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病因都有哪些
糖尿病的病因都有哪些
糖尿病的病因一、精神神经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精神神经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年来中外学者所公认的。因为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心理的压力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势必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引起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糖尿病的病因二、活动不足:体力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因此体力活动减少已成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的病因三、饮食结构: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发2型糖尿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所以,饮食要多样化,以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过剩。
糖尿病的病因四、肥胖: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尤其易引发2型糖尿病。特别是腹型肥胖者。其机理主要在于肥胖者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导致胰岛素作用受阻,引发胰岛素抵抗。这就需要胰岛β-细胞分泌和释放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又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如此呈糖代谢紊乱与β-细胞功能不足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β-细胞功能严重缺陷,引发2型糖尿病。
高血脂的人易发生冠心病吗
冠心病的不断发生,让很多人都受到了疾病的困扰,这对患者们的生活中及身体健康是有很大影响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导致冠心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冠心病病因是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注意的冠心病病因是哪些。
冠心病病因与年龄与性别有关: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
高脂血症:除年龄外,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最重要预测因素。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LDLC水平每升高1%,则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3%.甘油三脂(TG)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往往伴有低HDLC和糖耐量异常,后两者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些也是冠心病病因之一。
糖尿病容易导致冠心病病因的发生:冠心病是未成年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死因,冠心病占糖尿病病人所有死亡原因和住院率的近80%。
主要的冠心病病因就是这些了,大家都应该知道主要的冠心病病因是哪几种了吧。我想通过上述知识的介绍后大家对冠心病的了解应该是更加深入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远离冠心病。
妊娠合并糖尿病病因
年龄因素(30%):
高龄妊娠是公认的妊娠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孕妇发生妊娠糖尿病的危险是20~30岁孕妇的8.2倍。年龄因素除影响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外,年龄越大,孕妇诊断妊娠糖尿病的孕周越小,在孕24周前能诊断出妊娠糖尿病的孕妇中,30岁及以上的孕妇占63.7%,而孕24周以后诊断的仅占45.2%。
肥胖(25%):
肥胖是发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对于妊娠糖尿病也不例外。其他环境因素如年龄、经济、文化水平及饮食结构等因素都与肥胖有协同作用。
种族(10%):
与种族的关系,妊娠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种族相关性,与欧洲白人妇女的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相比,印度次大陆亚洲、阿拉伯和黑人分别为前者的11倍、8倍、6倍和6倍。种族因素除由遗传因素造成外,不能排除经济文化、饮食习惯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糖尿病家族史(25%):
糖尿病家族史和不良产科病史是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妊娠糖尿病的危险是无糖尿病家族史者的1.55倍,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升高到2.89倍。与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原因相关的知识就简单的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妊娠糖尿病对母体和胎儿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希望孕妇对自己的身体多加注意,如果患上这种病,一定要及时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延误了病情
糖尿病病因是什么
