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膜肉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滑膜肉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病理学表现:在完好的病变组织大切片上可见由反应组织形成的假包膜,有中等量的新生血管。肿块本身质地均匀没有分叶或纤维间隔。可见明显的出血坏死区以及高度嗜碱性的钙化区,含细胞丰富的肿块呈独特的嗜碱性染色。
低倍镜下可见,病变由含细胞丰富的组织构成。通常有两种独特的细胞形态,称为双相形态。其中之一由产生少量胶原基质的恶性的纤维组织细胞构成,排列成纤细的鲱鱼骨状,与纤维肉瘤非常相似,与这类细胞相间存在的是成团的上皮来源的卵圆形小泡状细胞,排列成腺泡状,与癌相似。在这些区域里,经常可见一些裂缝,其内含有微弱染色的均匀的嗜碱性物质,这些物质可被黏蛋白染料染色。裂缝内衬有肿瘤细胞,没有基底膜。
在高倍镜下,梭形成分由深染的梭形细胞核构成,有丝分裂常见。细胞间可见稀疏的嗜酸性胶原。上皮或滑膜成分由成团的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构成,细胞膜不明显,细胞核大而深染呈小泡状,有丝分裂常见。这些细胞常排列成小腺泡呈现腺体状外观。在有些部位这种排列非常特别,以至于与腺癌中所见的细胞排列形式十分类似。钙化区呈细小颗粒状,高度嗜碱性染色,散布于恶性滑膜细胞之间。裂缝样空隙内含有黏蛋白,可以被各种黏蛋白染料染色。偶尔,病变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仅有少量的滑膜细胞及充满黏蛋白的“裂缝”(即腺泡状结构),如果不用特殊染色或电子显微镜,这种情况很难与纤维肉瘤相鉴别,常称这种情况为单相滑膜肉瘤。
1.X线表现 约30%的病变中可以见到模糊散在的钙化,有时可见骨膜反应,甚至侵蚀骨或侵入骨内。开始仅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以后肿块内可出现钙化(图3,4)。对于病变内有点状钙化者应考虑与软骨瘤或血管瘤相鉴别。
2.骨扫描 在扫描的晚期,可见病变内矿化活跃区的周围有局限的摄取量增加(图5)。由于病变的新生血管丰富,在扫描的早期可见病变区摄取量高于邻近软组织。
3.CT CT扫描可见质地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与骨骼肌类似。病变内钙化高度提示滑膜肉瘤。使用造影剂可使病变组织显著增强(图6)。
注射造影剂后肿物边缘强化(图7)。
4.MRI 病变常邻近重要的神经血管束。在MRI图像上,呈高信号。较大的病变信号强度不均匀,提示有出血和坏死区(图8)。
因此这些结构有可能被移位或者被包裹在病变之中。
5.血管造影 在早期动脉相可见病变周围的反应区内有明显的新生血管。在晚期静脉相,则可见明显的染色。由于病变经常邻近主要的神经血管束,
滑膜肉瘤术后会复发吗
临床上,手术治疗不彻底是引发滑膜肉瘤患者术后出现复发症状的主要原因。因为手术治疗只能切除那些人们肉眼看得见的肿瘤,对于肉眼看不见的肿瘤无法进行清除,所以,那些没有切除的癌细胞迅速的生长,导致滑膜肉瘤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后很可能会出现复发。
对于身体虚弱的滑膜肉瘤晚期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给患者机体带来了很大的损伤,使得滑膜肉瘤患者术后的机体免疫力大大的降低,会使滑膜肉瘤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识别能力和杀伤癌细胞的能力降低,导致滑膜肉瘤患者容易在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症状。因此滑膜肉瘤患者要在术后积极的做好预防复发的治疗。
中医中药能很好的预防滑膜肉瘤术后患者出现复发症状,能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无毒副作用,到达最佳的治疗效果。中医不会对滑膜肉瘤术后患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能调补患者因手术治疗所带来的损伤,明显的提高患者的抵抗力,从而更好的抵挡术后并发症,防止或减少复发转移,有效的延长了滑膜肉瘤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效的降低癌症的复发。
为什么会得滑膜肉瘤
家族遗传可能会导致的滑膜肉瘤,因为滑膜肉瘤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会在一定的情况下遗传给下一代,但一般的遗传几率在20%左右,因此遗传导致的滑膜肉瘤比较少见。
在患有关节性疾病或滑膜炎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炎症就会癌变,从而患上滑膜肉瘤。
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也容易直接患上滑膜肉瘤,例如身体遭受比较强烈的撞击或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的影响等,都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伤害。
正确认识滑膜肉瘤与肿瘤免疫治疗
近日,“魏则西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百度医疗广告”、“莆田医院”、“免疫治疗”等关键词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作为专业从事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医疗单位,有必要来谈谈事件中的疾病本身--滑膜肉瘤。
滑膜肉瘤是一种起源不明,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的间叶恶性肿瘤,好发生于年轻的人群。因为滑膜肉瘤非常容易通过淋巴或者血行发生远处转移,所以仍属于预后较差的肿瘤。然而,是否诊断为滑膜肉瘤就不可救药?或乱了方寸不知到何处求医?我们先来看看数据,文献中,滑膜肉瘤的5年生存率在60%左右,从我们中心收治的患者统计,无转移的滑膜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50%,也就是说有很大一部分患者通过规范化治疗,还是可以达到治愈。
那么,滑膜肉瘤的正规治疗模式是怎样的?
