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炎通常该如何诊断
角膜炎通常该如何诊断
眼睛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身体器官。很多人往往会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忽略或者缺少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从而导致情况进一步恶化。角膜炎是一种因为不同病因而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眼科疾病。
在一些临床表现上,角膜炎的主要症状有怕光,眼睛不适比如会感觉到疼痛感,局部会出现一些溃疡的情况,莫名的流眼泪或者痉挛,眼睛睫状体充血呈红色等。根据不同病因角膜炎也有不同,比如:感染性角膜炎,主要由于细菌病毒等引起的;免疫性角膜炎,这是由于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外伤性角膜炎,顾名思义,因为眼球外部受到损伤牵连到眼角膜而引起的炎症;全身病性角膜炎,病因出在自身的问题上,例如缺乏某些维生素或者受其他疾病牵连。
角膜炎的诊断方法
角膜病变可由周边部开始,也可由角膜中央部开始。但以前者较为多见。
由周边起始者,角膜边缘首先发暗,出现轻微混浊,多由角膜上方开始,逐渐向中心扩展。这种混浊居于深层,呈灰白色。上皮水肿,可有水疱形成。临近的睫状血管迅即充血,并开始由角膜边缘向内发展。角膜边缘因水肿呈隆起状,形如军官的肩章称为肩章血管翳。当角膜周边水肿消退后,睫状血管迅即消失。但角膜缘的深层血管向角膜中央伸入,有似推动混浊向前进展之势。这些血管居于角膜深层,呈典型的毛刷或扫帚状,直而平行,不相吻合。可持续十数年之久,终则硬化。同时角膜边缘他处亦发生类似混浊,并向中心进展。这种弥漫混浊迅速广泛发展,以致全角膜发暗,失去光泽。如果用裂隙灯检查,则见角膜水肿变厚;角膜深层灰色混浊呈雪片状,细小点状或线条状。经2~4周后达到最高峰。此时角膜表面呈云雾状,极似毛玻璃。严重患者,角膜极为混浊,甚至虹膜完全被遮盖而不能见。这个进展期亦可延长数月而达高峰。
由中央起始者,首先侵犯角膜中部,角膜深层出现灰色雪片状、细小点状或线条状混浊。角膜表面光滑、晦暗,无光反射,混浊逐渐增加,由中央持续向周边进展,终则达到边缘,以致角膜完全变为混浊。虽然如此,但中央部混浊仍较周边部者更为致密。当混浊进行至边缘时,血管即开始由各方向进入角膜缘。这些都是深层血管,呈毛刷状或扫帚状。当炎症达最高峰时,角膜完全混浊。因角膜深层布满血管,又被角膜灰色混浊所被覆,故呈一致性污红色,如红布状。此时难以看见虹膜组织,同时视力减退至眼前指数或手动。炎症高峰期经历约2~4个月即进入退行期。混浊首先由角膜边缘消退,角膜逐渐恢复透明,血管变细甚至闭塞。唯中部混浊持续最久,终则消退,仅留极少淡薄混浊和一些深层血管,对视力影响不大。多年后仍能根据角膜的深层混浊及遗留的毛刷状血管诊断患者曾罹此病。退行期需半年甚至一年或更长时间方能终止。
如何诊断浅层点状角膜炎
1.葡萄球菌性的角膜炎:常伴发于慢性结膜炎,集中在角膜下1/3。为针尖大小皮点状糜烂,呈极细的点状、椭圆或圆形高出上皮的浸润病灶。
2.红眼性角膜炎:多位于瞳孔区角膜上皮或上皮下呈点状浸润,大小不均。
3.单疱性上皮型角膜炎:上皮下点状和线状浸润很快发展成树树状。
4.春季结膜炎性角膜炎:多半发于春季结膜炎,点线状上皮剥脱满布于整个角膜上。
5.沙眼性角膜炎:位于角膜上端、沙眼血管翳末端的上皮及上皮下浸润、糜烂及浅溃疡。
6.表层点状角膜炎:荧光素染色在角膜瞳孔区有聚焦状的针尖大小细点状上台着色。
7.苭物诱发性角膜上皮炎:均匀分布在角膜全表面细点状混浊,有用苭点眼史。
8.辐射性角膜炎:多见于电兴性眼炎,有睫状充血,眼睑痉挛、流泪等自觉症状,睑裂区角膜上皮弥漫性片状剥脱。
角膜疾病该如何进行诊断
(一)临床检查
1.病史 有无角膜刺激症状及外伤史,局部和全身是否用过皮质类固醇;有无慢性泪囊炎、内翻倒睫等眼病及有关的全身疾病。
