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调皮孩子的7种有效方法
教育调皮孩子的7种有效方法
宝宝没规矩表现一: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有趣"惩罚"方式:
1、规劝。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2、没收心爱的东西。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温馨提示: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宝宝没规矩表现二:打架、乱丢东西、乱画、不收玩具
有趣"惩罚"方式:
1、打手心。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2、帮忙做家务。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温馨提示: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宝宝没规矩表现三:吵闹不休
有趣"惩罚"方式:
1、罚坐。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2、排豆子。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温馨提示: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修改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
宝宝没规矩表现四: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有趣"惩罚"方式:画画。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温馨提示: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宝宝没规矩表现五: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有趣"惩罚"方式:罚站。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温馨提示: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宝宝没规矩表现六: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有趣"惩罚"方式:看书、写字。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彩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温馨提示: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宝宝没规矩表现七: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
有趣"惩罚"方式:禁止某些权利、要求。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温馨提示: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给孩子立规矩需要注意什么
第一,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孩子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给孩子立规矩不能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怎么区别调皮还是多动症
①多动症的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PS:调皮的孩子可以集中注意力。多动症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无法安静地集中注意力去做任何一件事;调皮的孩子遇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能安静地一个人聚精会神地看。
②多动症的孩子“无纪律”,PS:调皮的孩子有组织有纪律。多动症的孩子无法在任何环境下安静下来,即使在陌生的或者安静的环境里,他也会不停地做动作;调皮地孩子可以在陌生安静的环境里约束自己,安静下来。
③多动症的孩子没有目的性,PS:调皮的孩子做事有目的。多动症的孩子想到做什么就做什么,很冲动,毫无目的;调皮的孩子做事有目的性,做什么事情会想到要得到怎么样的结果。
④多动症的孩子动作迟钝,不协调,PS:调皮的孩子敏捷,协调。多动症的孩子动作会比调皮的孩子明显比较慢,而且“东倒西歪”的样子;调皮的孩子会比正常孩子都来得敏捷,快速。
调皮孩子的家长自然不要太过担心他的学习,因为他的学习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做出相应的引导,把他的兴趣爱好跟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得到学习成绩的提高。
幼儿园里的调皮大王
小调皮入园了,老师会怎么应对他过境后的“鸡飞狗跳”?总给老师惹麻烦,会有怎样的“待遇”呢?身为“麻烦制造者”的父母,老师希望我做些什么?问题一箩筐,答案请看
汉汉是老师眼中典型的调皮孩子,看看他在幼儿园里的调皮“业绩”:
早晨:大家都在做早操,汉汉突然跑去玩滑梯了。
手工课:汉汉突然站起来满屋子跑,还动手破坏其他孩子的作品。
午觉:静悄悄的寝室,汉汉突然一个人唱起国歌。
迪迪带来一个悠悠球:汉汉想玩,就伸出手一把抢过来,结果把迪迪弄哭了。
汉汉的“业绩单”以每天添上几笔的速度逐渐拉长,妈妈的担心也与日俱增。我们把她的问题收集了起来,分别请几位有经验的老师给予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问:老师如何看待调皮好动的孩子?
A:总的来说,调皮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集体活动时小动作多一些,遇到事情时情绪波动大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但另一方面,这样的孩子思维相对比较活跃,比较聪明,遇事有很高的热情,好奇心强,优点也很明显。
问:我的孩子特别好动,老师又很忙,会不会照顾不到我的孩子?
A:我也是个母亲,特别能理解汉汉妈妈的这种担忧。冷静时,我们都会说,调皮好动的孩子聪明、有个性,可是现实是幼儿园每天都有活动要求和纪律要求,老师精力有限,对他们的确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拿我们班来说,我要同时面对46个孩子,好动的孩子活动的需求大,如果要完全满足这一点,我就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以保证他的安全,其他的孩子就无法顾及,这是无法想象的。另一方面,好动的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精力容易分散,老师提问的时候他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机会可能就会相对少一些。这些问题老师们一般都知道,但是有时候确实做不到理想的状态,所以我们希望好动孩子的家长能够多理解一些,多和老师沟通,在家里能够多陪伴孩子。
问:老师在园里是怎样对待好动的孩子的?有什么好的办法?
