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治疗精神障碍
怎样有效治疗精神障碍
治疗精神障碍之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的治疗目标不是不良行为,而是适应不良的思维,保持内心和谐.恰当地适应外在环境,纠正足以引起过度的不当情绪反应的思维,适应不良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思维.心理治疗选择,取决于精神障碍症患者的个体特点和所患疾病的类型.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水平、性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疾病诊断等,都应作为考虑的依据.对文化水平高的患者,在心理治疗时应重视深入分析、说理和讨论.对文化水平低的患者,则应根据其关心的问题,简明有针对性地回答疑问.运用此喻借用治疗成功的类似病例,给予鼓励和恰当的 .
治疗精神障碍之认知提高法
由于精神障碍症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 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治疗精神障碍之交友训练法
鼓励精神障碍症患者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客原则.性格、脾气的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朋友关系.另外,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和兴趣爱好等亦存在"心理相容"的问题.但是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条件是思想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似和一致,所谓"志同道合".这是发展合作、巩固友谊的心理基础.
治疗精神障碍之自我调节
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喜欢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
治疗精神障碍的办法
心理介绍说,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常见的有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由于精神障碍可引发严重的不利危害,因此需要患者及时调节与治疗.
心里治疗精神障碍:1.设法脱离致病环境,消除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加强精神治疗.2.保持心理平衡,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预防各种反应性精神障碍.
药物治疗精神障碍:1.根据临床症状选用舒眠解郁组合阶梯式疗法.2.也可选用延长生理睡眠的药物.3.中药治疗.
其他治疗办法:1.对反应性抑郁及偏执者,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用电抽搐或胰岛素昏迷治疗.2.针灸治疗.
强迫症的医疗费用是多少
1、治疗费用与医院挂钩:精神病的治疗与患者选择的医院直接相关,正规的医院受国家卫生部门直接监控,会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费用标准。
2、治疗费用与治疗效果相关:治疗费用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意向影响很大,有些经济困难的患者治疗精神病时,甚至只以自己能否承受治疗费用为依据来决定是否进行治疗。专家指出,治疗精神病,其实更应该把疗效放在考虑的重点,只有彻底治好病,才能结束在治疗上的花费,从根本上省钱,高效的疗法才可以节约治疗费用。
3、治疗费用与及时治疗相关:很多患者在初次发病之后,往往容易听信他人说辞,认为精神病是不能治愈的,因此不积极治疗,或是考虑到费用的问题,不到精神病专科医院进行治疗,这些都导致了失眠、头痛、精神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也因此进一步加重了疾病的治疗成本,治疗费用更加昂贵,从而花费更多的冤枉钱。
治疗射精障碍
射精障碍不止是有一种表现,它常见有早泄,不射精以及逆行射精。而治疗射精障碍,就得要从这几方面着手,合理的用药,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治疗射精障碍有哪些药物?
治疗射精障碍的药物:
酚苄明 又称氧苯苄胺、酚苄胺。常用其盐酸盐,白色或几乎白色结晶性粉末。为a-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有血管舒张作用,用于治疗周围血管疾患,也可用于治疗早泄。这是由于交感神经直接参与精液泄入后尿道的过程,而来自骶区的副交感神经则负责精液射出。
麻黄硷 从中药麻黄中分离出的生物硷。常用其盐酸盐,白色结晶性粉末。麻黄硷为b-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使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儿茶酚胺,增强输精管平滑肌的收缩,对射精有促进作用,用于不射精的治疗。
苯福林 又称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新辛内弗林、新交感酚。常用其盐酸盐,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本品为a-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明显的血管收缩作用,使血压上升。临床用于治疗中毒性休克及过敏性休克,防治全身麻醉及腰麻时的低血压等。也可用于逆行射精的治疗。
苯丙醇胺 常用其盐酸盐,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具芳香臭,味苦。为拟交感神经药,具有与麻黄碱类似的中枢兴奋作用,但作用较弱。本品能增加膀胱颈张力,防止精液逆流入膀胱,可用于治疗逆行射精。
以上的药物都可用于射精障碍的治疗,不过不同的药物的适应症不同,患者们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合理的药物。
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
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
对于任何一种疾病来说,预防、治疗和康复是“全程治疗”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大部分精神障碍是慢性疾病,并有可能导致某种程度的残疾。因此预防和康复更是精神科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更重要。
精神障碍的预防
一、概 述
预防是临床精神病学范畴延伸及其重要组成部分,而绝非离开精神病学实践的公共卫生工作,或单纯处于科研位置中的一个特殊专业。
二、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通过消除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来防止或减少精神障碍发生,属于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1、增进精神健康的保健工作,充分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教,及时提供正确的心理咨询服务,提高人们对精神健康的自我保健,是减少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的心理障碍发生的有效途径。
