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由什么引起
结肠癌由什么引起
一、慢性大肠炎症:据报道,结肠癌的病因与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域呈正相关,一般认为,由于血吸虫而导致肠道的炎性改变,其中一部分会发生癌变。肠道的其他慢性炎症也有癌变的可能,如克隆氏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是常人的30倍。
二、环境因素:经研究证明,在各种环境因素中,以饮食因素最重要,结肠癌的发病率与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有正相关系。另外,结肠癌的病因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三、结肠腺瘤:尸检材料研究发现,结肠腺瘤的发病情况与结肠癌基本一致,也是常见的结肠癌的病因。据统计,单个腺瘤的病人其大肠癌的发生率比无腺瘤者高5 倍,多个腺瘤者比单个腺瘤患者高出1倍。绒毛样腺瘤样息肉易发展成癌,恶变率约为25%,管状腺瘤样息肉恶变率为1-5%。
四、遗传因素:如果某人的一级亲属比如说父母得过结肠癌,他患此病危险性要比常人高8倍,也是常见的结肠癌的病因。大约1/4的新发病人有结肠癌家族史。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家族中患病率可达50%,如不治疗,10岁以后均有患结肠癌的可能。
肠癌的早期症状
一、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
排便习惯的改变可能是大肠癌最早的症状,多数病人表现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或稀便,大便带血及黏液。有时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大便形状变细,是由大肠远段癌引起的肠腔狭窄所致。
二、便血与腹痛
常以血便为突出表现,或有痢疾样脓血便、里急后重,系因结肠下段或直肠癌糜烂坏死造成。小肠肿瘤多因腹痛和黑便或便血来诊,血与粪便相混则呈果酱样大便。肠癌常有糜烂、坏死与继发感染,使相应的肠段蠕动增加、肠曲痉挛,多引起不同性质与程度的腹痛。
三、肠梗阻
肠梗阻一般是晚期小肠癌和结肠癌的表现。肠癌向肠壁四周蔓延浸润致肠腔狭窄引起的梗阻,常为慢性不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先出现腹胀、腹部不适,然后出现阵发性腹痛、肠鸣音亢进、便秘或粪便变细(铅笔状、羊粪状)以至排气排便停止。
四、腹部肿块
肿块位置取决于癌的部位,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癌的肿块分别位于右下、右中、右上腹,横结肠癌的肿块可在脐周扪到。肿块质坚,大小不等,表面呈结节感,一般可以推动,但至后期则固定。合并感染者可有压痛。
五、其他
直肠下段癌如浸润肛管可引起局部疼痛,如累及肛管括约肌则可引起肛门失禁。可出现进行性贫血,系癌糜烂而有小量慢性出血所致。癌坏死或有继发感染,可出现低热。位于十二指肠者可有黄疸,频繁呕吐等;类癌穿孔可有腹膜炎表现。晚期患者有进行性消瘦、恶病质和腹水等。
上厕所大便有血是怎么回事 直肠癌
上厕所时肛门流血可能是由于直肠癌引起的。
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诊断。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关系复杂,手术不易彻底,术后复发率高。
症状:血色鲜红或暗红,呈滴状附于大便表面;晚期常出现脓血便并伴有肛门直肠下坠、消瘦、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如何根据腹泻一症推测疾病?
