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睾结核的简介
附睾结核的简介
疾病名称:附睾结核
其他名称:
疾病编码:ICD-9:016.305+608.8*ICD-10:A18.118+
所属部位:全身,生殖部位,
所属科室:泌尿外科,男性科,结核病
1 附睾结核的致病菌为结核杆菌,结核菌属于分枝杆菌,对人有致病性者主要为人型及牛型杆菌。结核菌细长,稍弯,两头微钝,发育生长期多呈分支状,有时呈丝状、棒状。人型结核杆菌,严格需氧,主要寄生于细胞内,不易染色,但经品红加热染色后,使用酸性酒精冲洗亦无法使之脱色,故称为抗酸杆菌。细菌在不利条件下也可出现变型,失去细胞壁,故称之为L型结核菌。结核茵生长缓慢,每20~24小时才繁殖一代,抗生素对繁殖生长的结核菌有效,不繁殖的结核菌,代谢不能被抗生素阻断,在应用抗生素时也能存活。
2 光镜下早期病变可见附睾小管内含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及大量的结核杆菌,继之出现小管坏死,形成肉芽肿、干酪样变及纤维化。偶可于附睾内见到精子肉芽肿。血行播散时,病变先位于附睾间质内,可见多个粟粒样微小的肉芽肿,然后侵犯附睾管。附睾内的干酪样变很快蔓延到附睾之外,与阴囊粘连,形成冷脓肿,经久不愈。
3 临床上最明显的男性生殖系结核是附睾结核,从病理检查的结果来看,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前列腺,附睾结核的原发灶可能在前列腺,附睾尾部的结核,一向认为是经前列腺、输精管逆行感染所致,血行播散的可能性也很大。有时附睾结核为患者唯一的症状,泌尿系造影检查和尿结核菌培养均为阴性,而附睾病变及窦道中可培养出结核杆菌。故附睾结核究竟是来自泌尿生殖系结核还是主要由原发感染经血行播散引起,还存在争论,二者均可引起,但以何者为主,尚待进一步研究。
睾丸切除手术的注意事项
1、切口除了阴囊纵行切口外,也可在阴囊最底部作横切口。在附睾结核时最好行高位纵行切口,如附睾结核合并有阴囊窦道者,可环绕窦道口做梭形切口。
2、术中注意不要损伤精索血管。在剥离附睾头体部时,因精索血管在此处进入睾丸,故应紧贴附睾壁进行。
3、输尿管残端可用碳酸、酒精及盐水涂拭,再用丝线结扎。附睾结核时输精管残端可经阴囊根部皮肤戳孔拉出,固定在皮肤上。
4、阴囊手术应彻底止血,防置橡皮片引流。如为附睾结核应仔细止血,不放引流,以免伤口不愈或形成窦道。
什么是附睾结核
在男性生殖系统中,前列腺、精囊、输精管、附睾及睾丸均可发生结核病。但由于前列腺和精囊解剖位置隐蔽,发生结核病早期诊断困难,易被忽视,睾丸结核亦较少见,相应男性生殖系结核的早症状常由附睾结核而引起,故临床上附睾结核较多见。但是很多男性朋友对于附睾结核还是不甚了解。那么,究竟附睾结核是一种什么疾病呢?
