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投诉建议我要投稿

绒毛状腺瘤日常饮食注意

绒毛状腺瘤日常饮食注意

1. 不要吃剩饭剩菜。易致细菌性胃肠炎

2. 不要空腹喝豆浆(豆制品类)及牛奶。不要吃海鲜类食物。可能引起异种蛋白过敏性胃肠炎。

3. 不要吃火锅。饮食不熟,品种太多,添加物太杂等也可诱发疾病。

4. 不要吃烧烤。半生不熟加上刺激性调料以及食物污染及含致癌物等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5. 不要吃生、冷(冰果等)、不洁食物。冰箱内有细菌存在污染食物引起胃肠炎。

6. 不要吃西瓜、香瓜、李子、杏等寒性或易致腹泻的水果。

7. 不要吃鸭子等寒性食物。

8. 不要喝啤酒、白酒等饮品。不要吃刺激性食物(辣椒、蒜、姜、葱等)酒精和刺激性食物会损伤胃、肠粘膜导致胃、肠炎甚至出现溃疡、出血、穿孔等

9. 不要忽视腹泻的治疗,以免留下后遗症。

10.所有引起腹泻的食物,均要引起重视,最好暂时不要接触。

大肠息肉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大肠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怎样了解呢?直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属于肿瘤的范畴,部分为类癌;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之间。病理检查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结肠息肉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增生性息肉的鉴别 增生性息肉外形和组织结构与管状腺瘤或微小腺瘤相似,若不仔细分析会造成误诊。 约20%的增生性息肉有灶状的管状腺瘤成分,特别在息肉的底部。有1/3绒毛状腺瘤,也可发现有灶状增生性息肉成分。这些混合形态出现应诊断为管状腺瘤或绒毛状腺瘤,以利临床做出正确处理。

2.息肉综合征的鉴别 息肉综合征是指肠道有多发性息肉或息肉病,在肠外特定组织同时或先后出现病变者。主要包括:Gardner综合征、Turcot综合征、Cronkhite- Canada综合征和Peutz-Jeghers综合征。

绒毛状腺瘤治疗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专家总结了下列治疗绒毛状腺瘤的药物。

1、乳核散结片,舒肝解郁,软坚散结,理气活血。用于治疗乳腺囊性增生,乳痛症,乳腺纤维腺瘤和男性乳房发育等。

2、平消胶囊,活血化瘀,止痛散结,清热解毒,扶正祛邪。对肿瘤具有一定的缓解症状、缩小瘤体、抑制肿瘤生长、提高人体免疫力、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

3、中华灵芝宝,对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如食管癌、胃癌、肝癌、大肠癌)、呼吸系统肿瘤(肺癌、鼻咽癌、喉癌)、妇科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及血液、淋巴等多种恶性肿瘤有特效,而且对其他疑难癌种(如绒癌、横纹肌肉瘤)也有显著功效。

4、鸦胆子油,口服乳液抗癌药。用于肺癌,肺癌脑转移,消化道肿瘤及肝癌的辅助治疗剂。

盲肠腺瘤性息肉的症状

1. 结肠脂肪瘤是一种比较多见的结肠良性肿瘤,常见于中年以上或老年,多发生在盲肠,从升结肠以下逐渐减少。大多是单发的,偶可多发。绝大多数脂肪瘤发生在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约2/3有蒂,少数在浆膜下,可能起源于脂肪垂。肿瘤常呈分叶状圆形或卵圆形,直径通常为 1-10cm, 黄色,质软,偶尔粘膜面发生溃疡而引起便血,或因肿瘤诱发结肠套叠而引起腹痛、产生腹块等。

2. 绒毛状腺瘤腺瘤性息肉中约 10% 是绒毛状腺瘤,一般都是宽基底,表面如乳头状,轮廓不规则的上皮细胞肿瘤。好发部位为直肠和盲肠。绒毛状腺瘤由肠粘膜面上长出,有的分布在肠壁上犹如绒毯状,有的则纠集在一起呈不规则分叶状。肠的粘膜下层及肌层均无改 变。绒毛样腺瘤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腺瘤性息肉相同,常见有便血、便秘以及腹泻。当肿瘤较大时,可有大量粘液排出。绒毛样腺瘤极易恶变,发生率高达30-60% , 手术切除往往不易彻底,术后易复发。

锯齿状腺瘤癌变的几率大不大

乙状结肠腺瘤有一定的恶变几率,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恶变几率较高,一经发现应该镜下切除,防止发生恶变,只要及时切除了,并且定期复查结肠镜,防患于未然,就不会恶变了。

