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治疗
心脏骤停的治疗
初期与二期复苏
人工呼吸处理心脏骤停
1.恢复有效血循环
(1)先拳击前胸2—3次,如无心跳立即胸外心脏按压。要点是:病人仰卧,背置地面或垫硬板,术者双掌重叠,双肘直,用肩部力量以掌根垂直按压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使胸骨下段下陷4cm左右,频率70-80次/min。
(2)心电监测,若是心室颤动,即行直流电非同步除颤(方法见第二十六节)。
(3)肾上腺素(adrenaline):首先静注,如来不及建立静脉通道则可心内注射或气管注入。近年主张用大剂量,可先用lmg,如无效可每3分钟重复并递增至一次3mg~5mg。有人研究:过大剂量(每次0.2rog/ks)可导致血压回升过高,心动过速,心肌氧耗增加,复苏后病死率增加,故提出以每次 0.05-0.1mg/kg为宜。
(4)如一时难以电除颤,或电除颤一次不复律,可选用利多卡因(1idocaine)75-100rug、或溴苄胺(bretylium)250mg、或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100—200mg静注,药物除颤与电除颤同时交替使用,能提高复苏成功率。
(5)如心电监测是心室静止,可加用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0.5—lmg静注,3分钟后可重复。
(6)如心室静止用药无效,尽快行胸外心脏起搏,或经静脉心内临时起搏。
(7)l-2_k复苏20分钟仍无效,应开胸心脏按压,并继续用药,直到无望。
2.呼吸停止时立即疏通气道及人工呼吸
(1)将病人头后仰,抬高下颏,清除口腔异物。
(2)紧接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要捏住病人鼻孔,如病人牙关紧闭,可口对鼻吹气,使病人胸部隆起为有效,每分钟吹气12-16次,人工呼吸要与胸外心脏按压以1:5或2:10交替施行。
(3)吸氧。
(4)15分钟仍不恢复自动呼吸,应尽快气管插管使用机械通气,而不提倡用呼吸兴奋剂,以免增加大脑氧耗或引起抽搐惊厥。
3.纠正酸中毒:
过去常规早期大量使用碳酸氢钠(sodiumbicarbonate),而现代主张使用原则是:宁迟勿早,宁少勿多,宁欠勿过。因为心脏骤停时酸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低灌注和C02蓄积,大量静注碳酸氢钠反可使组织C02增加,血液过碱,使Hb氧合曲线左移,氧释放受到抑制,加重组织缺氧,抑制心肌和脑细胞功能,引起高钠、高渗状态,降低复苏成功率。
心脏骤停的原因 各种意外
1、大出血、心脏大血管突然破裂,可导致心脏骤停;
2、不按照常规撤升压药、脱离呼吸机、手术意外等均可引起室颤而停搏;
3、电击伤、雷击等物理因素也可导致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迫眶上、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如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可判定病人已有心跳骤停。
心脏骤停的诊断:
1.神志丧失。
2.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3.叹息样呼吸,如不能紧急恢复血液循环,很快就停止呼吸。
4.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以至消失。
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患者,及时地评估左心室的功能非常重要。和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左心室功能减退的患者心脏骤停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较差,死亡率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为非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者,经及时除颤易获复律成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所致的心脏骤停,预后良好。相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或室内阻滞引起的心脏骤停,预后往往不良。
继发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脏骤停,即时死亡率达59%~89%,心脏复苏往往不易成功。即使复苏成功,亦难以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心脏病心脏骤停怎么办
1)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扪不到
2)神志突然丧失、抽搐
3)呼吸减慢呈叹息样直至停止
4)瞳孔散大、固定
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心脏骤停症状体征的先后顺序:
①原发病的表现或意外事件的发生;②心脏停跳;③循环中止;④意识丧失;⑤全身抽搐;⑥呼吸停止;⑦瞳孔散大;⑧呕吐、大小便失禁
心脏骤停的诊断: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搏呼吸骤停的判断,是看反应、看呼吸,而不要像过去那样花太多的时间去摸脉、听心音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以上就是专家对于心脏骤停这种疾病的相关内容阐述,我们都知道心脏骤停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为此我们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一定要给出高质量的治疗和护理,此外还应该给与患者精神支持,让患者对生命充满渴望,家属也应该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这样我们受到的打击才不至于太大。
什么叫心脏骤停
1)开放气道一旦确诊心脏骤停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呼救将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松解衣领、裤带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假牙、粘液和呕吐物等一手置于患者额部另手抬举下颌使其头部后仰颈部伸直避免舌下坠阻塞气道(2)人工呼吸迅速确定呼吸是否停止如无自主呼吸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用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气后贴紧患者口唇外缘用力吹气先吹气2次每次1000~1250ml在人工呼吸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胸廓运动参照其胸廓起伏情况控制吹气量避免发生胃胀气而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如患者出现胃胀气应将其侧转并压迫上腹部排出胃气后继续进行心肺复苏(3)胸外按压检查颈动脉搏动如动脉搏动消失立即胸外按压操作者两手掌重叠交叉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双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有节奏地垂直向下按压将胸骨下段压下4~5cm为宜按压后放松使胸廓复原按压频率约80次/分左右同时观察有无颈动脉搏动按压部位不宜过高或过低切忌按压胸骨下剑突处按压节律均匀切忌用力猛击造成胸骨或肋骨骨折和血、气胸等并发症胸外按压连续进行直至心跳恢复如需描记心电图、心内注射或更换操作者间断时间不宜超过15秒
心脏骤停的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脉搏停止、窒息、胸部憋闷疼痛
心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呼吸快而表浅迅即转为呼吸停止;重度低血压,大血管不能测到脉搏,心音消失。数分钟内,组织缺氧,导致生命器官损害。
心脏骤停或心原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和死亡期。
前驱期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诸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原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原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属发生心原性猝死的亚群。
发病期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原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见。
心脏骤停期
迈克尔·杰克逊死于心脏骤停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依次出现如下:①心音消失;②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内;⑤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⑥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其复苏成功率取决于:①复苏开始的迟早;②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③心电活动失常的类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机械分离抑心室停顿);④在心脏骤停前病人的临床情况。如心脏骤停发生在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场所,则复苏成功率较高。在医院或加强监护病房可立即进行抢救的条件下,复苏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病人在心脏骤停前的临床情况:若为急性心脏情况或暂时性代谢紊乱,则预后较佳;若为慢性心脏病晚期或严重的非心脏情况(如肾功能衰竭、肺炎、败血症、糖尿病或癌肿),则复苏的成功率并不比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高。后者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时心电活动的类型,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最好(成功率达67%),心室颤动其次(25%),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的预后很差。高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复苏成功的因素。
生物学死亡期