2.眼部检查 刺激症状严重者,特别是小儿,可先滴表面麻醉剂后再行检查。对有穿孔危险者,检查时切忌压迫眼球。对角膜表层损伤,利用荧光素染色法很容易查见,利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更易查出角膜病变部位和形态。必要时作角膜知觉检查和泪液分泌功能检查等。
(二)实验室检查
为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确定致病因素甚为重要。对细菌性或霉菌性角膜溃疡,做刮片检查常能得到线索。微生物的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更有助于诊断和治疗。必须指出,在取得实验结果之前,应根据临床诊断,首先给予必要的治疗,不可等待而延误治疗时机。
如何诊断病毒性角膜炎
1.临床诊断
⑴原发感染的诊断依据 多发生于幼儿时期,成人较少见。出现眼部症状者仅占1%左右。主要表现为疱疹性水泡,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及点状角膜炎。愈后不留疤痕,偶见树枝状角膜炎。其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
⑵复发感染的诊断依据
①典型的角膜病灶形态(树枝、地图及盘状)。
②多次复发的病史。
③病程缓慢,抗生素治疗无效,皮质激素使病情恶化。
④角膜感觉迟钝或消失。
⑤口角、眼睑、鼻翼部出现皮肤疱疹。
⑥特定的复发诱因。
2.实验室诊断
⑴荧光抗体染色技术 取病变区的感染细胞或房水细胞,直接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在被感染的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可以找到特异的颗粒荧光染色,能在1~2小时作出快速诊断。由于标记荧光抗体有型的特异性,故在荧光显微镜下还可区分出Ⅰ型或Ⅱ型病毒。
⑵病毒分离 是本病最可靠的病因诊断,采用的方法有:
①小鼠脑内接种 最常用:最敏感。小白鼠在2~3天内患疱疹性脑炎死亡。
②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Hela、VERO、FL、Hepz等各种传代细胞培养,均适于疱疹病毒繁殖,24~48小时发生细胞病变,出现明显的肿胀圆细胞灶。
⑶刮取物接种兔角膜,有一定诊断价值,但经济代价较高。
⑷细胞学检查 取角膜、结膜或眼睑水泡的刮取物作HE染色检查可发现有多核巨细胞,核内包涵体及风般样上皮细胞。此法仅能证实病毒感染,而不能区分是否HSV感染。
⑸电镜检查 可在感染的细胞内查到病毒颗粒。本法快速简便,但不能与带状疱疹病毒相区别。
⑹血清学检查 取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作中和抗体效价的测定,若上升4倍以上即可确诊。本法仅适用于原发感染者,继发感染者在发病前血中已有较高的中和抗体,故临床应用价值不大。
⑺免疫功能状态的检查 包括体液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免疫的检查,尤其是后者越来越受到重视。采用的方法有:玫瑰花结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也有人利用非特异性抗原如植物血凝素(PHA)、纯化蛋白衍生物(PPD)、链激酶-链道酶(SK-SD)、念菌素、腮腺素等做皮内注射,观察其迟发性皮肤过敏反应。此法虽非特异性,但方法简便,具有一定价值。
⑻其它方法 荧光素通透系统数是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将荧光素电离子导入眼后18小时,用荧光计测量房水内含量,对了解角膜上皮及内皮的功能有一定价值,特别是对变性疱疹更具有诊断意义。
易得结膜炎原因
1、过敏:花草、花粉、灰尘、霉菌和动物等是眼部过敏的常见原因,可引起眼红、眼痒、肿胀等不适,多为双眼发作。治疗过敏性慢性结膜炎的最佳方法是避开致敏的物质和环境。冷敷及滴用眼水能减轻肿胀,退红、止痒。如果您的症状较严重,医生可能给您口服苭物,通常以上症状将维持数周。 >>>结膜炎该用什么药呢?