根据病因可分原发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占绝大多数,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继发性者占少数,如肢端肥大症中垂体性糖尿病、柯兴综合征中类固醇性糖尿病等。
(一)糖尿病各型特点如下:
1.胰岛素依赖型(IDDM,Ⅰ型)其特征为:①起病较急;②典型病例见于小儿及青少年,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③血浆胰岛素及C肽水平低,服糖刺激后分泌仍呈低平曲线;④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为主,一旦骤停即发生酮症酸中毒,威胁生命;⑤遗传为重要诱因,表现于第6对染色体上HLA某些抗原的阳性率增减;⑥胰岛细胞抗体(ICA)常阳性,尤其在初发病2~3年内。有时在发病前数年常已呈阳性反应。近年来研究表明在Ⅰ型患者的鉴定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GAD)阳性反应较ICA更有意义,尤其在病程较久,发展较慢的患者。
2.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Ⅱ型)其特征为:①起病较慢;②典型病例见于成人中老年,偶见于幼儿;③血浆胰岛素水平仅相对性降低,且在糖刺激后呈延迟释放,有时肥胖病人空腹血浆胰岛素基值可偏高,糖刺激后胰岛素亦高于正常人,但比相同体重的非糖尿病肥胖者为低;④遗传因素亦为重要诱因,但HLA属阴性;⑤ICA呈阴性;⑥胰岛素效应往往甚差;⑦单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一般可以控制血糖。根据体重又可分为不胖和肥胖两型。在不胖的NIDDM中,实际上尚包括一些自身免疫病变进行甚慢的Ⅰ型患者,其初期临床表现酷似NIDDM而按MIDDM处理,久后终于逐步充分表现出Ⅰ型的特点,必须应用胰岛素才能免于发生酮症酸中毒,故在确诊时,年龄往往较大,抗GAD阳性结果明显高于NIDDM,76%:12%。可称之谓成从迟发自身免疫型糖尿病(LADA),有人也称1.5型糖尿病。晚近国内外报道的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由于其临床特点呈不典型NIDDM:起病早,无肥胖,病程中常需改用胰岛素治疗和胰岛β细胞功能日益减退,同时尚伴有神经性耳聋,故很可能即属于LADA之一种。目前对线粒体糖尿病的认识正在深入中。
NIDDM中,尚有一类发病在25岁之前,在5年内不用胰岛素便能控制高血糖,一般不发生酮症酸中毒,称为青年人中老年型糖尿病(MODY),多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微血管并发症与一般NIDDM同样常见,但大血管并发症较少。
3.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糖尿病其特征为:①此型大多见于亚、非、南美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故又称热带性胰源糖尿病等,命名多种,后经WHO定名为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糖尿病;②起病年龄大多为青少年(15~30岁);③形体消瘦,营养不良;④不少病例须用胰岛素治疗,有时剂量偏大;⑤但酮症不多见;⑥此型又可分下列二亚型:
⑴胰纤维结石型:①病理上以慢性胰纤维化,胰体缩小,胰管扩大,内有钙化结石,以致外分泌与内分泌均受累;②起病于青少年,男女之比为3∶1;③以慢性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缺乏等慢性胰病为特征;④血糖有时可很高,达400~600mg/dl(22~33mmol/L);⑤约80%须胰岛素治疗;⑥但即使停药,酮症罕见;⑦病人大多于40~50岁死亡,亦可呈各种慢性糖尿病并发症;⑧目前病因不明,有疑为多食木薯而得慢性CN中毒引起。此病又称Z型,因1955年首见于Zuidema。相似病例,我院曾见1例,有病理解剖证实。
⑵蛋白质缺乏型:此型又称J型或M型,因1955年首见于Jamaica。特征为:①起病于15~25岁的青少年;②有长期蛋白质与能量营养不良史,以致极度消瘦,BMI常<19;③血糖中度升高,须胰岛素治疗;④酮症罕见;⑤亚洲此病男女之比为2~3∶1,非洲男女相等,西印度则以女性较多;⑥病因不明,可能由于长期营养不良,β细胞数及功能低下所致,但与IDDM不同,糖刺激后仍有C肽释放。
4.继发性及其他
⑴胰源性:由于胰腺切除、胰腺炎、胰癌、血色病等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
⑵内分泌性:①垂体性糖尿病,由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见于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②类固醇性糖尿病,由于皮质醇类激素分泌过多,见于库欣病或综合征;③胰升血糖不经瘤所致的糖尿病,由于胰岛A(α)细胞瘤分泌胰升血糖素过多;④胰生长抑素瘤所致的糖尿病,由于胰岛D(δ)细胞腺瘤分泌生长抑素过多等。
⑶药源性及化学物性:多种药物、化学物可影响糖代谢。如利尿降压药噻嗪米、糖皮质激素、女性口服避孕药、止痛退热(阿司匹林、消炎痛等)、三环抗抑制剂中阿密替林、去甲丙咪嗪等大都仅能引起糖耐量减退。
⑷胰岛素受体异常:又分:①受体本身缺陷有先天性脂肪营养异常症(congenital lipodystrophy)及黑棘皮病伴女性男性化;②受体抗体所致的胰岛素耐药性糖尿病。
⑸遗传性综合征伴糖尿病:有多种:①代谢紊乱如Ⅰ型肝糖原沉着症、急性阵发性血卟啉病、高脂血症等;②遗传性神经肌肉病如糖尿病性视神经萎缩伴尿崩症与耳聋等;③早老综合征;④继发于肥胖的葡萄糖不耐受性综合征如Prader-Willi综合征。
(二)葡萄糖耐量减退(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简称IGT)此组按诊断标准血糖空腹期<140mg/dl(7.8mmol/L)餐后2小时<200mg/dl(11.1mmol/L)但高于正常者,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曲线亦介乎糖尿病与正常高限之间。此组特征为:血糖偏高,但未达糖尿病标准,系糖尿病的候选者,可分为肥胖型和不胖型。这类对象如不及时干预约2/3可转变为糖尿病,饮食和运动干预可减少发病,故为预防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对象之一。
(三)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简称GDM)此组限于妇女妊娠期发生的IGT与DM,故已知糖尿病者妊娠时不属此组。大多数病人于分娩后随访OGTT可恢复正常,仅30%以下病人于5~10年随访中转变为真正糖尿病(按WHO标准)。此组病人约见于所有孕妇的1%~2%。