附睾结核的临床症状常为慢性过程,大部分患者系自己发现阴囊内有硬结,坠胀感或疼病而来就诊,少数患者系因其他疾病就诊,或体检时被医师发现,说明附睾的结核可能长期存在而不被发现,附睾上的硬结早期局限于附睾尾部,后期可蔓延到附睾头部,结节质硬互相融合,触病不重,输精管上常有串珠样结节。约有20%患者附高结核病变累及睾丸。则睾丸肿胀与附睾无界限。
附睾结核的传播方式?结核杆菌的原发病灶常在肺、肠道、淋巴结、扁桃体、肾脏等部位,常通过血行传播或下行感染两种途径传播到附睾而引发本病。
附睾结核的症状表现?临床检查见附睾肿大、质硬,表面不光滑,无触痛;附睾睾九界限不清;输精管增粗,呈串珠状改变。经肛门指诊前列腺表面不光泪,质地硬,有结节。依据附睾硬结、皮肤站连、阴囊窦道和输精管串珠改变等体征,很容易做出附睾结核的诊断。
附睾结核需要哪些检查?主要包括尿常规检查,如有泌尿系统结核,尿常规检查有多数白细胞和脓细胞。连续3次清晨尿检查,寻找结核菌,或做尿结核菌培养。
如何用中成药治疗附睾结核
这样用中成药治疗附睾结核:(1) 青蒿鳖甲片:具有养阴清热,化痰散结的功效。每次 4~6片,每日3次。适用于附睾结核阴虚有热型患者。(2) 鳖甲煎丸: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功效。每次 6~9克,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适用于结核串生,质地偏 硬者。(3) 内消瘰疬丸:具有清化痰热,软坚散结的功效。每次 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附睾结核痰热所致者。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类食物。
附睾结核应该做哪些检查
1.常在附睾尾部有较大的结节,质硬,表面不平,压痛不明显。重者可累及全附睾,并可侵及睾丸。以至形成寒性脓肿,穿破后遗有长期不愈的窦道。输精管可有多数结节,呈串珠状。前列腺和精囊可触及结节。
2.少数有急性发作史。附睾、睾丸肿痛明显,可伴有发热。难与非特异性的附睾、睾丸炎鉴别。
3.前列腺液PCR检查结核杆菌DNA阳性。
4.附睾结核的诊断一般无困难,如有典型的附睾硬结、皮肤粘连、窦道及串珠样输精管病变,诊断当可确定。但早期和急性发作的附睾结核易误诊。早期附睾结核应与慢性附睾炎鉴别,慢性附睾炎疼痛较明显,常有急性发作及反复发作史,附睾肿块不如结核硬、大,很少形成局限性硬结,不形成窦道,亦无皮肤粘连及输精管串珠样改变。淋菌性附睾炎有淋球菌感染史,发病较急,局部红、肿、热、痛,尿道内有脓性分泌物,其中可查到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尿道分泌物通过多聚酶链反应(pcr)可查到淋球菌特有的氨基酸序列。衣原体所致附睾炎也可引起类似淋菌性急性附睾炎,患者有非淋病性尿道炎史,尿道内分泌物多较稀薄呈白色。阴囊内丝虫病有时可与结核性附睾炎混淆,丝虫病所引起的浸润和硬结在附睾附近的精索内,与附睾可分开,丝虫病硬结往往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改变,而结核病则改变很慢,丝虫病有地区性,患者可同时有橡皮肿及乳糜性鞘膜积液。正常的附睾有时被误诊为附睾结核,附睾头及尾部稍大或稍硬属正常现象,如果没有浸润或硬结,不能确定诊断,可随诊观察。
附睾结核会传染吗
附睾结核会传染吗?据了解一般不会传染,附睾结核开始时常无明显症状,可有低热,盗汗,面颊潮红,阴囊不适,有坠胀感,略有隐痛,附睾逐渐增大,检查时可发现在睾丸的上端或下端有一硬结,叫结核结节,质硬,多无明显疼痛,肿大的附睾可与阴囊粘连或形成寒性脓肿,有时可以破溃成为经久不愈的窦道。个别患者起病急骤,高热,阴囊肿胀、疼痛,类似急性炎症,炎症消退后,留下附睾硬结,或破溃流脓。检查时还可发现输精管增粗,呈串珠状。根据以上特点,可以做出诊断。
