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淋病如何治疗 黄连解毒汤

淋病如何治疗 黄连解毒汤

方药: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大黄、栀子、败酱草、萆薢。

服用方法:上药加水煎2词,各取300ml,分早晚2次各服300ml,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

功效:栀子清热泻火;黄柏清热燥湿;黄芩、黄连用于泻火解毒;败酱草清火毒。此方药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对于治疗淋病有很好的效果。

治疗精神病的民间偏方

1、大黄汤

具体的材料及做法:取生大黄五十克,首先用冷水浸泡川、时,煎煮两次,两次汤液混合,分早晚服用,半个月为一疗程,一般一到两个疗程就可好转或痊愈。

2、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的主要材料和治疗方法:取150g生石膏,20g黄柏,60g生大黄,20g黄芩,60g青礞石,15g黄连,30g青皮,30g芒硝(兑服),60g夜交藤16g山栀仁,20g龙胆草克,准备一天的用量,水煎二次,分早、晚服用,半个月为1个疗程。

3、三香汤

三香汤的具体组成:瓜蒌皮、枳壳、桔梗、栀子、香豉、郁金、降香。加减:属癫证者加石菖蒲、远志、枣仁、淮小麦、胆南星、红枣;属狂证者加黄芩、大黄、龙胆草、芦荟、胆星、生铁落、生石膏、水牛角、石菖蒲。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疗效:用本方治疗,癫狂病人(精分症)100例,近期痊愈62例,好转2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1%。

4、地龙

取适量的新奇地龙,放净水中游动两个小时,以便于排出腹中土壤。将洗净后每五百克地龙加白糖一百克克,放置二十四小时,使其自动熔化,然后再加冷开水,连同地龙一同过滤,共得滤液一千毫升,放阴凉处备用。如果是冬天可加防腐剂,并放置在冰箱内。每次饮服1一百毫升,逐日两次,一个月为一疗程。此中医治疗精神病秘方比较适用于面红目赤不安、大喊大叫、幻觉妄图的精神病患者。

不少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将中药调理作为一种辅助的调理治疗,因为中医治疗精神病主要讲究由内调理开始,治疗过程中可能所需疗程比较长。

治疗疥疮的方法都有哪些

(一)辨证论治:

一般不需内服,若继发感染者,宜疏风清热利湿,用消风散(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石膏、甘草、木通)合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栀子、黄柏)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1.肌肤风热证:皮肤水疱少,丘疮疹多,壁厚液少,抓破干痂,瘙痒不已,久则皮肤干糙肥厚,舌红,苔薄,脉浮或滑。疏风清热润燥。消风散加减。

2.湿热毒蕴证:皮肤水疱多,丘疱疹泛发,壁薄液多,破流脂水,浸淫湿烂,或脓疱叠起,或起红丝、臖核肿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解毒。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3.虫毒结聚证:阴茎、阴囊发生孤立的褐红色硬节,时时作痒,久难消散,舌淡红,苔白,脉滑。杀虫解毒。芦苔丸加减。

(二)疥疮的外治及其他治疗:

1.大枫子肉500g熬油,研为糊,涂患处。10%百部配(百部、白酒)及雄黄膏(雄黄、氧化锌、凡士林),外搽。

2.《外台秘要》曾记载晋代葛洪治疥疮方:"石硫黄无多少,研粉,以麻油或涂摩之",此法至今仍在应用。目前临床常用5%~20%的硫黄软膏,小孩用5%~20%,成人用10%~20%,若患者病史长,可用20%,但浓度不宜过高,否则易产生皮炎。亦可外搽一扫光或雄黄膏。涂药方法:先以花椒,地肤子煎汤外洗。一般先擦好发部位,再涂全身。每天早晚各涂1次,连续3次。第4天洗澡,换洗衣被,此为1个疗程。一般治1~2个疗程即愈。

黄连解毒汤治疗脑梗塞

这一个月以来,51岁的张欢总感觉自己的右胳膊及右手活动有些障碍,有时候还竟然会失语,她心里想着找个机会得去医院看看。结果还没等她去医院,就一连失语了三天,张欢急坏了。张欢的老伴儿早亡,唯一的女儿在外地上班,她赶紧找邻居将自己送进了医院,并指手画脚地托邻居给女儿打了电话。