乙状结肠腺瘤有一定的恶变几率,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恶变几率较高,一经发现应该镜下切除,防止发生恶变,只要及时切除了,并且定期复查结肠镜,防患于未然,就不会恶变了。

绒毛状腺瘤症状

绒毛状腺瘤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排出粘液及解大便未尽的感觉,常易误诊为粘液性结肠炎及菌痢,较大的绒毛状瘤可排出多量粘液。可与粪便一起排出或单独排出大量粘液的腹泻物,每天排出量高达3000mL以上。

绒毛状腺瘤常导致患者严重脱水,解质紊乱,循环衰竭酸中毒等症状而危及生命。由于肿瘤细胞的异常功能,而致大量液体及粘液排出。

绒毛状腺瘤是增生的上皮向粘膜突起,形成绒毛状和乳头状,乳头中央可见由纤维组织及血管构成的中心索。组织学上至少50%以上的成分是绒毛状结构才能给此诊断。

绒毛状腺瘤常较大,无蒂,上皮有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绒毛状腺瘤易恶变,文献报告高达40%的绒毛状腺瘤有浸润性癌灶。

哪些大肠息肉必须早期切除呢

事实上,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肿瘤性息肉(又称大肠腺瘤),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而大肠息肉和大肠腺瘤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息肉≠腺瘤

大肠息肉是指自黏膜表面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可以带蒂或不带蒂。在大肠息肉中,有些是肿瘤性息肉,有些是非肿瘤性息肉。其中,肿瘤性息肉占70%~80%,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而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它们的发生、发展与大肠癌关系不大。

肿瘤性息肉分三种,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这三种腺瘤是病理上的三种分类。一般地说,小的息肉多数是管状腺瘤,大一点的息肉是混合性腺瘤,再大一点的息肉则是绒毛状腺瘤。不同种类的腺瘤,癌变机会不一样,管状腺瘤较低,混合性腺瘤稍高,绒毛状腺瘤最高。另外,腺瘤癌变率也与大小有关,1厘米大小者为1%~2%,1~2厘米大小者为10%,2厘米大小者为40%。

癌变时间为5~10年

从癌变时间上来看,腺瘤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至少5年,平均5~10年。另外,有资料表明,单个腺瘤者29.7%发生癌变,2~5个腺瘤者的癌变率为51.7%~76.9%,6~48个腺瘤者的癌变率为80%。

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中的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概率很大,如果不治疗,百分之百会癌变。因此,一旦病理检查发现该息肉是绒毛状腺瘤,必须及早摘除。而家族性息肉病是与遗传有重要关系的疾病,属癌前病变,如果不做任何治疗,最后发展成大肠癌的风险很高,也必须积极切除。

手术、检查需谨慎

目前,大肠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内镜下手术和开腹手术。内镜下手术切除大肠腺瘤创伤不大,但技术要求高,出血和穿孔危险性大。更重要的是,内镜手术切除前,如果还不能完全肯定所切组织是大肠腺瘤还是大肠癌,病人就将面临肿瘤未切干净、容易复发,以及切除过程中肿瘤扩散、转移、种植等后果。

需要提醒的是,在同一个病人身上,腺瘤可能只有一个,也可以发生多个,发生多个的机会在30%左右。因此,医生大多会仔细检查病人身上可能存在的其他大肠腺瘤。另外,大肠腺瘤很容易复发,据统计,病人再发腺瘤概率为30%~50%。因此,腺瘤摘除后并非一劳永逸,定期做肠镜检查非常必要。通常,病人手术后头1年应随访1次,以后每2~3年随访1次,有的需要终身随访。

大肠息肉分哪几类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组织学分类:

(1) 腺瘤性息肉:是最多见的一种,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3种。

(2) 炎症性息肉:是肠粘膜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病人。

(3) 错构瘤型息肉:多发生在儿童。

(4)增生性息肉。

大肠息肉大多没有临床症状,仅在肠镜、钡灌肠或尸体解剖中偶然发现。少数病人可有以下症状:

(1) 便血:粪便常呈鲜红色,以绒毛状腺瘤及幼年性息肉较多见。

(2) 粪便改变:有时粪便中有较多粘液。

(3) 腹痛:比较少见。

什么样的大肠腺瘤容易癌变

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目前研究认为至少80%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历时大约5年以上,平均10~15年。积极诊治大肠腺瘤是控制、减少大肠癌的重要途径。