【发病机理】
胰岛素绝对不足大多见于Ⅰ型(IDDM),相对不足大多见于Ⅱ型(NIDDM)病者。绝对不足的证据有以下几点:①空腹血浆胰岛素浓度很低,一般<4µU/ml(正常值为5~20µU/ml),甚至测不出;血及24小时尿中C肽均很低,常不能测出;②用葡萄糖或胰升糖素刺激后血浆胰岛素及C肽仍低,呈扁平曲线;③对磺酰脲类治疗无效;④病理切片上示胰岛炎,早期有淋巴细胞等浸润;后期β细胞呈透明变性、纤维化,β细胞数仅及原来10%。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表现于空腹血浆胰岛素及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释放试验中的浓度均低于相应体重的非糖尿病者。但肥胖的Ⅱ型糖尿病者血浆胰岛素浓度基值或刺激后高峰均比正常对照为高,仅比相应体重而非糖尿病者低且高峰延迟出现。葡萄糖刺激后正常人胰岛素高峰见于口服糖后30~60分钟内,Ⅱ型病人的高峰约延迟30~45分钟出现。
不可不知的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我们要详细了解造成糖尿病肾病病因发生的因素会是哪些,这对我们做好疾病预防是有帮助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主要的糖尿病肾病病因会有哪些。
高血糖症是一个糖尿病肾病病因:糖尿病肾病发生与高血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院专家说血糖在日常的生活中如若控制好则可加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良好的血糖如若在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可明显延缓其发展。高血糖及糖基化终产物生成增多后引起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增多,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等。请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要特别的注意。
遗传因素:多数糖尿病患者最终不会发生肾脏病变,专家说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如若血糖控制良好,患者同样也是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专家说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是肾小球系膜细胞上的主要葡萄糖转运体。糖尿病患者个体间系膜细胞GLUT1菜单达及调控上的差异有可能是部分患者易患肾脏损害,这也是引发糖尿病肾病病因之一。
糖尿病足的具体发病病因有哪些
糖尿病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而且会伴随多种的并发症所存在,继而让患者痛苦不堪。糖尿病足就是其中的一种并发症,一旦发现的比较晚,严重的有可能会导致截肢的后果发生。那糖尿病足的具体大病病因有哪些呢?下面不妨来一起看看吧。
导致糖尿病足发生的因素一、患者年龄越大、病史越长、血糖越高、治疗中血糖控制不良,合并有下肢血管和神经病变者,越容易发生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联合作用所致。
导致糖尿病足发生的因素二、与糖尿病患者体质有关,包括所气虚、体质寒凝,以致阳气不达四脉。
导致糖尿病足发生的因素三、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分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肥胖、血糖控制不良、脚外伤、不适的脚部护理、没有掌握糖尿病有关知识及不依从性等。内部因素主要有糖尿病病程长,合并肾、眼睛视神经受损、血管病变、外周神经病变、老年人以及足部变形等。
保持足部清洁:糖尿病足坏死患者会出现肢端痛、温觉障碍,每晚睡前宜用温水泡脚(非患侧),水温不宜高,每次10-15分钟,洗完后要将趾间隙处轻柔擦干。局部处理:对于足部坏死组织应分期分次清除,以保持创口和切口引流通畅。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理想体重计算出每日的总热量,糖尿病足坏死患者因感染消耗大,应适当增强热量10%-20%,同时要根据患者饮食习惯,使食谱多样化。要定时定量进餐,注射胰岛素者更应如此。
糖尿病足的具体发病病因有哪些
导致糖尿病足发生的因素一、患者年龄越大、病史越长、血糖越高、治疗中血糖控制不良,合并有下肢血管和神经病变者,越容易发生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联合作用所致。
导致糖尿病足发生的因素二、与糖尿病患者体质有关,包括所气虚、体质寒凝,以致阳气不达四脉。
导致糖尿病足发生的因素三、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分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肥胖、血糖控制不良、脚外伤、不适的脚部护理、没有掌握糖尿病有关知识及不依从性等。内部因素主要有糖尿病病程长,合并肾、眼睛视神经受损、血管病变、外周神经病变、老年人以及足部变形等。
保持足部清洁:糖尿病足坏死患者会出现肢端痛、温觉障碍,每晚睡前宜用温水泡脚(非患侧),水温不宜高,每次10-15分钟,洗完后要将趾间隙处轻柔擦干。局部处理:对于足部坏死组织应分期分次清除,以保持创口和切口引流通畅。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理想体重计算出每日的总热量,糖尿病足坏死患者因感染消耗大,应适当增强热量10%-20%,同时要根据患者饮食习惯,使食谱多样化。要定时定量进餐,注射胰岛素者更应如此。
2型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呢
2型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呢?与遗传、日常生活状态、肥胖、妊娠等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糖尿病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类型,而且是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类,这类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呢?
