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7种常见病(感冒、腹泻、便秘、肺炎等),超全家庭护理法! 小儿湿疹的家庭护理法
婴幼儿7种常见病(感冒、腹泻、便秘、肺炎等),超全家庭护理法! 小儿湿疹的家庭护理法
1、首先要注意保持宝宝皮肤清洁,洗澡水不要过热,不使用肥皂,衣物不要太厚,以棉布为主。勤剪指甲,防止抓伤感染。
2、在饮食方面,要尽量避免带有蛋白质的过敏性食物,可增加如荷叶粥、薏米粥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食用。
注意:为宝宝选择湿疹药膏时,应尽量选择纯植物配方的,温和不刺激。如果宝宝湿疹化脓感染,伴有发烧,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婴儿感冒的家庭护理方法
1、感冒初起时,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现象。这时要给宝宝多喝水,增加VC的供给量,可喝VC泡腾片或鲜榨橙汁,增强抵抗力。如果认为宝宝是受风或受凉感冒,应该先吃点小儿感冒冲剂(或小儿宝泰康,治早期感冒挺有效),注意保暖,不要吹风,尽量控制呼吸道感染的扩散。
2、宝宝鼻塞时,注意清理一下鼻屎,加大空气湿度。可用热毛巾捂一下鼻翼,配合按摩鼻翼。
3、如果出现咳嗽症状,要提高警惕了。一般出现咳嗽一定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主要目的是让医生听一下有无支气管或肺部炎症。如果没有炎症,只是上呼吸道感染,这时不要吃医生给开的抗生素类药,更不必打针甚至挂吊瓶。感冒多半是由于病毒引起的,吃抗生素丝毫无效,只能破坏自身肌体免疫力。
4、如果是感冒引起的咳嗽或是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嗽,建议用药是小儿止咳糖浆加抗病毒冲剂(如板蓝根)。还有一个重要的家庭护理方法就是煮冰糖川贝梨水给宝宝喝。
梨水的煮法:1个大鸭梨+3至4个川贝+2至3小块单晶冰糖,加水煮半小时以上,煮成水约在200CC左右,一天喝完,第二天再煮新的。
5、如果宝宝咳嗽不厉害或感冒之后久有小咳不愈,冰糖川贝梨水是最好的治疗方法。食补是帮助宝宝战胜病菌、提高抵抗力的最好方法。
6、最后一点是宝宝预防感冒的注意事项,就是加强户外活动,多增加空气浴和冷空气刺激,锻炼呼吸道粘膜。在家不要给宝宝穿盖太多,保持小手温温的即可。
7、母乳加防风(中药)加带须须的葱头一根炖给宝宝喝,适宜感冒咳嗽初期喝。
老人家庭护理要注意什么
老人家庭护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照顾老人的时候,往往需要更加的细心,一些老人家庭护理法则,是必须要注意的。
避免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免疫能力会不断的下降,所以在进行护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温度的变化,避免由于这个因素导致老人感冒。
避免孤单
很多年轻人工作的时候往往离家非常的遥远,这样导致老人十分的孤单,这个时候就要劝说老人找到兴趣相同的朋友,多多参加一些社区的集体活动,这样老人就会更加的开心,也能减轻孤独的感觉。
避免赋闲
很多子女认为老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要休息享福了,其实不然,老人突然闲下来不仅仅会让老人产生空虚的感觉,还会影响老人的精神状态,鼓励老人参加志愿者的活动,或许能让老人的生活更加充实。
婴幼儿7种常见病(感冒、腹泻、便秘、肺炎等),超全家庭护理法! 小儿肺炎的家庭护理法
小儿肺炎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家长一方面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另一方面应注意日常对宝宝进行正确地护理。首先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在饮食方面,要饮食清淡,多补充水分。小儿可食用含有丰富营养和维生素的流食,如母乳、牛乳、菜水和果汁。
风寒型肺炎应在服药散热后要,稍加盖被,服热稀粥,以助排汗,避免风吹。痰热型肺炎患儿,高热无汗,可用冰袋或湿毛巾敷前额。以上是患有肺炎常用的家庭护理方法,一般小儿出现肺炎要及时入院治疗。
新妈必知的小儿发烧家庭护理攻略
一、小儿发烧家庭护理基本步骤
小儿发烧家庭护理1:密切观察病情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体温的测量分为口腔、肛门、腋下三种方式,腋下测量清洁卫生、方便安全,最适宜家庭应用。
发烧病人的脉搏会加快,一般而言,体温每上升1℃,脉搏增加10次。新生儿时最快,婴儿每分钟100~120次,1~3岁幼儿每分钟100次左右。脉搏与体温不相称常提示某些疾病。如婴幼儿肺炎合并脓胸或中耳炎时,脉搏会达每分钟140~160次,与体温升高不相称。
呼吸频率成人正常值为每分钟16~20次,儿童则相对较快。
小儿发烧家庭护理2:注意居室环境
婴儿湿疹的家庭护理
在湿疹早期很容易忽视,因此妈妈们应当多加观察宝宝面部和身体皮肤的变化特别是面部皮肤潮红的婴儿,如有下列表现应及时就医:
1.渗出型湿疹:常见于肥胖型婴儿,初起于两颊,发生红斑、丘疹、丘疱疹,常因剧痒搔抓而显露有多量渗液的鲜红糜烂面。严重者可累及整个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继发感染可见脓疱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
2.干燥型湿疹:多见于瘦弱的婴儿。好发于头皮、眉间等部位,表现为潮红、脱屑、丘疹,但无明显渗出。呈慢性时也可轻度浸润肥厚,有皲裂、抓痕或结血痂。常因阵发性剧烈瘙痒而引起婴儿哭闹和睡眠不安。
营养和饮食
饮食要定时定量,最好吃母乳,如吃牛奶要多喝水,少加糖,煮沸时间可稍长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可给予多种维生素食物,不可吃的过饱。如有便秘可调换饮食。如有消化不良,应及时治疗。
婴幼儿腹泻 家庭护理很重要
夏秋是腹泻多发季节
腹泻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常见疾病,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腹泻病在我国属于第二位常见多发病,婴幼儿反复腹泻,引起肠道吸收障碍,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引起小儿消瘦、体弱多病及生长发育迟缓。据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成永明介绍,夏秋两季是婴幼儿腹泻的多发季节,现在正值炎炎夏日,家长要特别引起注意。
