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总结中医退热13偏方

总结中医退热13偏方

1、辛温发表

对于外感风寒而发热者疗效可靠,代表方:麻黄汤,荆防败毒散

2、调和营卫

适用于外感中度发热,疗效很好,代表方:桂枝汤,多用于临床发热而用抗生素无效者。

3、清解少阳

此方和解退热,应用范围大,代表方:小柴胡汤,主药为柴胡、黄芩、临床用量宜大。量小作用较弱。

4、清气分热

适用气分实热证,代表方:白虎汤,方中知母、石膏均有良好的退热作用,石膏配知母退热作用持续,相得益彰。

5、通便泻火

适用于阳明腑实证发热,治以宣腑通便为主,代表方:如大承气汤,主药为大黄,可广泛应用,也可加减配伍灵活应用。

6、温阳散寒

临床常用于有发热而阳气虚者,代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7、祛暑化湿

用于暑热季节感寒发凉,感冒无汗者疗效可靠,代表方:黄连香薷饮。

8、养阴清热

功能养阴清热,添水以制火,适用于外感热不退而阴虚者,代表方:青蒿鳖甲汤。

9、辛凉解表

有退热与解毒作用,为治发热之常用方法,又适宜于外感温病初起,代表方为银翘散。

10、清热化湿

其退热作用不明显,但其治疗对长期低热及不明原因发热常可取效。代表方:三仁汤。

11、滋润肾阴

适用于外感后期,低热不退,有肾阴虚症状者,或热不退而津液已伤者,代表方:加减复脉汤。

12、益气升阳

用于阴火上冲,中气不足,长期低热法,“取甘温除大热”之意,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13、活血化瘀

用于瘀热互结之全身发热,或局部发热,取血活则热自除之意,代表方:血府逐瘀汤。

中医偏方清热去除头皮屑

1、桑白皮煎药液

桑白皮50~100克,煎药液2500毫升洗头,每周1次,有去头皮屑和防脱发作用。

2、皂角

皂角50~100克捣碎,加水500~1000毫升煎。先以温热水洗去头上灰尘、油脂,再以皂角液洗两遍,然后以清水冲洗干净,每周两次,连洗数周,头皮屑可消失。

中医教你4种方法来退烧

中医教你4种方法来退烧

发烧,恐怕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中医治疗发烧的方法很多,但如果选错了,不但不能治疗疾病,往往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风热感冒一般表现为发热明显,身体体温升高,身体会出汗,并且还有头疼,口渴,喉咙疼的症状,可以通过身体出汗,多喝白开水从而达到排毒的作用,是发烧症状减轻,之后就不在发烧的效果。我们也可以通过中医拔罐、中医按摩或者热水泡脚等方法来达到退烧的目的。拔罐按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到风寒的侵袭,也有退烧的效果。

发汗退热法

这是最常见的退热方法,适用于感冒发热的病人。常见的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出现,无汗或有汗不畅,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两大类。

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明显,体温较高,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可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风寒感冒表现为发热较轻,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治疗上应该辛凉解表、发汗退热,可以用九味羌活丸和感冒清热颗粒来治疗。

同时,我们还可通过多喝热水,多盖被子捂汗、洗桑拿、用热水泡脚的方法发汗来起到退热的目的,但洗桑拿要注意保暖,不要受风;发烧时皮肤的毛孔都闭塞,刮痧能使毛孔开泻,里面的邪气可以排泄出来,也有退烧的功效。

热者寒之法

中医退烧我们可以使用药性寒凉的药物来治疗,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发烧而不恶寒的患者。发烧我们主要见到的就是四大症状,例如高热不退,发烧口渴的时候喜欢喝冷饮,出汗比较明显等症状,这些就是高烧症状,这个时候不能用发汗退热法,我们可以用中药白虎汤来治疗也可以用甘寒退热法。若果有高烧不退,舌头发红,口干舌燥等症状,我们可以使用苦寒清热法,可用三黄片来治疗。

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喝些冷饮料,但由于药物和饮料都偏属寒凉,易伤脾胃,要适可而止。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的还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可将冰块放在额头、腋下等部位或用酒精擦浴的方法退热。此外,还可按住风池或曲池穴10分钟,达到发汗退热的效果。

