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人体血小板数值如何保持正常

人体血小板数值如何保持正常

营养缺乏和酒精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大约20%因VitB12缺乏引起的巨细胞性贫血患者存在轻度血小板减少,酒精中毒患者血小板减少通常是由于肝硬化伴充血性脾大或叶酸缺乏引起,主要表现为骨髓直接抑制,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

饮食习惯对血小板的影响

叶酸、VitB6、VitB12对冠心病有防治作用,其通过改变血小板功能、胆固醇的浓度和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来降低冠心病的危险性。另外素食饮食比脂质饮食的PLT数量低,偏瘦的比偏胖的PLT数量低,大量食用桃、巧克力、大蒜、洋葱、生姜、辣椒、人参、香菇、鱼等也可能造成PLT数量减少。

血小板减少如何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随其病因和严重程度而多变,需迅速鉴别病因,若有可能应予以纠正 (如在肝素有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停用肝素).由于血小板反复输注会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造成疗效的降低,因而要间歇性使用以预防上述抗体产生.若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消耗,则血小板输注应保留于治疗致命性或中枢神经系出血.若由于骨髓衰竭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则血小板输注保留于治疗急性出血或严重性血小板减少(如血小板数<10000/μl).

成年人的治疗通常开始口服皮质类固醇(例如强的松每日1mg/kg).如有效,血小板计数将在2~6周内恢复正常,然后逐步递减皮质类固醇.但大多数病人的疗效不够满意,或是减少肾上腺类固醇剂量后即复发.脾脏切除可使50%~60%病人得到缓解.对于用类固醇和脾脏切除治疗难以奏效的病人,使用其他药物的疗效尚未证实.由于慢性itp病程长,同时慢性itp患者死亡率低,而对治疗方法的利弊仍须慎重权衡.

应用合成的雄激素(达那唑),或使用硫唑嘌呤,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或环孢菌素的免疫抑制疗法的疗效并不一致. 对itp伴致死性出血的患者,可使用免疫球蛋白静注(ivig),这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清除包被抗体血小板的作用.ivig剂量1g/kg,1天或连续 2天.患者血小板数常可在2~4天内上升,但仅维持2~4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g/(kg.d)静脉输注3天,可使血小板数迅速上升,且费用略低于 ivig.对那些有致命性出血的患者亦应输注血小板.由于糖皮质类固醇或ivig可能预期在几天内显效,因而对itp患者不应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患儿治疗与成人相反.使用皮质类固醇或ivig可迅速恢复血小板数,但不能改善临床结果.由于大多患儿在几天或几周内可从严重血小板减少症自发性恢复,有时推荐单用支持疗法.对使用皮质类固醇或ivig无效的慢性型itp患儿脾切除术应至少推迟6~12个月,这由于无脾患儿增加了严重感染的危险,即使患病经年累月,大多患儿可自发性缓解.

血小板减少症为什么会发病

血小板减少症为什么会发病?血小板减少症现在也算是人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血小板减少,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甚至会让人失血过多而失去生命,所以很多人都比较关注这种疾病。可是,大家知道血小板减少症为什么会发病吗?

血小板减少症为什么会发病?

当饭后或运动时,女性妊娠期分娩时,血小板都会增加,而在女性经期来临时,血小板则会显着减少,这些因素都是正常的生理性的,不必恐慌。但是,在疾病情况下,血小板数目发生显着改变则需要重视。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使血小板减少;这些都需要采取相对的措施,来避免病情的加重。

血小板数目的调节,主要靠骨髓的造血机能,但研究发现,刺激机体血小板生成的主要因素是组织损伤后分解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同时,人体血浆又有抑制血小板生成的作用。正因为这两种相互拮抗的作用维持了人体血小板数值的相对恒定。如果某些生理和病理性因素的刺激及影响干扰了这种平衡,就会出现血小板增多或减少。

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然而血小板减少症不会像继发于凝血性疾病,那样表现出组织内出血如深部内脏血肿或关节积血。

上面介绍的就是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血小板减少症。专家提醒大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如果出现出血的情况,伤口不容易愈合,所以大家一旦发现自己的伤口不断的出血,就要及时的去医院止血,以免失血过多伤害健康。

夏天早上跑步好还是晚上跑步好 夜间跑步避免发生血栓

早上人体血液中血小板数量比较多,血液比较粘稠,如果不注意稀释血液,容易导致血栓,因此晨跑前应该喝一点凉开水或是淡盐水来稀释血液浓度。

夜间身体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相对减少,这时候进行跑步可以避免发生血栓。

如何看懂血常规报告

红细胞(血红蛋白)——人体组织器官“输氧员”

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120~160克/升

红细胞数4.0~5.5×1012/升

正常成年女性 血红蛋白浓度110~150克/升

红细胞数3.5~5.0×1012/升

婴幼儿和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急剧增加而导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

