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胆小怕事的孩子
如何对待胆小怕事的孩子
1、大人的担忧会增加孩子心中的危险感,所以应该尽量淡化。当孩子向家长述说自己的恐惧心理以及恐惧对象的时候,家长不必太多紧张,也不要有太大的反应,比如说当孩子第一次见到小动物的时候,可能就会感到害怕,家长在这个时候就要告诉他“不要害怕。”
2、当遇到一些恐怖情形的时候,家长首先自己要冷静下来,而后再从容地帮助孩子。比如说母亲会特别怕虫子,她一见到虫子就会大喊大叫无法冷静,那么这样子的话孩子多半也会害怕的。孩子的恐惧,很多时候都是从别人那里感受到的,只有家长自己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才能给孩子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心中的恐惧。
3、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逐渐减轻孩子的恐惧心理。这个方法具体做法是,比如说孩子对小动物比较恐惧,就可以先给孩子看一些小动物的照片,然后再远远地观看小动物,看别人是如何接触的,先是熟悉小动物的外形,令其对小动物逐渐产生兴趣,进而再让孩子由远到近慢慢适应,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每天试着做一次,每一次都给孩子一点奖励,逐渐提高他的耐受力。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最后就可以让孩子用手去摸小动物了。
4、采用游戏的方法,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怕水怕黑怕独处的恐惧。具体做法是先带孩子到水边玩,观察别人是怎样划船游泳的,然后再带孩子去钓鱼抓小虾米,在河水里洗脚,最后才是到游泳馆学游泳。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去接触他所恐惧的对象,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强迫他去做他所感到恐惧的事情。
孩子胆小怕事自卑怎么办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
是父母一言一行长期影响之下的果子.
首先,不应该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因为问题肯定在于父母.
1,要反省自己,平时对孩子是不是太严厉,犯一点儿错误就打骂.打骂孩子只能说明父母的极度无能,用话说不听,就动手打,连个动物都不如.打骂下成长的孩子,会出现极度自卑,或跟父母一样暴力,所以,养育孩子就不能骂,更不能打.
2,反省自己,是不是对孩子约束太多.比如,孩子高兴跑了起来,父母就劝说孩子,别跑,容易摔倒...之类的.出于保护孩子但却抹杀了孩子的用最直接的方式感触世界/生活.
3,反省自己,是不是给孩子的鼓励太少.与孩子情感交流的少.适当跟孩子肢体接触,表达爱.适当的鼓励,会有超乎想象的能量,和心想事成一个道理.你说孩子行,孩子就是可以,你说孩子笨,他就会越来越笨.并不是说孩子真的是笨,而是被父母说的,兼顾在孩子潜意识里,孩子想着,我就是笨,我妈都说我笨,我就是笨.你的一句撒气似的责骂,导致了孩子严重的自我否定,想象多可怕.不是,有那样一个故事.有一颗小树苗,天天被周围的人说:你就是长不成一颗大树,就是不行...后来,这棵小树苗枯萎,死了...所以,可见鼓励,对于孩子来说,有多重要.