附睾结核应该与慢性附睾炎鉴别。慢性附睾炎疼痛比较明显,常有急性发作的病史,增大的附睾不如结核硬大,且很少形成局限性硬结,不形成窦通,也没有输精管串珠样的改变。
患附睾结核时,附睾肿大,附睾管被破坏、阻塞,病变组织也堵塞输精管,精子不能排出,可引起不育。据资料统计,附睾结核约占男性生殖系结核的30.8%,发病早期约70%只侵袭一侧睾丸,因另一侧睾丸尚健全,所以不致影响生育。若病程达1年以上,则75%可累及双侧,病变多由附睾尾部开始,逐渐向附睾头方向蔓延,可发生纤维化、干酪样坏死或溃破,此时,治疗必须切除双侧附睾,则将丧失生育能力。另外,附睾结核常与精囊和前列腺结核同时发生,最后导致输精管阻塞,造成无精症。
附睾结核是怎么回事
在男性生殖系统中,前列腺、精囊、输精管、附睾及睾 丸均可发生结核病。但由于前列腺和精囊解剖位置隐蔽,发生 结核病早期诊断困难,易被忽视,睾丸结核亦较少见,相应男 性生殖系结核的最早症状常由附睾结核而引起,故临床上附睾 结核较多见。附睾结核的临床表现常为慢性过程,大部分患者 系自己发现阴囊内有硬结、坠胀感或疼痛而来就诊,少数患者 系因其他疾患就诊,或体检时被医生发现,说明附睾的结核可 能长期存在而不被发现,附睾上的硬结早期局限于附睾尾部, 后期可蔓延到附睾头部,结节质硬互相融合,触痛不重,输精 管上常有串珠样结节,约有20%患者附睾结核病变累及睾丸, 则睾丸肿胀与附睾无明显界限。后期附睾如发生干酪样变和溃 疡,可与阴囊粘连、破溃、流出脓液及干酪样坏死组织后,形 成窦道,长期不愈合。结核杆菌的原发病灶常在肺、肠道、淋巴腺、扁桃体、肾 脏、骨骼等部位,常通过血行传播或下行感染两种途径传播到 附睾而引发本病。附睾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病例和局部检查,由于附睾 肿大几乎均为炎症病变,如扪诊确定浸润或硬结...
什么是附睾结核
附睾结核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结核病,多继发于肾结核。结核杆菌首先侵犯前列腺及精囊,然后沿输精管蔓延到附睾尾,附睾结核也可经血行感染,病变多在附睾头,可进一步扩展至睾丸,引起睾丸结核。近年认为附睾尾部血运丰富,附睾尾结核亦可由血行传播。
病程较慢,附睾逐渐增大,多无明显疼痛,肿大的附睾与阴囊粘连或形成寒性脓肿,破溃成为窦道,经久不愈。个别患者起病急骤、高热,局部肿胀、疼痛,类似急性炎症,炎症消退后,留下附睾硬结或破溃流脓。检查可扪到肿大的附睾,质硬、有结节感,与皮肤粘连,压痛大多不太明显。输精管增粗,呈串珠状。直肠指检,前列腺有硬结。
附睾结核应与慢性附睾炎相鉴别。慢性附睾炎疼痛较明显,增大的附睾不如结核硬大,很少形成局限性硬结,不形成窦道,无输精管串珠改变。丝虫病所形成的硬结则位于附睾及输精管周围,可资鉴别。
治疗原则与肾结核相同,早期可采用药物治疗,若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变扩大,有脓肿形成,则可行附睾切除,手术前后应进行抗结核治疗,术时应尽量保留睾丸,若睾丸有病变,病变靠近附睾,则可连同附睾将睾丸部分切除。
慢性附睾炎的疾病诊断
1.附睾结核 表现为附睾硬结、疼痛。病人多有泌尿系结核病史,其输精管增粗、变硬,呈串珠样改变。附睾结节则多位于尾部,质硬、不规则,有时还与阴囊皮肤粘连、溃破并形成流脓窦道。分泌物镜检可找到抗酸杆菌。
2.精液囊肿 也表现为附睾有结节,但结节多位于附睾头部,表面光滑,无压痛。B超可见附睾头部有囊性占位。
3.阴囊内丝虫病 表现为附睾结节伴阴囊疼痛。但病人有丝虫感染史,阴囊内结节常有数个,多在精索下端及附睾头部,夜间采血可查到微丝蚴。
