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川崎病能治好吗

川崎病能治好吗

一、急性期治疗:在发病后10天之内用药。

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过程,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

1、丙种球蛋白每日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2——4小时输入,连续4天;同时加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连续4天,以后减至5mg/kg?d,顿服。

2、阿司匹林服用剂量每天30——100mg?kg,分3——4次。服用14天,热退后减至每日3——5mg/kg,一次顿服,收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皮质激素 可联合应用强地松和阿司匹林治疗,为控制川崎病的早期炎症反应一般不单用皮质激素。强地松,口服,成人开始15mg——40mg/日,需要时可增至60mg/日,分次服用,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维持量5mg——10mg/日。

川崎病家长注意事项

患儿出现持续性发热、舌头出现杨梅样、甲床皮肤交界处有大片状脱皮等症状。据儿科专家分析,如果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就有可能患有川崎病。

川崎病也就是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专家表示,该病病因尚未明确,相关研究表明该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

川崎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

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发热不久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

专家提醒,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呈自限性经过,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但15~30%的川崎病患者可发生冠状动脉瘤。但如果在10日以内能治好的话,95%可不引起动脉瘤。如果冠状动脉不发生什么变化,3个月后就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即使有动脉瘤,3个月以内治好的,也可以进行普通生活,但慎重起见,要定期做超声波检查。

专家强调,孩子虽然发热,却还很有精神。虽说食欲稍有下降,也什么都吃。高热时要注意补给充足的水分。患儿营养不足与机体代谢和消耗增多有密切关。

要加强消化道管理,多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主张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如鸡蛋糕、果汁饮料、豆浆等。避免食用生、硬、过热、辛辣的刺激性食物。急性发作期以少量流食、多餐为主,必要时补充营养物质如脂肪乳、氨基酸,保证有足够营养进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川崎病能治好吗 川崎病是啥原因引起的

目前来说川崎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从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来看,引起川崎病的原因可能是鱼多种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感染所致的免疫系统异常有一定的关系。


小儿川崎病家长需注意些什么

患儿出现持续性发热、舌头出现杨梅样、甲床皮肤交界处有大片状脱皮等症状。据专家分析,如果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就有可能患有川崎病。

川崎病也就是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专家表示,该病病因尚未明确,相关研究表明该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

川崎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

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发热不久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

专家提醒,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呈自限性经过,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但15~30%的川崎病患者可发生冠状动脉瘤。但如果在10日以内能治好的话,95%可不引起动脉瘤。如果冠状动脉不发生什么变化,3个月后就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即使有动脉瘤,3个月以内治好的,也可以进行普通生活,但慎重起见,要定期做超声波检查。

专家强调,孩子虽然发热,却还很有精神。虽说食欲稍有下降,也什么都吃。高热时要注意补给充足的水分。患儿营养不足与机体代谢和消耗增多有密切关。

要加强消化道管理,多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主张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如鸡蛋糕、果汁饮料、豆浆等。避免食用生、硬、过热、辛辣的刺激性食物。急性发作期以少量流食、多餐为主,必要时补充营养物质如脂肪乳、氨基酸,保证有足够营养进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可以治好吗

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界定

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是否可以治好,首先要了解冠状动脉扩张的程度如何界定。

小于5岁儿童冠状动脉直径>3mm,5岁及5岁以上儿童>3.5mm,可以称为冠状动脉扩张。再具体点儿划分,冠状动脉扩张内径<4.0 mm为轻度扩张;4.0~8.0 mm为中度扩张;>8.0 mm为重度扩张。如呈瘤样扩张又称为“冠状动脉瘤”。川崎病的治疗效果与冠状动脉损伤的程度有很大关系。


小儿川崎病怎么治疗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一发热性疾病最早是出现在日本境内的,以2-5岁的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患有川崎病的儿童通常会出现皮肤粘膜出疹或是淋巴结的肿大等现象,还会引发多发性动脉炎等问题。目前,治疗川崎病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将阿斯匹林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相结合。在没有任何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下,只需选择较低剂量的阿斯匹林,并注射相应份量的免疫球蛋白,坚持两周左右,便可有效缓解川崎病的相关症状。

川崎病本身并不会造成什么后遗症,但其却容易引起心脏血管部位的并发症,其中以冠状动脉的异常最为常见,因此,对于川崎病的治疗还必须要考虑到并发症这一方面的因素。如果一旦患者出现相应并发症,就需要将服用低剂量的阿斯匹林或其他抗凝血药物的时长进行延长,直到异常恢复为止。但是如果川崎病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较为严重时,例如出现冠状动脉瘤等,就需要患者相对更为长期的服用阿斯匹林及其他抗凝血药物,同时,医院方面,还应积极定期的保持对患者心血管方面的检查。相对应的采取冠状动脉绕道手术等,以促进异常的快速恢复。

