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止咳药不等于祛痰药

止咳药不等于祛痰药

止咳和祛痰是两个概念,比如因感冒出现刺激性咳嗽时,也要分有痰、无痰两种情况用药,而不是说吃点止咳药就能达到既祛痰又能止咳的效果。

止咳药主要用于减轻咳嗽不适,其中可待因、咳必清等止咳药在痰多或痰液黏稠的情况下不能使用;复方甘草合剂和各种止咳糖浆等则适用于因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而且痰量要很少。

一般来说,咳嗽、无痰可用一般的止咳药;如果有发热、痰多等炎症可加用消炎药和祛痰药;如果是肺结核导致的咳嗽,应用抗结核药配合止咳药。

什么是止咳药

定义:以祛痰、消痰、制止和减轻咳嗽气喘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称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老百姓简称为:止咳药。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的药物称为化痰药,能缓和或制止咳嗽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咯痰不爽以及与痰有关的如瘿瘤瘰疬等证。止咳平喘药主要用于治疗症见咳嗽、气喘的多种疾患。

功能:此类药物一般分为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在化痰药中,药性辛而燥者,多有燥湿化痰、温化寒痰的作用;药性甘苦微寒者,多有清化热痰、润燥化痰的作用。止咳平喘药中,由于药物性味的不同,分别具有宣肺、降肺、泻肺、清肺、润肺、敛肺止咳平喘的作用。部分药物还有散结消肿、熄风定惊、清热利尿、润肠通便等作用。

治咳嗽的药

目前市场上的咳嗽药名目繁多,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镇咳药,二是祛痰药。

镇咳药中一类是中枢性止咳药,主要作用在大脑的咳嗽中枢,降低其敏感性,进而抑制咳嗽,多用于反射类干咳。如美沙芬、可待因、吗啡等,但由于这类药止咳力度强,且有一定副作用和成瘾性,所以最好是在用其他药无效时,才做这种选择。

另一类是周围性镇咳药,包括以糖浆、蜂蜜和枇杷膏等为代表的润药,或者可以将氯化钠、复方安息香酊、桉树脑等以蒸汽的形式吸入。如果咳嗽时痰液较多,不宜过多使用镇咳药,否则痰也不易排出。

祛痰药是治疗咳嗽最重要的对症措施之一,它的原理是分解黏液的多糖纤维,使痰变稀且黏稠度降低,再借助咳嗽排出。

祛痰药有两种:一是恶心性祛痰药,常用的有氯化铵、桔梗、远志、愈创甘油醚。空腹服用效果明显。由于这类药物剂量过大就可能引起呕吐,因此临床较少单独应用,一般多用其合剂。适用于急性呼吸道炎症时,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病人。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特别是胃溃疡病患者应慎用。二是黏液溶解药,能使稠厚的痰液溶解,黏度降低后便于咯出。常用的药物有沐舒坦等。

不管是什么样的咳嗽,大家都不可轻意对待,一定要及时去相关医院检查治疗,对于咳嗽的用药也不可误用,一定要对症施药,做好自身的护理与预防,最后希望广大的咳嗽患者关注自身病情,注意生活中的饮食,早日治疗好自身咳嗽。

正确选用儿童咳嗽药

咳嗽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吃饭时不小心,米粒入呛喉管,可通过剧烈的咳嗽将其排出;气管炎、肺炎时,通过咳嗽、咯痰,把肺内的细菌及组织破坏产物排出体外。咳嗽药有助于这一过程。

平常说的咳嗽药,实际上是包括镇咳药、祛痰药和平喘药三类。镇咳药有甘草合剂、甘草片、咳必清片、咳特灵等。祛痰药有碘化钾、痰咳净等。平喘药有麻黄素、氨茶碱、喘定等。

引起咳嗽的各种原因,要经过分析,以便对症下药。如感冒引起的咳嗽,是由于上呼吸道炎症的刺激,这时咳嗽对身体并无任何保护作用。因而用镇咳药将咳嗽止住对疾病有好处。但患气管炎、肺炎时,呼吸道上下都存有大量痰液。这时就不宜单独作用镇咳药,否则会因咳嗽停止将痰留于呼吸道内,使炎症扩散;一般应选用祛痰药,如氯化铵祛痰作用强,只用于痰咯不出,又粘稠的病人。由于祛痰药有恶心、呕吐的副作用,所以孩子用量也不宜大。