大肠腺瘤表现为大肠黏膜上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可分为有蒂型和广基型。组织学切片上可见多少不等的绒毛状成分。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以下)、混合性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80%)和绒毛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80%以上)3种,临床上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占70%左右。由于其分类特点,只有当对完整的腺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后,才能确定腺瘤的组织学类型。

虽然大部分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但不是所有大肠腺瘤均发生癌变。腺瘤的癌变与下述因素有关。

1.腺瘤大小:一般来讲随着腺瘤的增大其癌变机会显著上升。据文献报道,直径<1cm、1~2cm、>2cm的腺瘤原位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7%~2.6%、6.5%~24.3%、12%~25%,浸润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1.3%、9.5%~9.8%、41.7%~46.1%。近年来发现一种扁平隆起型小腺瘤,直径常<1cm,可伴中心凹陷,其恶变率高,但却易漏诊,故肠镜检查时须仔细。

2.病理类型:腺瘤中绒毛状成分越多越易癌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混合性腺瘤次之,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

3.腺瘤外形:广基型腺瘤癌变率明显高于有蒂型腺瘤。

4.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随着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增高癌变率显著上升,轻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发生率约5.7%,中度为18%,重度达34.5%。

绒毛状腺瘤怎么回事

1、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在2006年消化疾病周上报告副作用,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2、Jill E Elwing博士治疗及其同事对进行结肠镜筛查的100例2型糖尿病女性和500名非糖尿病女性进行了研究。糖尿病组努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岁,41%为白种人,10%与结直肠癌有一级亲缘关系不见。平均体重指数为34.4,29%使用胰岛素。非糖尿病对照组的激素状态相当。平均年龄是59岁,68%是白种人,平均BMI 是28.5,7%与结有一级亲缘妙手关系。

3、任何反而绒毛状或管绒毛状很好并且直径大于1cm的腺瘤或晚期腺瘤或指导任何高度增生3、不良都符合这项研究腺瘤的定义。女性的腺瘤发生率为37%,非糖尿病女性为24%。所以几率为1.80。糖尿病女性的晚期腺瘤发生率为14%,非糖尿病女性为6%,几率为2.4.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炎症比较,肥胖糖尿病女性发生任何心情腺瘤和晚期腺瘤的几率分别为2.6和3.5.

4、连接糖尿病和结直肠腺瘤的可能原因,高胰岛素血症作用可能是穷人原因。胰岛素本身是一种生长因子。它一年可能具有直接为人的促瘤形成搭理作用,或者通过生长因子-1间接发挥作用。

绒毛状腺瘤检查

有部分女性朋友疑问,如果患上了绒毛状腺瘤要做什么检查呢?针对绒毛状腺瘤的检查,接下来,我们请专家来具体的讲解一下,该病临床诊断中大多数乳头状腺瘤经直肠指检,直肠镜或结肠镜检发现。

由于腺瘤很软,而直肠指诊时腺瘤很软,需仔细检查,否则容易被忽略,发现乳头状腺瘤要进行仔细扪诊全腺瘤,质地均匀而很软的,属良性结构的可能性较大,扪及乳头状腺瘤有小结节及质硬者须高度警惕癌变的可能。

扪诊检查绒毛状腺瘤有否癌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可行性,扪诊不十分清楚的绒毛状腺瘤可经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及结肠纤维窥镜检诊,为确定肿瘤有无癌变可能,须在腺瘤表面及基底不同部位采取组织做活检。

什么是管状绒毛状腺瘤

1、绒毛管状腺瘤是大肠息肉的一种,容易发生恶变。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临床上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2、它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腺息肉,炎症性息肉。结肠腺瘤是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3、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

像这种结肠性的息肉我们都有一定的家族性,如果有遗传性病史的这种家族呢嗯我们应该提前做好预防,提到医院进行检查,因为这个腺瘤是可能会引起癌变,如果不摘除的话,癌变的几率是非常大的在饮食上不要吃一些生冷辛辣的食物,像火锅、烧烤都不可以吃,手术后不要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应以流食为主,防止肠道出血。

导致肠癌的主要原因

1、饮食因素

导致肠癌的主要病因,与大家的生活饮食有关,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可增加患直肠癌的风险性。因为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可促进甲基胆蒽物质的分泌,致使胆酸分泌增加,被厌氧菌分解为不饱和的多不烃,因此这两种物质成为致癌物质。纤维素量少,导致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增加,从而致癌物质与肠结膜接触时间增加,癌变机会增多。

