后1周至1月,以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为常见,巩膜表层炎、球后视神经炎、下班体混浊等也有发生。
心肌炎的病因是什么
(一)感染性疾病病程中发生的心肌炎
其致病病原体可为细菌、病毒、霉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或寄生虫。细菌感染以白喉为著,成为该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伤寒时心肌炎不少见;细菌感染时心肌受细菌毒素的损害。细菌性心内膜炎或心肌炎可以延及心肌,伴发心肌炎,致病菌以葡萄球菌、链球菌或肺炎球菌为主,脑膜炎球菌菌血症、脓毒血症等偶尔可侵犯心肌而引起炎症。多种霉菌如放线菌、白色念珠菌、曲菌、组织胞浆菌、隐球菌等都可引起心肌炎症,但均少见
原虫性心肌炎主要见于南美洲锥虫病与弓青工体病。立克次体病如斑疹伤寒也可有心肌炎症。螺旋体感染中钩端螺旋体病的心肌炎不少见,梅毒时心肌中可发生树胶样肿。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显著增多,受到高度重视,是当前我国最常见的心肌炎,霉菌、寄生虫、立克次体或螺旋体引起的心肌炎则远比病毒和细菌性心肌炎少见。
(二)过敏或变态反应所致的心肌炎
就目前所知,风湿热的发病以变态反应可能最大,风湿性心肌炎属于此类。
(三)化学、物理或药物所致的心肌炎
化学品或药物如吐根素、三价锑、阿霉素等,或电解质平衡失调如缺钾或钾过多时,均可造成心肌损害,病理上有炎性变化;心脏区过度放射,也可引起类似的炎性变化。
细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
因为感染的菌型不同,其临床特点也纷歧样:有的症状明显,病例呈现高热、粘膜出血、黄疸、溃疡或坏死,血红卵白尿;有的病例呈隐性颠末,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农业劳动者,接触污染的田水,经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消化道粘膜导致感染;对于患此病的妊妇,钩端螺旋体还可颠末脐带使胎儿受染。
1.早期(败血病期)
2.中期(败血病伴器官毁伤期)
3.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预防措施第一,制止与带菌动物(尤其是猪与鼠类)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接触。
第二,驱鼠、灭鼠。
第三,严禁食用病畜肉及带菌动物的生肉及其他产品。
第四,管好猪、犬等家畜,接种兽用钩体菌苗,制止施用新鲜畜肥。耕种田在插秧前施石灰氮,割禾前十天放干田水。
第五,人群在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接种钩体菌苗。
疾病描述神经系统钩端螺旋体病是钩端螺旋体神经系统感染临床综合征。
细螺旋体病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疾病早期用青霉素G治疗,成人剂量120-160万U/d,分3-4次肌注,疗程至少1周。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疗程1周。脑膜炎以及掉常反映性脑侵害可合用皮质类固醇,脑梗死可用血管扩张药等。
用药安全对有钩端螺旋体病的疫区应搞好情况卫生,防止洪水泛滥,大力灭鼠,家畜应卷里饲养,防止老鼠及家畜的尿污染水源,做好饮水消毒工作,对病畜要实时治疗,小儿应制止与家畜紧密感情好接触,教育小儿不要到疫水中戏水、洗澡,对病人应实时隔离治疗。对易患病者可进行钩端螺旋体多价菌苗预防接种。细螺旋体只能存活于水环境中,在干燥环境中不能生存。
细螺旋体病的实验室检查法
14.2 病原体检查
(1)钩体的直接检查:①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钩体不易着色,而未经染色的标本钩体在光学显微镜下通常难以看清。用暗视野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到钩体典型特征的形态和运动方式,通常用以检查体液或组织中的钩体,可以提供快速诊断的结果。但是,由于钩体在血液或组织中浓度过低(≤2×104条/ml)而不易检查出来,特别是对人的自然感染。另一方面由于检验者经验不足,很容易将其他成分如纤维蛋白丝误认为钩体,一般在基层不宜推广,但适用于实验感染动物的检查。②染色直接镜检:有镀银法、复红亚甲蓝染色法与吉姆萨染色法。
(2)钩体的分离培养:在钩体病早期,即发病1周内在外周血及脑脊液中,有相当多的钩体出现,因而在此期采血接种于含兔血清的科索夫(Korthof)或弗勒乔(Fletcher)半固体培养基内,可缓慢生长,一般在1周以上,阳性率达30%~50%。如已用过青霉素类药物,培养基中可加入青霉素酶。如在培养基中加入氟尿嘧啶(5-FU),可选择性地抑制或杀灭杂菌,纯化培养,但对钩体的繁殖也可受到轻度的抑制。尿培养可在病程晚期呈阳性。
(3)动物接种:常用幼龄豚鼠或金地鼠腹腔内注射接种,一般不作常规应用。
14.3 血清学试验
发病1周后,血液中出现特异性抗体,可应用血清学试验测定。