小孩子的身体机能还不完全,容易出现问题。在发现孩子可能出现上面我所说的川崎病的症状时,一定要立即带孩子去正规的大型医院做一个全面的检查,确定孩子是不是得了这个病。这个病非常难治,只能缓解症状,想要治好不容易。越早开始治疗越好。

川崎病易被误诊为麻疹

“麻疹是一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染性疾病,而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从 1967 年首次报道病例,至今不过50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任榕娜说,麻疹和川崎病,都是幼儿时期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两者临床表现相似,容易混淆。

两种疾病怎么会混淆在一起呢?川崎病中80%好发于2岁以下儿童;麻疹通常是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川崎病主要和病毒感染有关,如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人类细小病毒等。临床上也存在麻疹合并川崎病的病例,所以推测,麻疹病毒亦有可能是导致川崎病的诱 因之一。

在临床上,川崎病和麻疹都会造成多脏器损害。川崎病患儿几乎全身各脏器均可受累,而麻疹患儿除皮肤、黏膜受损外,也常有肺炎、脑炎、心功能不全等并 发症。两种疾病均可出现典型皮疹,以面部、四肢为多。奇特的是,川崎病会有麻疹样皮疹等,大约持续4天后消退。治疗用药方面也有所重合,川崎病主要治疗药 物为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麻疹治疗原则为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重症麻疹可应用丙种球蛋白。

“临床上遇到类似病例,在考虑川崎病的同时,还要注意排除麻疹的可能;在不能排除麻疹的情况下,亦需考虑川崎病的可能。”任榕娜提醒说,临床上既有 川崎病误诊为麻疹的病例,反之亦然,而麻疹合并川崎病的病例也时有发生。两者在症状及体征上相似之处太多,但典型川崎病的部分患儿,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 损害,这是川崎病的特异性表现。典型麻疹患儿,在发疹前一两天,常在第一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科氏斑,即麻疹黏膜斑,需引起警惕,以便鉴别。

川崎病能治好吗是啥原因引起的 川崎病是什么病

川崎病的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炎性病变为主的发热性疾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多发于春冬流感季节,以四岁以下的婴儿为多年,发病时半数以上的患儿会有咳嗽、流鼻涕、腹泻、口腔黏膜明显充血等症状。


川崎病的患儿的饮食方法

患儿如出现持续性发热、舌头出现杨梅样、甲床皮肤交界处有大片状脱皮等症状。据儿科专家分析,如果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就有可能患有川崎病。川崎病的发生与孩子的免疫力有很大关系,往往是孩子遭遇到外界病毒或细菌等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不正常引发的疾病。所以川崎病的患儿在饮食上要多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川崎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

专家强调,孩子虽然发热,却还很有精神。虽说食欲稍有下降,也什么都吃。高热时要注意补给充足的水分。川崎病患儿营养不足与机体代谢和消耗增多有密切关。

川崎病患儿要加强消化道管理,多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主张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如鸡蛋糕、果汁饮料、豆浆等。避免食用生、硬、过热、辛辣的刺激性食物。急性发作期的川崎病患儿以少量流食、多餐为主,必要时补充营养物质如脂肪乳、氨基酸,保证有足够营养进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什么小孩容易得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儿童,病因未明。川崎病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中国大陆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城市儿童的川崎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儿童。美国的调查资料显示川崎病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其中亚裔的发病率是最高的。

川崎病发病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五岁以下的儿童占百分之八十四到百分之八十六,在香港占百分之九十一点七。 发病年龄中位数为1.7到2.5岁,十岁以上的发病者较少见,川崎病以男孩多见, 男女之比为1.5~1.8:1。

川崎病四季均可发病,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高峰有所不同。 我国北京、上海、广东,以春夏之交发病率最高。

川崎病他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同胞发病占0.17%~0.24%。有报道提到父母曾患川崎病的子女中,川崎病的复发率和同胞的患病率分别增加五倍和六倍。另外它也可能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上呼吸道或者是消化道感染,有可能是川崎病的前驱的症状,可能与感染有关系。

川崎病能不能治好 川崎病多大才不会复发

川崎病好发于亚裔人,发病率最高,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五岁以下,男孩较女孩多见,川崎病再发率为1%-3%,少数有三次甚至四次的发病,再发间隔为三个月到一年,平均一年五个月,一般有资料分析认为,首次发病年龄小于三岁,及合并血管损害是再发的一个危险因素,一般川崎病在成人还是发病比较少见,主要是在婴幼儿,所以如果是得了川崎病,还是要定期随访。