通腑泄热法

也叫做“釜底抽薪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甚至病人出现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等症状。这时要用清热的药物同时配上通便的药物,大便排下后,热也就降下来。这就是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临床上可以用防风通圣丸来治疗。还可适当吃些西瓜或容易拉肚子的食物,但注意不要造成过度腹泻。此外,按摩天枢、大肠俞、大横、内庭等穴位,也能起到通腑泄热的功效。

滋阴清热法

我们可以用滋阴的药物来治疗患者阴虚发热的症状。该症状主要适合胸口发热,手脚发热,发烧的时候烦躁不安,夜间睡觉经常出汗,体型偏瘦的患者。也经常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肿瘤等症状。这中发烧症状不能使用我们前面所讲的方法,应该用滋阴清热,可以使用地黄丸来治疗,也可以按摩三阴交叉穴、太溪穴、涌泉穴等穴位,多吃一些藕片、水果等食物。

结语:通过上文小编写的使用中医治疗

中医退烧有四法

一、热者寒之法

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即用药性寒凉(甘寒或苦寒)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如见高热不退,汗出较多,口渴喜喝冷饮,脉象洪大而数时,为热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如石膏、生地、麦冬等;如见高热烦躁,口燥咽干,便秘尿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由于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应注意适可而止。

二、釜底抽薪法

相当于中医“通腑泄热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脉滑有力时。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则火熄热退。故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护阴液,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水烧干,限制体温上升,这也有利于退热。

三、扬汤止沸法

相当于中医“疏散退热法”,即用药性辛散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1、发汗退热法

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热,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大类。前者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后者发热明显,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等。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符合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体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则,发汗法对无汗高热者尤其有效。

2、升散退热法

适用于内有郁热的病人,因邪热内郁于里,常表现为发热,胸膈烦热,口干唇裂,面色红赤,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可于清热方剂中酌加薄荷、升麻等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功,此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但应注意的是,发汗退热法虽十分常用,且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过汗能损伤津液,故对体虚病人应当慎用。

四、滋阴清热法

即用滋阴的药物来治疗阴虚发热的病症。主要适用于由于阴虚而导致的胸口发热,手脚心发热,伴有烦躁不适,夜间出汗等症状,多见于体型瘦弱的人,也常见于患有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疾病。此时不能应用前面所讲的方法,而应该滋阴清热,可以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来治疗。

发热的中医退热方法

中医对发热的认识包括外感发热、内伤发热,而小儿以外感发热为主,同时有食积发热。所以退热方法主要针对这些病因。首先外感,观察患儿情况确定如何治疗,比如孩子出现发热,无汗,怕冷,不喝水,鼻塞等,多是风寒,或者卫气闭郁不开而致,此时应以发汗为主,医生会用麻黄汤发汗,家长可以在家用葱豉汤,葱白带须2-3个,淡豆豉20个,煮汤喂服。如果孩子出现发热,不怕冷,有汗,有些头疼,头晕等,这些多为风热,或者叫荣气疏泄所致,医生会用桂枝汤控制荣气的疏泄作用,家长可以在家黄豆、黑豆、绿豆煮汤或者豆浆喂服。食积发热患儿见暴饮暴食后突然出现发热,胃口差,甚至呕吐,舌苔厚腻,口气重,大便酸臭等,可以用槟榔、豆豉、连翘等消食清热治疗。

同时这些发热均可以推拿治疗,推拿治疗孩子比较容易配合,效果较好。发热的推拿主要穴位为清心经、清肺经、运内八卦,揉内劳宫,清天河水,退下六腑,清三关等,食积患儿可以加用揉板门,补脾经,清大肠,捏脊等治疗。

发烧怎么退烧

发汗退热法

这是最常见的退热方法,适用于感冒发热的病人。常见的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出现,无汗或有汗不畅,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两大类。

风寒感冒表现为发热较轻,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治疗上应该辛凉解表、发汗退热,可以用九味羌活丸和感冒清热颗粒来治疗。

同时,我们还可通过多喝热水,多盖被子捂汗、洗桑拿、用热水泡脚的方法发汗来起到退热的目的,但洗桑拿要注意保暖,不要受风;发烧时皮肤的毛孔都闭塞,刮痧能使毛孔开泻,里面的邪气可以排泄出来,也有退烧的功效。

热者寒之法

中医退烧我们可以使用药性寒凉的药物来治疗,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发烧而不恶寒的患者。

发烧我们主要见到的就是四大症状,例如高热不退,发烧口渴的时候喜欢喝冷饮,出汗比较明显等症状,这些就是高烧症状,这个时候不能用发汗退热法,我们可以用中药白虎汤来治疗也可以用甘寒退热法。

