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逆反心理的孩子
如何正确对待逆反心理的孩子
1、制止、转化不合理的反抗行为
宝宝的反抗性行为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对于不合理的反抗行为,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而应该引导、转化,可以采取冷处理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当宝宝的行为错误时,父母给予否定或者暂时的不理睬,待宝宝冷静之后再说服引导;也可以采取漠视法或者用其他的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宝宝就会认识到,无理的反抗行为是无效的、错误的。
2、允许宝宝造反
幼儿到了2~3岁的时候,好像天性促使他们自己做决定,不允许他人的干涉。这正是“造反有理”的时期,爸爸妈妈们既不要过多地干涉宝宝干什么,也不要催促他们做什么。当宝宝特别想要自己脱衣服或者穿衣服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穿;宝宝洗澡时,爸爸妈妈应该尽量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在澡盆里玩耍;吃饭时,爸爸妈妈要让他们自己吃,而且不要催促他。如果他不愿意听从大人的建议外出散步或者回来睡觉的话,也不要用生气的语言呵斥他们,而要多说一些有趣的事情来引导他去按照大人的话去做。
3、鼓励宝宝合理的造反行为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追踪调查:在2~3岁宝宝中各抽出100反抗性较强和几乎没有反抗性的宝宝,追踪调查他们至青年期的情况。结果发现,在反抗性较强的100个宝宝中,84人意志较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事物作出结论的能力;而在反抗性较弱的宝宝中,只有26人意志较坚强,其余的遇事都不能独立承担任务,作出决定。由此可见,宝宝的反抗行为并非是一件坏事。只要他反抗得有理有据、合情合理,那么这种行为将有益于他以后独立人格的发展。
4、帮助宝宝确立“自我”
对于2岁大的宝宝,反抗不是什么坏毛病。做父母的为何不能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接受宝宝的想法,甚至容许他反对你的做法呢?如果这时候你能够想到:宝宝的反抗并非反叛,而是一种表达他自己的方式,你是不是会放下你的虚伪的自尊,接受宝宝的想法呢?
总之,造反、反抗行为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之一的,做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免加剧其的逆反心理,正确的理解宝宝的意识,进行引导才是正确的最好的应对宝宝造反的方式和方法。
青春期的心理误区 误区五:模糊是非
青少年涉世不深,如果在思想教育上缺乏正确引导,易产生是非观念上的模糊心理,致使青少年产生种种逆反心理,其结果会导致他们是非不分,与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背道而驰,甚至误进歧途。
克服方法:加强政治思想的教育,对孩子的管理该严格的要严格,但也要劳逸结合,避免其产生逆反心理,注重其自身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拿出勇气和毅力来克服和摆脱不良心理。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特点
1、盲目性
青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学生精力充沛,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猎奇、执着。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之不相适应,思维的偏激性很大,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找不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有劲无处使”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使劲”的突破口,盲目地行动,表现得很任性。具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而道而行之;凡事,无论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就干,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
2、社会性
现在的青少年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时期,一些人趁机搞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也给青少年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之产生消极情绪,而他们往往又由于理论修养不够,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能力,容易感情用事,过于偏激,产生逆反心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3、感应性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互相感应的力量,而这种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所产生的感应作用,它对先进层来说是一种逆向拉力,对后进层来说是转化的阻力,影响着两头,具有感应性。学生往往用聪明的大脑给老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于发展到故意捣乱,以冲撞老师为荣。他们把老师、学校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都说成没有必要,我行我素。这种逆反心理的感应性对班内影响很大,如不善加引导,会影响班级建设,妨碍学生的进步。
4、自发性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应,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个体间相互影响自发形成的,遇事感情上接受不了而产生一种抵解情绪造成的。没有什么人指使,也没有十分明确的指向目标,不知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往往不受约束,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只图痛快。有时看到别人那样干,也跟着干,这一从众心理是逆反心理在特定条件下自发产生的表现。
5、可变性
中学阶段,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要求意识比较强烈,但他们的观点、信念尚未形成或极不稳定,环境的诱惑力又是多种多样,所以想独立自主,一时还做不到。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不定型、可塑性大,只要我们善于引导,是可以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实行有效的控制的。有的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但并不是处处都逆反,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逆反可以发生逆转,具有可变性。
小孩逆反心理怎么对待
1.尊重孩子
孩子也需要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当孩子叛逆时,父母不能一味的责罚孩子,甚至是执行家庭暴力,第一要务是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并且向孩子表示,愿意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父母就占了上风。但倘若父母直接否决孩子的观点,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又或者,父母一副不以为意、了如指掌的样子,并且轻视孩子的意见,这些都会使孩子觉得愤怒,继而更加叛逆。父母应该鼓励并引导孩子勇敢说出自己的意见,让他知道到爸爸妈妈也重视并尊重他们的想法。
2.注意语言
和孩子交流时,应尽量采用征求同意的语气。处于叛逆期的孩子都不愿意被命令、被强迫的做事。父母在对孩子做出要求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强硬的字眼,比如“必须、一定”等等,这些会引起孩子的反抗情绪。相对的,最好采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意见不统一时,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这样而不是那样,告诉他们你的见解,减少与孩子摩擦,才能控制住孩子的逆反心理。