川崎病能不能治好

川崎病又称作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科常见一种自身免疫疾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经过有效治疗以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可能性会比较小,但是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5%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有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的狭窄,川崎病也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常见的病因之一,所以川崎病如果是发现了要及早的干预治疗,经过有效治疗是可以治好的,但是合并有冠状动脉的损伤或是合并有心脏的其他的问题,就会长期的存在一些后遗症。


相关推荐

川崎病是严重疾病吗 川崎病自愈吗

川崎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性的血管炎性,好发于冠状动脉,川崎病的病因其实都是不明确,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但是因为它是血管炎性疾病,容易形成冠状动脉病变,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话,也要定期的随诊,主要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电图,未经有效疗的话,15-25%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导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川崎病如果不

川崎病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高烧不退 警惕“川崎病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以高热、双眼结膜充血、出红疹、颈淋巴结肿大为典型症状,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热是疾病的首发症状,持续高热,且全身有红疹就应警惕川崎病。若在发病后不及时疗,小儿痊愈后可会留下后遗症,若疗不当,小儿可并发心血管病变,病情凶险。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栓,冠状动脉瘤破裂而死。查出病因 及早疗“川崎病川崎病的病因尚

儿童川崎病

川崎病它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然后发病病因也是不明确的,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全身的血管性病变。 临床上的疗主要针对于他的全身循环引起病变的一个疗,一般的话会用丙种球蛋白预防一个冠脉的损伤,然后也可以退热。然后还会出现血小板的聚齐,会用一些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必要的时候有可会用一些激素类的药物进行疗。还要根据宝宝的一些具体情况进行对症支持疗。一般的川崎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但是如果是

川崎病由什么引起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属于自限性急性全身血管炎。该病常见于年龄不超过五岁的婴幼儿。随着许多国家对川崎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川崎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的清楚。 从近年来的研究有提出川崎病极有可是易患者体内被多种微生物损伤,促使B细胞以及T细胞参与的免疫激活,从而出现瀑布一样的效应,最后引起的全身炎症的反应。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

宝宝得了川崎病可怕吗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因也不明确,主要集中在免疫反应,遗传易感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学说等,它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性的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川崎病大多数预后良好,复发见于1%到2%的患儿,经过有效疗以后,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会比较少,但是未经有效疗的患儿,15%-25%会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

小儿高烧不退须防川崎病

假如你的孩子高烧不退,使用常规感冒的药物没有任何效果,那么你要注意孩子是否患上了川崎病,该病疗不及时会严重影响心血管功,甚至心肌梗死。儿童医院院长介绍,川崎病易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中,尤其是1~2岁的婴幼儿。川崎病发作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非常相似,均出现持续39~40℃的高热,但使用一般感冒的抗生素药物没有任何效果。另外,川崎病患儿还会出现眼结膜充血、舌头表面似杨梅状、出皮疹、淋巴结肿大、手

川崎病至右冠状动脉扩张症如何

川崎病至右冠状动脉扩张症如何疗在医学上,川崎病是一种很常见的血管炎综合征,多发于2-4岁的孩子,主要是男孩多见。在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了。川崎病最大的危害就是损害冠状动脉,也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在我们国家多数在7-9月发病,所以在夏秋之交,家长应特别警惕婴幼儿发生川崎病川崎病的特征就是发烧,特别是患儿在发病早期多数是高热,一般体温持续38.5℃~40.0℃之间,持续时间一般在7~1

川崎病有流鼻涕症状吗

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它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反复的高热,抗生素疗无效,球结膜的充血,口腔弥漫性充血,唇充血皲裂,皮肤呈多形性红斑和猩红样的皮疹,颈部单侧或双侧的淋巴结肿大等。川崎病它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也有调查表明,上呼吸道或者是消化道感染等是川崎病常见的前驱症状,提示发病可与感染有关,但是至今尚未发现有传染的现象。川崎病有可它的一些前驱征兆表现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像出现流鼻涕,咳嗽

川崎病临床表现中的主要表现

皮疹 川崎病患者在发热后不久会出现多形红斑或猩红热样皮疹,无水疱或结痂,主要分布于躯干、四肢等部位。 四肢症状 川崎病患者会的四肢末端会出现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手掌、足底早期充血、潮红,而后手足呈硬结性水肿。 结膜充血 在发病后不久,川崎病患者会出现双侧眼球结膜充血的症状,但是眼部没有分泌物,这种症状会随着体温的下降而逐渐消退。 口腔粘膜改变 在发热后不久,川崎病患者会出现口唇红、干裂、有血痂或痂

川崎病痊愈后会影响以后生活吗 川崎病的主要症状

1.川崎病患者会表现出持续性发热,体温常达39℃;2.川崎病患者经常会出现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3.川崎病患者的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4.川崎病患者还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胀,直径大概为1.5cm,大多数出现在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