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的症状有哪些 血虚证的主要表现
血虚的症状有哪些 血虚证的主要表现
血虚证的临床主要见于心血虚和肝血虚证,或心肝血虚证,但无论哪种血虚,均以血虚为基本,都可兼有或部分兼有血虚的基本症状。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以面部、眼睑、口唇、舌质颜色蛋白,脉象细为主要辨别要点。
血虚鉴别诊断
诊断: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症。
1、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2、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本证以面色、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虚弱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织,赖血液之濡养,血盛则肌肤红润,体壮身强,血虚则肌肤失养,面唇爪甲舌体皆呈淡白色。血虚脑髓失养,睛目失滋,所以头晕眼花。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而失眠。经络失滋致手足发麻,脉道失充则脉细无力。女子以血为用,血液充盈,月经按期而至,血液不足,经血乏源,故经量减少,经色变淡,经期迁延,甚则闭经。
3、多发群体:年老、体弱、久病、失血、脾胃虚弱、思虑过度,心脾两虚患者。
大枣只补血虚贫血患者
近日,有人说大枣不能防治缺铁性贫血,吃干大枣对纠正或预防缺铁性贫血并无作用。肉类、猪肝、动物血液、强化铁的面粉、加铁酱油、VC、含铁补充剂才是防治贫血的有效方法。
专家回答:大枣只补血虚贫血患者
如果用中医的理论使用大枣,它是补血佳品,又可食用,它通常用于血虚证患者,而中医所指的血虚证患者未必特指西医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凡是具有血虚证表现的患者,无论西医诊断为何种病,均可用大枣补血。
反过来,缺铁性贫血是西医的诊断,这类患者在中医看来未必都是血虚证患者,如果不属于血虚证患者,使用大枣就不适宜了。
因此,大枣能不能防治缺铁性贫血患者,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中医临床辨证是否属于血虚证,而非大枣是否含有足够的铁元素。
为什么补气的同时也要补血
补气指中医治疗气虚证的方法,气虚证常因饮食失调,年老体弱,久病所致。而补血指以补血药物治疗血虚证的方法。血虚以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眼花,失眠健忘,心悸怔忡,月经量少或经闭,舌淡脉细为主症。
气属阳,血属阴,气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气血之间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关系。
根据不同脏腑的气虚证临床表现的特点,可采用不同的补气法,如补肺气、补脾气、补心气、补肾气等。常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补肺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肾气丸等。临床上具体使用补气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肝火、肝阳上亢、痰阻引起的头晕目眩,饮食积滞或湿浊中阻引起的胃脘胀满等实邪致病,不宜使用本法。②气虚兼有实邪的病证,补气法宜与祛邪法配合使用。
中医治疗血虚症的方法。又称养血。属补法。血虚症是由于血不足而使脏腑组织失于濡养所表现出来的证候。补血能使脏腑组织得到血液的充分濡养,使脏腑组织的功能恢复正常。血虚证主要有心血虚症和肝血虚症,补血法有补心血和补肝血。此外,气虚、精亏、血瘀等也可导致血虚症的发生,所以补血还有补气生血、填精补血 、祛瘀生新等方法。常用熟地黄、当归、何首乌、阿胶等药物组成方剂。临床上具体使用补血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因痰浊、火热邪气所致的心悸、失眠、眩晕,热盛所致的肢体抽搐及瘀血所致的闭经,不适宜使用补血法。2、血虚患者要忌用温燥伤阴的药物。
气为血之帅
是指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及气能统血等三大方面。
气能生血:血的化生过程离不开气化。无论是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的过程,还是精转化成血的过程,都需要依靠气的作用。气盛,则生血充足。气虚,则影响血的化生,甚而出现血虚。
气能统血:气对血液具有统摄作用,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的统摄作用主要是由脾气来实现的。如脾气虚,不能统血,临床上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病证,被称为“气不摄血”。
气能行血:血液在脉中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疏泄条达都与血液的运行密切相关,无论哪个环节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行不畅。
血为气之母
血是气的载体,同时也是气的营养来源。因此,气在没有血的情况下不可能独自存在。临床上血虚会使气的营养无源,导致气亦虚。血脱则使气无所依附,从而气也随之而脱。
