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 消食类
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 消食类
谷芽、麦芽、鸡内金等消食类药,其主要有效成分是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质分解酶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不耐高温,久煎会使其活性大大降低而影响疗效。所以,这些药物宜用生品,或微炒后研末冲服为佳。
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 驱虫类
雷丸是驱虫药,其驱虫的主要成分是雷丸素,当加热至70℃时,雷丸素便会失去活性,因此,用雷丸驱虫时必须冲服。
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 芳香类
麝香、冰片、樟脑、苏合香、安息香等芳香类药物,其有效成分在常温下极易挥发,一旦被煎煮,药效会大打折扣,故不宜久煎。
中药的煎煮方法
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忌用铜、铁器皿。
浸泡
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中药饮片煎煮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60分钟。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将中医饮片适当加压后,以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遍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0.5~1厘米即可。
煎煮
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2次。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一般头煎的煮沸后再用小火煎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用小火煎10~20分钟。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煎煮时间可缩短5~10分钟,而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煎煮时间宜增加10~20分钟。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剂量
中药煎煮后每次所取得的药液量成人一般为150毫升,学龄期儿童为100毫升,婴幼儿为50毫升。
最全的熬中药正确方法
中药的药效和煎煮有很大的关系,煎煮的方式不对,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容易丢失。在煎煮中药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煎煮的用具,煎煮之前是否有浸泡一段时间,以及我们用什么样的水煎煮中药,水加了多少。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药效。
用具
煎煮中药的用具最好是砂锅。砂锅传热性能好,受热均匀,不易爆沸,兼有保温、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更重要的是砂锅为硅酸盐成分,化学性能稳定。煎煮中药忌用铁、铜、铝等容器。因为这些容器的金属化学性质较为活泼,易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影响中药成分的含量,使中药的效应减低或消失。
水质
煎煮中药,取什么样的水非常重要。古代医家的经验是,肢体的病变取长流水,二便不通的取急流水,痰饮郁滞的取逆流水,发热阳证的取雪水,中气不足的取春雨水。但现在很难依次法取水,多是用自来水,偏远地方还有用井水的,如果用矿泉水更好。
水量
用水量直接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度。原则上第一煎加水要超过药面3~5厘米,第二煎超过2~3厘米即可。但也要看药物是否吸水,如植物的枝叶花茎等容易吸水,可以多加一些水;而植物的根、矿物质、动物甲壳等,不易吸水,可以少加水。
浸泡
煎煮用水,一般以生水为主,冬季也可以用常温水,但不可用沸水;浸泡时间以30分钟为宜,但具体浸泡时间也要依据药材而定。如植物的根、茎、果、矿物药、动物内脏等,浸泡时间可以长一些。而花、叶等,浸泡时间短一些。
时间
现在煎煮中药一般是天然气,掌握火候非常重要。一般火候是“先武后文”,即煎开前用较强火力,煎开后用较弱火力。要做到武而不烈,文而不缓。按照常规,第一煎煮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第二煎煮时间以15~20分钟。煎好后将两次煎出药液混合,一般分2~3次服用。
煎煮中药最好用蒸馏水
煎煮中药注意事项
1、手别碰药
这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细节。买回来的中药,大多是用纸包包着的,有的是用塑料袋做成的小包装。把药放进煎药容器时,许多人的手会碰到中药,殊不知,这个动作有时就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如果此时手上涂过护手霜或带有香皂的芳香气味,更是对中药的一种污染。因此,最好不要用手接触中药,应直接将其倒进容器内。
2、别用铁锅
煎药容器以砂锅和陶罐为最好;玻璃容器、搪瓷容器(完好无损的)次之;铁锅、铜锅、铝锅和锡锅不能用来煎药。指出:“这是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由于铜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如铁易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药液颜色加深,并会使药液带有铁锈味,影响药效的发挥;铝与有机酸反应,形成化合物被人体吸收后蓄积在肝、肾等组织中对人体造成损害;铜器受热易氧化生成对人体有害的铜绿。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此外,有些人还会用家里烹饪用的砂锅煎药,这就要注意一定要涮洗干净,以放入清水后表面不会出现油花为宜。因为油脂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
3、用蒸馏水
水质同样会对中药的药效产生影响。对煎药用水,历代名医均有严格要求,如李时珍将煎药用水就分为雨水、露水、雪水等5种,这些水都是天然的蒸馏水,比普通的泉水、河水、井水的硬度小,更纯净,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影响。
我们虽然无法像古人那样追求水质,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使用蒸馏水或纯净水,凉白开也可以。自来水可以加热一下去除其中的氯,但不能用热水或开水直接煎药,要晾凉以后才可以。