4.附睾肿瘤 也表现为附睾肿块,有时可出现阴囊胀痛。但肿块多位于附睾尾部,表面不光滑,界限不清,质地坚硬。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定诊断。
附睾结核的症状
一、病因
附睾结核的致病菌为结核杆菌,结核菌属于分枝杆菌,对人有致病性者主要为人型及牛型杆菌。结核菌细长,稍弯,两头微钝,发育生长期多呈分支状,有时呈丝状、棒状。人型结核杆菌,严格需氧,主要寄生于细胞内,不易染色,但经品红加热染色后,使用酸性酒精冲洗亦无法使之脱色,故称为抗酸杆菌。细菌在不利条件下也可出现变型,失去细胞壁,故称之为L型结核菌。结核茵生长缓慢,每20~24小时才繁殖一代,抗生素对繁殖生长的结核菌有效,不繁殖的结核菌,代谢不能被抗生素阻断,在应用抗生素时也能存活。
二、病理
光镜下早期病变可见附睾小管内含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及大量的结核杆菌,继之出现小管坏死,形成肉芽肿、干酪样变及纤维化。偶可于附睾内见到精子肉芽肿。血行播散时,病变先位于附睾间质内,可见多个粟粒样微小的肉芽肿,然后侵犯附睾管。附睾内的干酪样变很快蔓延到附睾之外,与阴囊粘连,形成冷脓肿,经久不愈。
三、发病机制
临床上最明显的男生殖系结核是附睾结核,从病理检查的结果来看,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前列腺,附睾结核的原发灶可能在前列腺,附睾尾部的结核,一向认为是经前列腺、输精管逆行感染所致,血行播散的可能性也很大。有时附睾结核为患者唯一的症状,泌尿系造影检查和尿结核菌培养均为阴性,而附睾病变及窦道中可培养出结核杆菌。故附睾结核究竟是来自泌尿生殖系结核还是主要由原发感染经血行播散引起,还存在争论,二者均可引起,但以何者为主,尚待进一步研究。
四、临床表现
附睾结核一般发展缓慢,附睾逐渐肿大,无明显疼痛,肿大的附睾可与阴囊粘连形成寒性脓肿,如寒性脓肿继发感染,则局部红肿热痛,脓肿破溃流出版液及干酷样坏死物质后,形成窦道。个别患者起病急骤、高烧、疼痛、阴囊迅速增大,类似急性附睾炎,待炎症消退后,留下硬结、皮肤粘连、阴囊窦道。附睾结核的压痛多不明显,严重者附睾、睾丸分界不清,输精管增粗,呈串珠状,偶见少量鞘膜积液,直肠指诊时,前列腺有硬结。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附睾结核的诊断一般无困难,如有典型的附睾硬结、皮肤粘连、窦道及串珠样输精管病变,诊断当可确定。但早期和急性发作的附睾结核易误诊。早期附睾结核应与慢性附睾炎鉴别,慢性附睾炎疼痛较明显,常有急性发作及反复发作史,附睾肿块不如结核硬、大,很少形成局限性硬结,不形成窦道,亦无皮肤粘连及输精管串珠样改变。淋菌性附睾炎有淋球菌感染史,发病较急,局部红、肿、热、痛,尿道内有脓性分泌物,其中可查到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尿道分泌物通过多聚酶链反应(PCR)可查到淋球菌特有的氨基酸序列。衣原体所致附睾炎也可引起类似淋菌性急性附睾炎,患者有非淋病性尿道炎史,尿道内分泌物多较稀薄呈白色。阴囊内丝虫病有时可与结核性附睾炎混淆,丝虫病所引起的浸润和硬结在附睾附近的精索内,与附睾可分开,丝虫病硬结往往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改变,而结核病则改变很慢,丝虫病有地区性,患者可同时有橡皮肿及乳糜性鞘膜积液。正常的附睾有时被误诊为附睾结核,附睾头及尾部稍大或稍硬属正常现象,如果没有浸润或硬结,不能确定诊断,可随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