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2种偏差行为要看医生
孩子22种偏差行为要看医生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3、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4、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5、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6、吸手指
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7、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8、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9、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必须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其实这多半是因为心理因素造成的生理反应。
10、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11、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2、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徵。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13、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由于少子化,因此这样的状况愈加严重,应及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以免他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14、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15、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彷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16、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7、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8、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徵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19、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20、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21、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22、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提醒各位家长,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给予重视,最好咨询一下儿科心理医生。
需要看医生的痛经现象
●年龄超过25岁?或已婚,特别是已分娩者,痛经很剧烈,不经治疗难以忍受者。
●痛经逐渐减轻,但最近又加剧,有患子宫后屈或其他疾患可能者。
●经期体温升高,甚至发高烧者,应考虑患子宫内膜炎的可能。》》15个妙招让乳房更健康更坚挺 让你急速衰老的6种食物
●经期过长或过短?正常为3~7天,或出血量过多者,一般每天正常量需要6~8个卫生巾。
●经血中出现肝脏样块状物,且大于小指者,应疑有子宫肌瘤等严重疾病存在。
●越接近经期下腹疼痛越明显,而到经期第一天又消失者,为经前紧张症的表现。
●正常经血呈暗红色,含有陈旧性血液、粘液和脱落的子宫内膜?呈碎块状。若经血颜色淡茶褐色,或气味发生变化者,应及早诊治。
拔牙疼不疼要看医生技术
每颗患牙的情况不同,拔牙的方式也各异,牙冠较完整的牙齿,麻醉后可直接用拔牙钳拔除;对于牙齿大面积缺损,或者牙齿残根、断根、则可能需要辅助敲、凿等方式拔除;阻生智齿相对比较复杂,可能需要切开牙龈,用钻磨牙,把牙齿分为多半后分别拔除。
“拔牙前都要先进行无痛局麻注射,以此保证拔牙全程无痛。因此,拔牙疼不疼,主要取决于医生的麻药注射水平,很多病人对于拔牙的焦虑来源于注射麻药时的疼痛感,如果医生按照无痛注射原则注射,打麻药时不疼,那么在麻药的作用下,拔牙全程都是无痛的。”用敲、凿等方式拔除复杂牙时会有震荡的感觉,但决不是疼痛。
多数患者害怕拔牙,因此,医患之间的沟通和注射麻药的技巧非常重要。如何与患者沟通,消除其顾虑,首先医生的态度要和蔼,并通过言语交流创造轻松的就诊氛围,其次,通过适当的解释、安慰性的语言(比如,拔牙并不疼等)获得患者的信任,避免刺激性的字眼,患者通常非常信任大夫。最后,尽量不把注射器械暴露于病人的视野中。
何种孕期腹痛需要看医生
1、怀孕期间,偶尔疼痛或短暂的不舒服是预料之中的事。但是,能引起不适或似乎并非寻常的持续性腹痛,都需要医生紧急处理。
2、剧烈的下腹疼痛,恰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能仅是韧带受到牵拉所致(圆韧带痛),也可能是异位妊娠、流产、胎盘早期剥离或早产的信号。
3、持续性腹痛伴有子宫内变硬和紧绷感,要特别注意,需要紧急处理。
异位妊娠的第一个信号常常是下腹痛,可以是痉挛痛或钝痛,可能仅为单侧也可能是整个腹部。有时也可表现为肩部痛和直肠周围痛,更有可能表现为肛门痛。常见阴道出血,通常不太严重。异位妊娠需要到医院紧急处理,因为腹内出血可能很危险。
4、上腹肝区痛(右侧,恰恰在肋下)可能是要发生严重的子痫前期征兆,需要立刻处理。也可能是胆石症或消化不良,虽然疼痛程度较轻,但决不能忽视。
5、腹股沟或腰部疼痛可能是肾感染的征兆,需要有效抗生素治疗。若疼痛伴有高烧或寒战,提示有必要住院静脉点滴抗生素治疗。
拔牙疼不疼要看医生技术
多数患者害怕拔牙,因此,医患之间的沟通和注射麻药的技巧非常重要。如何与患者沟通,消除其顾虑,首先医生的态度要和蔼,并通过言语交流创造轻松的就诊氛围,其次,通过适当的解释、安慰性的语言(比如,拔牙并不疼等)获得患者的信任,避免刺激性的字眼,患者通常非常信任大夫。最后,尽量不把注射器械暴露于病人的视野中。
病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放松后,医生的注射技巧就该发挥关键作用了,用“手持注射器”打麻药时,手一定要稳,扎的一瞬间速度要快,但推的过程中速度要放缓,按照无痛注射要求,注射速度应为每分钟2毫升左右,推得太快肯定会产生注射痛。此外,当注射器和药液温度较低时,应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再使用。
除了手动注射麻药方法,现在还有更为精准的电脑控制无痛局麻注射仪,俗称机器打针,在电脑的控制下,注射点更准,稳定的注射药液速度,更能把无痛发挥到极致,非常适合心脏病、高血压、儿童等特殊人群患者。
一般情况下,拔牙后基本不用消炎药,有些病人拔牙后自行服用消炎药,消炎药只能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拔牙后引起的肿胀等会自行消除。
孩子的心理需要
1、 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 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 常规
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 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5、 鼓励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6、 责任
儿童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7、 认同的楷模
儿童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身传言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8、 尊重
民主的生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尊重。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孩子吐奶后,什么情况下需要看医生
孩子吐奶,其实没什么好担心的。但孩子吐奶后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却是需要我们多加留意的。在呕吐得到缓解后,如果宝宝还有精神不振、只想睡觉、情绪不安、无法入睡、发烧、肚子胀等现象,则可能是生病了,应该看医生。
可以等到第二天去看医生的情况
在夜间或公休日宝宝吐奶,如果只是出现以下情况,我们是可以等到第二天再去看医生的:
* 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感冒症状,发烧但温度不高、精神状态良好
* 呕吐、腹泻次数不多、能够吃奶
* 小便量减少但还是会小便的
需要马上送医院的情况
* 发高烧、精神恍惚
* 样子发呆、呼唤没有反应
* 发生痉挛
* 肚子疼痛、总是哼哼唧唧的
* 每间隔10-30分钟就大哭一次、大便是深红色的血便
* 粪便呈白色或者是大量的血便
* 每次吃奶后都会喷水似的吐奶
* 因头部受到撞击而引起的呕吐
* 呕吐不是由进食引起的
* 持续呕吐、没有小便
孩子哪些感冒症状要看医生
如果孩子有以下情况,别扛着,赶快去看医生!
●孩子呼吸的频率明确变快
●不满3个月的孩子、营养不良、消化不良、佝偻病、过敏体质的孩子
●发热时孩子皮肤出现皮疹
●高烧39.5℃以上或者是发生高热惊厥的孩子
●发热5天以上
●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佳(这种情况即使孩子发烧不高,也一定不要大意!)
●感冒后如果出现呼吸增快,可能是轻度肺炎。(2个月以下的小儿呼吸每分钟≥60次,2个月~1岁的小儿每分钟≥50次,1~4岁的小儿每分钟≥40次。)
●呼吸增快且胸凹陷(胸凹陷指患儿吸气时胸壁下部分凹陷,这是由于肺组织弹力差、吸气费力所致。若吸气时仅有肋间或锁骨上方软组织内陷则不是胸凹陷)。有此症状的患儿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可能是重度肺炎。
如果小儿只是咳嗽、呕吐、腹泻、发热不超过39.5℃,而且患儿的精神好,呼吸没有明显地增快,这时父母可以自己运用食疗和按摩的方法,帮助小儿减轻感冒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