腹泻一症,若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方面表现,可以有助于进一步推测腹泻的病因。
(1)从年龄来分析:儿童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感染、双糖酯酶缺乏症、先天性氯泻、肠系膜淋巴结核和胰腺纤维囊性变;青壮年腹泻多为功能性腹泻与溃疡性肠结核;中年或老年腹泻常为结肠癌。
(2)从性别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的功能性腹泻多见于女性,而结肠憩室与结肠癌多见于男性。
(3)从籍贯和职业分析:居住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民与渔民,频繁与疫水接触,腹泻时应考虑有血吸虫感染的可能。
(4)从起病与病程分析:起病急、病程短而腹泻次数频繁者,应考虑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如轮状病毒感染、沙门氏菌感染、细菌性痢疾、副溶血弧菌感染、葡萄球菌肠毒素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肠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药物作用和化学中毒等。若病史超过2年者,则结肠癌引起的可能性就较小;若病史达数年至数十年之久,常见于功能性腹泻、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克隆病;若腹泻呈间歇性发作,常见于功能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及结肠憩室炎等。
(5)从胃肠道症状分析:从病人所呈现的胃肠症状,尤其是腹泻情况,可以推测病变部位在小肠或结肠。如病人便意频繁,有里急后重感,每次排便量少,有时甚至只排出一些气体或少量粘液而无粪质,粪便色较深,稀烂,粘冻样,含或不含肉眼可见的血液,臭气不重,伴下腹或左下腹持续性疼痛,腹痛于便后可稍缓解,这种腹泻病变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
若腹泻时无里急后重症状,粪便色淡、量多、水样、多泡沫或油腻状、恶臭,无肉眼可见的血和脓,但含有不消化食物残渣,伴脐周围或局限于右下腹部间歇性绞痛,肠鸣音亢进,这种腹泻病变位于小肠。
若24小时排便次数在10次以上,甚至达数十次的急性腹泻,常见于急性感染引起的分泌性腹泻,如霍乱和渗出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而每天排便几次的慢性腹泻可见于许多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病、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与结肠癌以及肠道激惹综合征等。
若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可见于溃疡性肠结核、结肠癌、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憩室炎、便秘而有服泻药的习惯者和肠道激惹综合征,后者在便秘时,大便如“牛粪”样,带粘液而无脓血。
若腹泻与进餐有关,禁食后可止泻,这种腹泻常见于肠内容物渗透压升高、粘膜通透性异常和肠蠕动加速。
若在清晨或餐后发生腹泻,常见于肠道激惹综合征;若夜间腹泻,使患者从睡梦中惊醒,常提示由器质性疾病引起。
(6)从全身症状分析:若腹泻伴有发热者,应首先考虑引起肠道感染的各种原因,也应除外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及晚期肠道癌肿。若患者显著消瘦或营养不良,常见于小肠性腹泻,如胰原性腹泻、胃肠道有短路形成或其他吸收缺陷病变等,而少见于结肠性腹泻,但结肠癌可出现恶病质,应属例外。若腹泻伴有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且症状常随情绪转移而可用暗示暂时缓解,这种腹泻常见于肠道激惹综合征。
(7)从腹部体征分析:慢性腹泻病人,如腹部可触及包块,常提示肿瘤或炎症性疾病。若包块位于左下腹,应怀疑左半结肠癌、乙状结肠憩室炎或癌肿造成肠腔狭窄引起的粪块壅积。若包块位于右下腹,应怀疑右半结肠癌、阿米巴或血吸虫病性肉芽肿、肠结核、克隆病与肠放线菌病。结肠炎与结肠周围炎形成的包块较癌肿软,且压痛明显。结肠痉挛时可触及肠段时现时消,并不经常存在,可与器质性病变造成的包块相鉴别。若腹部压痛明显,可见于克隆病、结肠憩室炎及盆腔或阑尾脓肿。若腹部膨隆并伴有肠鸣音亢进,常提示存在肠梗阻。
(8)直肠指诊分析:直肠指诊简便易行,可以发现肛周有无病变以及直肠有无狭窄、癌肿或粪石,故直肠指诊对于直肠癌引起腹泻的病人,具有直接诊断的重要价值。当手指触及坚硬而不能移动的结节状肿块,指套染有血迹,常提示为直肠癌。
结肠癌怎么引起的
结肠癌发病的主要与高脂肪和低纤维素饮食有关。结肠的慢性炎症使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有结肠息肉者,结肠癌发生率是无结肠息肉者的5倍。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瘤,癌变的发生率更高。遗传因素可能也参与结肠癌的发病。
二、发病原因