哮喘是由于过敏及炎症刺激引起支气管平骨肌痉挛,平喘药就是解痉药。

止咳用中药好还是西药好

西药中针对镇咳和祛痰选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药物,镇咳药只适用于干咳无痰患者,分为中枢性镇咳药和周围性镇咳药。其中,中枢性止咳药适用于剧烈的无痰干咳患者,它虽然对咳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咳嗽中枢会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服用一段时间后还会成瘾,所以不可擅自服用。而周围性镇咳药中一类是润药,如糖浆、蜂蜜和枇杷膏;另外一类是湿化和蒸汽吸入药物,即将氯化钠、复方安息香酊、桉树脑等以蒸汽的形式吸入。老年人、孕妇、小儿都应避免服用中枢性镇咳药。

从干咳转到后期咳痰时,多痰患者不能再选择镇咳药而需选用祛痰止咳药。祛痰西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恶心性祛痰药,常用的有氯化铵、桔梗、远志、愈创甘油醚,空腹服用效果明显。由于这类药物剂量过大就可能引起呕吐,因此临床较少单独应用,一般多用其合剂。二是黏液溶解药,能使稠厚的痰液溶解,黏度降低后便于咯出。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特别是胃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恶心性祛痰药,黏液溶解药则适用于普通人群。

对中药(中成药)而言,大多都同时含有镇咳祛痰的功效,其优势是药性温和,从病源下手、根除疾病,但治疗周期比较长,疗效也没有西药显著。儿童不会咳痰,更要慎用中成药,以避免其中的镇咳成分导致痰咳不出来而引发进一步呼吸道感染,甚至肺炎。

服用中药止咳的注意事项

错误1只要是咳嗽,统统使用止咳药

很多人认为只要出现咳嗽,就应该使用止咳药。以为只要服用了止咳药,咳嗽就会嘎然而止。

专家解析:的确,轻度干咳或痰量很少的患者,可选用复方甘草合剂等止咳药,这类药物经口服后,可覆盖在咽喉黏膜上,减轻炎症对黏膜的刺激,缓解咳嗽。剧烈干咳,咳嗽频繁,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的咳嗽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枢止咳药,如可待因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咳嗽都需要使用止咳药。例如,咳嗽时出现痰液,且痰量逐渐增多,黏度变稠,颜色变黄时,往往表明呼吸道炎症加重,此时不宜使用止咳药,而应选用祛痰药,必要时还需使用抗生素,以免痰液滞留,诱发肺部感染。咳嗽应针对病因治疗,只有去除病因,咳嗽才能真正治愈。例如,因过敏引起的咳嗽应选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等治疗;因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而引起的咳嗽应及时停用此类药物;因心功能衰竭引起的咳嗽应使用强心利尿治疗。

错误2同时服用多种咳嗽药好得更快

许多患者出现咳嗽后,往往自我服用止咳药,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如果同时服用几种止咳药,咳嗽会好得更快。

专家解析:其实,不同商品名的止咳药往往配方相似,无需服用多种止咳药。如果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止咳药,可能某一种有效成分的摄入量会超过安全剂量范围,出现不良反应。

临床上经常使用复方止咳祛痰药,其成分不仅有止咳药、祛痰药,也适当加入了支气管扩张剂或抗组胺药等。服药时要注意药物的叠加作用。

喉咙有痰应该怎麽办呢?