入院检查显示:体温37.3℃,心率8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8/11kPa。身体的一般情况良好,右上肢肌力Ⅲ级,右拇指不能活动,病理反射未引出。

舌脉情况: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CT提示:左侧额叶及基底节、放射冠区多发脑梗死。

西医诊断为多发灶脑梗死;中医诊断则为痰热阻络型中风。医生以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使用黄连解毒汤进行加减,

药物组成: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石菖蒲,郁金,胆南星,地龙。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以上方为基础进行加减,住院治疗两个星期后,张欢的失语症状消失,右上肢肌力恢复正常,右拇指活动好,只是握力稍微有点差,但临床宣布治愈。

栀子的药材应用

1.热病心烦。该品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可与淡豆豉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等,可用治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如黄连解毒汤《外栀子台秘要》。

2.湿热黄疸。该品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之功效,可用治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小便短赤者,常配茵陈、大黄等药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或配黄柏用,如栀子柏皮汤《金匮要略》。

3.血淋涩痛。该品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药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4.血热吐衄。该品功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药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该品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5.目赤肿痛。该品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用,如栀子汤《圣济总录》。

6.火毒疮疡。该品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肿,如缩毒散《普济方》。

7.焦栀子功专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用法用量:煎服,5—10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使用注意:该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日本如何应用汉方和针刺治疗白塞氏病

现在日本治疗白塞氏病应用较广的是温清饮(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合方)浸膏剂。中医讲究的是辩证治疗对眼部症状用洗肝明目汤(当归,川芎、芍药、地黄,黄芩、栀子,连翘。防风、决明子。黄连,荆芥、薄荷.羌活。蔓荆子、菊花、桔梗、白蒺藜、甘草,石膏),对口腔溃疡用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千姜、人参、甘草,大枣,黄连),对皮肤损害用防风散(当归,地黄。石膏、防风,苍术、牛蒡,木通.蝉退,苦参、荆芥,知母:胡麻仁),对生殖器溃疡用(薛氏)龙胆泻肝汤(车前子。黄芩、泽泻、木通、地黄、当归、栀子,甘草。龙胆),对下肢炎症用当归拈痛汤(当归,羌活、葛根、防风,苍术,人参,白术,猪苓,泽泻。知母,黄芩,茵陈,甘草、苦参,升麻),对全身发热用清瘟败毒饮(石膏、地黄,犀角、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芍药,玄参、连翘、甘草,牡丹皮、竹叶)。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是阴虚阳亢,而出现对炎症的过敏状态。就脏腑辨证分析:以肝热炽盛型居多,少数为典型的脾虚型,但很多为混合型,因此肝热脾湿为本病病理两大因素。在治疗上为恢复其阴阳平衡,往往补泻两法结合。如以肝为主.则四物汤为补,黄连解毒汤为泻,两方结合,即为温清饮,是日本治疗白塞氏病常用的方剂。龟井顺二曾在1978年报告用经络理论对白塞氏病进行辨证论治。他认为本病多侵犯眼、皮肤、粘膜,皮下组织,是"肌肤"受累。"肌"属脾、胃,"肤"属肺、大肠。关节症状属于中焦,为胃所主。进展到神经白塞氏病阶段,呈现精神症状,而胃经的是动病提示有精神病样症状。因此认为本病为"脾,胃,肺,大肠"的病。主要征侯发生在眼和外阴部,所以。肝、胆"二经也应考虑。

脓疱疮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对水疱或脓疱,用消毒针穿破,以无菌棉球吸取疱液,避免疱液溢到正常皮肤上。然后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新软膏等外涂,对患者衣物、玩具、用具要进行消毒清洁,防止脓疱疮扩延。酌情选用敏感抗生素,必要时做药敏试验,然后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脓疱疮。加强支持疗法,补充维生素。

脓疱疮可采取中医中药治疗,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银菊露等内服,外用鲜马齿苋,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煎水外洗,湿敷。

