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推拿操作方法 中风推拿注意事项
中风推拿操作方法 中风推拿注意事项
1.中风治疗时间较长,在治疗过程中应视病情的变化而改变手法的刺激量,操作时间和重点部位等。
2.可适当配合中药,针灸,理疗,药膳等康复手段。
3.恢复期间要进行全身性锻炼与简单的活动,加强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但不可过量,更不可过度疲劳。
4.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情绪安定,生活要有规律,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和脂肪过多的食物。
5.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营养不良;出现新的梗死或出血灶,病情反复;有意识,精神及职能障碍等严重意识障碍;有痴呆病史或语言不清,无法沟通等病症者忌用推拿疗法治疗。
中风偏瘫推拿改善
推拿治疗
一、适应症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
二、辨证施治包括三部分
1、辨证分型:本证以单侧上下肢瘫痪无力,口眼歪斜,舌强语蹇等为主症。初期患者肢体软弱无力,知觉迟钝或稍有强硬,活动功能受限,以后逐渐出现强直挛急,患者姿势常常发生在改变和畸形等。
2、治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3、基本治法:背及下肢部操作
﹙1﹚手法:滚、按、揉、搓、擦等法
﹙2﹚穴位及部位: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风市、伏兔、膝眼、解溪。
﹙3﹚操作:
①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在患者侧面,先施按法于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2-3次,重点在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再在脊柱两侧用滚法治疗,并向下至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以腰椎两侧、环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为重点治疗部位。同时配合腰后伸和患侧后伸的被动活动。约5分钟。
②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自患侧臀部沿大腿外侧经膝部至小腿外侧用滚法治疗,以髋关节和膝关节作为重点治疗部位。约3分钟。
③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在侧面,用滚发在患侧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髋关节及足背部治疗,重点在伏兔、膝眼、解溪、。同时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伸屈活动和整个下肢内旋动作。再用拿法施与患侧下肢,拿委中、承山、以大腿内侧中部及膝部周围为重点治疗。按、揉风市、膝眼、阳陵泉、解溪。最后用搓法施于下肢。约3分钟。
上肢部操作
﹙1﹚手法:滚法、按、揉、拿、捻、搓摇等法。
﹙2﹚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
﹙3﹚操作:
1.用滚法自患者上臂内侧至前臂进行治疗,肘关节及其周围为重点治疗部位。在进行手法的同时配合患肢外展和肘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按、揉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继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滚法治疗,同时配合腕关节及指间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手指关节可配合捻法。约5分钟。
2.患者取坐位。用按法于患侧肩部周围及颈项两侧,在进行手法时,配合患肢向背后回旋上举及肩关节外展内收的被动活动。然后用拿法自肩部拿至腕部,往返3-4次,配合活动肩、肘、腕部摇法,最后用搓法自肩部搓至腕部往返2-3次。约3分钟。
头面颈项操作
﹙1﹚手法:按、抹、扫散、拿等法。
﹙2﹚穴位及部位:印堂、睛明、太阳、角孙、风池、风府、肩井。
﹙3﹚操作:
①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前面,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阳往返4~5次,同时配合按、揉睛明、太阳。再用扫散法在头侧胆经循行部位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毎侧20~30次,配合按、揉角孙。约二分钟。
②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后侧面,按揉颈项两侧,再按风府、拿风池、肩井。
③面瘫治疗如下:医者在患者一侧,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阳白、睛明、四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往返治疗,并可用揉法或按法先患侧后健侧,再配合应用擦法治疗。接上式,用一指禅推法施与、风池及项部,随后拿风池、合谷结束治疗。
惊风推拿日常保健 小儿惊风推拿原则
急惊风当以清热,祛风,豁痰,镇惊为主;慢惊风当以补虚扶正为主。
中风推拿治疗 中风推拿适宜时间
中风病程长短与康复有直接关系,所以应该尽早对本病进行治疗,一般认为,推拿疗法主要用于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在中风后,病情基本稳定边可接受推拿治疗。
病程在半年以内以活血化瘀为先,半年以上则以补益气血为重,以期扶正固本,强筋健骨。治疗的同时应加强患者肢体关节的被动活动。若病程在1年以上,则推拿效果较差。
推拿适宜症状:偏瘫,肢体瘫痪,口眼㖞斜,语言障碍,吞咽困难,并可伴随颜面麻木,手足麻木,沉重,手指震颤,疼痛。
中风推拿操作方法 头面部推拿手法
1.患者仰卧位,点揉,推抹印堂(两眉头连线中点)至神庭。