鼓励也得有个度,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王,骄傲也不行...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
孩子胆子小改变有妙招
当前一些家长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经常给小孩讲些古里古怪的“鬼”、“妖怪”等故事,甚至有些家长还以此来吓唬孩子,这极容易使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胆量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只有拥有胆量和勇气的人,才能披荆斩棘,走向成功。但也希望家长在培养孩子胆量的时候,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不要过分严苛。
心理学专家认为,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1.先天因素。 父母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孩子遗传了他们的特点。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尽量多给予孩子关心和爱,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爸爸妈妈要做孩子的榜样,不要一遇事就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胆小怕事的情绪。
2.环境因素。 现在大多数人都住在商品房,一家一户的封闭环境使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生活空间,造成孩子孤独、胆怯的性格。
3.教育不当。 当孩子哭闹时,家长经常用“鬼”、“妖怪”等来吓唬孩子;也有些家长当孩子想出去玩时,便用“外面有骗子,会把你骗走”等话语来打消孩子的念头,使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还有的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旦孩子做错了事,轻则训斥重则打骂,使孩子因怕失败而退缩。
有些孩子胆小怕事,缺少勇敢精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对子女过于关注,甚至溺爱,事无巨细都越俎代庖而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机会。
当孩子满怀信心地在家长面前表现自己时,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嘲笑、挖苦,使得孩子灰心丧气;或者当孩子打过一次针后,切肤之痛使他下一次再到医院就会害怕……
哭过多久后睡觉才不肿 哭完睡觉会变傻子吗
不会。
网传孩子经常哭完就睡,容易变傻,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无科学依据,准确的说,经常哭着睡觉,容易破坏安全感,因为在睡前受到刺激的话,大脑会提高皮质醇的水平,从而感受到压力,情绪会变得不稳定、易激怒,如长期这样哭着睡觉,人在睡前、睡后,始终被不安的情绪包裹,消极的情绪始终挥之不去,最后容易导致安全感被破坏,变得易喜、易怒,消极、畏畏缩缩、胆小怕事。
溺爱孩子危害大
1、自私自利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6个长辈喂养一个孩子,于是,宝宝一出生就犹如众星捧月般的让全家人爱到心坎里。看到宝宝哭闹、不小心跌伤,父母都心痛不已。
但是,许多家长对于宝宝想要的东西从不舍得说不,如果宝宝长期得到特殊待遇,处处优先,只要提出要求就会得到满足,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宝宝,容易忽视别人的需求,以自我为中心。
2、胆小怕事
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受伤,因此不让孩子到公园玩,不让孩子和同年人玩游戏。而当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家长就立刻伸出援手,不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长期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在爸妈“不许摸这,不许碰那”的管教中,孩子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容易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稍有不适就惊慌失措。
3、称王称霸
父母的过度溺爱,无条件满足孩子,容易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进而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
而大部分家长,只要一看到宝宝哭闹,就会无条件满足宝宝,甚至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导致宝宝没有好恶之分,像个小霸王一样,认为别人的东西也是属于自己的。这种孩子,在幼儿园也容易和别的小孩发生矛盾。
4、偏食挑食
在许多中国家庭,我们都会看到妈妈拿着一碗饭在孩子后面追着跑,好像求孩子吃饭似的。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吃不饱,就算零食也照样给孩子吃,对宝宝“唯命是从”,宝宝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久而久之,宝宝养成这种习惯后,就开始挑食偏食了,这对宝宝的成长发育非常不利。
自家的孩子总是胆小怕事怎么办