脓疱疮在夏秋季节较为流行,儿童和幼儿较容易感染。预防脓疱疮的关键是注意皮肤卫生,及时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对患病儿童应隔离,防止接触传染,对其衣物和接触过的物品要消毒。

得了脓疱疮,在治疗期间首先应该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用品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以免发生传染。如果是单纯的脓疱疮患者,可以左倾口服或者外用抗菌素进行治疗。但是是如果是比较严重的脓疱疮患者,要配合全身使用抗菌素治疗。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好遗爱加强支持性治疗,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中医认为本病由脾湿内蕴,外感热毒而致,治疗清热解毒为主,可服用市售中成药如牛黄解毒丸、龙胆泻肝丸等。局部患处可用清热解毒之中药煎水外洗或湿敷。

平时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并及时治疗痱子、虫咬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及各种皮肤损伤。

清热解毒的概述

清法之一,运用寒凉解毒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热毒病证的治法。此法适用于:①瘟疫,如大头瘟、烂喉丹痧、疫痢、白喉、麻疹等;②高热、烦躁、吐血、衄血、斑疹等火热毒胜之证;③外科疮疡、痈疽、疖疔、丹毒、肠痈、肺痈等属热盛者;④西医所指的恶性肿瘤、血液病见火热毒盛证候者。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银花、连翘、板蓝根、升麻、玄参、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败酱草、土茯苓、半边莲、蚤休等。常用的方剂有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犀黄丸。清热解毒法常与清气分热,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透疹,软坚散结等治法配合使用。如热毒充斥气血,宜与清气凉血法配合,方如清瘟败毒饮;疮疡肿毒,红肿痛,或乳腺癌、瘰疬、流注,宜与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法配合,方如犀黄丸;如麻疹未发,或发而未透,宜与透疹法配合,方如升麻葛根汤。

临床注意事项:①寒性痈疽忌用;②脾胃素虚,气血不足,阴液亏虚者慎用,必要时须与补气养血、滋阴、健脾等法配合使用。

可保护胃黏膜治胃病

黄连自古即为治痢要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胃、肝、大肠经。功能为清热、泻火、解毒、燥湿、杀虫。本品有强大的清热泻火解毒之功,燥湿作用亦甚强,善泻心火、胃火。

本品炮制方法较多,酒连善清上焦之火,取“酒制升提”之意。姜制黄连有清胃止呕之功,善治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在许多治胃病的处方中均选用黄连,但惟恐黄连过于苦寒,常配生姜或干姜或吴茱萸等温中散寒之品,吴茱萸入肝经,用其制黄连,名“吴萸连”或称“萸连”,有清肝和胃的功能,善治肝胃不和、呕吐吞酸,慢性胃炎常选用。

黄连主含黄连素(小檗碱),含量高达5%-8%。另含多种类似生物碱,如小檗胺、巴马亭、药根碱等。此外,尚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阿魏酸、氯原酸等。

黄连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对HP有抑杀作用的药物不很多,黄连被认为是抑杀HP的良药,这有待进一步研究。黄连有效成分黄连素,于低浓度时呈抑菌作用,高浓度时则为杀菌,但单用黄连或黄连素,易于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其前途在于复方的应用,如黄连解毒汤、泻心汤等。

黄连、黄连素均有抗胃溃疡形成效果,其复方作用更强,如黄连解毒汤、泻心汤、小陷胸汤等。黄连素抗溃疡作用与其抑制胃液分泌、耗竭组胺作用有关。黄连尚有利胆作用。

有报道称,黄连泻心汤、四黄汤,对急性出血性胃炎、胃溃疡等上消化道出血有显著效果,对中医辨证为热盛者疗效更好。以往认为黄连素副作用甚小,几无毒性。近年来发现,肠外给药(如黄连注射液或黄连素注射液)可引起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过敏性休克、药疹等。黄连素致死原因,多由于呼吸麻痹,对心脏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大剂量),但肠道给药仍属比较安全。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津液亏损患者应慎用。