2.依次按压印堂至睛明(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阳白(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鱼腰(瞳孔直上,眉毛中),太阳(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向外一横指),四白(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下关(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张口时隆起),颊车,(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处,咀嚼时咬肌隆起处),地仓(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人中(人中沟上1/3处)等穴,往返1-2遍,然后按百会穴1分钟,并从百会横行推到侧头部,往返数次,强度要大,以微有胀痛感为宜。揉风池穴1分钟,同时用掌根轻柔痉挛一侧的面部。
推拿好处:中医认为“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头面部推拿能直接刺激连接大脑皮层的血管系统,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升调清阳之气。
中风后遗症推拿原则 中风后遗症上肢推拿方法
推拿手法:㨰法,按法,揉法,拿法,摇法,搓法,捻法。
取穴与部位: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肩贞,上肢部。
推拿方法:
1.病人仰卧位,沿手三阴在上肢循行线用㨰法治疗,重点在肘关节,用㨰法,按揉法沿手三阳经在上肢循行线治疗,重点在腕,掌指,指间关节;做肘, 腕,掌指,之间关节的屈伸法,摇法,以滑利关节;捻指关节,时间约5分钟。
2.继以上手法,按揉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肩贞等穴位,每穴半分钟。
3.患者坐位或健侧卧位,用㨰法在肩周,肩胛部治疗,从肩部至腕部用揉拿法;做肩关节功能位的被动运动;揉搓上肢;时间3-5分钟。
小儿推拿一窝风的作用是什么啊
一窝风位于小儿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推拿一窝风具有温中行气,疏风解表的作用,主治腹痛,肠鸣,关节痹痛,伤风感冒,小儿惊风,昏厥等病症。
一窝风推拿方法
采用揉法,按法并作的手法,一手持小儿的手,掌心向下,用另一只手的拇指螺纹面按揉本穴,揉100-300次,称揉一窝风。
坚持每天推拿一窝风,可以缓解伤风感冒,小儿惊风等病症。
中风推拿治疗 中风推拿治疗原则
中风推拿治疗主要适用于中经经络和中风后遗症,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促进功能的恢复为原则。中脏腑的病人应综合抢救治疗。中风推拿主要以头面部,上肢,腰背及下肢部位的穴位为主。
宝宝中耳炎推拿手法 拿风池5次
定位:后颈部,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
推拿手法:推拿者一手扶住孩子的前额,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放在颈项的风池穴上提拿。
宝宝呕吐推拿手法图 寒吐推拿手法
主证:有感寒邪或饮冷史,食后良久方吐,或朝食暮吐,遇寒加重,得热呕缓,吐物不臭,喜热饮食,神疲倦卧,面白唇淡,四肢欠温,或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指纹淡红,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推拿手法: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揉一窝风,推上三关,逆运内,外八卦,推四横纹,凤凰展翅,下推七节,揉涌泉,摩腹。
推拿功效:横纹推向板门,长于止呕降逆;外劳,一窝风,三关均是温法的代表穴位,具有温热之性,能温里散寒;脾土能补益脾气,健脾和胃;逆运八卦能降能平,主降;凤凰展翅能温里散寒,降逆止呕;下推七节,摩腹具有消积导滞,降逆之功效。
宝宝呕吐推拿手法图 痰吐推拿手法
主证:时吐痰涎,饮后更甚,或流涎不止,食少不渴,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滑,指纹滞。
治法:建中化湿,降逆止呕。
推拿方法:补脾土,横纹推向板门,下推胃经,按弦搓摩,猿猴摘果,逆运内,外八卦,推四横纹,下推七节,揉涌泉,利小肠,揉二马。偏寒者加揉外劳,一窝风,推三关;偏热者加清天河水,揉内劳,推六腑。
推拿功效:补脾土,推板门,下推胃经以健脾化湿,以堵“生痰之源”;猿猴摘果以利气化痰,健运脾胃;清小肠具有清热利尿除湿之功。
拿风池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风池特效推拿
用拇指,食指用力提拿风池,有节奏的一松一放20次,然后食指按在风池上,以顺时针方向揉按3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长期推拿,可缓解小儿落枕,背痛,发热无汗等病症。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 一窝风
一窝风位于手腕背部,屈腕时,手背掌根部中间凹陷处即为一窝风,又被称为外一窝风。推拿是通常用指腹进行揉,称为揉一窝风。可以起到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的作用;此外揉一窝风还可以发散风寒,宣通表里,对于寒凝经络所引起的寒凝疼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偏头痛按哪里能止痛 一指禅推拿
中医理论认为,偏头痛的发生时由于肝阳暴亢,阳气上逆,使得血脉失却柔和之性,造成头部局部气血运行发生障碍,同时由于阳气的非正常上逆造成正常正常的神气被扰,神不得镇静也同时造成头痛。一指禅推拿在治疗偏头痛时是以平肝潜阳,疏经通络,镇静止痛为治疗原则,推拿过程中使用的腧穴是传统的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治疗操作:
手法:推法,拿法,抹法,抅法,按法,揉法,搓法。
部位:印堂,太阳,颌厌,睛明,前额部,风池,风府,哑门,翳风,项部膀胱经,肝俞,三阴交,两胁。
操作:一指禅推项部膀胱经,拿风池,风府,按哑门,推印堂,太阳,按颌厌,太阳,抹前额,眼眶部,抅太阳至风池,拿风池,按揉翳风,推睛明,抹眼眶,印堂,搓两胁,拿三阴交。
中风后遗症推拿治疗 中风后遗症头面颈部推拿方法
推拿手法:按法,揉法,扫散法,拿法。
取穴与部位:印堂,睛明,太阳,角孙,风府,风池,肩井,阳白,迎香,地仓,颊车,下关,头面部,颈项部。
推拿方法:
1.患者仰卧位,推拿者用抹法,从印堂至太阳;沿足少阳胆经在头颞部循行线部位行扫散法操作,时间约4分钟。
2.继上势,对口眼歪斜者,按揉印堂,睛明,阳白,迎香,地仓,颊车,下关等穴,时间约3分钟。
3.患者坐位,按揉风府,风池,拿风池穴,时间约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