A:有几个原则: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承担责任。理解孩子是指尊重他好动的个性,同时给予关注。比如集体活动时孩子乱走,保育员就会过去轻声问孩子:“你上哪儿?是喝水还是上厕所?”既不影响大多数孩子,又让孩子感觉到有人在帮助他,老师没有忽略他。发现孩子的兴趣是指发现孩子喜欢的活动,给孩子多从事这种活动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鼓励他,让他觉得自己做得不错,老师喜欢他。另外,让调皮好动的孩子承担一定的责任也是一个好的办法。从简单的任务入手,比如做老师的小助手,孩子会觉得要让小朋友信服自己,就要做一个表率。
问:调皮孩子的家长应该怎样和老师沟通?
A:带这样的孩子要比带那些乖巧的孩子费心得多。如果家长能经常和老师沟通,告诉老师孩子在家的表现,对老师说“我的孩子比较淘气,给您添麻烦了”等这些礼貌的话,老师会觉得没有白费心,家长能够理解她,看到了她的努力,会宽慰很多。
教育孩子千万别用这三招
发脾气:家长的无力和无助
发脾气的实质是无助的家长在用一种虚张声势的教育方法来控制局面。让孩子害怕并不是教育的目的,帮助他们懂得知错就改,需要的不是脾气而是耐心。“孩子犯了错,讲什么道理,打一顿,屁股疼了,自然就记住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的传统观念已经过时了。因为,当你在行使这种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时,面前的局面可能被你暂时控制住了,但打在身上的巴掌、骂在耳朵边的话语,都是留在孩子心灵上的烙印。
调适好自己的情绪是父母的必修课。很多情况下,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他们点燃了你内心的伤痛或者点爆了你压抑的愤怒,让你失去理智和控制。所以,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压力和紧张不安等情绪,是有效教育孩子的基础。
冷暴力:偷走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比发脾气还具杀伤力的,是家长的冷暴力。冷暴力,对于不少爸妈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很可能就是你平时教育孩子惯用的方法。孩子调皮捣蛋,说一遍不听,说两遍还是没效果,很多家长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再不听话,妈妈不理你了!”有的家长可能只是吓唬吓唬就有用,有的家长就真的付诸行动了。把孩子晾一边,开始“冷暴力”,任凭孩子叫也不理。
其实,这种被孤立的感觉,会让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会感觉“妈妈不爱我了。”而且,这种冷暴力的局面导致孩子的不知所措,让孩子难以面对和处理情绪,会变得不爱交流。“冷暴力”并不能教育孩子什么是正确的做法,反而会表现出家长的没耐性。所以,即使孩子一时调皮,也不能用冷暴力来惩罚他们。
强说教:一时的听话但没走心
“你必须那样”、“你不可以这样”,这些是有些父母最爱说的话,听上去头头是道,说得非常正确,但孩子却往往最容易“左耳进右耳出”,刚刚被说教完,却又做不到。
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反话好吗
家长说反话孩子很听话
欢欢今年5岁,她性格开朗,天性好强,在同伴中,总是扮演着“大姐大”的角色。“欢欢很听话,也很懂事,有一次,欢欢小伙伴的玩具坏了,她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欢欢妈说,可是最近她发现欢欢变得很调皮、贪玩,叫她去写作业,她却拖拖拉拉不肯去,手脏了让她去洗也不去洗,真拿她没办法。
有一次,欢欢又不愿意写作业,可把欢欢妈惹急了,欢欢妈吓唬说:“你再不去写作业,晚上就不让你上床睡觉”。没想到欢欢乖乖地写作业去了。看发脾气这招挺管用的,欢欢妈也越用越多,欢欢不吃饭时,她说,“欢欢不用吃饭了哦,这样妈妈就省粮食了”,欢欢贪玩不去学习时,她说,“欢欢下次语文考试肯定只拿50分,绝对不会上60分”。欢欢妈发现,每次这样刺激欢欢时,她总会乖乖地去吃饭或写作业。
专家分析——
正话反说可成教育“偏方”
4~7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竞争期”,此时,孩子在心理上表现为好胜、好强,同时还特别叛逆。这时,和孩子交流,如果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如孩子写作业慢时,家长可说,“我看你是你班上写作业最慢的吧,明天交作业肯定比某某还要晚”,在“竞争期”的孩子肯定会说,“我才不是呢,我肯定比他快”,于是就加快速度写作业了。而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时,家长说,“不去就不去吧,妈妈还省了一笔学费呢”,此时孩子会说,“我就要去上学,我才不让你省学费呢”。正话反说,主要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故意挑起孩子的好胜心,正话反说也属于一种沟通的技巧、教育的方法。
说反话要注意年龄、性格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是偏方,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也不能随时使用,要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和孩子的性格来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次数。由于5岁的欢欢正处于4~7岁这个“竞争期”,她常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事事都喜欢和家长对着干,此时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些孩子天性好强,这时家长如果还是发挥一贯的唠叨本色,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的话,是根本行不通的。请将不如激将,如果家长适时改变方法,正话反说,孩子反而会“顺着”家长的意思。