一些结肠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社会发展状况、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与结肠癌密切相关,并有现象提示影响不同部位、不同年龄组结肠癌发病的环境、遗传因素可能存在差异。环境(尤其是饮食)、遗传、体力活动、职业等,是影响结肠癌发病的可能病因因素。
1.饮食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有70%~90%的肿瘤发病与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而其中40%~60%的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与饮食、营养相关联,故在肿瘤发病中饮食因素被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1)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素的作用机制:
可归纳如下:①影响肠道脂质代谢,高脂饮食使7a-脱羟基化酶活性增高,导致次级胆酸形成增多,而纤维素的作用正相反,并通过抑制重吸收、稀释及吸附、螯合作用,降低肠道的脱氧胆汁酸浓度增加粪便中固相物质,促进排出;一些饮食因素(如钙离子)可降低肠道离子化脂肪酸和游离胆汁酸的水平,这两种物质均对肠道上皮有损伤作用;抑制肠道胆固醇的降解。牛奶、乳糖、半乳糖具有抑制胆烷氧化还原作用。②纤维素还具有改变肠道菌群,影响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并影响黏膜上皮细胞的生长速度,调解肠道酸碱度,以及通过黏蛋白加强黏膜屏障作用,减少肠内有毒物质对肠上皮的侵害;③高脂肪及部分碳水化合物能增加肠道细胞酶的活性(如葡萄糖醛酸酶、鸟氨酸脱羟酶、硝基还原酶、偶氮氧化酶、脂氧酶、环氧酶),促进致癌物、辅癌物的产生。④生物大分子活性的影响。当胞浆酸化时,DNA合成受抑,细胞周期延长。
(2)维生素:
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均与降低结肠癌发病相对危险度有关,并呈剂量反应关系。维生素D和钙具有保护作用。
(3)葱蒜类:
葱蒜类食品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在实验中多次证实了该类食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大蒜油能明显减少用二甲基胆蒽引起的结肠黏膜细胞损伤,并能使小鼠结肠癌诱发率降低75%。病例对照研究结果,高摄入蒜类食品者结肠癌的发病危险是低摄入组的74%。
(4)食盐和腌制食品:
食盐量与胃癌、结肠癌、直肠癌之间的关系,研究高盐摄入量组,3种癌症的相对危险度均增高,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每周摄取3次以上腌制食品发生结肠癌的超额危险度是不足1次者的2.2倍(P<0.01),左半结肠癌为2.1倍,右半结肠癌为1.8倍。该危险因素的解释可能与食品腌制过程所产生的致癌物有关,而高盐摄入可能是一种伴随状态。
(5)茶:
茶多酚是1种强抗氧化剂,能抑制致癌剂的诱癌作用。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每周饮茶(绿茶或红茶)3次以上者的直肠癌发病危险为不足1次者的75%,而与结肠癌组相关不密切。近10余年来,研究提示饮茶与结肠癌发病危险呈显著负相关性,但也有与此相反结果报道。由于饮茶对防止结肠癌的保护性作用的人群研究结果较少,目前还难以评价饮茶在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咖啡与结肠癌之间的关系尚难以确定。
(6)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①硒:多种癌症的病死率(包括结肠癌)与当地膳食硒摄入量及土壤硒含量呈负相关。推测硒和钾与结肠癌低发病危险性相关。但有认为这些因素可能仅仅是一些伴随因素,而并不直接影响人群结肠癌的发生风险。②钙:动物实验表明,钙能改善脱氧胆酸对肠道上皮的毒性作用。有学者认为肠道中胆汁酸与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增加可以促进结肠癌的发生,而钙可以与之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皂化物,使得它们对肠道上皮刺激与毒性作用减轻。一些流行病学研究也提示,钙摄入可防止结肠癌的发生起保护作用。
便血的病因
一、痔疮引起的便血:一般发生在排便过程中或便后,呈滴血或喷射状,血色鲜红,血与粪便不混合。
二、直肠、结肠息肉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
三、肛裂引起的便血:肛裂导致的便血,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擦后有血迹,且便后有肛门剧烈痛疼。
四、早期直肠癌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呈滴状附于大便表面;晚期常出现脓血便并伴有肛门直肠下坠、消瘦、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排便大量出血的原因
