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与脑血管痉挛相混淆的疾病
易与脑血管痉挛相混淆的疾病
脑血管痉挛是脑血管病的一种,它的很多症状与其他疾病的症状极容易混淆,所以要及早的去医院进行诊断,以免延误了病情。容易与脑血管痉挛相混淆的疾病有:
一、美尼尔病
眩晕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可达2-3天),伴有耳鸣,多次发作后听力减退,且无其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二、晕厥
病前多有眼发黑、头昏和站立不稳,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和血压下降,和一过性意识障碍但倒地后很快恢复,且无神经定位体征。多于直立位发生。
三、偏头痛
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以偏侧头痛、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为主,较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发作时间也较长。无论何种因素所致TIA都应看作是发生完全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发作者。本病可自行缓解,治疗着重于预防复发。
容易和脑血管痉挛相混淆的疾病
1、局灶性癫痫各种类型局灶性癫痫发作的表现与TIA有相似性,如癫痫感觉性发作或运动性发作易与TIA混淆。无张力性癫痫发作与猝倒发作相似。较可的是进行24小时脑电Holter监测,如有局灶性癫痫放电则可确诊为癫痫,如无异常则考虑为TIA的可能。CT或MRI检查发现脑内有局灶性非梗死性病灶,也可考虑为癫痫。
2、美尼尔病眩晕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可达2-3天),伴有耳鸣,多次发作后听力减退,且无其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3、晕厥病前多有眼发黑、头昏和站立不稳,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和血压下降,和一过性意识障碍但倒地后很快恢复,且无神经定位体征。多于直立位发生。
4、偏头痛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以偏侧头痛、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为主,较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发作时间也较长。无论何种因素所致TIA都应看作是发生完全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发作者。本病可自行缓解,治疗着重于预防复发。
扭转痉挛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肝豆状核变性 多发生在20~30岁,病程进展缓慢不一,继之出现肢体震颤,肌张力增高、构音困难。肝豆核变性肢体震颤多为意向性震颤,有时为粗大扑翼样。肌张力增高为逐渐加剧,起初多限一肢,以后扩散至四肢和躯干。若肌强直持续存在,可出现异常姿势。此类病人常伴有精神症状,角膜上有K-F环。
2.手足徐动症 若为先天性多伴有脑性瘫痪,主要是手足发生缓慢和不规律的扭转动作,四肢的远端较近端显著,其肌张力时高时低,变动无常。扭转痉挛主要是侵犯颈肌、躯干肌及四肢的近端肌,而面肌与手足幸免或轻度受累,其肌张力时高时低,变动无常。症状性手足徐动症,常由脑炎后、肝豆状核变性或核黄疸引起。
3.癔病 癔病性的不自主运动容易受暗示的影响,而且往往有精神因素为背景,再者症状的长期持续存在可有力地排除癔病的可能性。
哪些面部疾病易和面肌痉挛混淆
1.继发性面肌痉挛:小脑脑桥角肿瘤或炎症、脑桥肿瘤、脑干脑炎、延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性疾病、颅脑损伤均可出现面肌抽搐,但往往伴有其他脑神经或椎体束受损的表现,如同侧的面痛及面部感觉减退、听力障碍、对侧或四肢肌力减退等,而面肌抽搐仅仅是症状之一,所以不难鉴别。
2.癫痫:面肌局限性抽搐亦可能是部分性运动性癫痫,但其抽搐幅度较大,并往往累及颈、上肢甚或偏侧肢体,或出现典型的按大脑皮质运动区顺序扩散的Jackson发作。脑电图上可见有癫痫波发放。仅仅局限于面部肌肉抽搐的癫痫罕见。
3.癔症性眼睑痉挛:常见于中年以上女性病人,多系两侧性,仅仅局限于眼睑肌的痉挛,而颜面下部的面肌则并不累及。
4.习惯性面肌痉挛:常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为短暂的强迫性面肌运动,常为两侧性。癔症性眼睑痉挛与习惯性面肌抽搐的肌电图与脑电图均属正常,在抽搐时,肌电图上出现的肌收缩波与主动运动时所产生的一样。
5.三叉神经痛:为面部阵发性短暂的剧烈疼痛,疼痛严重时可伴有面部肌肉抽搐。虽然原发性面肌抽搐发展至严重时,抽搐时间较久亦可引起面部疼痛,但其疼痛程度没有三叉神经痛那样剧烈。
6.舞蹈病及手足徐动症:可有面肌的不自主抽动,但均为两侧性的,且均伴有四肢类似的不自主运动。
痉挛性斜颈容易与哪些疾病出现混淆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上颈椎病变:如肋痛,损伤,颈椎间盘突出等。病人常诉颈部不适,一侧颈肌萎缩,头部可以倾斜,但不会有痉挛样发作。同时,上述病变可能都会有上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改变。而痉挛性斜颈对上肢功能无影响。
