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分娩的好处和坏处 水中分娩的好处
水中分娩的好处和坏处 水中分娩的好处
孕妇在水中分娩的时候可以根据水的浮力作用适当调节自己的分娩位置,并且能够有节奏的呼吸,这样能够减少产妇在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疼痛感,减少产妇的痛苦。
由于谁的浮力作用,能够帮助产妇身体的每个部位的肌肉松弛,有效的为孕妇节省体力,从而更好的加强子宫收缩。另外,水中适宜的温度能够使骨盆松弛,盆底肌肉放松,促进宫颈扩张,这样更容易使胎儿分娩,无形之中加快了分娩的过程,缩短了分娩时间。
分娩前,婴儿是在母体中充满羊水的子宫里不断成长,可以说水是婴儿发育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伙伴,一旦婴儿离开母体,继续接受羊水性质相同的水质抚慰,这样更加有利于婴儿在出生后较快适应新的环境。
婴儿在未离开母体之前一直处在羊水之中,受到了一定的保护,羊水冲击力较小,如果婴儿在水中分娩,出生后有适应的水质作为庇护,能够有效的缓解外界给宝宝大脑的刺激,减少新生儿诞生时受害的几率。
注:上述观点并不是说不在水中分娩就容易受伤。
在传统的阴道分娩中,少数孕妇由于阴道干燥而给胎儿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阻力,这样容易造成会阴撕裂,而水中分娩正好弥补了她们的不足,孕妇在水中分娩对阴道有一定的润滑作用,这样就很好的减少了普通分娩所带来的伤害。
分娩患者分娩后的治疗方法
分娩患者的治疗方法:
1、第一产程:临床表现:规律宫缩、宫口扩张、胎头下降、胎膜破裂。处理:注意患者的宫缩、胎心率、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情况。产妇的精神状态影响宫缩和产程进展,初产妇产程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急躁情绪,应安慰产妇,使产妇与助产人员密切合作,以便顺利分娩。为保证精力和体力充沛,应鼓励产妇少量多次进食,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注意摄入足够水分。并鼓励产妇每2~4小时排尿一次,以免膀胱充盈影响宫缩及胎头下降。排尿困难者,必要时导尿。
2、第二产程:临床表现:宫缩较前增强。当胎头下降至骨盆出口压迫骨盆底组织时,产妇有排便感,不自主地向下屏气。宫缩时胎头露出于阴道口,露出部分不断增大,宫缩间歇期,胎头又缩回阴道内,称为胎头拨露。当胎头双顶径越过骨盆出口,宫缩间歇时胎头不再回缩称为胎头着冠。产程继续进展,胎头枕骨于耻骨弓下露出,出现仰伸动作,胎儿额、鼻、口、颏部相继娩出。胎头娩出后,接着出现胎头复位及外旋转,随后前肩和后肩也相继娩出,胎体很快顺利娩出。处理:密切监测胎心、指导产妇屏气、接产。
什么是分娩分娩过程有哪些
1.出现临产征兆:烦躁、腹痛、有规律的痉挛或后背疼。产道变软,子宫开始缓缓收缩……
2.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分娩方式。
3.由护士进行必要的检查:血压、脉搏、体重、内诊、听胎心、测量子宫高度……
4.随时向医生汇报身体状况,以便突然出现分娩症状时可及时应对。
5.如果感到要临产,可以通知医护人员用推车送入产房手术室。
6.当子宫颈全开,羊水破裂,胎头慢慢往下降,妈咪会感觉胎头压迫到骨盆,而不由自主地想用力,阵痛时会有排便的感觉 。此时,医护人员会安排妈妈上产台。
7.阵痛时如果非常难受,可以自己寻找使身体感觉舒服的呼吸法或按摩腹部以缓解疼痛。
8.上产台后妈咪也不是马上就会生产,通常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用力,在医师及护士的指导下开始吸气、吐气、吸气、憋气、用力(类似解便的动作)。阵痛时,应根据医生的口令,进行呼吸和用力。
9.“老公陪产真的管用。如果没有他陪着我,我可能就生不下来了!……”(在一些医院,爱人可以随程陪同整个分娩过程。)
10.如果允许陪产,父亲可以亲手用钳剪断剪断连接胎儿和胎盘的生命线——宝宝的脐带,宝宝终于降临啦!