1、痔疮:痔疮是最常见的便血原因,出血多发生在排便过程中,血色鲜红、附着在粪便表面;也可在便后,呈点滴而下或喷射而出,出血量小可仅在手纸上见到鲜血。在用力排便时,可有小肿块从肛门脱出。
2、肛裂:肛裂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常常发生在便秘后,出血量较少,表现为便后肛门滴血或手纸染血,伴有排便时肛门剧烈疼痛,便后疼痛稍有缓解,后又开始剧烈疼痛。
3、结直肠癌:85%的早期直肠癌仅表现为便血,90%以上的直肠癌病例在初期被误诊为痔疮,其中1%~3%最终被诊断为直肠癌。直肠癌引起的便血与痔疮出血最为相近,但多数在血中或便中混有粘液和暗色血块,并伴有肛门下坠、大便变形、变细、次数增多或排便不尽;结肠癌往往有大便习惯改变,包括便秘、腹泻或二者交替,后有腹痛、腹部不适或腹部肿块,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等。
4、直肠息肉:直肠息肉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
5、结肠炎、直肠炎:引起的便血多半混有粘液和呈脓血便,并伴有腹痛、发热、排便次数增多和排便不尽。
结肠癌可引起肠梗阻
结肠癌是指结肠黏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一般预后较好,经根治术治疗后五年存活率可达50%以上。但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疗,结肠癌会引起肠梗阻,甚至肠穿孔。
这是由于结肠癌患者肠腔内被肿块填塞、肠管本身绞窄或肠腔外粘连、压迫所致,大多可表现为进展缓慢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的早期患者出现慢性腹痛伴腹胀、便秘,仍能进食,但食后症状加重。
多数肠梗阻的结肠癌患者经过泻药、洗肠、中药等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但长时间地反复发作会导致梗阻趋于完全性,也有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肠梗阻。需要注意的是,在老年急性结肠梗阻患者中约有半数以上的患者是由结肠癌所引起。
当结肠发生完全性梗阻时,会由于回盲瓣阻挡结肠内容物逆流至回肠而形成闭袢性肠梗阻,从而使盲肠至梗阻部位的结肠极度膨胀,肠腔内压不断增高,迅速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甚至肠坏死穿孔、继发性腹膜炎等。
此外,如果癌肿位于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那么肠蠕动剧烈时可导致肠套叠。
肠癌引起的原因
1、环境因素:经研究证明,在各种环境因素中,以饮食因素最重要,肠癌的发病率与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有正相关系。另外,也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2、遗传因素:国内外均有“肠癌家庭性”的报道,肠癌患者血亲中死于本病者比一般人明显增高。有些大肠腺瘤,如多发性家庭性腺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家族中患病率可达50%,如不治疗,10岁以后均有患肠癌的可能。最近有学者对肿瘤抑制基因与肠癌发生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肠癌的易感性与发病机制均与遗传因素有关。
3、大肠腺瘤:根据各地的尸检材料研究发现,大肠腺瘤的发病情况与肠癌颇为一致。有人统计,具有1个腺瘤的病人其肠癌的发生率比无腺瘤者高5倍,多个腺瘤者比单个腺瘤患者高出1倍。
4、慢性大肠炎症:据报道,肠癌流行与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域呈正相关系,一般认为,由于血吸虫而导致肠道的炎性改变,其中一部分会发生癌变。肠道的其他慢性炎症也有癌变的可能,如溃疡性结肠炎,约有3%~5%癌变。
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腹痛
结肠癌引起腹痛,这是必然的。常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或仅为腹部不适或腹胀感。
容易与大肠癌混淆的五种疾病
结肠结核、痢疾
专家表示,左半结肠或直肠癌常有黏液血便或脓血便,大便频或腹泻,常误诊为结肠炎,通过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细致的体检可以鉴别诊断。
消化道溃疡、胆囊炎
专家指出,右半结肠癌特别是肝曲结肠、横结肠癌引起上腹不适或疼痛、发热、粪隐血试验阳性、右上腹块等,有时会被误诊为溃疡病、胆囊炎,但结合病史以及X线检查,可以将两者区分。
阑尾炎
盲肠癌常有右下腹疼痛及右下腹肿块,且常发热,易误诊为阑尾炎或阑尾脓肿,临床误诊率达25%。专家表示,只要结合病史和X线检查就可以明确诊断。如不能鉴别,应以手术探查。
肛瘘
专家介绍,肛瘘一般先有肛旁脓肿,以局部疼痛开始,脓肿破溃后成瘘,症状缓解,无直肠癌或肛管癌的排便习惯和粪便性质改变。
内痔
一般内痔的症状是无痛性出血,可能是肛门滴血或线状流血。直肠癌患者也会有便血,但就诊时常有肛门直肠刺激症状。两者鉴别极为容易,肛门直肠指检或直肠镜检查便可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