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恐惧症怎么办 忽视反应
目光恐惧症怎么办 忽视反应
我们越在意我们自己的身体反应,比如紧张,目光躲避等,我们就越会强化这种行为与心理,所以当我们目光逃避的时候,一定不要太着急,放松下来。
恐惧症常见的四种类型
恐惧症常见的四种类型
幽闭恐惧症
患者总是担心在此场所中,会昏倒、发作某种病症 、失去控制,而又无法逃离现场。总是担心在此场所中,会昏倒 、发作某种病症、失去控制,而又无法逃离现场。
社交恐惧症
不仅害怕与陌生说话陌生人,连已经认识的人也一 样。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拒绝参加种类聚会。平时极少与人闲 聊和攀谈,甚至不愿主动与人通电话。性格偏内向,自幼有胆怯 ,过分注重自身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常常感到自卑。
对视恐惧症
有病人诉说对视时心情慌乱,脑子一片空白,说不 出话,目光不能集中,感觉对方的目光流露出疑惑、生气、反感 或仇视的意思。
婚前恐惧症
在谈婚论嫁阶段,主要是对婚姻持久性的怀疑和恐 惧。结婚的前一个月或前一个星期出现的恐惧、紧张、焦虑等症 状,忙于打拼事业而无暇承担婚姻中的责任;及时行乐的信念价 值观系统;有过失败的婚姻史怕再次受到伤害,或是担心由于双 方子女引发再婚纠纷等。
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一)场所恐惧症
场所恐惧症以女性多见,病人多出身于稳定而且成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母亲对病人的过分保护很常见,病前性格多害羞、被动、依赖、容易焦虑不安。病后对家属的依赖更加突出.外出需人陪伴,严重者不敢出门,长期困居家中。
场所恐惧症的症状往往是复杂多样的,常常合并有其他内容的恐惧症,还常有惊恐发作和焦虑症,有些病人还合并有抑郁症状、癔症症状、强迫症状或人格解体。临床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惊恐发作,另种是有惊恐发作。
1.场所恐惧症无惊恐发作
这类患者在场所恐惧症状出现前和病程中从无惊恐发作。主要表现为:①害怕到人多拥挤的场所如会场、剧院、餐馆、菜市场、百货公司或排队等候;②害怕使用交通工具如乘坐汽车、火车、地铁、飞机等;③害怕单独离家外出,多单独留在家里;④害怕到空旷的场所如旷野或空旷的广场、公园。当患者进入这类场所或处于这种状态便感到紧张、不安,出现明显的头昏、心悸、胸闷、出汗等植物神经反应,严重时可出现人格解体体验或晕厥。由于患者有强烈的害怕、不安全感或痛苦体验,常随之出现回避行为。在有过一次或多次类似经历后常产生预期焦虑,每当患者遇到上述情况,便会感到焦虑紧张,极力回避或拒绝进入这类场所。在有人陪伴时,患者的恐惧可以减轻或消失。
2.场所恐惧症有惊恐发作
这类患者有以下表现:①场所恐惧症起病前从无惊恐发作,不在害怕的场所也无惊恐发作,只在经历害怕的场所或境遇时极度恐惧,达到惊恐发作的诊断标准。回避害怕的场所或境遇,或恐怖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惊恐发作便会停止。这种情况场所恐惧症是原发病,惊恐发作属继发反应。②场所恐惧症起病前经历过一次或多次惊恐发作,害怕单独出门或单独留在家里,担心自己出现惊恐发作时无亲友在身旁救助,如果有人陪伴便可消除担心。在惊恐障碍得到有效治疗后,场所恐惧症会逐渐消失,这类病例的原发病是惊恐障碍,场所恐惧为继发症状。③场所恐惧和惊恐发作见于同一患者,患者既在人多拥挤的场合感到紧张不安,在一般情况下也有惊恐发作。
(二)社交恐惧症
以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或处于难堪的境况,因而尽力回避为特征的一种恐惧障碍。常起病于少年或成年早期,常为隐渐起病,无明显诱因。也有在一次羞辱的社交经历后急性起病者。多见于女性。主要表现为害怕处于众目睽睽的场合,大家注视自己。害怕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难堪的地步,因而害怕当众说话或表演,害怕去公共厕所解便,当众写字时控制不住手发抖,或在社交场合结结巴巴不能作答。害怕见人脸红,被别人看到,因而揣揣不安者称赤面恐怖症,而实际上病人并不容易脸红。害怕与别人对视,怕看别人的眼睛,怕人家看出他表情不自然,或感到别人的目光很凶恶。或惧怕别人的眼光,认为对方看出了他内心的隐私,而不敢与人对视。或自认为眼腈的余光在窥视别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称为对视恐惧症。所谓余光,指注视某人或某物时,觉得自己控制不住地同时也在看另一物或另一人。病人的痛苦在于,他必须使自己的眼光像焦点一样集中于某人或某物,而不允许其他人或物进入他的视野,但是他做不到。还有的极个别病人害怕自己的跟光会伤害别人。害怕在公共场所遇见陌生人或熟悉的人者,称为对人恐惧症。害怕与异性相遇者,称异性恐惧症。大多数社交恐惧症患者只对一种或几种社会交往或当众表演感到恐惧,称特殊社交恐惧症。一般情况下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其焦虑症状只在担心会遇到害怕的社交场合(预期焦虑)或已经进入害怕情景才会出现。此时患者感到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和恐惧,常伴有脸红、出汗和口干等植物神经症状,其中以害羞脸红是社交恐惧最突出的表现。严重的社交恐惧者,极度紧张时可诱发惊恐发作。害怕社交场合十分广泛的病例,称广泛社交恐惧症,这类患者常害怕出门,不敢与人交往,甚至长期脱离社会生活,无法工作。