若果有高烧不退,舌头发红,口干舌燥等症状,我们可以使用苦寒清热法,可用三黄片来治疗。

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喝些冷饮料,但由于药物和饮料都偏属寒凉,易伤脾胃,要适可而止。

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的还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可将冰块放在额头、腋下等部位或用酒精擦浴的方法退热。此外,还可按住风池或曲池穴10分钟,达到发汗退热的效果。

肺热偏方有哪些

1、萝卜葱白风寒咳嗽

萝卜1个、葱白6根、生姜15克。用水三碗先将萝卜煮熟,再放葱白、姜、煮剩一碗汤.连渣一次服。宣肺解表,化痰止咳;治风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

2、红糖姜枣汤治伤风咳嗽

红糖30克、鲜姜15克、红枣30克。以水三碗煎至过半,顿服,服后出微汗即愈。驱风散寒;治伤风咳嗽;胃寒刺痛;产后受寒腹泻;恶阴等。

3、芜荽汤平伤风咳嗽

芫荽(香菜)30克、饴糖30克、大米100克。先将大米洗净,加水煮汤,取大米汤三汤匙与芜荽,饴糖搅拌后蒸10分钟,趁热一次服,注意避风寒;发汗透表,治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

4、白萝卜蜂蜜治风寒咳嗽

大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2克。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5、鲜梨贝母治咳嗽肺痈。

发烧怎么退烧

1、外在因素: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2、内在因素: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3、其他因素: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发烧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而不是全部。发烧是因各种疾病引起的身体防卫性反应。从而发烧应该当作一种警讯。当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患引起体温升高时,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要把体温立即降到正常范围,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可能降低病童本身的抵抗能力。

退烧方法一般根据医生的叮嘱和自己的情况,可以合理的选用合用,一些合理的退烧方法。退烧方法可分为:

1、中医退烧,西医退烧。这是根据中西医的不同进行的划分。

2、物理退烧和化学退烧,物理退烧是针对西药用药而来,药引基本上家庭自备可寻。

3、民间偏方,多年的生活经验对于常见疾病甚至是比较复杂的疾病人们都积累了一些自己的治疗方法,由于部分方法在医学原理上未被解释和接受,我们称为民间偏方。

中医治疗胃热的8个偏方

1、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引起气逆,气逆发声称为哕)。用茅根、芦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温水送下。哕止即停服。

2、胃热吐食,用蝉蜕五十个(去泥)、滑石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碗,加蜜调服,此方名“清膈散”。

3、治胃热消渴。用陈粟米煮饭吃。

4、胃脘火痛。用大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姜汁饮下,痛立止。如此病是复发,还要加服玄明粉一钱,才能止痛。

5、胃热牙痛。用升麻煎汤,热漱并咽下。方中加生地黄亦可。

6、肠胃伏热。用酸浆果实五两、苋实三两,马蔺子(炒)、大盐榆白皮(炒)各二两、柴胡、共同芩、栝楼根、闾茹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香汤送下。

7、(菰根)大寒,治消渴、肠胃痼热。外敷治蛇伤,疮毒。

8、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热,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汤”。

老中医退烧方子

退烧药方一

白萝卜,香菜根,生姜

是在小孩生病的时候,一个老中医给的。“香菜去叶子留茎和根3-4根 白萝卜2-3片 生姜1-2片加冰糖加水煮15分钟。待温度适中给小孩喝,小孩喝下去会出汗退热的”各位妈妈们可以试试看,效果非常好。

退烧药方二

杏仁: 10克 桃仁:10克 栀仁:10克 枣仁:10克

将上面四味药研碎,切记一定要磨碎成粉末状!(一般药店都能提供研磨)。

取适量,用鸭蛋清(没有鸭蛋也可用鸡蛋)调成稀泥状(不能太干),放在干净的纱布或其他干净布上,将药对准宝宝脚掌心,布最好长一点,可以在孩子脚上緾绕几圈用带子绑住(就象医院的一般敷药方法),我一般还会在敷好的药外面再给他套上一双袜子,以免因为不舒服被孩子踢掉。

男孩敷左脚,女孩敷右脚。隔1-2个小时打开看看,如药干了,再换上新药,一般敷一到两次就基本能控制住高热,而且不反弹,无任何毒副作用。热退,敷药的脚底会出现黑色的药痕,这是正常现象。