1、遗传、肥胖。糖尿病都是可以遗传的,2型糖尿病也不例外。2型糖尿病患者其父母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85%,直系三代连续有2型糖尿病家庭史者为 46%,子女中隐性2型糖尿病者达53%。2型糖尿病发病率与肥胖成正比,据统计,身体肥胖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28.2%,非肥胖者仅为2.6%。
2、感染、妊娠等。感染也是糖尿病的常见病因,尤其是一些小的感染易被人们忽视。对于2型糖尿病,任何感染皆可使胰岛素需要量增加,使隐性糖尿病得以外显,化学性糖尿病转化为临床糖尿病,并使原有症状加重,病情恶化。
所以,感染因素可起到诱发和加重2型糖尿病的作用。应激反应如多种感染、心肌梗塞、外伤等情况下皆可使糖耐量减低,血糖增高,导致2型糖尿病。育龄妇女多次妊娠后有时可诱发2型糖尿病,尤其中年以上妇女多次妊娠后进食多,活动少,身体肥胖,更易诱发2型糖尿病。
因此,2型糖尿病病因主要就是以上介绍的这些。不管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对患者的伤害都是比较大的。糖尿病是很难治疗的一种疾病,所以应该以积极的预防为主。
你知道糖尿病是如何引起的吗
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内科疾病。同时糖尿病对患者身体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威胁着患者的生命。相信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感到很困惑,为什么自己会得糖尿病呢?那么,你知道导致糖尿病的因素是什么吗?如果你心中还存在很多疑问的话吗,请跟我们一起来了解吧,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①肥胖:据调查,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都是明显肥胖者。通常患者在进食两到三小时之后便会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症状。这主要是糖尿病低血糖的反应。
②糖尿病遗传:糖尿病的发病跟遗传还有很大的关系,据调查,直系亲属中有患糖尿患者的人,通常发病率要比常人高很多。
③视力减退: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视物不清的现象,一定要及时去正规的医院接受诊治。很可能会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或者白内障。
④过早发生动脉硬化及高血压,对过早发生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的年轻人或老年人出现原因不明的昏迷、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均应想到其基础病因有糖尿病的可能。
以上介绍了糖尿病病因的一些内容,了解糖尿病病因对治疗和预防糖尿病都非常重要,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请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大家还有需要了解的地方不妨联系我们的在线专家,祝你早日康复。
妊娠期糖尿病病因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现或发病的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异常和糖尿病的总称,妊娠期糖尿病的控制不良可以导致严重的母体和胎儿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和合并症,目前研究表明,年龄,肥胖,种族,不良生育史和糖尿病家族史是影响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1.年龄因素
高龄妊娠是目前公认的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Vereellini等发现,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是20~30岁孕妇的8.2倍,其他学者还有较多的类似发现,年龄因素除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外,年龄越大,孕妇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周越小,Berkovitz等发现,在孕24周前诊断糖尿病的孕妇中,30岁及以上的孕妇占63.7%,而孕24周以后诊断的仅占45.2%(P<0.01)。
2.肥胖
肥胖是发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对于妊娠期糖尿病也不例外,其他环境因素如年龄,经济,文化水平及饮食结构等因素都与肥胖有协同作用。
目前衡量肥胖的指标常用体质指数(BMI),由于目前向心性肥胖越来越受到重视,腰围,髋围和腰髋比(waist-hipratio,WHR)已经成为重要的指标,特别是WHR,Jang等研究结果显示,BMI≥20.9的孕妇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是BMI≤19.1者的2倍,Berkovitz等研究发现,BMI>32.9的孕妇的糖尿病的危险是BMI于27.3~32.9组的2.82倍,是BMI<27.3者的3.82倍,Branchtein等对孕28周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孕妇的一项研究显示,WHR和腰围每增加1个标准差,前者为0.06,后者为8cm,血糖水平分别升高0.11mmol/L和0.13mmol/L,Zhang等以WHR 0.629~0.705为参考对妊娠前孕妇WHR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WHR 0.706~0.742组相对危险度为2.74,WHR 0.743~1.020组为4.02,该研究说明,WHR可能是妊娠期糖尿病极其重要的危险因素。
3.种族
和成人的2型糖尿病与种族的关系类似,妊娠期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种族相关性,与欧洲白人妇女的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率相比,印度次大陆,亚洲,阿拉伯和黑人分别为前者的11倍,8倍,6倍和6倍,种族因素除由遗传因素造成外,不能除外经济文化,饮食习惯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4.糖尿病家族史和不良产科病史
糖尿病家族史是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是无糖尿病家族史者的1.55倍,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升高到2.89倍。
产科因素中与妊娠期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高产次,巨大儿,死产史,重要的先天畸形和妊娠期糖尿病史,具有这些病史的孕妇患糖尿病的危险是正常孕妇的2.0倍,5.8倍,8.5倍,22.5倍和23.2倍。
总之,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很复杂,而且这些因素与非妊娠期的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