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发作期拔罐示意图
哮喘发作期拔罐示意图
风门穴
1.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患者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或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
3.功效:
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风门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宣肺解表,益气固表的作用。
肺俞穴
1.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的背俞穴。
2.取穴方法:
俯卧位,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散发肺脏之热。肺俞穴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的作用。
大椎穴
1.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膻中穴
1.位置:
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2.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3.功效:
募集心包经气血。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作用。
尺泽穴
1.位置:
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取穴方法:
伸臂,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凹陷处即是。
3.功效:
尺泽穴有清热和胃,通络止痛,清肺泻火,调理肠腑的作用。
定喘穴
1.位置:
定喘穴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2.取穴方法:
患者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
3.功效:
可以止咳平喘,通宣理肺。定喘穴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的作用。
哮喘发作期拔罐方法
在本病的发作期属寒饮者,取风门、肺俞、大椎、膻中,施以单纯火罐法、储药罐法(方药用止嗽散:桔梗、甘草、白前、橘红、百部、紫菀煎煮取汁备用),留罐10分钟,每日1次。属痰热者,先以定喘穴行闪罐5 ~ 6次, 以皮肤发红为度,然后取肺俞、膻中、尺泽穴施行刺络罐法,以三棱针在穴位点刺后,迅速用罐吸拔,留罐10分钟,各穴交替吸拔,每日1次。
哮喘缓解期拔罐示意图
对于哮喘缓解期除了同样要拔罐大椎穴、肺俞穴、风门学、膻中穴、定喘穴以外,还要拔罐以下穴位:
身柱穴
1.位置:
身柱穴在背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
2.取穴方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3.功效:
补气壮阳。身柱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宣肺清热、宁神镇咳作用。
中府穴
1.位置:
中府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取穴方法:
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肩峰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当云门直下约1寸,与第1肋间隙平齐处是穴。
3.功效:
中府穴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清宣上焦、疏调肺气的作用。
关元穴
1.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肾俞穴
1.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脾俞穴
1.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足三里
1.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肩周炎拔罐示意图 臂臑
位置: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屈肘,紧握拳,上肢用力令其紧张,三角肌下端偏内侧处为取穴部位。
主治:目疾,瘰疬,瘿气,颈项拘急,肩臂疼痛等。
拔火罐治哮喘
拔火罐虽说是一种物理疗法,但是拔火罐却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拔火罐除了增强人体体能和提高人体免疫力以外,还能治疗哮喘。
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拔火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防治哮喘病特定的穴位主要是大椎。大椎是人体阳气汇注之处,通过刺激大椎可以激发阳气,宣肺益气,化痰止咳平喘。治疗持续15分钟,拔去火罐,有些病人局部会出现紫红色、青灰色、淡兰色的斑印,过3-5天就可恢复正常。拔罐结束后,通过一定的保健推摩手法帮助病人疏理经络,这样就不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我们推荐哮喘患者接受拔火罐每周1-2次,坚持6-12个月,或于下一个发作季节前一个月开始预防治疗。即使在发作期,也可用拔火罐配合药物以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肩周炎拔罐示意图 膈俞
位置: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主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小下、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哮喘拔罐示意图 哮喘发作期拔罐示意图
1.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患者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或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
3.功效:
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风门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宣肺解表,益气固表的作用。
1.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的背俞穴。
2.取穴方法:
俯卧位,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散发肺脏之热。肺俞穴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的作用。
1.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1.位置:
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2.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3.功效:
募集心包经气血。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作用。
1.位置:
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取穴方法:
伸臂,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凹陷处即是。
3.功效:
尺泽穴有清热和胃,通络止痛,清肺泻火,调理肠腑的作用。
1.位置:
定喘穴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2.取穴方法:
患者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
3.功效:
可以止咳平喘,通宣理肺。定喘穴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的作用。
肩周炎拔罐示意图 天宗
位置: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垂臂,由肩胛冈下缘中点至肩胛下角做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处为取穴部位,用力按压有明显酸痛感。
主治:肩胛酸痛,肩周炎,肩背软组织损伤,肘臂外后侧痛,上肢不举,颈项颊颔肿痛,乳痈,乳腺炎,胸胁支满,咳嗽气喘,咳逆抢心,乳腺炎。
哮喘拔罐示意图 哮喘辩证分型论治
1.寒饮伏肺:遇寒触发,胸膈满闷,呼吸急促,喉中痰鸣,咳痰稀白,初起多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流清涕,舌淡,苔白滑,脉浮紧。
2.痰热壅肺:喘急胸闷,喉中哮鸣,声高息涌,痰黄质稠,咳吐不爽,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肺脾气虚:咳喘气短,动则加剧,咳声低怯,痰液清稀,畏风自汗,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4.肺肾阴虚:短气而喘,咳嗽痰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5.心肾阳虚:喘促短气,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畏寒肢冷,尿少水肿,甚则喘急烦躁,心悸神昧,冷汗淋沥,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微弱而结代。
哮喘拔罐示意图 哮喘缓解期拔罐示意图
对于哮喘缓解期除了同样要拔罐大椎穴、肺俞穴、风门学、膻中穴、定喘穴以外,还要拔罐以下穴位:
1.位置:
身柱穴在背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
2.取穴方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3.功效:
补气壮阳。身柱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宣肺清热、宁神镇咳作用。
1.位置:
中府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取穴方法:
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肩峰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当云门直下约1寸,与第1肋间隙平齐处是穴。
3.功效:
中府穴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清宣上焦、疏调肺气的作用。
1.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1.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1.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1.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哮喘拔罐示意图 哮喘拔罐取穴方解
痰饮伏肺,壅塞气道,肺气上逆,发为哮喘;取肺之俞,募穴肺俞,中府调理肺脏功能,止哮平喘;天突降逆顺气,祛痰利肺;孔最为肺经郄穴,主急性发作性病症,肃肺化痰,降逆平喘;定喘为止哮平喘之经验效穴;丰隆为豁痰要穴;寒饮伏肺者加风门,太渊以疏风宣肺;痰热壅肺加大椎,曲池,大包清化痰热;肺脾气虚者加脾俞,足三里培土生金;肺肾阴虚者加肾俞,关元,灵墟滋肾益肺;心肾阳虚者加心俞,肾俞,气海,关元,内关补益心气,振奋元阳,诸穴合用可收降气化痰,止哮平喘之功。
哮喘拔火罐的位置 哮喘拔罐操作方法
1.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
2.用小火罐或小硅胶罐,小抽气罐吸拔头部腧穴及面积较小的腧穴,背部及肌肉丰厚处腧穴可选用中等大小的罐具。
3.大椎,风门,定喘,肺俞,脾俞,心俞,肾俞等穴采用留罐法,两侧各拔火罐5-6个,至皮肤瘀血为度,大包,灵墟,关元,气海拔罐力度宜轻,时间不宜过长。
4.风门,定喘等腧穴采用闪罐法,病人取仰卧位,选用口径合适的玻璃火罐,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底,再立即抽出棉球,将罐拔于上述腧穴,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