2、环境因素:空气污染、烟雾、角膜接触镜配不当,刺激性气体、化学苭品等均可引起结膜炎症,可累及单眼或双眼。因不良环境因素引起的结膜炎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若有眼干涩感,可用人工泪液湿润眼球,清洁结膜襄。还可滴用其它的眼水以消肿、止痒。
3、急性结膜炎:急性结膜炎多因细菌、病毒引起,发病较急,病程短,患了急性结膜炎,您应勤洗眼、洗手,也可滴眼水,或冷敷。
流行性角膜炎的诊断方法
1.EKC:潜伏期5~12天,多为8天。常双眼发病,开始为单眼,2~7天后另眼受累,患者有异物感、烧灼感,怕光、流泪及轻度视力障碍。
(1)全身表现:有发热、咽痛、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此种情况多见于儿童,成年人则较少有全身症状。多见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压痛。
(2)结膜病变:有大量滤泡形成,以上、下穹隆部最多。结膜充血、水肿明显,下睑结膜有假膜形成。水样分泌物。上睑结膜有点状出血。有时睑结膜可出现扁平瘢痕或睑球粘连。
(3)角膜病变:
①周边部表层点状角膜炎:结膜炎发病后1天,部分患者角膜缘出现局限性充血,相应角膜周边部出现散在表层点状角膜炎。
②中央部表层点状角膜炎:发病1周左右,角膜中央部也出现表层点状角膜炎,裂隙灯下荧光素染色检查,点状病变微隆起于角膜表面,数量多少不等,有的呈散在分布、有的呈簇状排列。角膜知觉减退。
③上皮下浸润:发病2~3周后,结膜炎及表层点状角膜炎的体征逐渐消失;另一种角膜病变上皮下浸润同时或相继出现,位于前弹力层和基质浅层之间的灰白色圆形或半圆形浸润病灶,直径为0.2~0.5mm(很少超过1mm以上)。数目不等,可数个到百余个,荧光素染色阴性,无新生血管生长。常历经数月、数年才可吸收,不形成溃疡。若发生于瞳孔区,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视力损害。
④多发性角膜上皮糜烂:部分患者在2~3周结膜炎症消退后发生弥漫性上皮糜烂或丝状角膜病变。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EKC的泪液分泌减少有关。此外Ad8、19型尚可引起轻度的前部葡萄膜炎。
2.PCF:潜伏期5~6天,常为双眼发病,可先后或同时发病。典型的表现为结膜炎、发热、咽炎三联征。
(1)结膜、角膜炎: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是最突出的也是病程最长的临床表现,可见眼睑及结膜水肿,滤泡形成,下睑结膜较上睑结膜多。部分患儿角膜可出现细点状上皮浸润、卷丝,一般随结膜炎好转而痊愈,不留痕迹,也不发生上皮下浸润。
(2)发热:一般表现为骤起性高热,持续4~7天。发热程度与年龄有关,儿童体温升高较明显,常伴有畏寒,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3)咽炎:表现为咽痛及咽部充血,出现率不如结膜炎和发热高。
创伤性角膜炎该怎么办呢
创伤性角膜炎中医名惊振外障,见于《证治准绳》。
外伤性角膜炎,在角膜表面可见外伤痕迹,损伤部粗糙不平。角膜上皮损伤和继发感染,则局部形成白色隆起——角膜浸润。角膜形成溃疡时,表现羞明流泪,视物模糊。或眼睑痉挛,角膜呈淡黄色或纯黄色混浊。大面积溃疡时,可见角膜白斑翳,甚至造成角膜瘘管。
外伤性角膜炎 - 治疗方法 :
角膜异物存留者,1%的卡因结膜囊表麻三次,每次间隔三分钟,用角膜异物铲或6.5针头将异物剔除,1%阿托品眼药水散瞳一次。然后用湿润烧伤膏涂入结膜囊内,每一至二小时涂用一次,症状缓解后逐渐减少涂药次数。隔日复查。
外伤性角膜炎 - 典型病例 :
例1,患者女,39岁,务农,城郊人,因左眼外伤(稻芒)4天,并刺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等。检查:左眼视力。1,眼睑无裂伤,睑结膜略充血,球结膜混合深充血(#),结膜囊少许粘脓性分泌物,角膜中央横行探伤,未见异物存内,局部里淡白色混浊,略凹陷,周边角膜透明,前房未见KP,瞳孔小,对光反射敏感,眼底未检。立即扩瞳,用湿润烧伤膏涂入结膜囊内,异物感消失,约二至三分钟后疼痛明显缓解。嘱每一至二小时涂眼一次。第三日复查,见球结膜略充血,角膜创口略混浊,五日后患者诉局部症状消失,视物清楚,检查角膜呈薄翼状混浊,七日后复查结膜充血消失,角膜透明,荧光素染色阴性,视力1.O。
例2,患者男性,28岁,电焊工人,因左眼异物不适、疼痛、畏光、流泪一小时而来院就诊。诉一小时前行电焊时不幸被火花溅入眼内,当时感左眼胀痛、异物不适等,后即来我院就诊。检查见左眼角膜中央一黑褐色异物存留于表层。立即用1%的卡因球结膜表麻三次后,用异物铲剔除异物,涂用湿润烧伤膏,二日后复查见角膜透明,创面愈合,视物如常,痊愈。