分娩知识
根据孕妇的末次月经,可以推算出预产期在某月某日,可是,因为孕期母体、胎儿以及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大约只有5%的孕妇在预产期分娩,绝大多数的孕妇分娩向前或推后相差1~2周。尽管医生会告诉说这是正常情况,但仍然会引起不少足月妊娠孕妇的焦虑和不安。因而,掌握分娩先兆,这对即将分娩的孕妇和其亲属来说十分必要。
在妊娠晚期,有的孕妇发生下腹胀、小便频数,以为就要分娩了。其实,这是妊娠后期,胎儿下降进入盆腔,产生机械性压迫周围脏器的表现,不是分娩先兆;有的孕妇偶尔发生不规则宫缩,持续几秒至十几秒,局限在下腹部,多在晚上卧床时出现,白天消失,这也不是分娩先兆。正常的分娩是在宫缩出现时,伴有阴道血性粘液流出,俗称“见红”。发生“见红”的孕妇,在24小时内一般都可分娩。因此,妊娠末期,出现“见红”,就应去医院待产。
产时是孕产期十分关键的时刻,顺与逆,不仅决定于医生的技术水平,而且还决定于产妇的合作程度。因此,现代分娩,十分强调产妇的“临产状态”,医生也常常根据产妇临产状态的差异,决定其分娩方式。
产妇的心理状态对产程的进展和产时、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有相当的影响。不少资料表明,信心不足、恐惧或过于急躁、兴奋,往往会发生产程延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剖腹产率也明显增高。因此,当分娩开始后,心静自若,是产妇的最佳“临产状态”。当有宫缩时,在医生指导下,正确地屏气和加腹压;在宫缩的间歇期,就应保持安静,蓄精养锐,切莫心慌紧张、急于求成。
产时耗能很大,在待产时,应进一些流质或半流质的高能饮食,但不宜吃得太饱。若胃纳不佳,也应喝一点牛奶或糖盐水,以保证产时热能和水分的需要。
当今,国内外风行的“家庭式分娩”、“坐式分娩”、“水浴分娩”等等,都是为了减少产妇的紧张状态,回归自然,降低分娩时并发症而设计的,并无特殊新意。分娩的本身就是生命延伸的自然规律,产妇应该放松一些,自然一些,这样就会使分娩过程顺利。
运用球分娩方式分娩实例
孕妇,32岁,2008年12月5日07:50孕妇因妊娠39周下腹阵痛步行入院。
查体:
身高148.1cm,怀孕前体重47.3kg(整个孕期体重共增长12.9kg),孕1产0,妊娠39周,低危妊娠,生命体征平稳,5min~6min宫缩1次,持续时间30s,中等强度,有胎动,宫高38cm,腹围95cm,胎心音141/min,头先露,胎膜存,胎盘位置正常,阴道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尿糖阴性,尿蛋白阴性,无水肿,无负荷试验胎心监护结果是有反应型,继续观察宫缩、胎心音情况。血压100/60mmHg~136/69mmHg(1mmHg=0.133kPa),因为个子矮,给予配血、禁食。
在产前检查时参加了产前讲《产前物理治疗和夫妇齐学分娩球》的课程,物理治疗师介绍分娩球能减轻分娩疼痛等优点后,决定选择分娩球分娩。孕妇于14:35到产房,孕妇和丈夫自带分娩球,入产房时,有4min宫缩1次,持续30s,胎心率134/min,宫口2指,头先露部于坐骨棘上2cm,未触及脐带,持续胎心监护做无宫缩应急试验有反应,丈夫陪伴,孕妇自觉腹部、腰骶部也特别酸痛。孕妇宫缩过后,护士讲解坐分娩球注意事项。
分娩疼痛
1.分娩疼痛的定义
分娩疼痛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孕妇感受到的由于子宫不断收缩造成的疼痛,这是会贯穿生产过程的疼痛,也是生产开始的预兆。
2.产生疼痛的部位