咳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的反射运动,能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异物,因此轻度咳嗽不需用止咳药,但对于由细菌、病毒引起炎症病变而引起的剧烈且频繁的咳嗽,就应使用止咳药。

常用的止咳药分为中枢性止咳药和外周止咳药。一般的感冒咳嗽选用外周止咳药就可以了,常用的有复方甘草合剂、川贝止咳糖浆、小儿止咳糖浆等。

这类药物口服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使黏膜少受刺激,从而起到止咳作用。但服用这类药品时不要用水冲服,以免药物被稀释。中枢性镇咳药多用于无痰的干咳。

痰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并可加重感染。祛痰药可稀释痰液或液化痰液,使之易于咳出。常用的祛痰药也分为两类:一类能增加呼吸道分泌,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

另一类能使痰液溶解、粘度降低而使痰容易咳出。需要强调的是,如果痰液为黄色或绿色脓痰,说明伴有感染,这种情况在服用止咳化痰药的同时,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合适的抗生素。

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治疗喉咙痛、痰多等症,常常选择甘草或胖大海,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两种中药都是帮助调理喉咙的,如果你痰多的话也可以用这两种中药来泡茶喝,而且还能够很好地帮助你保护嗓子,对于预防老人和孩子痰多也是很有帮助的。

别同时用止咳药祛痰药

止咳药的作用是阻止身体反射或要咳嗽的欲望。并非所有的咳嗽均需要镇咳治疗,轻度咳嗽有利于排痰,一般不需要用镇咳药。滥用止咳药,可使痰液阻塞在呼吸道内,痰内大量的病原体得以繁殖,致使感染迟迟不能得到控制。但严重的咳嗽,特别是激烈无痰的咳嗽可影响休息与睡眠,此时须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加用镇咳药。

祛痰药的功能是稀释或液化体内引起充血的分泌物,比如痰。如果病人的咳嗽程度为轻微干咳或痰量很少,可选用复方甘草片、复方甘草口服溶液、急支糖浆等药物。如果病人的咳嗽频繁、剧烈、夜间加重,可选用止咳露止咳药。如果病人的咳嗽伴咯黏稠痰或痰量较多,可选用祛痰药。“老慢支”是慢性咳嗽、咯痰的主要病因,可选用具有止咳祛痰作用的复方制剂,如复方甘草口服溶液、复方甘草片、急支糖浆等。由于痰量较多,不提倡使用强力止咳药,如可待因等。

宝宝咳嗽是先止咳还是先祛痰

一般人以为,止咳、祛痰的药都那么回事。其实“咳嗽药”明确地分成两类,一类为止咳药,一类为祛痰药。不同的病状,用不同的药。

止咳药止咳药又叫镇咳药,用来减轻咳嗽的药。按照药的作用部位,又分为中枢性止咳药和末梢性止咳药。中枢性止咳药是指作用于脑中枢的抑制药,有的作用很强,叫强力镇咳药。中枢性镇咳药有严格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不用,必要时才可偶尔使用,如剧烈咳嗽、急性肺梗塞伴有咳嗽者,干咳引起咯血等。多痰或者痰液粘稠的情况下不能使用强力镇咳药。

末梢性止咳药服用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降低呼吸道感觉神经末梢对刺激的敏感性而产生止咳效果。如各种止咳糖浆等。这类药适用于呼吸道感染的炎症刺激性咳嗽,痰量很少的阶段。

祛痰药或化痰药祛痰化痰药也分为两类,一类能增加呼吸道分泌,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如氯化铵、碘化钾、桔梗、远志等,适用于呼吸道炎症、痰稠又难于咳出者;另一类能使痰液溶解、粘度降低而使痰容易咳出,如必嗽平、去痰片等,适用于手术后咳痰困难者。还有一些兼有止咳、祛痰的中成药,如枇杷露、半夏露、梨膏等,它们的止咳作用比较缓和,同时有化痰作用,可以根据病情选用。