(1)显微镜凝集试验(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MAT):显微镜凝集试验简称显凝试验,此试验是应用活标准菌株作抗原,与可疑患者血清混合,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有特异性抗体存在,即可见到凝集现象。一次血清效价到达或超过1/400,或早、晚期两份血清比较,增加4倍者即有诊断意义。此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钩体血清学方法之一,既可用于诊断患者,亦可用标准抗血清作钩体菌株鉴定。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国内报告采用此法检测钩体病血清特异性抗体与显凝试验相比,其灵敏性与特异性均较常用的显凝试验为高,但仍无法用于早期诊断。
(3)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此法是从钩体菌体中提取一种抗原成分,将其吸附于人“O”型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致敏,如遇同属抗体,则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故称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本试验具属特异性而无群成型的特异性,较显凝试验阳性出现早,操作简便,不需特殊设备条件,适合基层推广应用。
(4)间接红细胞溶解试验:国外常用作钩体病诊断方法。当新鲜绵羊红细胞用钩体抗原物质致敏后,在补体存在的条件下与含有抗体的血清混合时发生溶血,其灵敏性较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为高。
(5)间接荧光抗体法:此法是先将标准钩体菌株作成涂片,然后将可疑患者的血清滴在有菌的玻片处,经洗涤,如患者血清中具有抗体,抗原抗体结合起来,再用抗人球蛋白荧光抗体与此复合物结合,发生荧光,即为阳性,此法无型特异性。
(6)补体结合试验。
以上各种方法都是应用特异性抗原来测患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至于应用特异性抗体来测定体内抗原作为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的方法近年已有相当的进展,特别是单克隆制备技术的应用使诊断早期钩体血症中数量不多的钩体成为可能。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发展和应用,钩体DNA探针已制备成功。并已成功建立了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早期诊断钩体病。但这些方法要用于临床,均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关于细螺 旋体病的谣言是什么
传言被鼠尿污染的可乐罐致死网传有人嘴接触了被鼠尿污染过的可乐罐后,患细螺旋体病死亡实为谣言。浙江省疾控中心传防所陈恩富所长称,钩端螺旋体病是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的,而不是消化道。传闻中说的老鼠尿感染可乐罐体,喝了这些可乐就感染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陈恩富表示钩端螺旋体通过鼠尿在清水中传播,如果是进入可乐,这种微生物根本不可能生存。
细螺旋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疫区内应灭鼠,管理好猪、犬、羊、牛等家畜,加强动物宿主的检疫工作。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并对排泄物如尿、痰等进行消毒。
(二)切断传染途径应对流行区的水稻田、池溏、沟溪、积水坑及准备开荒的地区进行调查,因地制宜地结合水利建设对疫源地进行改造;加强疫水管理、粪便管理、修建厕所和改良猪圈、不让畜粪、畜尿进行附近池溏、稻田和积水中;对污染的水源、积水可用漂白粉及其他有效药物进行喷洒消毒;管理好饮食,防止带菌鼠的排泄物污染食品。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个人防护在流行区和流行季节。禁止青壮年及儿童在疫水中游泳、涉水或捕鱼。与疫水接触的工人、农民尽量穿长统靴和戴胶皮手套,并防止皮肤破损、减少感染机会。
2.采用多价菌苗在常年流行地区采用多价菌苗,包含当地流行株菌苗有3价(含黄疸出血型、秋季型、蔡罗尼型)、5价(黄疸出血型、犬型、流感伤寒型、波摩那型、秋季型或澳洲型)两大类。均可制成普通菌苗(每毫升含菌约2亿)和浓缩菌苗(每毫升含菌约6亿)两种。被注射者可产生对同型钩体的免疫力,维持1年左右。接种对象为易感人群及疫水接触者。预防接种宜在本病流行前1个月,成人每1次皮下注射1ml,第2次ml;2~6岁第1次和第2次分别为0.25和0.5ml;7~14岁按成人量减半。各年龄组2次注射的间隔时间均为7~10天。接种后1个月左右才能产生免疫力。因此预防接种应在农忙前完成(每年~5月份进行)。对于支逐人员,须全程注射菌苗后1~5天才能进入疫区工作。接种后免疫力可保持一年左右。因而要求菌苗接种必须全程,注射一针免疫效果不显,注射二针才能降低发病率或减轻症状。新的疫区需连续普种3~4年,方能使疫情稳定。