恐惧症的表现有哪些
1幽闭恐惧症。患者总是担心在此场所中,会昏倒、发作某种病症、失去控制,而又无法逃离现场。总是担心在此场所中,会昏倒、发作某种病症、失去控制,而又无法逃离现场。
2社交恐惧症。不仅害怕与陌生说话陌生人,连已经认识的人也一样。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拒绝参加种类聚会。平时极少与人闲聊和攀谈,甚至不愿主动与人通电话。性格偏内向,自幼有胆怯,过分注重自身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常常感到自卑。
3对视恐惧症。有病人诉说对视时心情慌乱,脑子一片空白,说不出话,目光不能集中,感觉对方的目光流露出疑惑、生气、反感或仇视的意思。
4婚前恐惧症。在谈婚论嫁阶段,主要是对婚姻持久性的怀疑和恐惧。结婚的前一个月或前一个星期出现的恐惧、紧张、焦虑等症状,忙于打拼事业而无暇承担婚姻中的责任;及时行乐的信念价值观系统;有过失败的婚姻史怕再次受到伤害,或是担心由于双方子女引发再婚纠纷等。
目光恐惧症自我治疗法 要求不要太高
患者出现目光躲避是因为不够自信,而这种不够自信又与患者对于自己要求过高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害怕自己出错,出了洋相,越害怕就越想逃避。
社交恐惧症有4个症状
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1.交往恐惧症:这是比较常见的也是较典型的、较严重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类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产生强烈的恐惧、焦虑不安,心慌气短,颤抖出汗,甚至头晕、恶心、四肢发软、晕厥。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除亲属外)发生接触,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甚至无法上学和工作。
2.被洞悉恐惧症:担心自己的想法或内心世界,尤其是“丑陋、肮脏”的一面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经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流露出来被他人了解,而使自己外在的、伪装的良好名声受到不应有的影响。
3.露丑恐惧症:害怕自己在他人面前做出一些幼稚的、可笑的、愚蠢的、滑稽的、不雅的举动或事情,如讲错话,讲话没水平,动作举止不自然,衣着打扮不整洁、不得体,从而影响自己的形象。
4.对视恐惧症:主要表现就是在与人交往中,尤其是一对一的交往中,不敢看对方的眼睛,害怕和对方的视线相遇,恐惧和对方对视,始终回避他人的目光。例如上课低着头不敢看老师,怕和老师的目光碰上;出行时避开行人高峰时段,或走僻静小道;走在路上不敢抬头,害怕和行人的目光碰撞。一对一的交谈时,躲避对方的目光。多数当事人是害怕别人通过他的眼睛看出他的低级的、不怀好意的或不道德的心理活动,或是感到对方的目光很凶而恐惧。
恐惧症是怎么产生的,跟遗传有没有关系呢
目前恐惧症的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可能与遗传因素、素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系。恐惧症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
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病人知道这种害怕是过分、不应该、不合理的,但这种认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
恐惧症种类也是非常多,日常生活比较常见恐惧症也比较多。恐惧症常见的是:社交恐惧症、深海恐惧症、恐高症、密集恐惧症、幽闭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周末恐惧症、飞行恐惧症、枪声恐惧症、面试恐惧症、结婚恐惧症、恐镜症、香蕉恐惧症、注视恐惧症、对人恐惧症、炭疽恐惧症等。
恐惧症的症状
1.场所恐惧症无惊恐发作