一、给他安全感而不是“泛滥的”爱
父母对孩子爱得泛滥,容易表现出焦虑不安情绪。孩子对父母的情绪很敏感,父母的焦虑会让孩子更胆小。所以父母的态度情感要稳定,不要忽冷忽热。尤其不能以“再怎样,我就不要你了”、“把你给谁谁”之类的语言威吓孩子。
二、给他更多机会表现自己
平时多观察孩子,看他究竟对哪些事物感兴趣。根据孩子的兴趣培养他的特长,给他更多机会表现自己,以增强他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怯生的心里也就会逐渐减弱。
三、有意识地带他多接触别人
孩子胆小,家长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多接触抚育人以外的其他人。可以先让孩子接触“熟悉的人比较多,而陌生人比较少”的环境,然后逐渐扩大他的接触范围。逐步地提升孩子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帮助孩子适应各种社会环境。
四、方法要得当
在带孩子有意识多接触时,要注意的是绝不能强迫孩子和谁接触,这样只会进一步加深孩子的排外心理。如果孩子不愿意跟陌生人亲近,不要强迫他,更不要让他单独与陌生人在一起。
五、投其所好
孩子一般都比较喜欢年轻女性和小宝宝,所以父母可以围绕孩子的喜好来扩展孩子的社交圈子,让孩子接触陌生人可先从这些人群入手。
5类人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
1、 偏执性格:性格固执倔强,敏感较为多疑,喜欢嫉妒或责备别人;易动易怒,有时会因为一件小事而与他人发生争吵,这种性格多见于男性青年。
2、 循环性格:有时情绪非常高涨,对人特别热情;有时一点兴趣也没有,只有冷漠对待别人,这样就会让自己处于孤独寂寞的边缘。
3、癔病性格:感情易波动,说话没深没浅,不经大脑思考,喜欢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动作。
4、神经衰弱性格:具有孤僻、胆小、多疑,遇事犹豫、好思考等性格特点,这类性格的人很容易患上强迫症。
5、分裂性格:性格较为内向、平时沉默寡言,胆小怕事,不爱与他人交往,生活工作上较为懒散,很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
批评孩子有学问一天最多两次
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
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批评孩子有学问一天最多两次
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
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批评孩子有学问一天最多两次
营养不良有什么表现 情绪信号
当孩子情绪发生异常时,应警惕体内某些营养素缺乏。例如,儿童变得郁郁寡欢,反应迟钝、麻木,说明体内缺乏蛋白质与铁;若儿童忧心忡忡、惊恐不安、失眠健忘,表示体内B族维生素不足;如果情绪多变、爱发脾气,与甜食过多有关;若儿童固执任性、胆小怕事,则是由于摄入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及钙质不足所致。
情绪焦虑的原因
焦虑症的原因
不良性格因素
因为有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等等心理问题而出现的焦虑症。
遗传因素
有一些家族焦虑病史的人群也会在遗传上出现下一代焦虑症的问题。
认知偏见
在对待某件事情所进行的认知、思考的情况下,出现的心理偏差问题。
应激因素
在面的一些应激事件的时候,很容易触及到人们脆弱的一面,造成大脑神经紊乱的情况。
胆小怕事是恐惧症吗
恐惧症是人对某种物体或环境的一种无理性的、不适当的恐惧感。其实,胆子小和恐惧症有一个度的区别。胆小表现为容易对事物紧张、害怕,这是性格特征之一,但如果患了恐惧症,则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类。与胆小相比,恐惧症会伴随回避行为,并对日常工作生活带来影响,比如说,运动员上场前或学生考试前都会伴有紧张、焦虑情绪,这很正常,但如果选择逃避,不去考试,不去比赛,这就是恐惧症。
恐惧症的临床表现有:
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发作时伴有头晕、昏倒、心慌、颤抖、出汗等神经紊乱的症状;对恐惧对象有回避行为;在接触恐惧客体或遭遇之前,即为之担忧,出现期待性焦虑;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不合理、不必要的,但无法控制。恐惧症可分为场所恐惧症、单纯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
那么,现代人的恐惧感是如何形成的?其一是后天的环境因素。在童年的成长经历中,强烈的精神刺激会诱发恐惧症,如夫妻分离,亲人死亡,意外事件,恐吓事件等等。其二是生物学上的因素,即遗传性的性格脆弱,从小胆小、羞怯、内向、敏感的人,这类人最易产生恐惧感。
“然而,由于某些恐惧症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影响不大,多数人不了解这是一种精神疾病,只有23%的患者积极接受治疗。”有关专家表示。实际上,85%-95%的患者都可通过治疗得到明显改善。首选的是行为治疗,包括认识治疗法、系统脱敏法、暴露疗法、强迫疗法、情景治疗法等。而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时候,可以是用小剂量的抑郁焦虑药,常用的药物有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硝基安定、氯硝安定等。
小孩营养不良的症状 情绪不稳
1、儿童营养不良表现出郁郁寡欢、表情麻木、反应迟钝,说明缺乏蛋白质和铁质,要及时给予补充。