老年人服止咳药的禁忌

安邦制药.清肺小课堂

咳嗽,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是一种保护性反射活动,能把痰液等异物清除出肺和气管。因此,咳嗽并非坏事,但应分析原因,根据痰情,慎重用药。轻度而不频繁的咳嗽,有助于祛痰,痰去尽后咳嗽自止,无需用药。痰多呈泡沫状,则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容易阻塞气管、滋长细菌,可祛痰药与止咳药合用,或用复方甘草合剂。痰特别多并伴浓痰,忌用止咳药,应用祛痰药,中医讲究止咳先祛痰,如:银黄清肺胶囊。

老人咳嗽,多由老慢支引起,须配用四环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如有肺通气不良和肺气肿,需用平喘药解除支气管痉挛。

长期频繁剧咳,痰量不多而带血刚愎自用须用止咳药,以防引起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或咯血等重病。

痰黄粘稠不易咳出的咳嗽病人忌用止咳药,须用化痰药,如清气化痰丸、银黄清肺胶囊、除痰降火丸、止嗽太和丸、黛蛤散、枇杷膏等。

心功能不全伴有肺瘀血的咳嗽病人,禁用咳必清。该药对呼吸道粘膜具有麻痹作用,易致呼吸道阻塞、窒息。

青光眼病人咳嗽,忌用咳必清。因其有阿托品样作用。

结核病人咳嗽,禁用碘化钾。因能使旧结核灶复活。

胃溃疡病人咳嗽,禁用碘化钾和氯化铵,慎用中药桔梗和远志。

肝肾功能严重减退者咳嗽,禁用碘化钾和氯化铵。

肝功能减退病人咳嗽,慎用止咳散、必嗽平,否则加重功能损害,使转氨酶升高。

咳嗽分“干”和“湿”

很多患者在咳嗽自用药上存在误区,没有对症用药。一般感冒初期只是干咳,患者要多喝水,多休息,吃一些润肺的瓜果和食物,如鸭梨、白萝卜、蜂蜜或鲜姜,或用它们熬汤后服用。如不见好转,则应对症服用镇咳药物。

如果咳嗽时出现痰液,且痰量逐渐增多,黏度变稠,颜色变深时,表明呼吸道炎症加重,此时需要更换祛痰药。及时祛痰的目的是清除气管、支气管和肺内变性坏死的组织细胞以及分泌过多的黏液,使呼吸道畅通。若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则要用祛痰止咳药物结合抗生素消炎止咳。但是,一旦咳嗽带痰,单纯用止咳药来止咳,治标不治本,往往会掩盖症状,甚至延误治疗。

不同药不同功效

目前市场上的咳嗽药名目繁多,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镇咳药,二是祛痰药。

镇咳药分两种。一种是中枢性止咳药,可降低大脑咳嗽中枢的敏感性,进而抑制咳嗽,多用于反射类干咳,如美沙芬、可待因、吗啡等。但这类药有一定副作用和成瘾性,所以最好在其他药物无效时,再使用这种药。

另一种是周围性镇咳药,包括以糖浆、蜂蜜和枇杷膏等为代表的中成药,或者可以将氯化钠、复方安息香酊、桉树脑等以蒸气的形式吸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咳嗽时痰液较多,不宜过多使用镇咳药,否则痰液不易排出。

祛痰药是治疗咳嗽最重要的“武器”之一。祛痰药有两种。一是恶心性祛痰药,如氯化铵、桔梗、远志、愈创甘油醚等。空腹服用效果明显。但若药物剂量过大会引起呕吐,因此较少单独应用,一般多用其合剂,且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特别是胃溃疡患者应慎用。

二是黏液溶解药,能使稠厚的痰液黏度降低,便于咳出。常用的药物有沐舒坦等。沐舒坦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祛痰止咳药,其活性成分——盐酸氨溴可调节浆液与黏液的分泌,促进肺部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加强纤毛摆动,使咳痰变得容易,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祛痰药。