红细胞是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的主要功能是给人体各组织输送氧。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铁、原卟啉和珠蛋白组成,红细胞的功能主要由其中所含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红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都会产生红细胞疾病。

红细胞数量减少会产生贫血。贫血患者会有头昏、乏力、面色苍白、心悸等症状。

红细胞增加会产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出现皮肤黏膜红紫、脾肿大、血栓、出血等临床表现。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会偏高;慢性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会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此外,骨髓增生性疾病中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显著增多,数值可达7.0~10.0×1012/升,血红蛋白增多,数值可达170~250克/升。红细胞发生质的异常时会产生血红素成分异常的卟啉病、珠蛋白成分异常的血红蛋白病。比较常见的β-海洋性贫血,即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就属于血红蛋白病。

白细胞——人体重要的防御机构

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为

4.0~10.0×109/升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数的50%~70%

淋巴细胞占20%~40%

单核细胞占3%~5%

嗜酸性粒细胞占0.5%~5%

嗜碱性粒细胞占0~1%

白细胞对人体具有保护和防御功能。中性粒细胞能够吞噬和杀死细菌,防止细菌和有害物质侵入机体。淋巴细胞与免疫有关,它是机体保护自己不受病原体侵袭的主要细胞。单核细胞能够从血液中清除死亡或不健康的细胞、废物和碎片以及杀死入侵的细菌。

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都会产生白细胞疾病。化学毒物(苯、铅、汞)、药物(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放射线(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病毒感染)、免疫等因素都会引起粒细胞减少。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低于4×109/升时,称粒细胞减少症;若低于0.5~1×109/升时称粒细胞缺乏症。还有再生障碍性贫血也有白细胞减少,患者有头晕、乏力、食欲减退、发热等临床表现。急性感染、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均会引起白细胞增多,白细胞数大于10×109/升。大多数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可达数万,甚至十万。

血小板——与止血和血栓形成有关

人体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00~300×109/升。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它具有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与止血和血栓形成有关。当血管损伤后发生出血,局部小血管立即发生反射性收缩,血小板很快与血管内皮下已暴露的胶原组织和基底膜接触发生黏附,同时发生聚集和释放反应,在血管损伤处形成血小板血栓。加上血液凝固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堵住伤口,使出血停止。

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改变会产生出血性疾病。血小板数低于100×109/升,称为血小板减少。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性损伤、肝硬化脾肿大等,最常见的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时,患者皮肤和黏膜出现出血和瘀斑,并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和眼结膜下出血。严重者有便血、血尿,妇女常有月经过多。

血小板数超过400×109/升称为血小板增多。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小板显著增多,常在1 000~3 000×109/升之间,并有出血及血栓形成,脾肿大。血小板无力症是血小板膜有先天性缺陷引起,自幼有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和形态正常,但出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良,血小板聚集反应障碍,血小板膜糖蛋白含量异常。

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平均值和网织红细胞

正常人的红细胞比积

男性0.42~0.49(42%~49%)

女性0.37~0.43(37%~43%)

红细胞比积增加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常达0.5(50%)以上,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以红细胞比积作为参考。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比积可增加高达0.6(60%)以上。红细胞比积减少见于各种贫血,有助于贫血的诊断和判断贫血的程度。

红细胞平均值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些数据可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

红细胞平均体积:正常值为82~92飞升(fl)

数值增高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数值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正常值为27~31皮克(Pg)

数值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正常值为0.32~0.36克/升

数值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成熟的红细胞,它的高低直接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盛衰。

外周血网织细胞正常值为0.5%~1.5%。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的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后。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网织红细胞正常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和肾性贫血。

什么是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是人类血液的三种主要细胞,其中血小板参与凝血,它和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合作,在血管受伤时,能及时帮助止血。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血小板数量是相对稳定的,在某些疾病影响下血小板数量会减少到低于正常范围,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是引起不正常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皮肤出血可能是最早的症状,紫色针状出血点常出现于下肢,轻微损伤也可能引起淤斑,可有牙龈、大小便出血,女性病人可有月经增多,因出血不易止住,手术及外伤都会发生危险。

按照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程度分为不同的严重等级,如果血小板数量只是轻度减少((50-100)×10^9/L),病人没有明显的出血表现;血小板数量减少到(30-50)×10^9/L可能出现出血症状;血小板数量减少到(10-30)×10^9/L可能有明显出血表现;当血小板低于10×10^9/L则有可能发生严重消化道出血或致命性颅内出血。

血小板减少症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前者指由于其他疾病,如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造成血小板减少。不少病人因为血小板减少就诊,在完善检查过程中诊断了背后潜在的其他疾病,为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排除上述因素的、由免疫系统紊乱引起的血液系统疾病,病情可长期迁延、反复发作,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专业、长期的治疗和随访。