由此可见,气与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大家在补气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补血,补血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补气。
哪些中药补气血?对症下药才最好
补气血的中药有哪些:
1、气虚证的表现
气虚证主要表现为少气乏力、语音低微、呼吸微弱、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腹泻或便溏、易出汗、怕风寒、易感冒、脉虚或无力等症状。可采用补气的药物治疗。注意:补气药物多为温性,凡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常用的补气药物有: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刺五加、白术、莲子、白扁豆、大枣、甘草等。
常用的补阳药物有:附子、鹿茸、海马、海狗肾、鹿鞭、狗鞭、蛤蚧、巴戟、肉桂、冬虫夏草、九香虫、杜仲、续断、狗脊、骨碎补、补骨脂、肉苁蓉、锁阳、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韭菜子等。
2、血虚证的表现
血虚证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或暗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行经量少、延期甚至经闭等。可采用补血的药物治疗。一般的血虚证,可选用阿胶制剂、当归制剂、鸡血藤片、何首乌片、归脾丸等。
常用的补血药物有:当归、熟地、阿胶、何首乌、鸡血藤、白芍等。
常用的补血食品有:动物血、动物肝脏、动物脊骨、黑芝麻、黑木耳、红糖等。
吃中药的禁忌:补益中药并非人人适合
补益中药是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能力的药物,也叫补虚药或补养药。补益中药用于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应该是在身体非常虚弱,或已患有慢性疾病的情况下采取的养生保健方法。其实,补益中药主要适用中老年人中体质偏于虚弱的人群,身体强壮的青年人没有必要服用补益中药。
补益中药并非适用于各类人群。儿童及青少年人群应尽量避免服用补益中药。中医学认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应该按照人体的正常规律成长。如果儿童服用过多的补益药,就像拔苗助长一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小寒时节补血喝点红枣阿胶汤
主题:红枣阿胶瘦肉汤
食材:猪瘦肉200克,阿胶10克,红枣10颗,生姜1块,食盐、水适量
做法:
1、猪瘦肉洗净后切片备用,阿胶洗净后用刀背拍碎,红枣洗净后用剪刀剪成小块后去核备用,生姜切片备用;
2、把全部食材放入炖盅,加入两碗清水,电饭锅中放水,把炖盅放入隔水炖2小时,炖的过程中注意往电饭锅中加水;
3、用筷子搅散阿胶,再加盖继续炖半小时后关火加少量食盐调味后即可食用。
一、面色萎黄可能是血虚,最宜服用阿胶
中医中指的血虚,是指一种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导致血虚的原因很多,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都可能导致血虚。血虚主症为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症状多见于妇女,但要注意,中医讲的血虚和西医的贫血不是同一个概念,血虚未必贫血,贫血一定存在血虚。血虚证主要有心血虚症和肝血虚症,补血法有补心血和补肝血,所以补血还有补气生血、填精补血 、祛瘀生新等方法。常用熟地黄、当归、何首乌、阿胶等药物进行调理;红枣、桂圆、花生、红豆、红糖、白果、枸杞子、黑木耳、猪肝、乌鸡等都是很好的补血食物。
阿胶别名驴皮胶,可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等,是传统中药中有名的补血药材。临床多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等;虚劳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证;阴湿火旺所致心烦不眠;肺湿热咳嗽、痰少、咽喉干燥等症的治疗。经过现代研究后发现,阿胶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通过补血改善皮肤状态和气色,有助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相对来说更适宜女性食用。
二、阿胶副作用和禁忌多,不要随便乱吃
阿胶的做法非常多,不仅可以作为药物,平时更可以制作阿胶蜜枣、阿胶糕等甜点零食,人们在关注阿胶功效时往往忘记了它还是一味药物,具有任何一种药物都有的副作用和禁忌症。临床证实,一些有实证的人吃阿胶后会出现火气亢盛的表现,如鼻腔、口唇等部位出现许多热疮,或眼睛干涩、发红、眼眵增多,甚至出现喉咙干痛及大便秘结或大便带血等症状,还有一部分人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因此,在食用阿胶前应当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和中药师,弄清自己的体质是否适合吃阿胶,同时适合吃阿胶的人也要注意,在患有感冒、咳嗽、腹泻等病或月经来潮时,应停服阿胶,待病愈或经停后再继续服用。另外,按传统习惯,服用阿胶期间还须忌口,如生冷食物、萝卜、浓茶等。
养血的简介