中医常用的退烧偏方

1、热者寒之法

中医退烧我们可以使用药性寒凉的药物来治疗,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发烧而不恶寒的患者。发烧我们主要见到的就是四大症状,例如高热不退,发烧口渴的时候喜欢喝冷饮,出汗比较明显等症状,这些就是高烧症状,这个时候不能用发汗退热法,我们可以用中药白虎汤来治疗也可以用甘寒退热法。若果有高烧不退,舌头发红,口干舌燥等症状,我们可以使用苦寒清热法,可用三黄片来治疗。

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喝些冷饮料,但由于药物和饮料都偏属寒凉,易伤脾胃,要适可而止。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的还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可将冰块放在额头、腋下等部位或用酒精擦浴的方法退热。此外,还可按住风池或曲池穴10分钟,达到发汗退热的效果。

2、通腑泄热法

也叫做“釜底抽薪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甚至病人出现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等症状。这时要用清热的药物同时配上通便的药物,大便排下后,热也就降下来。这就是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临床上可以用防风通圣丸来治疗。还可适当吃些西瓜或容易拉肚子的食物,但注意不要造成过度腹泻。此外,按摩天枢、大肠俞、大横、内庭等穴位,也能起到通腑泄热的功效。

3、滋阴清热法

我们可以用滋阴的药物来治疗患者阴虚发热的症状。该症状主要适合胸口发热,手脚发热,发烧的时候烦躁不安,夜间睡觉经常出汗,体型偏瘦的患者。也经常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肿瘤等症状。这中发烧症状不能使用我们前面所讲的方法,应该用滋阴清热,可以使用地黄丸来治疗,也可以按摩三阴交叉穴、太溪穴、涌泉穴等穴位,多吃一些藕片、水果等食物。

老中医退烧方子

在小孩生病发烧的时候,轻易不要小孩给吃退烧药,也不要输液!

小孩发烧的时候有个中医告诉我只要你给孩子输了一次液,孩子大部分会1-1.5个月就病,因为免疫功能退化的缘故。

退烧药方一

白萝卜,香菜根,生姜

是在小孩生病的时候,一个老中医给的。“香菜去叶子留茎和根3-4根 白萝卜2-3片 生姜1-2片加冰糖加水煮15分钟。待温度适中给小孩喝,小孩喝下去会出汗退热的”各位妈妈们可以试试看,效果非常好。

退烧药方二

杏仁: 10克 桃仁:10克 栀仁:10克 枣仁:10克

将上面四味药研碎,切记一定要磨碎成粉末状!(一般药店都能提供研磨)。

取适量,用鸭蛋清(没有鸭蛋也可用鸡蛋)调成稀泥状(不能太干),放在干净的纱布或其他干净布上,将药对准宝宝脚掌心,布最好长一点,可以在孩子脚上緾绕几圈用带子绑住(就象医院的一般敷药方法),我一般还会在敷好的药外面再给他套上一双袜子,以免因为不舒服被孩子踢掉。

男孩敷左脚,女孩敷右脚。隔1-2个小时打开看看,如药干了,再换上新药,一般敷一到两次就基本能控制住高热,而且不反弹,无任何毒副作用。热退,敷药的脚底会出现黑色的药痕,这是正常现象。

两岁发烧37.8怎么办

宝宝发烧37.8度是低烧,可以用物理降温的,买些退热贴帮宝宝贴在额头上,用些温水帮宝宝擦身,给宝宝大量喝白开水可以降温的。

发烧怎么退烧

根据发烧的发热原理,发烧一般有3大主要因素影响。

1、外在因素: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2、内在因素: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3、其他因素: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发烧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而不是全部。发烧是因各种疾病引起的身体防卫性反应。从而发烧应该当作一种警讯。当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患引起体温升高时,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要把体温立即降到正常范围,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可能降低病童本身的抵抗能力。

退烧方法一般根据医生的叮嘱和自己的情况,可以合理的选用合用,一些合理的退烧方法。退烧方法可分为:

1、中医退烧,西医退烧。这是根据中西医的不同进行的划分。

2、物理退烧和化学退烧,物理退烧是针对西药用药而来,药引基本上家庭自备可寻。

听力减退的中医偏方

一、肾经亏虚型

主要症状是听力逐渐减退,有的人可以伴有耳鸣,如蝉鸣声,或伴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夜尿频多、头发脱落、牙齿松动等肾虚表现,舌质红舌苔少,脉细弱。