3.委婉的纠正孩子的错误
不要直接批评孩子所犯的错误,而是间接的、委婉的提出问题,摆出他们犯错的原因,如此才不会让孩子产生叛逆的情绪。在生活中,父母都会下意识的直接纠正孩子的错误,挑剔孩子所做的任何一件事,过分的苛责孩子,以此来树立自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但是,这样的做法只会产生反作用,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
幼儿教育需尊重幼儿心理
1、 家长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
2、唠叨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喜欢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总是没完没了地嘀咕,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最终导致孩子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3、漠不关心的教育方式: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什么都要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时电插座、煤气开关也是他们探究的对象,一点不懂其危险性,有时好好的玩具也要拆开来看看,甚至会损坏贵重的家用电器。如果此时父母仅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许或不予理睬,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而产生逆反心理。
做父母的应尊重幼儿心理发育的规律,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改进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具体应该从一下三方面做起。
首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唠叨、打骂都会使孩子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
其次要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成人应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诱导,说明利害关系,千万不要“犟过孩子头”而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更糟。
还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服从正确的教育。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动却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这么对他讲:“你看那边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会比他差吧?”孩子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路了。这种方法用得得当,不亚于正面说教。
最后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例如孩子好奇、好问、爱动脑筋,家长要因势利导,讲一些孩子听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盘否定。当然,发现孩子的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并讲明道理。
逆反心理的表现
1、家长越让孩子学习,他却越厌学
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和未来真是操碎了心,可是由于教育方式的不恰当,导致孩子在学习这方面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很多家长一般都是以绝对家庭权威的角色去命令和强迫孩子学习,在其他方面没有照顾到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这是引发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的一大原因。如果您的孩子总是表现的厌学,家长朋友们不放在这方面找找原因。
2、跟父母说话急躁,脾气大
也许是因为家长说话太过唠叨,还把已经高中的他们当做小朋友看待,事无巨细的叮嘱和照顾,导致青春期的孩子变得急躁,脾气大。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很多时候在性情上会容易受到影响,父母应该以恰当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沟通,不应该再把他们当做小朋友看待,平等交流可以有效缓解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表现。
3、多疑、孤僻、内向、不爱说话
孩子的这些表现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这种表现多见于家庭氛围严肃、不够和谐,家长强势、孩子独自处理事情机会少的家庭。很多时候孩子在家表现如此,但是见到同龄的同学好友就立马变得活泼开朗起来,所以家庭原因是导致这种逆反心理表现的原因之一。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孩子无论在哪里都是孤僻、内向,跟谁都不爱说话,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希望孩子的这种表现可以早日引起家长的注意。
4、易激动,爱表现自我
喜欢表现自我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活动表现,青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他们希望获得外界的认同,所以有意采取了和其他人不同的态度与行为,以此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评价。这是一种正常的青春期表现,家长应该适当的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孩子才能在青春期的关键时期健康成长。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
1、教育不当
教育者得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2、自我意思增强
这个办法处于过渡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持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而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3、企图标新立异
他们往往表现的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4、强烈的好奇心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特殊的生活经历
以至于性情大变,变得粗暴、多疑、 怪癖。
青春期的孩子有点逆反心理也不是什么反常的事,家长们只要对逆反心理的成因有一定了解,掌握调治的方法,孩子慢慢长大,成熟一点就会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家长要做的就是对孩子要理解和尊重,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孩子身心发展才能健康快乐。
孩子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3岁~5岁期间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二、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遇事唠唠叨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四、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
一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五、缺乏感情沟通:
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六、成人对孩子过分迁就:
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出现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