角膜炎传染性及治疗方法
1.角膜炎是具有传染性的。
1、角膜炎常用滴眼苭物,应注意有效的浓度及滴眼的次数,按医嘱进行滴用,以预防虹膜睫状体炎的发生。
2、保持结膜囊清洁,分泌物多者要及时清拭或冲洗,但如有角膜穿孔危险时不要冲洗。
3、当角膜溃疡进行阶段,单疤病毒角膜炎或真菌性角膜炎,都禁忌使用皮质类的苭物接触眼睛。 4、严重角膜溃疡,在滴眼时应减少对眼部的刺激,避免挤压眼球,嘱患者勿做屏气动作,如咳嗽或便秘时,防止角膜穿孔。
5、恢复期可进行热敷,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和加强组织修复。
6、加强营养,多食富有维生素A、民、C的食品,如肝、胡萝卜、水果、蔬菜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7、培养讲清洁、爱卫生的习惯,不随意用脏手与脏手帕揉拭眼睛,洗脸用具定期煮沸消毒,预防重复感染,加重病痛,造成不良后果。推荐阅读:角膜炎的并发症及危害 患上角膜炎该如何是好
8、角膜炎应注重预防,尤其近代戴角膜镜(隐形眼镜)日趋增加,不讲卫生,护理不当,很容易发生角膜炎。角膜发炎后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不能耽搁,以免影响视力。
9.精能降低人体免疫力,使病毒加快繁殖的速度,因此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必须戒掉酒及含酒精的饮料;忌羊肉。由于病毒性角膜炎患者角膜深层病变是免疫反应的表现,而吃羊肉可加重这种慢性免疫反应,导致病情加重,所以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不要吃羊肉; 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多吃豆类、豆制品、瘦肉、蛋类等高热量、高蛋白食品,以利角膜修复。应戒烟酒,不要吃煎炸、辛辣、肥腻和含糖度高的食品。维生素A的食物也对眼睛有益。缺乏维生素A时,眼睛对黑暗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严重的时候容易患夜盲症。每天摄入足够的维生素A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干眼病。 4、维生素C的食物。因为维生素C是组成眼球水晶体的成分之一,如果缺乏维生素C就容易患水晶体浑浊的白内障病。
以上内容为我们介绍了角膜炎传染性及治疗方法,角膜炎是可以传染的,我们应该尽量远离传染源,同时积极的采取各种方法治疗我们出现的角膜炎疾病,同时做好眼部的护理工作,尽量减少用眼的工作量,使眼部得到充分的休息。
真菌性角膜炎是什么疾病
疾病概述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真菌性角膜炎在临床上较难诊断,容易误诊,常因治疗不当而造成失明。一般情况下,真菌不会侵犯正常角膜,但当有眼外伤、长期局部使用抗生素、角膜炎症及干眼症等情况时,非致病的真菌就可能变为致病菌,引起角膜继发性真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曲霉菌,其次是镰刀菌、白色念珠菌、头芽孢菌及链丝菌等。真菌性角膜炎起病缓慢、病程长,病程可持续达2至3个月,常在发病数天内出现角膜溃疡。因致病菌种不同,角膜溃疡形态不一。 真菌性角膜炎并非少见。夏秋农忙季节发病率高。在年龄与职业上,多见于青壮年、老年及农民。
病理生理
(1)常见致病真菌:为镰刀菌和曲霉菌。其他还有念珠菌属、青霉菌属和酵母菌等。
(2)眼部植物性外伤心史:常见有树枝、甘蔗叶、稻草等刺伤。
(3)局部抵抗力下降:如角膜接触镜的擦伤或角膜手术后,致病真菌可侵犯角膜,因为3%-28%健康人的结膜囊中也可分离出这些真菌。
(4)机体免疫功能失调:与一些菌种的发病有关。如全身或局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诊断检查
根据角膜植物损伤史,结合角膜病灶的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找到真菌和菌丝可以确诊。常用方法有角膜刮片Gram和Giemsa染色、10%-20%氢氧化钾湿片刮片及培养均为阴性,而临床又高度怀疑者,可考虑作角膜组织活检。此外,免疫荧光染色、电子显微镜检查和PCR技术也用于真菌角膜炎的诊断。角膜共焦显微镜作为非侵入性检查,可直接发现病灶内的真菌病原体。
此外,免疫荧光染色、电子显微镜检查和PCR技术也用于真菌角膜炎的诊断。角膜共焦显微镜作为非侵入性检查,可直接发现病灶内的真菌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