2、加强遗传咨询,防止近亲结婚,减少精神障碍发生率。
3、对一些具有易患精神障碍的“高危人群”,包括具有特殊心理素质者和从事高心理压力职业者,应采取特殊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心理宣泄的途径,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出现。
4、定期进行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精神障碍在人群的发生率、发病规律、影响因素和分情况,结合地区人口构成的变化,为相关部门制订规划、进行决策,从宏观上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提供依据。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的重点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争取疾病缓解后有良好的预后,防止复发。由于许多精神障碍具有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隐匿、临床表现缺乏明确特征性等特点,往往失去及时干预的机会。因此,二级预防精神障碍防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
1、积极、深入并有计划地向群众宣传精神障碍的有关知识,提高人们早期识别精神障碍的能力,尽早发现精神异常者。同时,要改善人们对精神障碍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及时就医,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2、对确认可疑的精神障碍者,指导患者及家属及时就诊,明确诊断,积极治疗争取使疾病达到完全缓解。同时,积极进行随访与巩固治疗减少复燃和复发。
3、在综合医院内设立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做好会诊-联络和咨询及培训工作,帮助非精神科医师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精神障碍患者。
(三)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的要点是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减少功能残疾,延缓疾病衰退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主要内容包括:
1、积极谋求各级政府部门对精神疾患的重视和支持,协调各相关部门工作,构成精神障碍防治康复体系,为减少精神残疾、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保障提供帮助。
2、对经过治疗,病情趋于稳定的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让患者正确认识疾患,进一步正确认识自己,克服性格弱点,正确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社会问题和矛盾。同时,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防止疾病恶化,努力减少残疾,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心理和社会功能。
3、建立各种工娱治疗站、作业站、娱乐站,对患者进行各种康复训练,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咨询,使患者早日恢复家庭生活和社会功能。
4、作好出院者的定期随访工作,使患者能够接受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医疗指导和服务。调整出院患者的生活环境,动员家庭成员支持和参与患者的康复活动,指导家庭成员为患者制订生活计划,努力解决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5、关心和满足精神障碍患者的合理要求,重视心理、社会环境对疾病预后、复发的影响。想方设法,妥善解决精神障碍患者以及精神残疾者恢复工作或重新就业,对支持其心理状态与投身于社会大环境接受锻炼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精神障碍的康复
康复在现代医学的概念中,是指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职业能力的恢复。提高其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促使其重新参加社会活动并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精神医学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与躯体疾病康复相一致,即运用一切可采取的手段,尽量纠正精神障碍的病态表现,最大限度地恢复适应社会生活的精神功能。康复精神医学服务的主要对象包括各类精神病和精神障碍的残疾者,其中大部分是重性精神病患者,且主要是慢性精神病患者。
精神障碍康复有三项基本原则,即:功能训练、全面康复、回归社会。功能训练是指利用各种康复的方法和手段,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各种功能活动,包括心理活动、躯体活动、语言交流、日常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能力的训练;全面康复是康复的准则和方针,使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实现全面的、整体的康复;而回归社会则为康复的目标和方向。
精神障碍康复的主要任务有:
1生活技能训练和社会心理功能康复 认真训练生活、学习、工作方面的行为技能,包括独立生活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人际交往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应付应激技能等,使患者能够重新融人社会。
2.药物自我管理能力训练 包括使患者了解药物对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意义,自觉接受药物治疗;学习有关精神药物的知识,对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等有所了解,学会识别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并能进行简单处理。
3.学习求助医生的功能 在需要的时候,能自觉寻求医生的帮助,向医生正确地提出问题和要求,并能有效地描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和症状。在病情出现复发迹象的时候,能及时向医生反映,以得到合理的处理。
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方法有哪些
一、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地控制急性和慢性精神症状,提高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缓解率;缓解期内坚持维持治疗者多可避免复发;在防止精神衰退治疗中常发挥出积极作用,目前已有40余种抗精神病药物。
常用药物有氯丙嗪、氯氮平、舒必利、奋乃静、氟哌啶醇等,并发氯丙嗪为首选药物,氯丙嗪、氯氮平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氟哌啶醇具不明显的抗幻觉和妄想作用,并能减轻或消除孤独退缩症状,适用于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过去较常用的三氟拉嗪,氟奋乃静、利血平等,现已很少使用。