手术切除是治疗滑膜肉瘤最重要的手段,完整将肿瘤连同周围组织切除,达到根治性切除,对于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肿瘤分期较高,外科边界较复杂的病人,可以辅以术后放疗。
化疗对于滑膜肉瘤的治疗非常重要,众多的研究表明,滑膜肉瘤属于化疗相对敏感的肉瘤,因此,对于肿瘤较大,位置深,生长速度快的肿瘤,可考虑手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术后再继续进行辅助化疗,一般为六个周期。
通过如上的规范化治疗,许多患者可达到治愈,滑膜肉瘤远没有报道中的那样可怕,在今日的医学条件下,不再是一种绝症。
魏则西是一个发现肿瘤时就已发生了转移的病例,这样的病人,占所有病例的10-15%左右,发生转移的病人,临床治愈率确实较低。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以化疗和靶向药物为主的全身治疗,通过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可达到22个月,也就是说,尽管发生转移,有一半的患者还是能存活2年左右的时间,人们不禁要问,最后还是无法治愈,这段时间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接下来看看“魏事件“中的焦点关键词: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在近几年中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被主流媒体多次提及为“十大科技进展”、“癌症治愈的希望”等等,它的本质是利用各种手段导入外来或者激活自身的抗肿瘤免疫,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此次事件中,通过各大媒体的曝光,称魏则西接受的是“疗效被夸大”、“国外已淘汰”的免疫治疗-- DC-CIK细胞治疗,一时间,“免疫治疗”似乎又成为一种“忽悠”。
那么,免疫治疗到底是不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我们必须从专业的医学角度做正确的解读,过度夸大或者一概否定,都是不正确的。诚然,魏则西所接受的确实是较早期,特异性不高的免疫治疗,并且缺乏对滑膜肉瘤有效的徇证医学证据。然而,免疫治疗在滑膜肉瘤治疗研究中,确实展现了不俗的疗效。例如,有一种以针对NY-ESO-1抗原的T细胞疗法,临床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下图)。此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1L针对软组织肉瘤包括滑膜肉瘤的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药物将有可能提高滑膜肉瘤的治愈率。
在这些新药上市之前,如果化疗或者靶向药物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那么就有可能为这些患者提供新的机会。例如,目前国内正在进行的一项三期临床试验,一种新的靶向药物针对滑膜肉瘤也展现了较好的疗效,有一部分患者已经获益,这些治疗的手段都是患者可以考虑的。
魏则西的悲剧一方面是选择了缺乏徇证依据的治疗手段,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患者本人对医学和治疗不恰当的期望,至上海北京等地多处求医,没有得到医生可以治愈的承诺,这是实事求是的回答,然而他因此放弃了正规的治疗,转而铤而走险,不得不说,也反映出如今医学科普、大众医学知识较薄弱的另一面。
滑膜肉瘤的早期症状 运动受限
滑膜肉瘤好发于大关节附近,主要在膝部,其次在踝、髋及肩关节附近,因此滑膜肉瘤早期会由于肿块的出现而导致关节运动受限,使其运动受限。
肿块
滑膜肉瘤是怎么形成的 外伤
滑膜肉瘤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外界物体的打击、碰撞或化学物质的侵蚀而造成了外部损伤,如果这些损伤长时间得不到愈合,则可能导致深层组织形成肿瘤,即滑膜肉瘤。
滑膜肉瘤能活多久
滑膜肉瘤是源于关节、滑膜及腱鞘滑膜的软组织的恶性肿瘤。以四肢的大关节为好发部位,也可发生于前臂、大腿、腰背部的肌膜和筋膜上。主要临床症状为局部肿胀、肿块、疼痛,活动受限为。以手术治疗为主。
膜肉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争取广泛切除,如有血管受侵,血管需一并切除,切除不彻底,局部复发率高。本病通过血行易向肺部转移,也有淋巴转移,凡引流淋巴结较大者,在肿瘤切除的时,施行淋巴结清扫术。本病5年生存率在20%~50%,局部切除不彻底者,可辅以放疗,目前化疗效果尚不肯定。滑膜肉瘤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晚期因远处转移,病情轻重不一,预后相对较差。药物对滑膜肉瘤无明显作用,化疗药物仅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术后应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滑膜肉瘤的危害