中医治疗血虚证的方法。又称养血。属补法。血虚证是由于血不足而使脏腑组织失于濡养所表现出来的证候。补血能使脏腑组织得到血液的充分濡养,使脏腑组织的功能恢复正常。血虚证主要有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补血法有补心血和补肝血。此外,气虚、精亏、血瘀等也可导致血虚证的发生 ,所以补血还有补气生血 、填精补血 、祛瘀生新等方法。常用熟地黄、当归、何首乌、阿胶等药物组成方剂。临床上具体使用补血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因痰浊、火热邪气所致的心悸、失眠、眩晕,热盛所致的肢体抽搐及瘀血所致的闭经,不适宜使用补血法。②血虚患者要忌用温燥伤阴的药物。
血虚有哪些表现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心肺之气共同作用之下,内至脏腑,外达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但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1)脏腑失于濡养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所以临床上血虚主要表现在心肝二脏。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雀目;不能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动;由于中医认为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血不足,爪甲失养,枯薄脆裂。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为肝之子,肝为肾之子。根据虚则补其母和阳生阴长的道理,在治疗时补心常兼补肝,补肝常兼滋肾。在血虚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补血方内还常加入补脾肺之气的药物。
(2)血不载气
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临床常见血虚而致气虚的慢性失血证。特别是在大失血情况下,气随血亡而脱,此时气脱反而成为主要矛盾。大气下陷则出现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气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气血两虚的主要症状
中医认为气是肾、肺、脾的重要功能。能够充分的防护皮毛,使人具有抗邪的能力;引导的人、血、阴阳、如七种情绪和冷热刺激,能影响和气体和病变发生,因此,无论外部或内部损伤都有气体病理现象。因此,它是“所有疾病都出生在气体”的论点。
主要是
气充则强、气少则虚,气顺则平,气逆则病。为此,治疗上有补气、升气、行气、降气等多种法则。气分不和可以影响血分,尤其是气机障碍能引起水湿痰浊等疾患,故治血病、水湿疾病,常有气分药结合使用。
血液循行体内,营养周身。如有亏乏、凝滞、妄行均为病症。造成血病的原因,或由冷热刺激,或由思虑和疲劳过度,或久病耗损,或跌仆刀伤,流血过多。临床上有养血、和血、活血、清血、止血、祛瘀等法。
病症举例气病
常见的气虚证有如下5种类型
(1)心气虚
心气虚的人,会比较容易出现胸闷
心气虚的人,会比较容易出现胸闷,心慌的情况,还会有心律不齐以及健忘的症状出现,患者会有面白无光的情况。
(2)肝气虚
易怒,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惊恐不安,委屈爱哭,月经不调,乳房小叶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
(3)脾气虚
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腹胀便溏,崩漏,消瘦或肥胖,水肿,神疲乏力,头目眩晕,内脏下垂,口周易生疮,唇白而粗糙,口臭,脸色发黄,晦暗,肌肤缺乏弹性。
(4)肺气虚
胸闷气短,语音低微,畏寒,自汗,易患感冒,慢性鼻炎,皮肤病,便秘,皮肤粗糙,易过敏等。
(5)肾气虚
第2页 /(共2页)肾气虚的患者会有肢体寒冷,耳鸣目眩的情况出现,还会伴有颈椎骨质增生以及腰酸的症状哦,女性甚至会出现不孕的情况。
2.血虚
指血量不足、血质失常或血液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但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l)脏腑失于濡养
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秘结等。
(2)血不载气
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
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则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
临床常见血虚而致气虚的慢性失血证。特别是在大失血情况下,气随血亡而脱,此时气脱反而成为主要矛盾。大气下陷则出现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气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3.气血两虚
指既有气虚之象,又有血虚之象的症候。多由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先有血虚无以化气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少气赖言,神疲乏力,或有自汗,心悸失眠,舌质淡嫩,脉细弱。