血小板数的正常值

血小板(BPC)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能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伤口出血时能被及时止住,血小板聚集后可起到止血作用。成人血小板参考值的正常范围为直接计数法:(100~300)×109/L(10万~30万/mm2)。换算成SI单位因数:0.001。

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是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为100-300×10^9/L。轻微异常影响不大。当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容易致血栓形成。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

核桃壳煮水有什么功效 预防血栓

平时吃核桃时,把取消的核桃壳收集起来,用清水洗净以后,放在锅中直接煮水喝,能有效预防血栓发生,因为核桃壳中含有的抗氧化成分,能提高人体血管的通透性,也能预防血小板凝集,可以让人体血液循环维持正常,从而也就减少了血栓的发生。

血小板与血小板减少

人体血液里有一种称为“血小板”的成分,形如圆盘状小体。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血小板是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的,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

当人体受到外伤而碰破血管时就要出血,血小板随着血液流出。这时由于破损了的创面组织上的胶原纤维暴露出来,与血小板接触,在1至2秒钟内即可粘附在伤口表面上,随即发生凝集、形成一种白色血栓。这种血栓能初步堵塞血管上的伤口,使出血暂时停止。同时血小板又释放出凝血因子,形成血块而堵住伤口,由此可见,血小板具有帮助止血的功能。

当血小板减少时,特别是少于每立方毫米5万以下时皮肤和粘膜就容易自动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也可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皮肤上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多见于四肢,以下肢最常见,称为“紫癜”。医学上把这种病叫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可以因为缺乏某些生成血小板的成分而使血小板产生不足;也可因为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化学损伤、放射线或某些药物(如抗菌素、磺胺类)破坏了大量的血小板;使用一些化学物质如苯和某些染发剂,也可使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各种血细胞均有减少。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首选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控制出血。作用于血小板的药物如利血生、肌苷、氨肽素、三磷酸腺苷、辅酶A、核苷酸等,可促进血小板生成。用于皮肤粘膜出血的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等,可达到止血目的。也可行脾切除术,还可向体内输入血小板,具体治疗方法要由医生根据情况决定。当前使用中药如小蓟、茅根、生地等治疗此病,对于缓解出血,提高血小板数量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最重要的。如,不要滥用药物,特别是抗菌素(氯霉素、头孢菌素)和某些止痛药如消炎痛、保泰松、阿斯匹林等。防止某些化学毒品或有害因子的影响,防止或减少电解辐射,预防各种感染,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这些都对维持正常免疫功能、预防血小板减少有所帮助。

什么是遗传性血小板减少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表现多样化,易与其他血小板减少疾病混淆。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在婴幼儿时即发病,做外周血涂片可见血小板形态异常。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自小发病,多半有血小板形态异常,有家族史,有异常出血史,以往检查血小板数值较低,常规治疗无效,常规输注血小板治疗有效。

临床表现及血液学特点

1、自发或损伤皮肤粘膜出血。

2、眼底视网膜、内脏出血。

3、一般无深部组织、关节、浆膜腔出血。

4、有的有急性。

5、血小板减少

6、有的白细胞有包涵体

7、骨髓象除CAMT无或少巨核细胞外,其余巨核系正常或增多,无病态造血,粒、红系基本正常。GATAL突变者红系病态造血。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还未明确,但其许多症状特点是较为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血小板生成素周期性减少,导致周期性发生血小板减少,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

多数患者血小板数的周期性波动与月经周期有关,发作及间隔有规律性,周期为20 -40 天,平均为30天。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发作时,检查血小板数明显减少,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下降时血小板生存缩短。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患者通常存在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

病症有可能自行缓解。大多数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周期性出现呈慢性过程,而有些患者,周期性血小板减少可能是骨髓衰竭的前兆。

如果将患者血浆输给他人,或将同种异体血小板输给患者,结果对血小板寿命都不产生影响。

如果患者在血小板减少的发作期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减少,说明血小板减少与产生不足有关,是巨核细胞周期性减少所致。

有些患者在月经周期后的2周,血小板可中度减少,有人认为周期性血小板减少可能是月经生理性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的过度表现。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恢复期血小板数升至正常,有些患者甚至发生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压积偏高怎么回事

血小板压积就是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只有这个项目超出参考值没有什么意义,不必理会。不会对身体有伤害,放心吧。 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数量>400×109/L时,称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肿瘤患者,此类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数一般不超过500×109/L,且经过治疗病况改善以后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脾切除手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上升,常可高于600×109/L.血小板数升高如果与某些疾病有关(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应针对原发病.如果治疗成功,血小板计数通常应回降至正常水平。

血小板数目偏高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的正常数值为100—300(10*9/L),所以血常规报告单上数值高于300就说明你血小板偏高了,有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此时是不适合怀孕的,那么,血小板数目偏高是怎么回事呢?