这种疾病发生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认肿块的周围以及其大小以及扩散的范围。另外,肿块可能钙化,检查完之后要再次进行治疗。一般治疗方式是以手术为主,放疗和化疗为辅。
滑膜肉瘤一般多发人群是成年人,而且肿瘤的分期为一期,所以当出现这种病时,一般考虑手术治疗,因为手术是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手术过程中应该注意其周围的血管有没有粘连,如果血管有粘连的话,可能就会考虑到肿瘤已经扩散到血管里面去了,这时候就应该把周围的血管也一起切除。
因为滑膜肉瘤的治愈能力比较差,所以为了防止它通过血管转移到其他的地方去,应该把周围血管摘除干净。滑膜肉瘤5年后复发的可能性为20%到50%,如果肿瘤复发了,可能需要截肢。
如果患了滑膜肉瘤,就应该及时去医院就医。以及检查出滑膜肉瘤的大小,选择最好的采取的治疗方案。如果需要手术或者截肢,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将来要面对的可不是截肢这么简单的事。因为它的复发率还算低,我们最好的方法是做好预后的处理,防止它的复发。
为什么会得滑膜肉瘤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可能会导致的滑膜肉瘤,因为滑膜肉瘤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会在一定的情况下遗传给下一代,但一般的遗传几率在20%左右,因此遗传导致的滑膜肉瘤比较少见。
疾病癌变在患有关节性疾病或滑膜炎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炎症就会癌变,从而患上滑膜肉瘤。
关节受损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也容易直接患上滑膜肉瘤,例如身体遭受比较强烈的撞击或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的影响等,都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伤害。
滑膜肉瘤的原因 遗传
虽然遗传不是引起滑膜肉瘤的主要因素,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从遗传学角度和临床患者的家族病史中可以发现,滑膜肉瘤的出现跟父母的遗传存在一定的概率。
肉瘤可不可以吃大闸蟹
滑膜肉瘤不宜多吃大闸蟹 滑膜肉瘤是存在于关节、滑膜等软组织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四肢部位的关节处,患有滑膜肉瘤的患者可以适量进食大闸蟹,大闸蟹含有非常高的优质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对于人体营养充分摄入有很大帮助;但是螃蟹性寒,且饮食还需全面均衡,所以大闸蟹不宜多食,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饮食为主。
滑膜肉瘤是怎么形成的 疾病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一些疾病的因素也是造成滑膜肉瘤形成的原因之一,例如:骨外软骨肉瘤、膝关节结核、滑膜炎等疾病患上之后均会引发患上滑膜肉瘤。
滑膜肉瘤是怎样一种病
滑膜肉瘤是一种源于身体软组织的恶性肿瘤。除了长在四肢,还可能发生在腹壁或腹腔内。发生的部位不一样,症状表现也不一样。滑膜肉瘤如果长在四肢上,是可以看到或者摸到的。如果长在腹腔中,就很隐蔽,早期一般也没有症状。滑膜肉瘤是一种罕见病,患病概率很小。
滑膜肉瘤是肉瘤中非常“小众”的一种肿瘤,患病率大概只有2.5/10万,多数患者是年轻人。肉瘤分为多种类型,能细分出200多种。肉瘤中更多见的是脂肪肉瘤,在肉瘤疾病中发病率占20%—30%。脂肪肉瘤,就是来源于脂肪细胞的恶性肿瘤。脂肪瘤是良性肿瘤,相对较小,身体富含脂肪的部位均为脂肪瘤的好发部位。而脂肪肉瘤却是恶性肿瘤,一字之差,性质完全不同。人为什么会长滑膜肉瘤或是脂肪肉瘤,目前医学界没有定论。
滑膜肉瘤好发于四肢,而脂肪肉瘤更“偏爱”腹腔脏器,尤其是喜欢“藏匿”在身体的角落里,大多长在腹膜后面。普通人平时觉得肚子大、肚子胀,一般都会认为是消化问题,甚至只是觉得自己变胖了,很少有人会想到有可能是身体里长了一个肿瘤。虽然有人每年都做一次常规体检,甚至是专门的防癌体检,但这种肿瘤很难通过普通体检早期发现。由于腹膜后方的脂肪肉瘤位置很深,通常长在肠子后方,肠子里有气体,而B超检查最怕气体干扰,所以做B超时肠子后方的东西很难看到,容易遗漏此类病变。如果持续腹胀或者摸到腹部包块,建议做个CT排除。
据统计,美国每年腹膜后肉瘤新发病例大概在9000—10000人。因为此类疾病不易早期发现,且治疗难度大。临床研究发现,对于肉瘤类疾病而言,多学科协作共同诊疗、扩大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案。接受规范的手术治疗,术后5年复发率可以从50%降低到20%,5年生存率能达到70%以上。
滑膜肉瘤的原因 滑膜肉瘤的发病机制
上述的一些因素是引起滑膜肉瘤的客观条件,但是并不是引起滑膜肉瘤的主要机制,就目前的医学而言,目前对于滑膜肉瘤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滑膜肉瘤的具体形成机制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