专家提醒——
常说“反话”容易影响是非观念
欢欢妈抓住欢欢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有根据地进行教育,发挥了正话反说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像每天都吃米饭,偶尔给他吃点酸辣粉一样,孩子可能更爱吃。不过如果经常给他吃酸辣粉,那也不行。 反话说多了,会影响孩子是非观念规范的形成。
3~5岁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这个时期,孩子本身就喜欢恶作剧,唱反调。如果再从成人身上接触到特殊的语言形式,比如欢欢妈就习惯性地正话反说,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跟着学,到处用,并从中感到很大的快乐。
有的家长喜欢逗孩子,比如说“你吃饭吃得好快啊,一碗饭1个小时就吃完了”“我不喜欢你,不要你了”等。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行为规范,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是与非、正和反的概念。孩子会认为话就得反着说。
建议:从孩子行为规范的建立,是非观念的形成或是个性的培养上考虑,家长都要尽量正常话正常说,多与孩子进行正向引导、直面交流做到坦诚相待。
反话说不好,孩子可能不信任父母
家长适当正话反说,是用心思考教育方式的表现,但要把握好尺度。正话反说是一种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应该把孩子压垮,应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学习前进的动力。另外,家长经常正话反说,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印象:父母经常欺骗自己,从而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和其正常的社交。
建议:教育孩子就像骑单车一样,要随时查看路况。在用反话激励、“威胁”孩子的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同时,一个孩子通过正话反说达到了较好的教育目的时,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孩子也适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和孩子交流中说反话时,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过于激烈时,家长就应该停止。
早教育儿知识
学前教育对早期教育的定义为:针对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的教育,为其提供科学的、有效的、可实施的育儿方案。早教与其说是在教孩子,不如说是在教育家长。
很多爸妈在孩子没有多大的时候就送往培训机构,其实这是不好的做法,早期教育应该以家庭教育为主,机构教育为辅助。提倡对孩子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全方面锻炼。
0-3个月可以用黑白闪卡进行视觉训练、用抚触球进行触觉锻炼
4-6个月可以进行翻身训练 孩子会感受旋转空间
7-9个月进行多种口味食物的适应 手部抓握训练 简单的发音练习
10-12个月进行爬行 记得一定要多爬 便于日后感统协调
13-15个月 进行站立和迈步练习 语言的学习
16-18个月 大肌肉的锻炼
19-21个月 自我认识的建立
22-24个月 简单的人际关系建立 初步的人际交往
25-30个月 自我服务意识的建立 譬如准备好热毛巾 孩子自己洗脸 自己穿鞋 自己喂饭
31-36个月 分类的学习 概念的认知 规则意识的建立
多动症和调皮区别 孩子调皮怎么办
1、和孩子讲道理。孩子调皮和他的不懂事是有一定关系的,因此和孩子讲道理是教会孩子懂事的一个方式,只要孩子听进去了,明白是非对错,会逐渐减轻调皮程度。
2、释放孩子多于的精力。孩子调皮还可能是因为小孩子精力旺盛,因此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发展的体育项目进行培养,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让他运动。
3、适当鼓励。家长要适当对小有进步的调皮孩子予以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逐步养成自我控制能力。
“多动症”与孩子顽皮有哪些区别
①注意力方面,调皮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能聚精会神,还讨厌别人干扰,而多动症孩子玩什么都心不在焉和无法有始有终;
②自控力方面,调皮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和特别要求下能约束自己,可以静坐,而多动症孩子根本坐不住,静不下来;
③行为活动方面,调皮孩子的好动行为一般有原因、有目的,而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多具有冲动性,缺乏目的性;