许多家庭都在用装有大桶装的矿泉水,但对于煎药来说,矿泉水却不是一个好选择。这是因为矿泉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和金属离子,例如钙等,它们对中药发挥药效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4、殊中药的煎服法:先煎、后下、烊化、冲服。
在处方中有些药材性质特殊,不能与方中群药同煎,应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医生会在处方中注明,药房在配药时会另包并加以说明。
先煎:有些有毒中药需要先煎0.5-2小时,久煎能减毒或去毒,最常见的有附子、川乌、草乌等。矿物类、贝壳类、角甲类中药,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可打碎先煎30分钟,再加浸泡好的群药同煎40分钟;
后下:一般在群药即将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剂;常用的有薄荷、砂仁等
烊化:将单味药放入小碗中加适量开水或热药液溶化或隔水蒸后服用。常用药有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
另煎:一些贵重中药,为充分利用药材,以免造成浪费,可另煎取汁,再兑入煎好的药液中同服。如鹿角片、山甲、蛤蚧等。
冲服:一些难溶于水的贵重药,宜先碾成极细粉再将煎好的药液加入搅拌后服用。或将碾成细粉的药先单独服下后再服其他药。如三七粉、羚羊角粉等。
人老了服用中草药要小心
中草药品种繁多,汤剂为常用剂型,多采用煎煮的方法。为了避免药材在加热煎煮过程中有效成分的挥发或破坏,必须掌握煎药的操作要点。
1.选择煎药容器。煎煮中药最好选用砂锅或搪瓷容器,这类容器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药材的合成和分解不易受到干扰。禁用铁锅,以防药材中所含化学成分如鞣质、甙类等与铁质产生化学变化,降低疗效或失效。如实在急需煎药又无砂锅和搪瓷锅,可暂用紫铜锅或铝锅代替。
2.煎煮中药的一般方法。将配伍好的中药故人砂锅内,加入3-5倍的冷水或温水(50度以下),先浸泡10-20分钟,再添水加热至沸,在药材煮开前用强火,煮开后用弱火,以微火维持20一60分钟,滤出药液,然后再加2-3倍量水于锅中煎煮,20-40分钟,滤取药液,将2次滤液合并加以浓缩至规定量,分2-3次服用。为了充分发挥药效,我们常可见到一副中药中对某些药采取先煎、后下、包煎、冲服、佯化等医嘱,这就是煎煮中药的特殊方法。
3.煎煮中药的特殊方法。
(1)先煎药:方剂中的矿物、贝壳类等坚硬的药材,如生石膏、生石决明、生赭石、生牡蛎、生龙骨、生磁石、生瓦楞子,龟板、鳖甲,这类药材不但要先煎,而且要打碎,先煎煮15-20分钟,才能煎出有效成分。又如生附子、生半夏,往往先煎1小时,以减低其毒性。
(2)后下药:方剂中的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如薄荷、藿香、木香、青篙,紫苏叶、沉香、砂仁、钩藤、侃兰叶等,不宜煎煮过久,应在群药煎成前5-10分钟下锅,即二煎沸即可,以防有效成分逸散。
煎煮中药7大注意事项
1、中药要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2、选择合适的水
水质同样会对中药的药效产生影响。对煎药用水,历代名医均有严格要求,如李时珍将煎药用水就分为雨水、露水、雪水等五种,这些水都是天然的蒸馏水,比普通的泉水、河水、井水的硬度小,更纯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影响。
我们虽无法像古人那样追求水质,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蒸馏水或纯净水,凉白开也可以。自来水可以加热一下去除其中的氯,但不能用热水或开水直接煎药,要晾凉以后才可以。
许多家庭都在用大桶装的矿泉水,但对于煎药来说,矿泉水却不是一个好选择。这是因为矿泉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和金属离子,例如钙等,它们对中药发挥药效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3、别用铁锅
煎药容器以沙锅和陶罐为最好;玻璃容器、搪瓷容器(完好无损的)次之;铁锅、铜锅、铝锅和锡锅不能用来煎药。这是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由于铜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如铁易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药液颜色加深,并会使药液带有铁锈味,影响药效的发挥;铝与有机酸反应,形成化合物被人体吸收后蓄积在肝、肾等组织中,对人体造成损害;铜器受热易氧化生成对人体有害的铜绿。
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4、手别碰药
这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细节。买回来的中药,大多是用纸包着的,有的是用塑料袋做成的小包装。把药放进煎药容器时,许多人的手会碰到中药,殊不知,这个动作有时就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如果此时手上涂过护手霜或带有香皂的芳香气味,更是对中药的一种污染。因此,最好不要用手接触中药,应直接将其倒进容器内。
5、假沸的药多熬一会儿
药熬好了,在一般人印象中是“咕嘟咕嘟”地沸腾,但有的药材,如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会有假沸现象,即药物在温度没有达到100℃时就开始沸腾,如果此时把药从火上拿下来,药材中有效成分没有溶解,药效会受影响。
6、注意煎煮时间
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2次。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一般头煎的煮沸后再用小火煎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用小火煎10~20分钟。
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煎煮时间可缩短5~10分钟,而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煎煮时间宜增加10~20分钟。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7、注意中药剂量
中药煎煮后每次所取得的药液量成人一般为150毫升,学龄期儿童为100毫升,婴幼儿为50毫升。
由于中药的质地、性质往往有显着差异。因此,煎煮方法或煎煮时间常不相同,有先煎、后下、包煎等。煎药要注重火候,火候的控制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如解表药,适宜用武火急煎,滋补药文火煎。另外,当需要用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时,首先应慎重,要严密观察,并注意剂量是否恰当,前者时间应稍长些。其次可与一些药物配伍,以减少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