气郁可以吃阿胶吗
视具体情况而定。
阿胶是中医里面补血、止血的材料,贫血的人群适当的食用一些阿胶对身体健康具有较大的益处,如果气郁的同时有血虚症状的话,可以适当的食用一些阿胶;如果没有血虚症状的话,建议少食阿胶,阿胶的滋补性太强,反而不利于气郁的调理,建议没有血虚症状的人群,可以多食一些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的食物来进行身体调理,长期坚持一般可以看到不错的效果。
血虚就是贫血吗
有些民众认为,血虚就是贫血。中医师表示,传统中医所说的血虚当然涵盖西医所说的贫血,然而,没有贫血还是可能出现血虚体质,比如患者进行抽血检查,结果检验数字显示没有贫血、一切正常,但是患者仍会感到疲倦、头晕、手脚冰冷、脸色发白等血虚症状。
医师指出,往往有人望文生义,将血虚与贫血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医学概念,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民众会搞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血虚是中医根据一些特定症状归纳出的证候概念,而贫血则是西医对一些疾病所引起的症状概念。
医师举例指出,血虚的概念主要是对病人某些特定症状予以归纳,并不强调血液成份,以及数量改变。比如患者出现脸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舌色淡、指甲苍白、手指麻木,以及女性伴有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等症状,像这种情况无论有没有血红蛋白或红血球减少,中医都可归纳患者为血虚体质。
西医说的贫血则不然,它必须要有血液成份改变才行,也就是说只有血液的血红蛋白浓度、红血球数目低于正常值,这时才能称为贫血。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血虚与贫血所表现的症状有时候极为相似,但若没有血液成份改变就不能诊断为贫血。所以血虚可以不是贫血,贫血也可以不是血虚。
再举一个例子,贫血患者常出现脸色苍白、疲倦无力、畏寒怕冷、手脚发凉、腰腿软、夜尿频多、男性阳痿、女性不孕、舌色淡白等症状,像这种情况在中医被认为是阳虚,而不是血虚。如果把血虚当贫血来治疗,以致一昧服用阿胶、熟地之类的补血药材,通常治疗后不会有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分别辨证、对证用药。
民众容易搞混血虚与贫血,因为有些地方相似,有些地方相异。中医表示,中医血虚与西医贫血具有相似处,包括临床表现相似、病因相应,而且治疗目的一致性,比如两者均会反映出人体血液亏虚、皮肤黏膜淡白无华、爪甲粗糙无光泽、心悸、头晕、身体乏力、肢端麻木、女性月经异常等症状。
医师指出,两者病因大致相应,西医红血球生成减少可以对应中医血液生化不足;西医急慢性失血情形类似于中医血液耗损过多;西医认为,红血球破坏过多可导致溶血性贫血,这是由于红血球遭到破坏以致寿命缩短,最后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像这种情况可以对应中医血虚之脏腑功能衰退、耗血过多、精不化血。
此外,血虚与贫血之间,虽然诊断标准、具体治疗策略皆有所不同,但均以补血为治疗目的;罗明宇医师举例指出,中医血虚与西医贫血具有相异处,比如诊断标准不同,中医诊断血虚辨证要点包括病体虚弱,以及脸、睑、唇、舌、爪甲等部位颜色淡白,强调的是宏观的整体症状,西医诊断标准强调的是微观生化指标。
虽然两者临床表现类似,但是诊断标准却不同,因此血虚证与贫血不能等同而论;另外,虽然中医、西医均以补血为治疗总纲,但是具体治疗思路仍旧不一样,比如中医根据症状、涉及脏腑,血虚辨证后常分别予以健脾、补心血、补肝血等。
气血两虚的临床表现
中医的血虚证有哪些临床表现?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心肺之气共同作用之下,内至脏腑,外达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但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1)脏腑失于濡养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所以临床上血虚主要表现在心肝二脏。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雀目;不能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颤动;由于中医认为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血不足,爪甲失养,枯薄脆裂。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为肝之子,肝为肾之子。根据虚则补其母和阳生阴长的道理,在治疗时补心常兼补肝,补肝常兼滋肾。在血虚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补血方内还常加入补脾肺之气的药物。
(2)血不载气
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临床常见血虚而致气虚的慢性失血证。特别是在大失血情况下,气随血亡而脱,此时气脱反而成为主要矛盾。大气下陷则出现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气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