治疗要用补肾益精、滋阴潜阳的方法。

处方

牛膝、泽泻、磁石(先煎)、熟地各15克,丹皮、山药、山茱萸、茯苓、五味子各lO克。每天1剂,水煎两次,共取药液600毫升,分3次于饭前l小时温服。

二、气阴两虚型

主要症状是听力逐渐减退可以伴有耳鸣,既有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阴虚的表现,也有神疲乏力、自汗怕冷、食欲不振等气虚的表现,舌质红舌苔少,脉细弱或细而快。

治疗要用补肾滋阴、益气通窍的方法。

处方

炙甘草6克,党参、炙黄芪、牛膝、泽泻、熟地各15克,白术、丹皮、山药、山茱萸、茯苓、五味子各lO克。每天1剂,水煎两次,共取药液600毫升,分3次于饭前1小时温服。

三种中医常用退热法

1.釜底抽薪法

相当于中医“通腑泄热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脉滑有力时。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则火熄热退。故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护阴液,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水烧干,限制体温上升,这也有利于退热。

2.扬汤止沸法

相当于中医“疏散退热法”,即用药性辛散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发汗退热法,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热,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大类。前者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后者发热明显,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等。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符合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体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则,发汗法对无汗高热者尤其有效。二是升散退热法,适用于内有郁热的病人,因邪热内郁于里,常表现为发热,胸膈烦热,口干唇裂,面色红赤,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可于清热方剂中酌加薄荷、升麻等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功,此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但应注意的是,发汗退热法虽十分常用,且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过汗能损伤津液,故对体虚病人应当慎用。

3.热者寒之法

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即用药性寒凉(甘寒或苦寒)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如见高热不退,汗出较多,口渴喜喝冷饮,脉象洪大而数时,为热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如石膏、生地、麦冬等;如见高热烦躁,口燥咽干,便秘尿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由于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应注意适可而止。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三法皆宜于实热证,不宜于虚热证;在临床上可以单独应用,如能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应用则退热效果会更好。另外,病人高热大汗时,中医并不主张用冰袋等冷敷法,以免影响出汗,反不利于退热。

相关推荐

肝腹水中医偏方

1、气滞血瘀:症状: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胁下肿块刺痛,面色黎黑,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手掌赤痕,口干渴,但欲漱口而不欲咽下,大便色黑,唇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治则:活血化瘀,利水消胀。方药:调营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元胡、莪术、叁棱、大黄、瞿麦、茯苓、大腹皮、桑皮、枳壳、红花。 2、气滞湿阻:症状: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腹部青筋暴露,两胁胀痛,食欲不振,食后作胀,肢体困倦,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则:疏肝理气,健脾除湿。方药: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枳壳、香附、白芍、

脑病的中医偏方

1、肾精不足 证候:善忘,头晕耳鸣,怠惰思卧,毛发焦枯,腰膝酸软,骨软痿弱,舌淡苔白,脉沉细弱,两尺无力。 方剂:偏阳虚者宜右归丸。偏阴虚者宜左归丸。加减:形寒肢冷,四末不温加附子、肉桂至10克,干姜8克。午后发热或骨蒸朝热,加青蒿10克,地骨皮15克。食少便溏者加茯苓20克,砂仁6克(后下),麦芽15克。 治法:补肾益精,充养髓海。 2、脾肾亏虚 证候:记忆力减退、精力不足、效率降低、虚劳、泄泻、痢疾、水肿、鼓胀、肾风等。 方剂:脾肾气虚者,用五子衍宗丸加参芪。脾肾阳虚者,用无比山药丸或肾气丸加减。脾肾

中医祛斑的16中偏方

1、黑白消斑散 材料:黑木耳10克,白木耳5克。 做法:首先将黑木耳和白木耳一起研磨成细小的粉末,每次取5克,每天取3次,并且用蜂蜜水冲之饮用,连续饮用一个月见效。 功效:消淤化斑,润肤滋肌。 2、白鸭消斑 材料:山药200克,杨白鸭1只,生地100克,枸杞子30克,调料适量。 做法:将白鸭除去毛皮和杂骨,清洗干净后,再用胡椒粉、食盐、黄酒涂抹在白鸭的身体内外,撒上葱和姜并腌制1个小时左右,再取出切成丁。山药切片。生地布包,置碗底,而后纳入山药、枸杞、鸭丁,上笼蒸熟服食,每周2-3剂。 功效:可补益肝肾,