④生理方面,调皮孩子思路敏捷、动作协调、没有记忆辨认的缺陷,而多动症孩子则有明显不足。
马皓轩 调皮的孩子怎么教
教育调皮捣蛋孩子措施一:用益智类教育替代暴力玩具环境
看过《一年级》的观众都知道,马皓轩特别喜欢植物大战僵尸,马皓轩妈妈深知这样的游戏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太过暴力,所以就把家里所有关于植物大战僵尸的玩具、绘本都收了起来,放上了明媚阳光、能教孩子积极向上的儿童读本,来慢慢重塑马皓轩的价值观。
其实,马皓轩在这方面并非个案。目前,孩子们接触社会的范围越来越大,武侠电影、电视剧的流行,在很多小孩子的心理上渲染了英雄主义色彩,很多不法厂商和商贩,为附和孩子的这种心理,制造暴力玩具。
南京市5岁的孩子当当之前也是暴力玩具的受害者。爸爸为了让他从暴力玩具中走出来,听取了育儿专家的意见,为他订购了能够提高孩子动手能力、创造力,还能帮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二兔邮包。
每月收到二兔邮包后,当当总是玩得不亦乐乎,读二兔绘本,玩儿童益智画册,看互动视频,还学会逐渐去给小朋友们分享自己做的手工,明显比以前阳光开朗了许多,与小朋友们的关系处得也越来越好了。
育儿专家建议:目前上市场的益智玩具有很多,有些在安全方面做得并不过关,家长在选择时一定要认清品牌,如乐高积木、二兔邮包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教育调皮捣蛋孩子措施二:学会用故事给孩子安抚情绪
“下次想生气时,就掐自己一下,不跟小朋友发生正面冲突,如果发生冲突的时候就走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好不好?!”这是《一年级》里马皓轩妈妈对马皓轩说的话。
事实上,人大脑后面有一个区域,是控制人冲动的区域,而大脑前面有一个区域,是控制和限制冲动的区域,当遇到一件事情时,大脑的两个区域会进行转换,会有思想斗争。大脑前半部分控制和限制冲动的区域,要到22岁才能发育完成,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控制力也会增强。因此,孩子的控制力弱,生气,暴怒,其实是很正常的,我们作为家长应该理解。
专家指出:当孩子情绪失控时,不要责备他,骂他,而是要把他的情绪与你链接起来,让你与他有同感。问问孩子是高兴啊,伤心啊,孩子如果能拿一个词来表达他的情绪,他就会慢慢地冷静下来,形成自我控制力,同时给孩子讲故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是很不错的办法。
合肥4岁贝贝的妈妈曾经被孩子的坏脾气搞得焦头烂额,之前也曾想过给她讲故事转移注意力,但是没想到孩子正在气头上,听到她的声音反而更加暴躁。前段时间偶然的机会,关注了微信公众号“二兔”,每天晚上八点都可以收听到“二兔故事屋”这个栏目。贝贝妈妈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每当贝贝生气时,就给她放二兔故事屋,故事短小精悍,故事嘉宾绘声绘色地讲解,瞬间就让孩子忘掉了生气这件事,真的是屡试不爽。
乖巧的孩子大家都喜欢,但熊孩子也不应放任不管,或者打骂批评。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要多多跟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如何辨别多动症
一:“多动症”有别于好动、调皮好动、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孩子躯体活动明显比同龄儿童多,且自控力差,不能安静下来,就要警惕您的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
研究发现,“多动症”与孩子顽皮有着四点本质区别:①注意力方面,调皮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能聚精会神,还讨厌别人干扰,而多动症孩子玩什么都心不在焉和无法有始有终;②自控力方面,调皮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和特别要求下能约束自己,可以静坐,而多动症孩子根本坐不住,静不下来;③行为活动方面,调皮孩子的好动行为一般有原因、有目的,而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多具有冲动性,缺乏目的性;④生理方面,调皮孩子思路敏捷、动作协调、没有记忆辨认的缺陷,而多动症孩子则有明显不足。
二:“多动症”不一定都多动有些家长认为“多动症”就是有多动的表现,事实上,在多动症患儿中,有些并没有活动过多的表现。她们平时并不多动,看上去很文静,但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是老师眼中的“聪明笨小孩”,突出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学习困难,做事拖拉,粗心大意,久而久之,易产生自卑、消极心理,出现厌学、逃学、说谎等行为。为此,有些并不多动的孩子也可能患有“多动症”,这一点应当引起家长注意。
“多动症”实际上是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有三大核心症状,即注意力缺陷(通俗而言是易分心、不专心)、多动及冲动。有的孩子以注意力缺陷为主,有的以多动、冲动为主,更多的则是三者并存。”
三:频繁做鬼脸——当心“抽动症”作怪有些孩子喜欢不同场合地频繁眨眼、皱眉、抽动嘴巴、摇头耸肩扮各种怪相,有时还伴有脖子抽动,家长以为是孩子不学好、染上了坏习惯,而大声制止或批评警告,甚至棍棒相加,但丝毫没有改正的迹象。事实上正是这种主观判断上的错误耽误了孩子的治疗,因为很可能孩子患上了“抽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