止咳药常见使用误区

误区一:只要是咳嗽,统统使用止咳药

的确,轻度干咳或痰量很少的患者,可选用复方甘草合剂等止咳药;剧烈干咳,咳嗽频繁,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的咳嗽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枢止咳药,如可待因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咳嗽都需要使用止咳药。例如,咳嗽时出现痰液,且痰量逐渐增多,黏度变稠,颜色变黄时,往往表明呼吸道炎症加重,此时不宜使用止咳药,而应选用祛痰药,必要时还需使用抗生素,以免痰液滞留诱发肺部感染。

咳嗽应针对病因治疗,只有去除病因,咳嗽才能真正治愈。例如,因过敏引起的咳嗽应选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等治疗;因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而引起的咳嗽应及时停用此类药物;因心功能衰竭引起的咳嗽应使用强心利尿治疗。

误区二:同时服用多种咳嗽药好得更快

许多患者出现咳嗽后,往往自我服用止咳药,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如果同时服用几种止咳药,咳嗽会好得更快。

其实,不同商品名的止咳药往往配方相似,无需服用多种止咳药。如果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止咳药,可能某一种有效成分的摄入量会超过安全剂量范围,出现不良反应。

临床上经常使用复方止咳祛痰药,其成分不仅有止咳药、祛痰药,也适当加入了支气管扩张剂或抗组胺药等。服药时要注意药物的叠加作用。

误区三:咳嗽了,马上想到服抗生素

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咳嗽、咯痰的性质来决定。如普通感冒引发的咳嗽,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无效。只有在咳嗽同时出现咯痰,痰量逐渐增多,并且痰液变黄,考虑并发细菌感染时,在医生指导下才可服用抗生素,用对了抗生素也才会有效。

误区四:止咳中药没有副作用,可以长时间使用,或加大剂量服用

中药辨证相对西药较复杂,咳嗽分为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内伤咳嗽,止咳药也有寒、热、温、凉之分,若不对症服用,止咳效果必定不好。

至于随意加大中成药剂量,也是错误的。因为有的止咳药中含有镇静剂,服用时有严格的剂量限制。即使不含西药成分的止咳药,也不可过量使用,例如强力枇杷露,大剂量服用可导致痰液排泄不畅,以及成瘾。

误区五:止咳药水会成瘾,最好不吃

通常,止咳药按其作用部位分为中枢性止咳药和周围性止咳药,中枢性止咳药又有成瘾性和非成瘾性两类,前者如可待因、吗啡等,后者如右美沙芬等。另一种是周围性止咳药,包括以糖浆、蜂蜜和枇杷膏等为代表的中成药,在临床上也常常使用。因此,当用止咳药时还是该用,但也不能滥用。

误区六:服止咳药水后,马上喝大量水或饮料

的确,服药多喝水可促使药物在胃中崩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可加速药物通过咽、食道,有保护食道的作用。但服用止咳药水后不适宜多喝水,因为大部分止咳药水除了含有镇咳、祛痰的主要成分外,还含有糖、甘草等局部湿润和呼吸道保护作用的成分。如果服用止咳药水后,马上喝大量的水或饮料,可使止咳药水局部浸润作用大大降低,影响疗效。

饮料中大多含有维生素C等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容易导致药物提前分解或溶化,不利于药物在小肠内吸收,从而影响药效。

感冒怎么选择止咳药

1首先我们要查明导致咳嗽的病因,对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如肺癌、肺结核、肺炎和肺间质纤维化等。

2轻度咳嗽有助于祛痰,痰排出后咳嗽自然缓解,一般不宜单独使用止咳药物。但频繁剧烈的干咳,不仅增加体力消耗,影响休息,还可以引起其他并发症,应适当应用止咳药物。

3对有痰而咳嗽较剧烈者,祛痰药和止咳药同时使用;对痰较多的咳嗽,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应慎用止咳药,以免痰液滞留加重症状或感染。