婴幼儿为什么易患腹泻呢?成永明医师解释,这是由于婴幼儿脏腑娇嫩,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胃液中胃酸少,消化酶的活性差,并且婴幼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需要的营养多,相对胃肠道的负担较重,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受邪气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同时,婴幼儿免疫功能不健全,血清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时最低,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性肠炎。婴幼儿过早、过多地食用大量的淀粉或脂肪类食物,也会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发生腹泻。此外,夏秋季节,由于细菌、病毒的大量繁殖,食品污染机会增多,气候突然变化致腹部受凉后肠蠕动增加也可以引起腹泻。
家庭护理同等重要
成永明医师提醒市民,婴幼儿一旦出现腹泻,首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特别是腹泻次数多、病程长、伴有发热和呕吐的患儿,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千万不要自行使用止泻药或服用抗生素。此外,成永明还重点指出,婴幼儿患了腹泻,除应及时治疗外,家庭护理也十分重要。
家庭护理最重要的就是要调整好婴幼儿的饮食,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宜给孩子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糖盐开水,甚至暂停进食,使胃肠功能迅速恢复,加快疾病的痊愈。同时,要注意孩子的腹部保暖。
此外,还要注意保护好病孩的臀部。由于排便次数增多,肛门周围的皮肤及粘膜必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家长在护理中要特别注意孩子的肛门部位。
预防腹泻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好“病从口入”关。对婴儿来说,要注意哺乳卫生,食具要消毒,最好每天煮沸消毒一次;食物要现吃现配,不可贪图方便而吃隔夜食物或冰箱食物;喂奶的母亲应保持乳房的清洁,勤换内衣,尽量减少感染的机会。
秋季腹泻婴儿最易中招
消化系统不成熟致婴幼儿腹泻
发生秋季腹泻的常见原因有四个:一是婴幼儿消化系统不成熟,酶的活性较差,但营养需要相对又高,肠道负担重。如果喂养不当,如过多地加喂淀粉类、脂肪类食物,导致成分改变,或者一次进食过多等,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二是免疫功能不成熟。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肾功能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免疫功能也不够成熟,当有病原菌随受污染的食物进入体内后则易造成腹泻。三是轮状病毒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的消化道,这种情况多发生于人工喂养的儿童,喂养时所用的器皿或食物如不经过消毒或消毒不佳,即有感染的可能。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这种情况多发生在8~12月,以10~11月份为最高峰。四是秋季气温变化大,忽冷忽热。气候变化引起感冒、腹部受凉以及各种感染也可导致腹泻。
家长要学会家庭护理法
预防小儿秋季腹泻要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乳,改变饮食种类。适时适量添加辅食,合理喂养,饮食勿过饱,勿吃难消化食物。要讲究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用具要消毒。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被,避免着凉。做好腹泻患者的隔离治疗及粪便消毒。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防止菌群失调而导致的肠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度要适宜。对感染性腹泻患儿要注意消毒隔离。家长要掌握一些小儿腹泻的家庭护理方法。平时应该仔细记录孩子大便的时间、形状和多少,这样才能更加方便地让医生制定一份秋季腹泻的治疗方案。要对孩子肛门及肛门周围进行悉心的护理。大便后要注意肛门部位的卫生。如果肛门有变红的现象,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抗生素。及时将腹泻患儿用过的东西杀菌消毒,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婴儿湿疹的家庭护理
一病因和发病
病因比较复杂,有先天的体质因素,也有后天营养失调。营养过多、消化不良、衣着不当,外部刺激等都是本病的好发因素。患者常是先天性过敏体质,约有3/4的患者父母双方或单方有过敏性疾病病史。
二病人表现
在湿疹早期很容易忽视,因此妈妈们应当多加观察宝宝面部和身体皮肤的变化特别是面部皮肤潮红的婴儿,如有下列表现应及时就医:
1.渗出型湿疹:常见于肥胖型婴儿,初起于两颊,发生红斑、丘疹、丘疱疹,常因剧痒搔抓而显露有多量渗液的鲜红糜烂面。严重者可累及整个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继发感染可见脓疱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
2.干燥型湿疹:多见于瘦弱的婴儿。好发于头皮、眉间等部位,表现为潮红、脱屑、丘疹,但无明显渗出。呈慢性时也可轻度浸润肥厚,有皲裂、抓痕或结血痂。常因阵发性剧烈瘙痒而引起婴儿哭闹和睡眠不安。
营养和饮食
饮食要定时定量,最好吃母乳,如吃牛奶要多喝水,少加糖,煮沸时间可稍长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可给予多种维生素食物,不可吃的过饱。如有便秘可调换饮食。如有消化不良,应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