2、儿童出现惊恐不安、忧心忡忡、失眠健忘,说明体内B族维生素不足,要及时补充豆类、动物肝脏、核桃仁等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3、儿童爱发脾气,情绪多变,说明甜食饮食过多,要减少甜食的摄入。
4、儿童胆小怕事、固执,多因缺乏维生素A、B、C及钙质摄取不足,要多给孩子食用一些鱼、虾、动物肝脏、奶等食物。
胆小怕事怎么面对克服
1、提前预防
在宝宝还不懂得认生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带宝宝多接触其他人。比如,让家里其他人员帮着给宝宝喂奶、喝水、换尿布、逗着说话、抱着玩、做简单的游戏,让宝宝不太熟悉的人逗宝宝玩等,通过与其他人的接触,帮助宝宝适应他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社会环境。
2、逐步扩大交往范围
对于认生的宝宝,妈妈可以从宝宝比较熟悉的人开始,让宝宝习惯跟妈妈或者抚育人以外的人交往,然后让宝宝逐渐接触“熟悉的人比较多,而陌生人比较少”的环境,在熟悉了有少数陌生人在场的环境之后,再扩大他的接触范围,让宝宝一点点适应与陌生人交往以及提升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3、别强迫宝宝和陌生人交往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宝宝怕生问题时绝不能一厢情愿勉强宝宝和谁亲近,这样只会进一步加深宝宝的排外心理。当陌生人到来时,如果宝宝怕生,可以允许他熟悉情况后再逐渐和陌生人接近。如果宝宝不愿意跟陌生人亲近,不要强迫他,更不要让他单独与陌生人在一起。此外,在遇见宝宝不认识的人时,父母要很正式地向陌生人介绍宝宝,并且不管宝宝多认生,都以轻松愉快的态度面对陌生人,这样可以帮助宝宝很快消除顾虑。与陌生人磨合的机会多了,宝宝害怕的心理自然就可以得到缓解并最终得到克服。
4、尝试投宝宝所好
一般宝宝比较喜欢年轻女性和小宝宝,因此,让宝宝接触陌生人可从这些人群入手。当带宝宝到户外玩耍、去亲友家或有友人来自己的家中做客时,父母可抱着宝宝先与那些漂亮阿姨或者小朋友打招呼,讲几句话,让宝宝逐渐意识到除了家里人外,周围还有许多别的人,他们也都是和蔼可亲的,用不着害怕。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这些特点,尽量围绕宝宝的喜好来扩展宝宝的社交圈子。
父母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胆小
父母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胆小过分保护是在父母怕孩子吃苦受累的思想支配下产生的。父母过于小心,不让孩子干这做那,让孩子逐渐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改变孩子的怯懦心理,首先就要改掉大人的过分保护。
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外出活动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把孩子从家庭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经常带孩子到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让他们接触、认识、熟悉更广阔的世界。带孩子去走亲访友,或去外地旅行,开阔他们的视野,并让孩子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游戏,和大家一起参加文娱表演活动。
有目的地交给孩子一些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限时间完成。在完成中遇到困难,可以给他鼓励、指导和帮助。当孩子完成任务时,应进行表扬,帮助他树立信心。
给他们讲一些歌颂、赞美勇敢的故事和童话,对孩子进行勇敢者光荣和只有勇敢才会成功的教育。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胆小鬼是什么大事也做不成的,让孩子鄙视胆小怕事的行为。
针对孩子存在的具体弱点,还应有的放矢地进行锻炼和诱导。
孩子胆小怕事怎么办
首先,家长们要知道上述中所说的,这是成长中的一种现象,不必担心,随着时间,这种现象也会慢慢出现变化,不必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过早或者小题大做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本来可能不会出现胆小,慢慢的被认为胆小也就胆小了。
其次,社交活动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的孩子喜欢在人群中独处,同龄的孩子早就不怕生了,那必要的时候,就要做他的伙伴,带着他多参加同龄孩子所少参加的社交活动,任何可能的社交活动,让他多些见识,所为见多识广,害羞的心理也就会逐渐消退。
再次,不要喝令他,或者要求他怎么做,当然如果他愿意这样做,也可以,如果在他对此已经产生逆反心理了,就需要父母的理解,循序善诱,告诉他的某些做法是不对的,但不要急于一时,不要给他造成紧张,太多的厌恶和太多的呵护都会让他以为自己在大人眼中就是这样的不成器,心理负担会越来越重。
最后,找到内因,也许孩子只是内向,是先天造成,是家庭环境无法改变造成,但孩子却十分懂事听话,就不要有过多的担心,因为内向和外向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乐观和悲观才会造成人心理上的改变,多尝试和他交流,即使内向,但内心快乐,他的心里也是健康的,不要因此而瞧不起他,因为孩子的自尊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前提。
另外,如果您发现孩子的害怕心理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还是尽量早一点寻求医生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