这类患者在场所恐惧症状出现前和病程中从无惊恐发作。主要表现为:①害怕到人多拥挤的场所如会场、剧院、餐馆、菜市场、百货公司或排队等候;②害怕使用交通工具如乘坐汽车、火车、地铁、飞机等;③害怕单独离家外出,多单独留在家里;④害怕到空旷的场所如旷野或空旷的广场、公园。当患者进入这类场所或处于这种状态便感到紧张、不安,出现明显的头昏、心悸、胸闷、出汗等植物神经反应,严重时可出现人格解体体验或晕厥。由于患者有强烈的害怕、不安全感或痛苦体验,常随之出现回避行为。在有过一次或多次类似经历后常产生预期焦虑,每当患者遇到上述情况,便会感到焦虑紧张,极力回避或拒绝进入这类场所。在有人陪伴时,患者的恐惧可以减轻或消失。
2.场所恐惧症有惊恐发作
这类患者有以下表现:①场所恐惧症起病前从无惊恐发作,不在害怕的场所也无惊恐发作,只在经历害怕的场所或境遇时极度恐惧,达到惊恐发作的诊断标准。回避害怕的场所或境遇,或恐怖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惊恐发作便会停止。这种情况场所恐惧症是原发病,惊恐发作属继发反应。②场所恐惧症起病前经历过一次或多次惊恐发作,害怕单独出门或单独留在家里,担心自己出现惊恐发作时无亲友在身旁救助,如果有人陪伴便可消除担心。在惊恐障碍得到有效治疗后,场所恐惧症会逐渐消失,这类病例的原发病是惊恐障碍,场所恐惧为继发症状。③场所恐惧和惊恐发作见于同一患者,患者既在人多拥挤的场合感到紧张不安,在一般情况下也有惊恐发作。
(二)社交恐惧症
以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或处于难堪的境况,因而尽力回避为特征的一种恐惧障碍。常起病于少年或成年早期,常为隐渐起病,无明显诱因。也有在一次羞辱的社交经历后急性起病者。多见于女性。主要表现为害怕处于众目睽睽的场合,大家注视自己。害怕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难堪的地步,因而害怕当众说话或表演,害怕去公共厕所解便,当众写字时控制不住手发抖,或在社交场合结结巴巴不能作答。害怕见人脸红,被别人看到,因而揣揣不安者称赤面恐怖症,而实际上病人并不容易脸红。害怕与别人对视,怕看别人的眼睛,怕人家看出他表情不自然,或感到别人的目光很凶恶。或惧怕别人的眼光,认为对方看出了他内心的隐私,而不敢与人对视。或自认为眼腈的余光在窥视别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称为对视恐惧症。所谓余光,指注视某人或某物时,觉得自己控制不住地同时也在看另一物或另一人。病人的痛苦在于,他必须使自己的眼光像焦点一样集中于某人或某物,而不允许其他人或物进入他的视野,但是他做不到。还有的极个别病人害怕自己的跟光会伤害别人。害怕在公共场所遇见陌生人或熟悉的人者,称为对人恐惧症。害怕与异性相遇者,称异性恐惧症。大多数社交恐惧症患者只对一种或几种社会交往或当众表演感到恐惧,称特殊社交恐惧症。一般情况下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其焦虑症状只在担心会遇到害怕的社交场合(预期焦虑)或已经进入害怕情景才会出现。此时患者感到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和恐惧,常伴有脸红、出汗和口干等植物神经症状,其中以害羞脸红是社交恐惧最突出的表现。严重的社交恐惧者,极度紧张时可诱发惊恐发作。害怕社交场合十分广泛的病例,称广泛社交恐惧症,这类患者常害怕出门,不敢与人交往,甚至长期脱离社会生活,无法工作。
(三)单纯恐惧症
又称特定恐惧症,表现为往往只害怕某些特定物体或情境,如害怕接近特定的动物如狗、猫、鼠、蛇、昆虫,害怕高处、雷鸣、黑暗、飞行、封闭空间、公厕大小便、进食某些东西、牙科、目睹流血或创伤、尖锐的物品,以及害怕接触特定的疾病如放射性疾病、艾爱滋病等的病人或情景,因此促发的情境很单一、很具体,并且能够像场所恐惧和社交恐惧一样诱发惊恐。有特定恐惧体验的人很多,只有少数达到了恐惧症的临床程度,这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回避行为损害社会功能;二是恐怖伴有严重的植物神经症状。导致功能缺损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怖情境的难易程度,与广场恐惧相反,特定恐惧患者对恐惧情境的害怕一般没有波动。
这类恐惧症状在儿童中很常见,部分患者是儿童恐惧症状一直持续到成年,部分患者则是在青壮年起病,但回顾既往史,常可发现他们的童年期有过这类现象,而且多数是较儿童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消退,在发病时重新呈现。儿童期的患病率无性别差异,青春期以后女性显著多于男性。