通常分娩的疼痛集中于产妇的下腹,有的产妇也会感受到来自两股内侧和脊柱上方的剧烈疼痛。
3.分娩疼痛的感受
一般产妇所能感受的分娩疼痛类似于痛经痉挛,区别在于其强度和时长不同,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疼痛感受也会改变。当生产临近尾声时,除了痉挛疼痛外还会有灼痛和胀痛,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
4.应对分娩疼痛的态度
孕妇要对分娩疼痛有科学的认知和准备。分娩疼痛虽然剧烈且漫长,但确是必经的一个艰难的过程,孕妇不要惧怕,更不要大喊大叫。像电视剧中描绘的生产场景并不不科的,在疼痛中大喊会使体力耗损,从而没有更多的力气娩出胎儿。
分娩方式有哪些 分娩方式
自然分娩指的是自然地等待阵痛到来,经历三大产程(宫口扩张、胎儿娩出、胎盘娩出)经阴道分娩的方式。它是中国目前采用最多的分娩方式,也叫卧式待产法,即孕妈妈平卧在产床上,主要靠母亲自己的努力,通过收缩腹肌来把“宝宝”逼出来,一般不会对母亲和胎儿产生多大的损伤,而且产后母亲也会恢复的快一些。
如果在自然阴道分娩的过程中,孕妈妈出现了子宫收缩无力、体力不够、待产时间过长等情况,就需要用会阴侧切、胎头吸引器、产钳帮助分娩,缩短产程。
存在不适合自然分娩的情况,需要尽快结束分娩时一般会采取剖宫产方式,通过把腹部切开,剖开子宫取出胎儿来确保孕妈妈和宝宝的健康平安。但是这种分娩方式对母亲有很大的损伤,因为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而且产后的恢复也会比较慢,严重的话还会有产后后遗症。
无痛分娩指的是在阵痛开始的时候就通过药物来进行镇痛,或者是在胎儿进入产道前进行麻醉来消除分娩时的疼痛。因为主要是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孕妇的意识是清醒的,而且可以自行用力。
使用催产素诱导分娩的方法叫做诱导分娩,这种分娩方式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操作。
这种分娩方式中国人用的比较少,这种坐着分娩的方式使得腹部更容易用力,分娩也就更容易进行,比起躺着的姿势,孕妇的视野也会更加开阔,不安也会少一些。
水中分娩就是让准妈妈在一个大温水池中进行分娩,并且水的深度可以进行呼吸,让宝宝在水下出生,这样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孕妈妈的精神紧张和肌肉紧张,而且轻快、无痛、很少发生并发症。
陪伴分娩方法是指准妈妈在产程早期,可以在普通病房开展各项正常的活动,并有家人陪伴,使其精神放松。而当准妈妈有分娩前兆进入分娩待产室后,由 一名助产师实行“一对一”全产程陪伴分娩,以谈心方式与准妈妈亲切交谈、沟通,做好心理及生活护理,并允许护理和照顾她们的丈夫或一位亲属陪伴,共同帮助 准妈妈建立对自然分娩的信心。全程陪伴分娩可使准妈妈保持在最佳状态,避免造成胎宝宝在体内缺氧。
分娩是什么 什么是分娩
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至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称为分娩。其中妊娠满28周至布满37周间分娩称为早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周间称足月产,妊娠满42周及其后分娩称为过期产。早产和过期产均对胎儿或新生儿不利,应当加强产前检查,避免早产及过期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