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的分类有哪些
慢性前列腺炎的分类有哪些
1、非特异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又可分为急性前列腺炎和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非特异性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尿急、尿频、尿痛、直肠及会阴部痛,多有恶寒发热等,属于中医“热淋”范畴。慢性前列腺炎是前列腺非特异性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少腹、会阴、睾丸部有不适感,尿道口滴白等,中医属“精浊”范畴,常见于青壮年男性。
2、特发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临床上具有前列腺疼痛、排尿异常、尿道口有前列腺液溢出等症状,前列腺液白细胞可增多,但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3、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
临床上主要表现尿频、尿痛,尿道灼热,下腰部或会阴部疼痛等症状,但病情发展快,有前列腺溢浊增多、急性尿潴留等伴随症状,是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后产生的溶解度差的物质所引起的一种异物反应或过敏反应,故分变态性(过敏性)和非变态性两类。
4、前列腺痛和前列腺充血:
临床上具有持久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和前列腺部不适,或真性前列腺痛等症状,前列腺液中无脓细胞,也无明显感染病理改变,属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一种。
5、特异性前列腺炎:
包括淋菌、真菌和寄生虫(如滴虫)等引起的前列腺炎。
6、其它原因引起的前列腺炎:
如病毒感染、支原菌属感染、衣原菌属感染等引起的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的分类
按照病程,可将前列腺炎分为急性前列腺炎和慢性前列腺炎两个类别。而慢性前列腺炎又分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三种类型。
1998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NIH)在过去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前列腺液、按摩后初段尿和(或)精液的白细胞计数及细菌培养的结果,对前列腺炎进行了重新分类,即
Ⅰ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Ⅱ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
Ⅳ型:无症状性前列腺炎。
其中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远较细菌性前列腺炎多见。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及预防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学仍不明确,传统的分类系统只能说明部分问题,并未解决问题的全部。绝大多数是由于前列腺长期充血、腺泡瘀积、腺管水肿所致,少数由细菌感染引起。传统分类法将慢性前列腺炎分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一直没有被广泛接受。这种分类导致某些错误的认识,影响了治疗效果。
上述分类所存在的问题首先于1995年NIH(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所提出。这次会议提出了新的分类法。建议将患者前列腺按摩液(EPS)、前列腺按摩后尿(VB3)、或两者标本中均有细菌者列为第Ⅱ类;而将没有培养出病原体者作为第Ⅲ类或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PS),而此类又根据前列腺液标本中是否存在炎性细胞又分为ⅢA和ⅢB两个亚型。
【保健护理】
1.用药 坚持按医嘱服用药物,切勿自行中断,以免复发。
2.饮食 清淡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肥腻、烟酒等刺激之品。
3.运动 加强身体锻炼,以不劳累为宜,遵医嘱适当增加跳跃性运动。
4.生活起居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做好个人卫生,节制房事,避免纵欲过度,防止尿路感染。
5.情志 保持情绪稳定,遇事自我宽慰,避免情绪刺激。劳淋的患者勿忧思劳倦;气淋的患者,尤其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6.定期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诊,若有腹痛、尿血、发热等症状及时就诊,不要延误。
得了前列腺炎不得不做的四项检查
前列腺炎分为急性前列腺炎和慢性前列腺炎,不管是哪种前列腺炎,都需要及时准确的检查。在众多的前列腺炎检查方法中,直肠指诊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方法。全球医院网专家表示,由于直肠指诊这种检查方法比较简单,所以在前列腺炎的前期诊断检查中是经常采用的。
1、前列腺液检查: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在显微镜高倍视野中超过10个,卵磷脂小体减少,可诊断为前列腺炎。如果同时作细菌培养,可以对慢性前列腺炎做出明确诊断和分类。如前列腺炎液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则诊断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反之,则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2、症状检查:患有前列腺炎后,患者会有排尿改变及尿道分泌物(排尿和大便后常有白色的分泌物自尿道口流出),小腹、会阴及腰骶部有隐痛酸胀不适感,性功能减退和精神神经症状。