中医治小儿偏食偏方

验方1 山楂10克,神曲8克,干鱼鳅串全草10克,鸡矢藤5克,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本方适用于小儿纳差、厌食、形体饥瘦,一般运用5天可见明显疗效。根据病情、病程,可用5~10天。 验方2 谷芽6克,麦芽8克,山药8克,干蒲公英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本方适用于小儿因食入肥甘油腻食物过多导致的厌食、纳差、乏力等,一般3~5剂则可愈。 验方3 百部10克,干苦楝皮5克,黄柏皮5克,木香3克,陈皮3克,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本方适用于儿童因蛔虫引起的厌食、饥瘦、面色无华等。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孩子偏食

中医下奶的偏方

1、气血虚弱型:乳汁化源不足所致。 表现: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脉虚细。 处理方法:以益气补血,健脾通乳为主,可在炖汤中加入黄芪、党参、当归、王不留行、桔梗、熟地黄等。如归芪鲫鱼汤、黄芪穿山甲炖母鸡汤等。 2、肝郁气滞型:因肝气郁结,或气滞血凝,乳汁不行所致。 表现: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胸胁胀闷,情志抑郁不乐,或有微热,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处理方法:以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为主,可加入柴胡、漏芦、通草、青皮、陈皮等,如猪蹄

脑病的中医偏方

心脾两虚 证候: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谷无味,面色无华。舌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方剂:归脾汤。加减:胸脘胀闷加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20克。心悸较重者加熟地15克,白芍10克,阿胶10克(烊化)。失眠较重者加五味子10克,柏子仁10克,夜交藤10克。便秘者加火麻仁10克,郁李仁10克。 治法:补养心脾,养心宁神。 痰浊阻窍 证候:记忆力下降,健忘,头重如裹,腹胀痞满,四肢倦怠,舌淡,苔白厚腻,脉滑。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眩晕者加代赭石30克(先下)。脘闷不食者,

退烧偏方

1.发汗退热法 这是最常见的退热方法,适用于感冒发热的病人。常见的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出现,无汗或有汗不畅,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两大类。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明显,体温较高,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可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风寒感冒表现为发热较轻,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治疗上应该辛凉解表、发汗退热,可以用九味羌活丸和感冒清热颗粒来治疗。同时,我们还可通过多喝热

宝宝发烧的中医退烧方

1、生姜一小块(约10克),捣成糊状,敷在手腕处的高骨上,或直接切片贴在高骨处,用医用纱布裹住后,贴上胶布固定,一般40分钟左右就可以退烧。 2、薄荷15克,水500毫升,烧煮5—8分钟即可,待水温凉后,用纱布蘸取反复擦洗腋窝、前额,大腿根,直到孩子烧退为止。 紧急退烧 人体5个“退烧穴”有奇效 发热多是机体正气与外来邪气相搏斗,机体免疫力较强的表现,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处理。但高热(体温在39℃以上者)时,人体内环境失衡,脏腑功能紊乱,特别是小孩,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出现惊厥,需要紧急处理。那么这五

中医止咳偏方

一、蜜枣扒山药——治肺虚久咳 材料:山药1000克,蜜枣10个,板油丁100克,白糖350克,桂花汁。湿淀粉。熟猪油少许。 方法: 1、首先需要将准备好的山药洗干净,然后将洗干净的山药放到锅里,倒入清水直至山药被水淹没,然后选择旺火煮。 等到山药较烂时捞起,去皮,用刀剖成6厘米长。3厘米宽的长方形。拍扁。蜜枣一刻两半去核待用。 2、将大汤碗内涂抹上熟猪油,碗底排上蜜枣再排上一层山药,夹一层糖,板油丁,逐层放至碗口,撒上糖,扣上盖盘,上笼蒸1小时左右,然后取下,翻身入盘。 3、将炒锅放到或上,然后再滤入盘内

中医下奶偏方

1、气血虚弱型:乳汁化源不足所致。 表现: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脉虚细。 处理方法:以益气补血,健脾通乳为主,可在炖汤中加入黄芪、党参、当归、王不留行、桔梗、熟地黄等。如归芪鲫鱼汤、黄芪穿山甲炖母鸡汤等。 2、肝郁气滞型:因肝气郁结,或气滞血凝,乳汁不行所致。 表现: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胸胁胀闷,情志抑郁不乐,或有微热,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处理方法:以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为主,可加入柴胡、漏芦、通草、青皮、陈皮等,如猪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