​妇科炎症慢性盆腔炎如何治疗

(1)清热化湿热重者用黄连解毒汤:黄芩10克、.黄连12克 .黄柏12克 .栀子10克。

(2)肝胆湿热重者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0克、生栀子10克、黄芩8克、生地15克、柴胡12克、车前子8克、木通8克、泽泻12克、当归6克、甘草3克。

(3)膀胱湿热重者用柴芩汤:柴胡12克、黄芩10克、猪苓12克、茯苓10克、泽泻12克、滑石10克、半夏8克。

除上述治疗外,热重时重用黄芩、黄连、黄柏、椿根白皮、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银花等;湿重时重用苍术、厚朴、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等;痛甚者可加元胡、川楝子、乳香、没药、 乌药等。产后可加益母草、蒲黄、山查炭等。

中医辨证动脉硬化的治疗

中医认为,动脉硬化与其身体很多问题有关,故要治疗动脉硬化,应该从各个方面补起;如补肾、补肝、养血等等。以下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①补肾

地黄补肾方:熟地黄、白茯苓、麦门冬各12克,巴戟天、山茱萸、石斛、附子各9克,肉苁蓉、五味子各6克,官桂4.5克,菖蒲、远志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益脑活血方:石菖蒲、熟地、首乌、杞子、虎杖、女贞子各12克,丹参15克,川芎、山楂、益智仁各9克,红花、远志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②补肝

首乌延寿方:制首乌、桑椹子、半夏、甘草各15克,天麻、怀牛膝、丹参、炙龟版、云茯苓各10克。并发冠心病,加瓜蒌皮、藏红花、泽泻,并发高血压,加玉米须、夏枯草、草决明:并发高脂血症,加山楂、葛根等。水煎服,每日—剂。

③养血

健肾养脑方:紫河车粉10克(吞服),龙眼肉、熟地各lo克,桑椹子、太干参、丹参、石菖蒲、茯苓、远志各15克,赤白芍、当归各12克,郁金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黄连解毒方:黄连6克,黄芩、栀子各9克。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具有上血降压、改善脂质代谢、改善脑血流等作用。但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易伤脾胃,临症处方时须权衡利弊,酌情考虑。

大肠息肉的危害有哪些

大便粘浊带血,肛门灼热不适,下坠伴腹痛、腹泻、腹胀,息肉表面粘着脓性物,糜烂,可有肿物脱出肛外,指诊有时可触及肿物,舌质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而腻,脉弦滑细,黄连解毒汤加味。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茯苓、地榆炭、大小蓟各、枳壳。

腹胀痛喜暖,四肢冷而无力,腰膝酸痛,大便清冷,伴面部或下肢浮肿,小便少或清长,舌淡暗苔白,脉沉无力,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如果粪便停留在大肠内的时间太长,即会刺激肠黏膜增生,引发息肉。极治疗慢性腹泻。结肠的慢性炎症如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刺激大肠黏膜而引起增生,若根据不同的病因治疗慢性炎症,可降低大肠息肉的复发。平日多吃富含纤维素的绿叶蔬菜,减少脂肪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传染性红斑的偏方

1、银翘散加减:生地15克,银花,鲜芦根各12克,丹皮、赤芍、淡竹叶、荆芥各6克,薄荷、生甘草各3克。上药水煎取汁,日服3次,每日1剂。功能。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2、消风导赤散加减:生地12克,茯苓、金银花、白藓皮各9克,牛蒡子、灯芯各6克,黄连、木通、生甘草各3克。上药水煎取汁,日服3次,每日1剂。功能:凉血消风。

3、白虎解毒汤加减:生石膏30克,知母,丹皮各6克,元参、赤芍、连翘各9克,银花、大青叶各12克,白茅根15克。上药水煎取汁,日服3次,每日1剂。功能:清热凉血、解毒。

4、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苓,连翘,桔梗各9克,黄连,陈皮、生甘草、玄参、马勃、薄荷、升麻、柴胡各3克,板蓝根12克,银花6克。上药水煎取汁,日服3次,每日l剂。功能:散风、解毒清热。

5、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6克,黄芩、黄柏、栀子各9克,野菊花、生地、大青叶各12克。上药水煎取汁,日服3次,每日1剂。功能: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中医治疗小孩出水痘的方法