血小板数目偏高,在很多情况可以引起的,有生理性的,正常人一般一天有6%-10%的变化,早上较低,午后较略高,春天较低冬天略高,高原地区较高月经后增高,运动后增高。病理性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你先注意观察,过一段时间再检查,如果还是高那就要注意了。

人在某种炎性因素作用下的炎性反应可导致血小板的升高,而其他值均正常。人正常的血小板含量为100-300*10^9/L,略高于正常值的人,如果其他值正常及没有症状,一般不会有问题。只是血小板参与凝血,于是值较高会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

引起血小板数目偏高的病症:原发性血小板偏高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

拔罐后黑点多久消失

由于个人体质不同,颜色深浅程度不一样,印记消失的时间也会不同。

一般来说,颜色较浅的3-7天就会消失;颜色较深,体寒瘀血严重的,可能需要半个月才会消失。如果拔罐后一个月,皮肤上留下的黑紫色印子还没有消退,则要去医院检查血小板数值是否正常。

拔罐后皮肤颜色多久能消除

拔罐后大多数人都会留下一些紫黑色的印子,由于个人体质不同,颜色深浅程度不一样,印记消失的时间也会不同。

颜色较浅的3-7天就会消失;颜色较深,体寒瘀血严重的,可能需要半个月才会消失。如果拔罐后一个月,皮肤上留下的黑紫色印子还没有消退,要去医院检查血小板数值是否正常。

相关推荐

血小板减少是什么病

血小板减少症的病症学名是Thrombocytopenia。 如血友病,那样表现出组织内出血(如深部内脏血肿或关节积血)。 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 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 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表133-1).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 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

血小板偏高是什么原因

血小板的增高一般有两种情况,原发性增高和反应性增高。原发性增高常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反应性增高主要多见于急性感染、溶血等情况。要确定具体原因,应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查明情况尽快治疗。 血小板计数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主要有原发性增多和反应性增多两种。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特征是骨髓巨核细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它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作为全身体检中基本的体检项目,血常规检查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例如:通常感染性疾病会使白细胞的数值和分类发生变化;贫血时血红蛋白或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因

1.免疫因素 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是血小板破坏增加,即血小板存活时间显著缩短,导致的原因是病人血浆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这种抗体对同种和自身血小板均有破坏作用。 2.血管因素 临床上发现,有些病人的出血程度与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不成比例,这可能是本病的出血与毛细血管功能障碍也有关系。 例如脾切除后,虽然部分病例血小板数并未上升,但出血现象则可改善;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血小板数量不一定增加,但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转为阴性,出血也可减轻。凡此皆足以说明毛细血管缺陷对本病出血的重要意义。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此病患者血中的血小板数目异常减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童最常出现的一种血小板疾病。目前此病病因尚不清楚,但它通常发生在病毒感染后的2周内。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是由于血小板数目过低所造成的异常出血所致。血小板是血液凝固不可缺少的因素。其症状包括: 1、因血液渗流至皮肤形成广泛、平坦的紫色皮疹,指压不退色。 2、轻压后出现癜斑。 3、因肾脏出血而使尿中含血。 父母带孩子去医院后,医生会安排病儿住院,以便能够检验,确认是否是原发性血小板紫癜,并排除其它可能产生相同症状的疾病。 大多数的患儿都不

拔罐后黑紫

如果患者拔罐的部位出现了紫色或者是黑紫色,这就说明患者的体内的血液循环出现了问题,用中医都说法就是体内淤血,通常的症状为劳累、劳损。 对策:劳损的部位除了拔罐,更好的方法是通过手法按摩配合中药烫疗,利用热疗活血通络。如果拔罐后一个月黑紫罐印还没有消退,可以去推拿科就诊,热敷,如果没效,应该去检查血小板数值是否正常。

血常规检查项目有哪些

血常规检查项目在全身体检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被检查者是否患有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并能够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血常规检查的各项内容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通过对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指标的变化,来确定患者是否患病,患有什么病症。 白细胞标准值升高可以检测身体是否发生炎症、白血病、组织坏死等问题,标准值降低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 红细胞对身体贫血或者失血状况很敏感,数值偏高可能使人

血小板偏高用什么药比较好

你好,脾切除手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上升,常可高于600×109/L。血小板数升高如果与某些疾病有关(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应针对原发病。如果治疗成功,血小板计数通常应回降至正常水平。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

小孩血小板偏高是怎么回事

1、血小板的定义 血小板(blood platelet),简称:PL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体积小,无细胞核,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100~300)×10^9个/L,直径为2-3微米。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

5个月孕妇检查什么项目 血常规检查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知道是否贫血,如患有贫血症的话,对于母亲跟孩子都很危险,孩子容易造成发育落后,母亲容易出现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另外可以通过血小板数值了解凝血机能,以及是否有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