2、遗传因素

肠癌的患者中,有不少患者是具有癌肿的家族史,其中不少患者是属于消化道肿瘤,因为细胞的基因改变,患者遗传得到一种易感性,遇上激发此病的某种因素,组织细胞迅速生长,发展成为癌。所以,导致肠癌的主要病因与细胞遗传基因突变有很大关系。

3、腺瘤癌变

其次,引起肠癌的主要病因是腺瘤癌变,腺瘤可分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3种类型。管状腺瘤以及绒毛状腺瘤均会发展为癌。腺瘤中有遗传性的腺瘤,被看做是癌前病变,躲在30岁以后发病,20岁以前发生癌变也有。

4、环境因素

在各种环境因素中,以饮食因素聂重要,大肠癌的发病率与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有正相关系。另外,也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相关推荐

晚期直肠癌是怎么回事

1、遗传因素: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引起的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直肠癌患者中,约有5-10%的直肠癌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直肠癌,又称Lynch综合征。具体表现为家庭成员中有三人以上患有结直肠癌,其中两人以上为同一代,至少相近的两代人均有发病;其中至少有一人是在50岁以前诊断为直肠癌。2、直肠慢性炎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直肠癌的发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直肠息肉肛肠科常见疾病,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一般是因为粪便刺激形成的,会出现脱垂、便血等明显症状,下面看下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肠息肉危害大不?肠息肉危害怎样了解?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

小心胃息肉的癌变和术后饮食

(一)发病原因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二)警惕胃息肉癌变胃息肉不是胃癌,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定期随访,及时处理。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1%。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炎性

直肠癌的病因

1.饮食因素(1)脂肪、纤维素与热卡:饮食因素在结直肠癌发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占恶性肿瘤的第2位,在西方发达国家它占第2位,而在一些不发达国家中它仅占第8位。(2)维生素和矿物质:结肠癌的发生率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因素中,流行病学研究集中在饮食习惯和食物选择上,除了脂肪、纤维素和热卡外,还开始研究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微营养素以及矿物质。抗氧化物具有清除或中和某些氧代谢产物

肠息肉到底会不会癌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

直肠癌诱发病因有哪些

1、脂肪、纤维素与热卡:脂肪消耗量的增加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是平行的,直接测定饮食脂肪的含量显示消耗脂肪量高的人群,其结直肠癌的病死率也高。2、维生素和矿物质:抗氧化作用的微营养素以及矿物质,具有清除或中和某些氧代谢产物称为氧自由基和单线氧的伤害作用。这些代谢产物形成于全身常规生化过程中,它们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它们可伤害DNA、脂质膜和蛋白质。对细胞的这种分子水平伤害如不受抑制就会促进癌肿的形成

大肠息肉分类有哪些

大肠息肉分类方法不一,根据息肉外观可描述为:菜花样息肉,乳头状息肉,桥状息肉,广基息肉,带蒂息肉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组织学分类:(1) 腺瘤性息肉:是最多见的一种,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3种。(2) 炎症性息肉:是肠粘膜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病人。(3) 错构瘤型息肉:多发生在儿童。(4)增生性息肉。大肠息肉大多没有临床症状,仅在肠镜、钡灌肠

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直肠息肉肛肠科常见疾病,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一般是因为粪便刺激形成的,会出现脱垂、便血等明显症状,下面看下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肠息肉危害有哪些?肠息肉危害大不?肠息肉危害怎样了解?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

什么原因会得直肠癌

遗传:直肠癌患者家族中,尽1/4患者拥有直肠癌家族史,半数患者为消化道肿瘤。因为健康的基因改变,那么直肠癌患者体内遗传了一种易感性,一旦遇到直肠癌的激发因素,可导致癌细胞迅速生长,最后发展成为癌,遗传基因突变,变为恶性细胞,表现为癌肿的家族性。腺瘤癌变:瘤性息肉可癌变,腺瘤可分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3种类型,是常见的诱发直肠癌的原因。管状腺瘤发生率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腺瘤中有遗传性的

大肠息肉病理是什么

1、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最大,尤以绒毛状为著,被称为癌前期病变。2、炎性息肉。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氏病、血吸虫病等炎性肠道疾病所致的息肉。3、错构性瘤。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4、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患有大肠息肉的朋友们不要误认为大肠息肉就会癌变,后三种息肉统称为非肿瘤性息肉,几乎不发生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