二、精神治疗。是指广义的精神治疗,那种纯精神分析治疗不适用于本症。作为一种辅助治疗,该法有利于提高和巩固疗效,适用于妄想型和精神因素明显的恢复期患者,行为治疗有利于慢性期患者的管理与康复。
三、电抽搐治疗。电抽搐治疗对紧张性兴奋和木僵、兴奋躁动、伤人、自伤和消极情绪严重者的疗效显着。症状控制后应配合精神药物治疗。
四、胰岛素昏迷治疗。对妄想型和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由于治疗方法复杂,需要专门设施和受过为训练的人员监护。由于疗期长等因素的限制,该治疗法现在几乎已被方便、更安全的抗精神病药物取代。
五、精神外科治疗。是一种破坏性治疗措施,适应症应从严掌握,仅作为应用其它方法久治无效,危及社会和周围人安全的慢性维治患者的最后的治疗手段。
精神障碍病因
一、生物学因素
影响精神健康或精神疾病的主要生物学因素大致可以分为遗传、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这些致病因素将在以后的各个疾病章节里详述,这里仅列举遗传、环境、感染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1、遗传与环境因素
(1)遗传
人们早就认识到基因是影响人类和动物正常与异常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对所谓“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儿童孤独症、神经性厌食症、儿童多动症、惊恐障碍等)进行了家族聚集性研究,包括从了解这些障碍的遗传方式、遗传度到基因扫描等,共同的结论是:这些疾病具有遗传性,是基因将疾病的易感性一代传给一代。遗传 遗传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肯定的单基因遗传,一般认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或者可能性。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即使是单卵双生,同病率也不到50%.正常人的终生患病率约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终生患病率也只有10%左右。
(1)中枢神经感染与外伤
2、感染
早在20世纪的早期,我们就已知道感染因素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精神障碍。例如通过性传播的梅毒螺旋体首先引起生殖系统症状,在多年的潜伏后,进入脑内,导致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神经梅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表现为痴呆、精神病性症状及麻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能进入脑内,产生进行性的认知行为损害,早期表现为记忆损害,注意力不集中及情绪淡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更为广泛的损害,如缄默症、大小便失禁、截瘫等。大约15%~44%的HIV感染者出现痴呆样表现。HIV不是直接感染了神经元,而是感染了免疫细胞——巨嗜噬细胞,巨嗜噬细胞死亡后,释放毒素,损伤了周围的神经元。
二、心理、社会因素
1、人格 人格障碍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障碍。人格不健全者更容易患精神障碍。而且某些人格障碍与特定的精神障碍有密切联系。
2、应激 应激一般只是精神障碍的诱因,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如急性应激障碍)才可能是直接病因。
偏执性精神障碍一般治疗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躯体疾病,在大多数病例中在采取相应的病因疗法后精神障碍可得到缓解。如积极寻找引起贫血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继发性贫血首先在于预防和去除病因,不论原发或继发贫血都要预防和控制感染及防止出血,注意改善饮食,给予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的饮食,适度注意休息,减少机体的消耗。给予 含铁制剂及多种维生素治疗,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C、叶酸、肝精等。可根据情况给予输血或止血,可应用激素治疗。溶血性贫血 早期换血可望避免发生严重神经精神症状。同时要防止和祛除可能诱发溶血的因素,如某些药物等;G6PD缺乏症的患者避免食用蚕豆。同时,要进行躯体支持疗 法,如补充营养水分,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保持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给予大量维生素及神经营养物质,以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如给予谷氨酸、三磷腺苷 (三磷酸腺苷)、辅酶A、烟酸等。尤其治疗巨幼细胞贫血时,要补充维生素B12及叶酸。在恶性贫血或胃切除后的病人需长期接受维持治疗,有神经系统症状者 剂量要大。但补充叶酸可导致维生素B12的缺乏,此时患者血象可一过性改善,但中枢神经症状却仍存在或继续加重,故应用叶酸前要排除维生素B12缺乏的可 能。
2.控制精神症状:由于精神障碍的存在会影响各类贫血的治疗,故在治疗开始须同时应用相应精神药物以对症治疗是十分必要的。精神药物治疗原则与功能性精神疾病不同,
1)剂量宜小。
2)充分考虑药物的副反应和禁忌证,选用同类药品中副反应较少者。
3)精神症状缓解后即应停药。应选用能有效地控制精神症状、副作用小的短效药物,且用量宜小。对伴有幻觉、妄想及兴奋不安的患者应采用奋乃静(trilafon)、舒必利 (sulpiride)或利培酮(利哌利酮,risperdal)等药物治疗。对处于抑郁、焦虑状态的患者可服用小剂量抗抑郁剂,以毒副作用较小的新型抗抑郁药氟西汀(fluoxetine)、帕罗西汀(paroxetine)、文法拉辛(万拉法新)和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lorazepam)、丁螺环酮 (buspirone)等为宜。对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应慎用或禁用催眠药及抗精神病药物,以免导致意识障碍的加剧。对出现脑衰弱综合征的病人可给予有振奋作用的药物,如舒必利(sulpiride)、奋乃静等。对失眠患者可给予易于排泄,且毒副作用小的催眠剂,如唑吡坦(zolpidem)或佐匹克隆(zopiclone)等。
3.心理治疗: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应忽视心理治疗。如支持性心理治疗,即针对患者的病情和顾虑进行耐心解释,劝慰和鼓励,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和疑虑。要对患者体贴和照顾,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以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认知疗法,即加强病人对自己疾病的认识,消除不适当的猜测,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各项治疗计划。心 理治疗在早期合并应用时可减少智能障碍和人格改变的发生率,于清汉(1995)报道一组对照研究中,合并心理治疗组,精神障碍的缓解率为75.9%,遗留人格改变者为5.1%,智能障碍者6.9%,而不合并心理治疗的对照组,缓解率分别为69%,10.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