(四)正常的恐惧与恐惧症的区别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害怕某种东西,或某种场景,如有些小孩害怕猫、狗、看到就会跑的远远的,不过跑开后依然会快乐地玩耍;许多女同志都害怕小虫子,遇到壁虎、土鳖就会尖叫,但过后仍是该做什么就还做什么;要当众讲话确实让人紧张,但如果有必要,我们仍会在带有紧张的情况下当众讲话,而且事后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太大的影响。健康人的恐惧与恐惧症病人最重要的区别是,健康人面对现实,恐惧症病人回避现实。作为症状的回避与作为应付策略的回避是不同的,想恋爱结婚的人见了异性就躲,是症状性回避,因为他违背了想要达到的目的。“打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是策略性回避。健康人的恐惧与处境相称,而恐惧症的恐惧与处境不相称,所谓不相称,是相对于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或类似的处境下害怕的程度而言,换言之。恐惧症病人的害怕是异常的。例如,一个女同志,最害怕尖利物,特别是毛衣针,一次她乘坐公共汽车,坐在她身边的女同志坐稳后从包里拿出毛活织了起来,病人连忙站起来,但车上人多拥挤,病人真是没处躲藏,最后这个女病人晕倒在车上。恐惧症病人往往感到很痛苦,且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心悸、战栗、出汗等。
常被忽视的恐惧症类型
1.性恐惧症:
性恐惧是人类在死亡恐惧这个第一恐惧之外产生的第二大恐惧。性无能的人丧失了人生的基本乐趣,人类本能被剥夺,而不能生育则意味着自己的生命得不到延续,无法实现生命的完整。性恐惧包括性无能恐惧和不能生育的恐惧两种类型。
性恐惧的表现形式男女各不相同:女性表现为阴道痉挛、洁癖、性感高潮缺乏和手淫恐惧等,诱发因素多于患者的创伤经历有关,如被强奸、感情挫折、性知识缺乏、性道德观念陈旧以及婚外性关系等;男性则表现为阳萎、早泄、手淫恐惧、怕自己的生殖器过小、过短或丑陋暴光等;诱发因素也与患者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如嫖娼经历、性病、婚外性关系、性知识缺乏、性道德观混乱、偶然的性交失败而遭配偶的讥笑或讽刺等。
2.动物恐惧症:
表现对常人不以为惧的动物产生强烈的恐惧,有的不仅对该动物实体产生恐惧,对动物图片,动物模型或皮制物品或动物羽毛均产生恐惧,甚至有些连想象都可引发恐惧,患者有明显的回避行为,如对蝙蝠恐惧的病人夜晚就不敢出街。多数起病于童年,延续到成年,到就诊时病程多已长达几十年。
常见的恐惧对象有:马、狗、猫、鸟儿、白鸽、蜘蛛、蜜蜂、老鼠等。
3.恐高症:
若你站在深谷的边缘,你会感到即将会坠落的不祥感(压迫感),它会促使你立即后退,避免坠落的悲剧发生,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这是正常的反应。若你站在高层建筑的屋内就惊恐万状,并极力回避,这就不正常了,这种对高处产生的过分恐惧的情绪,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明知恐惧过分、不合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并有回避行为就构成了恐高症。
怎样确定恐怖性神经症
1.根据恐怖对象不同,常分为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和特殊恐怖症。
2.广场恐怖是对公共场所(如商店、餐厅、剧场、火车、公共汽车等)或空旷场所的恐怖。
共同特征为担心在公共场所中昏倒或失去控制,又无法迅速离开。
3.社交恐怖是对人际交往恐惧。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怕被他人端详,怕自己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
4.大多能追溯到病前的社会心理因素。
5.病前性格特征多为胆小、羞怯、被动、依赖、容易紧张、焦虑等。
6.诱发焦虑、恐惧的对象往往容易识别,并且是一些实际上并无危险或多数人不感到害怕的情境或物体。
7.特殊恐怖症是对某种特殊物体或场景的恐惧,如昆虫、鼠、蛇、高空、黑暗、雷电等。
8.恐怖症情绪反应可以从一般性焦虑紧张到极度害怕、恐惧,甚至惊恐发作不等。
什么是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 SAD),是焦虑症的一种。此症最早起源于西元1985年,当时被认为是忽略性焦虑失协症(Neglect anxiety disorder),经过14年后才渐渐被重视。
社交恐惧症常发病于青少年或成人早期,男女几率均等。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的过分担心,紧张和害怕。患者常在公众场合进食或说话,聚会,开会怕自己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而使自己感到尴尬,窘迫等;在公众场合与人接触怕自己脸红(赤脸恐怖)、怕于他人目光对视,或怕别人审视自己而发现自己的不安窘相和内心秘密等。为此,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害怕、紧张,进一步影响其社会表现,形成恶性循环。恐惧症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恐惧症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称,他本来也知道害怕是过分、不应该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惧症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