对实验室、流行病学工作人员以及新进疫区的劳动者,疑及感染本病者但尚无明显症状时,可每日肌注青霉素G80~120万u,连续2~3天做为预防用药。
什么是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 染性疾病,重症患者常出现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常危 及患者生命。流行于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我国 除北方少数省区外,均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钩体病患者的饮食保健
没有黄疸的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常能恢复,黄疸提示肝脏损害,可增加病死率到10%,一般在60岁以上的人更高。患者不需要隔离,但在处理和操作其尿液时必须小心谨慎。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类型较多,常以高热、畏寒、软弱无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重者有黄疸、出血倾向 ,尤其是弥漫性肺出血,肝、肾功能衰竭或脑膜脑炎等。
钩端螺旋体病的食疗方:
1、鲜茅根250克。用法:水煎,每日服3次,每日l剂。
2、千里光全草50克。用法:水煎,每日l剂,分两次服用。
钩端螺旋体病患者饮食宜清淡,肾功能受到损害时,应该注意饮食,需要摄入适量的糖份蛋白质和无机盐,但切记不可以过量。
细螺旋体病的因素
网络传言为一妇女喝被污染可乐感染细螺旋体病致死,因此产生可乐细螺旋体病这一说法,但未获证实。
由来
网络报料称广州花都区一妇女喝3罐罐体受污染的可乐后死亡,验尸结果是死于细螺旋体病,因为“她直接用嘴对罐饮用”。有记者调查花都多家医院,没有找到报料中所称病例,专家表示,即使易拉罐表面被污染,人体摄入很微量不会轻易致人死亡。
网络谣言
“广州花都区一妇女周日喝了3个罐装可乐,周一被送进医院,周三离开了这个世界。验尸结果她死于细螺旋体病,她直接用嘴对罐饮用。实验证明罐体受到鼠尿污染,。鼠尿含有至命的细螺旋病毒。罐装可乐从仓库运送到商店没有清洗的。请把这则消息发给你关心的人。” 该帖子引来众多网友关注,纷纷表示从前一直没有意识这一问题,以后要多加提防。但也有细心质疑,“具体在哪家医院?”、“鼠尿中到底含有什么致命物质?”、“若鼠尿致命,为何只有这个个案?”
有记者致电花都区多家医院,尚未找到相符的病例。随后,记者在百度中输入关键词“可乐细螺旋体病”搜索,发现国内类似的帖子最早出现于2008年9月1日——在厦门某社区。而据美国研究钩端螺旋体病的权威机构“钩端螺旋体病信息中心”(简称LIC)称,该信息早在2002年就通过邮件传播。
此后,通过邮件、手机短信、网络论坛等多种方式,它分别演化成美国德州版、夏威夷版、比利时版、西班牙版,这些地方纷纷出现了类似案例,传传到中国后,湖北、山西、北京等地也相继有人“中招”。但在此期间,多家媒体都进行辟谣。
专家意见
专家表示,由细螺旋体导致的细螺旋体病主要是通过饮用受污染的水进行传播;再次,动物尿液是比较干净的,即使被污染,也只是污染到易拉罐表面,人体摄入很微量,不会轻易致人死亡;而细螺旋体只能存活于水环境中,在干燥环境中不能生存。
反映问题
易拉罐体设计有待改进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易拉罐被生产、运输、购买、消费,大多数人都是直接打开便饮用,没有养成用吸管的习惯。调查发现,大部分商场安全起见,会将易拉罐饮料倒立放置。少部分人在喝之前会在饮用口的位置擦拭一下,尽管提倡使用吸管,然而,安全问题还是存在的。
媒体报道,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普通易拉罐拉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外掀式”拉环,环拉开后和罐体分开;另一种是现在占主流的“内嵌式”拉环,环拉开后,不从罐体脱落,而是倒扣在易拉罐中,直接和饮料接触,瓶口的细菌就进入到饮料中,进而进入消费者身体。
某科学杂志副主编张田勘,他告诉记者,易拉罐口凹陷处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可能造成微生物聚集,细螺旋体病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理论上是可以在罐口成活的。但如果要证明消费者生病是罐口细菌所致,需要深入的调查。
他表示,易拉罐的设计原则是易拉与易饮,开口的缝隙大小,开口方向等都要经过合理的设计。面对市场上出现的内嵌式的易拉罐,张田勘认为,这种设计虽然环保,但是也可能造成饮品的污染,应当引起易拉罐生产者和饮品厂商的警惕,罐体的设计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