 一、中医治则法宜清热疏风、凉血、除湿解毒。

  (1)桑菊饮:桑叶10G,菊花6G,牛蒡子10G,杏仁10G,板蓝根30G,银花10G,连翘6G,苡仁10G,车前子(包)10G,芦根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黄连解毒汤合清营汤:黄连6G,黄芩6G,黄柏5G,栀子5G,生地10G,玄参4G,竹叶10G,银花10G,连翘10G,丹参6G,麦冬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二、外治法

  1.三黄擦剂外用,每日3次。

  2.糜烂化脓者用青黛膏,外用每日3次。

  3.口腔粘膜溃烂者用青吹口散外吹,每日3次。

  4.如意金黄散30G,化毒散1.5G,百部酒100G。混匀外涂,每日3次。

相关推荐

银屑病在中医里是如何划分的

1、从中医论风湿热型牛皮癣的症状: 皮疹迅速蔓延,色泽鲜红,皮屑多,瘙痒剧烈,舌质红苔薄微红,脉浮数,同形反应现象时有发生,这是风湿热型牛皮癣的常见症状表现。在治疗上,此型的牛皮癣宜采用宣肺解表、清热化湿的方法,如中药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随量加减,另外加生石膏、土茯苓、防风、白术以清热化湿。 2、从中医论风寒湿型牛皮癣的症状: 皮疹多呈点滴状,数目不多,发展较慢,色泽淡红。风寒湿型牛皮癣多在秋冬发病,病程短,患者可伴有畏寒,发热,咽痛等肺卫表证,舌质红苔薄白,脉浮。在治疗上,风寒湿型牛皮癣宜采用解表散寒化

中医是怎样治疗动脉硬化的

随着近年来动脉硬化患者的增加,其动脉硬化的治疗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动脉硬化是一种随着年龄增加而出现的血管疾病,调查发现动脉硬化已经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了,那面对疾病,大家都是采用的哪种治疗方法呢? 动脉硬化的治疗: 中医认为,动脉硬化与其身体很多问题有关,故要治疗动脉硬化,应该从各个方面补起;如补肾、补肝、养血等等。以下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①补肾 地黄补肾方:熟地黄、白茯苓、麦门冬各12克,巴戟天、山茱萸、石斛、附子各9克,肉苁蓉、五味子各6克,官桂4.5克,菖蒲、远志各15克。水煎

中医辨证梅毒

肝经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驱梅。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甘草泻火解毒祛湿;木通、车前子、泽泻、土茯苓清热利湿驱梅;柴胡疏达肝气,肝气畅达则无湿热留滞之患。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驱梅之功。 肺脾湿热证 治法:清泄肺脾,解毒驱梅。 方药:杨梅一剂散加减方中麻黄、白芷、蝉蜕、防风宣散在表之湿热以驱梅;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土茯苓清泄在里之湿热以解毒;皂角刺、炮山甲活血软坚以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泄肺脾,解毒驱梅之功。 痰湿流聚证 治法:化痰散结,祛湿驱梅。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上火舌头疼的处理办法

“上火”为民间俗语,又称“热气”,可以从中医理论解释,属于中医热证范畴。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因此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具体症状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上火”在干燥气候及连绵湿热天气时更易发生。 一般认为“火”可以分为“实火”和“虚火”两大类,临床常见的“上火”类型有“心火”和“肝火”。解决方法是“去火”,即中医的清热泻火法,可服用滋阴、清热、解毒消肿药物,也可用中医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疗法。平时要注

中医治疗甲沟炎的方法有哪些

一、中医外治:一般采用中药制剂外敷于患处的方法,如代指散配合蜂蜜调制均匀,敷于患者患处,用纱布包扎,每日一次即可。或者是使用黄连、大黄各等份,捡净、烘干、研末备用。以醋调匀(或者可将醋稀释使用),外敷于患处,每日清洗后更换。 也可以使用新鲜仙人掌50克,除刺后捣为糊状,加入食盐2克,正红花油6~ 8滴,调匀盛于容器中备用,当日使用,当日配制。治疗时取上述药膏适量外敷于患处,并以纱布包扎,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4日为1个疗程。 还可以用鲜马鞭草适量洗净,食盐少许混合捣烂,敷于患处并包扎,每日换药1次,一般l