4慎用有成瘾性的中枢性止咳药(可待因、喷托维林等),必须使用时应限制药量。

宝宝痰多怎么办 用药

痰多的宝宝不要随便服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咳嗽中枢,反而不利于排痰。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为宝宝选择止咳祛痰、化痰的药。

常见的祛痰药物有:止咳糖浆、化痰平喘颗粒、氨溴特罗口服液、乙酰半胱氨酸等,有条件的也采用雾化吸入的治疗方法。


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

1、有痰祛痰,无痰止咳。除了使用抗生素对因治疗外,还要根据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采用相应的止咳、祛痰和平喘的药物对症治疗。使用止咳化痰药物的原则是:有痰祛痰,无痰止咳。”就是说,在痰多的情况下必须先用祛痰药,不能用强烈的镇咳药,否则不利于痰液的排出。镇咳药只能在无痰的情况下使用。常用的祛痰药如必嗽平、沐舒坦、富露施、复方甘草合剂、鲜竹沥等,镇咳药有可待因片、联邦止咳露等。有气喘的病人可加用平喘的药物,如氨茶碱、博利康尼等。

2、雾化治疗支气管炎效果好。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急性支气管炎的病人还可以加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雾化治疗的优点是可以将抗炎、祛痰的药物,通过气雾微粒直接吸入呼吸道,更好地发挥消炎、止咳、化痰和平喘作用,雾化治疗只作用于局部,全身吸收较小,可以减少全身的副作用。

3、足量、科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时应注意有效的剂量和足够的疗程,不能随意吃随意停。同一种抗生素至少要使用72 小时以上才能判断疗效,换药不要太频繁。根据症状,一般轻症的只需一种口服抗菌药,重症的有时需要选择静脉滴注一种或两种抗菌素。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特别注意安全性,避免使用有耳毒性或肾毒性的药物。使用大环内酯类时应做肝功能监测。喹诺酮类会影响骨软骨的发育,不适合于儿童使用。长期使用抗生素要防止菌群失调,同一种抗生素使用时间尽可能控制在7 天以内。可以同时给予一种益生素,如整肠生、培菲康等,以扶持人体内正常的菌群。

相关推荐

化痰吃什么中药

“脾为生痰之源”,痰易阻滞气机,化痰药常配健脾药与理气药同用,使用注意。温化寒痰药性温燥,不宜用于热痰,燥痰。清化热痰药性寒润,不宜用于寒痰,湿痰。温燥性较强的化痰药,不宜用于咳嗽兼有出血倾向者,以免加重出血。麻疹初起兼有表证之咳嗽,应以疏解清宣为主,不可单用止咳药,忌用温燥及具有收敛性的止咳药,以免影响麻疹透发。1、温化寒(湿)痰药辛苦温燥,寒痰、湿痰。湿痰、寒痰证,咳嗽气喘,痰清稀量多而色白为

宝宝咳嗽反复怎么办 药物法--最快速的化痰止咳法

宝宝咳嗽老不好最好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治疗,因为咳嗽只是表征,它也是诸如感冒、支气管炎、咽炎、哮喘、肺结核等疾病的表现。只有明确病因后才能治本。儿童用药应非常的谨慎,不能随便服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咳嗽中枢不利于排痰。痰少黏稠不易咳出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氯化铵、桔梗等祛痰药;痰多黏膜难咳出者,可用化痰药物沐舒坦,可使咯痰变得容易,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祛痰药。具体药物应遵循医嘱,以免药不对症,反而延误病情。

止咳药别在睡前吃

止咳药之所以能够止咳,是因为它能作用于咳嗽中枢、呼吸道感受器和感觉神经末梢,抑制咳嗽反射。虽然止咳药止住了咳嗽,但它造成了呼吸道中痰液的滞留,容易阻塞呼吸道。入睡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使支气管腔变形缩小。在越发狭窄的管腔里,加上痰液的阻塞,会导致肺通气的严重不足,造成人体缺氧,出现心胸憋闷、呼吸困难等,结果不仅不能通过服用止咳药来安然入睡,反而会因此加重身体的不适。咳嗽