2.颅颈交界处病变:如严重的颅颈交界畸形。这些病人往往有颅颈交界神经受压症状,如行走不稳,吞咽困难,四肢肌力减退,反射和肌张力增高。还表现为颈部增粗,后发际低等。如伴有脊髓空洞症,还可能有上肢肌肉萎缩,节段性痛触觉分离现象。同样,病人可能有斜颈现象,但不会有痉挛发作。
3.先天性一侧胸锁乳突肌萎缩:常见于小孩,多见于产伤。病变侧肌肉萎缩。正常侧肌肉都有代偿性肥大,但不会有痉挛发作。
4.儿童后颅肌痛:病人为了减轻疼痛而出现强迫头位,致使颈部某些肌肉僵硬,虽有头部倾斜姿势,同样不会有痉挛发作。同时,病人都有明显得后颅症状,如头痛,呕吐,行走不稳,眼球震颤,且病史较短。 儿童还应和眼性斜颈相鉴别,由于一侧眼睛有病变,多数为某些眼球肌的麻痹,致使病孩注视物体时,头部处于某种倾斜姿势。
5.最后还应和癔病性斜颈鉴别。病人都有明确的精神因素,发作突然,症状变化多端,无规律性,情绪稳定后症状很快消失。
面肌痉挛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临床上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面瘫后遗症面肌抽搐 以往有明显的面瘫史,由于面瘫恢复不全发生轴索再生错乱所致,患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面肌无力和麻痹现象。
2.特发性睑痉挛 为双侧眼睑肌痉挛,常伴有精神障碍,肌电图显示面肌不同步放电,频率正常,可能系锥体系统功能紊乱所致。
3.面肌颤搐 为面肌个别肌束细微的颤动,常侵入周围眼睑肌肉,多限于一侧,可自行缓解,可能是侵犯脑干、颅神经的良性病变所致。
4.习惯性痉挛 为小型痉挛,面肌无目的刻板性或反复跳动,多见于一侧,多在童年期发病。
5.中脑和锥体系统病变引起的手足徐动和舞蹈病。
痉挛性斜颈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癔病性斜颈
有致病的精神因素,发作突然,头部及颈部活动变化多端,无一定规律,经暗示后症状可随情绪稳定而缓解。
2.继发性神经性斜颈
颈椎肿瘤、损伤、骨关节炎、颈椎结核等可导致本病。颈椎间盘突出、枕大神经炎等,因颈部神经及肌肉受刺激,导致强直性斜颈。一侧半规管受刺激引起的迷路性斜颈、先天性眼肌平衡障碍引起的眼性斜颈、先天性颈椎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挛缩及小脑第四脑室肿瘤早期所引起的斜颈等,均无阵挛作为鉴别,需进一步检查发病原因。
面肌痉挛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面瘫
是面部神经没有冲动了,肌肉呈瘫痪状态,比如夏季吹空调、冷风引起的突发性面神经炎,还有高血压脑出血引起的中枢性神经损害引起的面瘫,常伴随对侧肢体瘫痪。
(2)局限性运动性癫痫
为大脑半球病变所致的运动性癫痫发作,程度轻时仅表现为一侧口角处抽搐,不伴意识障碍,此时和面肌痉挛相似。脑电图常可见到尖波发放,CT和MRI也可明确病灶部位及性质。
(3)三叉神经痛
为一侧面部的阵发性短暂的剧烈疼痛。疼痛发作时可伴有疼痛侧肌肉痉挛、流泪和面部潮红,但本病不伴疼痛,亦无“扳机点”。抽搐频数远较三叉神经痛为重。
(4)一些锥体外系病变
如舞蹈病及手足徐动症,因多伴有典型的一些全身性运动障碍症状,一般不难鉴别。
脑血管痉挛病因
病因、病理
既往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无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目前研究认为CVS具有双相性,分为急性痉挛和迟发性痉挛。急性痉挛发生于出血后短时期内,主要见于动物实验,并用于解释临床中所见的SAH病人早期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以及肢体偏瘫等神经定位体征。临床上所见到的主要是迟发性痉挛,表现为病情稳定或改善后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偏瘫或局部神经功能缺失征。多发生于出血4天以后,最常见于出血后第5~10天之内,可持续12天左右,但绝大多数于3~4周后血管造影才显示血管管径恢复正常,少数也有达数月之久。在SAH后7天时动脉造影显示有30%~70%的病例存在CVS,但仅有20%~30%的病人有临床症状。
发病机制
关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痉挛常发生于被血块包绕的血管,推测可能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目前认为有机械性因素、神经因素和化学因素。
1.机械性因素:当SAH时由于出血的冲击、凝血块的压迫、脑水肿及脑室扩张的牵拉等机械性刺激。常常造成短暂的局部性CVS。
2.神经因素:蛛网膜下腔的血管上有一些蛛网膜丝伸进蛛网膜,这些丝上有神经纤维结。当出血时,机械作用使血管移位或使蛛网膜下腔扩大时或血流流入蛛网膜下腔时,这些神经纤维结即可引起血管收缩。
3.化学因素:①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散布于蛛网膜下腔的血小板裂解释放儿茶酚胺、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及前列腺素等神经介质。目前认为5-羟色胺是SAH后血管痉挛的最重要的物质。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和迟发性脑缺血可能系内皮素(ET)使大脑动脉持续收缩所致。③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下腔血凝块分解产生的氧合血红蛋白与一氧化氮(NO)结合,耗竭内皮源性NO是CVS发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