从心脏骤停向生物学死亡的演进,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心电活动的类型和心脏复苏的及时性。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如在头4~6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则预后很差。如在头8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几无存活。从统计资料来看,目击者的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和尽早除颤,是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脏复苏后住院期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缺氧性脑损伤和继发于长期使用呼吸器的感染占死因的60%。低心排血量占死因的30%。而由于心律失常的复发致死者仅占 10%。急性心肌梗塞时并发的心脏骤停,其预后取决于为原发性抑或继发性:前者心脏骤停发生时血液动力学并无不稳定;而后者系继发于不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因而,原发性心脏骤停如能立即予以复苏,成功率应可达100%;而继发性心脏骤停的预后差,复苏成功率仅约30%左右。
心脏骤停如何预防
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患者,及时地评估左心室的功能非常重要。和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左心室功能减退的患者心脏骤停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较差,死亡率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为非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者,经及时除颤易获复律成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所致的心脏骤停,预后良好。相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或室内阻滞引起的心脏骤停,预后往往不良。
继发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脏骤停,即时死亡率高达59%~89%,心脏复苏往往不易成功。即使复苏成功,亦难以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心脏病心脏骤停怎么办
我们在急诊或者是手术室,以及一些重症监护里面经常可以看到心脏骤停的患者,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如果得到有效的治疗的话,在临床上我们的生命会得到挽救,但是如果抢救无效的话那么病人就失去生命了,我们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抢救这些患者应该了解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性让患者不失去生命。
1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扪不到
2神志突然丧失、抽搐
3呼吸减慢呈叹息样直至停止
4瞳孔散大、固定
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心脏骤停症状体征的先后顺序:
①原发病的表现或意外事件的发生;②心脏停跳;③循环中止;④意识丧失;⑤全身抽搐;⑥呼吸停止;⑦瞳孔散大;⑧呕吐、大小便失禁
心脏骤停的诊断: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搏呼吸骤停的判断,是看反应、看呼吸,而不要像过去那样花太多的时间去摸脉、听心音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以上就是专家对于心脏骤停这种疾病的相关内容阐述,我们都知道心脏骤停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为此我们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一定要给出高质量的治疗和护理,此外还应该给与患者精神支持,让患者对生命充满渴望,家属也应该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这样我们受到的打击才不至于太大。
心脏骤停有哪些表现
前驱期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诸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原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原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属发生心原性猝死的亚群。
发病期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原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见。
心脏骤停期
迈克尔·杰克逊死于心脏骤停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依次出现如下:①心音消失;②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内;⑤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⑥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其复苏成功率取决于:①复苏开始的迟早;②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③心电活动失常的类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机械分离抑心室停顿);④在心脏骤停前病人的临床情况。如心脏骤停发生在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场所,则复苏成功率较高。在医院或加强监护病房可立即进行抢救的条件下,复苏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病人在心脏骤停前的临床情况:若为急性心脏情况或暂时性代谢紊乱,则预后较佳;若为慢性心脏病晚期或严重的非心脏情况(如肾功能衰竭、肺炎、败血症、糖尿病或癌肿),则复苏的成功率并不比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高。后者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时心电活动的类型,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最好(成功率达67%),心室颤动其次(25%),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的预后很差。高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复苏成功的因素。
心脏骤停的表现
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和死亡期。
1.前驱期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源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亚群。
2.发病期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源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见。
3.心脏骤停期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如下: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内;⑤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⑥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
其复苏成功率取决于:①复苏开始的迟早;②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③心电活动失常的类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机械分离、心室停顿);④心脏骤停前病人的临床情况。如心脏骤停发生在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场所,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在医院或加强监护病房可立即进行抢救的条件下,复苏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病人在心脏骤停前的临床情况:若为急性心脏情况或暂时性代谢紊乱,则预后较佳;若为慢性心脏病晚期或严重的非心脏情况(如肾功能衰竭、肺炎、败血症、糖尿病或癌症),则复苏的成功率并不比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高。后者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时心电活动的类型,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最好(成功率达67%),心室颤动其次(25%),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的预后很差。高龄也是影响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4.生物学死亡期
心脏骤停向生物学死亡的演进,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心电活动的类型和心脏复苏的及时性。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如在4~6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则预后很差。如在8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几无存活。从统计资料来看,目击者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和尽早除颤,是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脏复苏后住院期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缺氧性脑损伤和继发于长期使用呼吸器的感染占死因的60%,低心排血量占死因的30%,而由于心律失常的复发致死者仅占10%。急性心肌梗死时并发的心脏骤停,其预后取决于为原发性抑或继发性:前者心脏骤停发生时血液动力学并无不稳定;而后者系继发于不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因而,原发性心脏骤停如能立即予以复苏,成功率可达100%;而继发性心脏骤停的预后差,复苏成功率仅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