怎么选择止咳药

怎样选择止咳药物?1首先我们要查明导致咳嗽的病因,对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如肺癌、肺结核、肺炎和肺间质纤维化等。2轻度咳嗽有助于祛痰,痰排出后咳嗽自然缓解,一般不宜单独使用止咳药物。但频繁剧烈的干咳,不仅增加体力消耗,影响休息,还可以引起其他并发症,应适当应用止咳药物。3对有痰而咳嗽较剧烈者,祛痰药止咳药同时使用;对痰较多的咳嗽,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应慎用止咳药,以免痰液滞留加重症状或感染。4慎用

避免三类儿童药的用药误区

专家提醒,6个月内婴儿发热时不宜使用退烧药来降温,而应该进行物理降温,如松开包被、洗温水澡、贴退热贴等,能很快让孩子降温。退烧药:6个月内孩子不宜用退烧药是每个家庭小药箱中必备的药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内科主任任立红介绍,发烧只是一种症状,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体温高于38.5℃才有必要使用退烧药,低于这个温度时,建议家长进行物理降温。目前儿童常用的退烧药主要有两种

治咳嗽常见5个误区有痰咳嗽要重视

误区1 咳嗽能抗就扛有近半数受访者在刚开始咳嗽时会倾向进行治疗,39%的人表示久病成医后会选择自行调理,更有40.7%的人不会去看医生,选择“忍一忍,扛过去”,47.4%的受访者在久咳不愈时才会适当选择药物,更有20.2%的受访者一般不喝药,等其自愈。纠错:张挪富表示,上周四一早上门诊就看了30多个病人,其中20多位是看咳嗽类呼吸道疾病,占了总病人的70%。“每次空气质量变差,咳嗽呼吸道疾病的病人

慢性呼吸道感染该如何治疗

在呼吸系统感染病中最常见的就是咳、痰、喘这三大症状,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种症状所对应的药物治疗方法。一、祛痰药祛痰药按作用方式可分为三类:(1)恶心性和刺激性祛痰药:如氯化铵、愈创甘油醚属恶心性祛痰药。(2)痰液溶解剂:如乙酰半胱氨酸,可分解痰液中的黏性成分,使痰液液化,黏滞性降低而易咯出。(3)黏液调节剂:如盐酸溴己新和羧甲司坦,作用于气管和支气管的黏液产生细胞。二、平喘药。临床常用的平

孩子用药三类药要慎用

退烧药:6个月内孩子不宜用退烧药是每个家庭小药箱中必备的药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内科主任任立红介绍,发烧只是一种症状,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体温高于38.5℃才有必要使用退烧药,低于这个温度时,建议家长进行物理降温。目前儿童常用的退烧药主要有两种: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一般来说,连续使用不要超过3天。重复使用退烧药,最好间隔4个小时以上。如果孩子连续3天服用退烧药物

止咳化痰是两回事 走出用药误区

止咳化痰是两回事 走出用药误区凡是具有减轻或制止咳嗽的中药或中成药称为“止咳药”,而具有祛痰和消痰作用的则称为“化痰药”,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临床上将咳嗽分为干咳和湿咳两种情况。干咳是指咳嗽频繁,但无痰或痰量极少,常见于急性咽炎、急性喉炎、轻症肺结核等疾病。湿咳是指咳嗽伴有咳痰,常见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当仅有咳嗽症状而无明显痰液咳出时,就不要选用止咳化痰药,仅用止咳药就可以了。中医所

宝宝嗓子有痰咳嗽怎么办 药物法

宝宝喉咙有痰且咳嗽严重时,应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祛痰药,缓解病情。注意不要用可待因及罂粟壳类的镇咳药,以免抑制咳嗽中枢不利于排痰。中药里面的桔梗、远志、甘草、杏仁、半夏、川贝、陈皮等,也有化痰止咳效果,具体应请中医指导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