3、直肠指诊检查:前列腺呈饱满、增大、质地柔软、有轻度压痛。患病时间较长的,前列腺会变小、变硬、质地不均匀,有小硬结。
4、B超检查:前列腺炎B超检查时,显示前列腺组织结构界限不清楚、紊乱,可以提示前列腺炎。
小编温馨提示: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慢性前列腺炎尤为突出,尤其以青年男子最为常见,占所有发病人数的80%左右。其病因复杂,症状繁多,因此很容易误诊,且病情顽固,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学习。
前列腺炎分类
前列腺炎分类,称为“NIH分类法”。NIH分类法将各类型前列腺炎划分为四个类别,其中又将第Ⅲ类进一步划分为二个亚类。
Ⅰ类: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属于一种急性尿道感染。细菌存在于病人的中段尿液,与引起尿道感染的微生物相同,病原体主要为革兰阴性病原菌。
Ⅱ类: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由相同的微生物引起的反复感染。
Ⅲ类:包括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慢性骨盆痛综合征,即为过去的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Ⅲ类是前列腺炎中常见的类型,其中又可进一步分为Ⅲa 类和Ⅲb类。患者的主要表现为持续3个月以上伴有不规则遗精及性症状的骨盆区域不适或疼痛,实验室检查不能证实存在有感染情况。其中Ⅲa类为炎性慢性骨盆痛综合征,在病人的精液、EPS或 VB3标本中可见白细胞。Ⅲb类为非炎性慢性骨盆痛综合征,在病人的精液、EPS或 VB3标本中不能发现白细胞。
Ⅳ类:为无症状的炎症性前列腺炎。患者没有主观症状,但在其前列腺的活体组织检查、精液、EPS或 VB3标本中均可发现存在炎症反应的证据。
慢性前列腺炎自愈
慢性前列腺炎包括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两部分。其中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主要为病原体感染,以逆行感染为主,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常有反复的尿路感染发作病史或前列腺按摩液中持续有致病菌存在。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多种复杂的原因和诱因引起的炎症、免疫、神经内分泌参与的错综的病理变化,导致以尿道刺激症状和慢性盆腔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而且常合并精神心理症状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
慢性前列腺炎的命名属于旧的分类体系,在该体系中前列腺炎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cute bacterial prostatitis, ABP)、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bacterial prostatitis,CBP)、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CNP)、前列腺痛(prostatodynia,PD) 。慢性前列腺炎分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二者分别相当于前列腺炎NIH分型中与II型和III型。
不同类型的前列腺炎
(1)根据患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可将前列腺炎分为急性前列腺炎与慢性前列腺炎。
(2)根据致病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细菌性前列腺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淋菌性前列腺炎、真菌性前列腺炎和滴虫性前列腺炎等。
(3)根据前列腺的病理变化,可分为特异性前列腺炎与非特异性前列腺炎。
(4)以“四杯法”检查为基础的分类:以往的20多年来,临床上大多采用通过比较初始尿液、中段尿液、前列腺按摩液、前列腺按摩后尿液标本中白细胞数量和细菌培养结果的“四杯法”为基础的传统分类方法,将前列腺炎划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BP),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K)、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和前列腺痛(PD)4个类型。
前列腺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I型常发病突然,表现为寒战,发热,疲乏无力等全身症状,伴有会阴部和耻骨上疼痛,甚至急性尿潴留。Ⅱ型和Ⅲ型临床症状相似,多有疼痛和排尿异常等。不论哪一类型慢性前列腺炎都可表现为相似临床症状,统称为前列腺炎症候群,包括盆骶疼痛,排尿异常和性功能障碍。
盆骶疼痛表现极其复杂,疼痛一般位于耻骨上、腰骶部及会阴部,放射痛可表现为尿道、精索、睾丸、腹股沟、腹内侧部疼痛,向腹部放射酷似急腹症,沿尿路放射酷似肾绞痛,往往导致误诊。排尿异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尿线分叉、尿后沥滴、夜尿次数增多,尿后或大便时尿道流出乳白色分泌物等。偶尔并发性功能障碍,包括性欲减退、早泄、射精痛、勃起减弱及阳痿。IV型无临床症状。
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在泌尿外科男性患者50岁以下中占首位。1995年NIH制定了一种新的前列腺炎分类方法,I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Ⅱ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Ⅳ型:无症状性前列腺炎。其中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远较细菌性前列腺炎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