中医看女人排毒法

(1)、汗法 用出汗的方式排除毒素,通过运动、或者服用排解寒邪的药汤通过发汗排毒。 (2)、吐法 就是呕吐,如果误食了药物或者霉变、有毒食品,可以把食盐放入温开水中饮用帮助呕吐。 (3)、下法 胃肠道里有一些食物或毒素可用下法,包括急性肠炎,都可以用下法以泄制泄。 (4)、和法 感冒的时候,疾病在半表半里,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等寒热症状。用的就是和法,代表方子是小柴胡汤。 (5)、温法 主要用于脾胃、胃肠虚寒,用暖水袋或者饮用热水等物理方法,或者服一些可以暖胃的药物来进行治疗的方法。 (6)、清法 就是清

中医推荐排毒方法

汗法 用出汗的方式排除毒素。通过运动、或者服用排解寒邪的药汤通过发汗排毒。 吐法 就是直接吐,调制一些淡盐水来帮助自己吐出有毒的食物。 下法 胃肠道里有一些食物或毒素可用下法,包括急性肠炎,都可以用下法以泄制泄。 清法 就是清热解毒,病人出现发热高烧、口干舌燥、咽喉肿痛,身体疼痛时,用清法。代表方子是黄连解毒汤。 消法 人吃东西多了,胃里消化不了或者身体出现浮肿,就得用消导制剂,比如山楂丸,帮助消除食物。 补法 病人气血虚弱,出现手脚麻木或者身体本身虚弱、消瘦、乏力,就得用补法。但是很多补法不能乱用。

冬季中医如何排毒养生

1、汗法:用出汗的方式排除毒素。通过运动、或者服用排解寒邪的药汤通过发汗排毒。 2、吐法:就是呕吐。有时胃里有炎症无法泄下的时候只能靠呕吐排毒。如果误食了药物或者霉变、有毒食品,可以把食盐放入温开水中饮用帮助呕吐。 3、下法:胃肠道里有一些食物或毒素可用下法,包括急性肠炎,都可以用下法以泄制泄。 4、和法:感冒的时候,疾病在半表半里,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等寒热症状。用的就是和法,代表方子是小柴胡汤。 5、温法:主要用于脾胃、胃肠虚寒。用暖水袋或者饮用热水等物理方法,或者服一些可以暖胃的药物来进行治疗的方法

中医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方法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方法有许多。新生儿败血症早期正盛邪实,治疗应以祛邪为主,病情进展,正气渐虚,治疔当以扶正祛邪,回阳固脱。 一、辨证治疗 1.正盛邪实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各9g,赤芍、黄芩、黄柏各6g,栀子、甘草各3g,黄连1.5g。黄疸重加茵陈、柴胡;抽搐加钩藤、石菖蒲;衄血、便血加白茅根、仙鹤草。 2.正不胜邪 治法:益气温阳祛邪。方药:四逆汤加减。生地、败酱草各6g,人参、炙甘草各3g,附子2g,干姜1.5g。出血明显加阿胶珠、白芍;额出冷汗加黄

口周皮炎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口周皮炎治疗应该除去或避免接触与本病发生有关的因素,如含氟牙膏、化妆品和泡泡糖等。停服避孕药。特别应强调的是,必须停用高效糖皮质激素制剂。四环素内服,每日4次,亦有人同时合并用氢化可的松霜有效;如查到蠕形螨,可外用过氧苯甲酰洗剂。 口周皮炎的西医治疗: 应避免可能诱发或加剧皮损的各种因素。内服四环素有良效。一般每日服0.5~1.0,2周后减为每日0.25~0.5g,连服2个月左右。如查到蠕形螨可口服灭滴灵。局部可用硫磺洗剂、5%过氧化苯甲酰洗剂或不含氟的1%氢化可的松霜剂。若这类抗生素不能消除丘疹,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