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杆菌的培养特性
白喉杆菌的培养特性
白喉杆菌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8,在白喉棒杆菌含血液、血清或鸡蛋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灰白色、光滑、圆形凸起,在含有0.033%亚碲酸钾血清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吸收碲盐,并还原为金属碲,使菌落呈黑色,为本属其他棒状杆菌共同特点。且亚碲酸钾能抑制标本中其他细菌的生长,故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可作为棒状选择培养基。根据在此培养基上白喉杆菌落的特点及生化反应,可将白喉杆菌区分为重型(Gravis)、中间型(Intermedus)和轻型(Mitis)三型,三型白喉杆菌的分布有所不同,常随地区和年份有别,有流行病学意义。
花椒叶的功效和吃法 杀菌抗菌
花椒叶子中也含有挥发性的植物油,其中的柠檬烯成分具有很强效的杀菌抗菌作用,在民间常用花椒叶子煮水来清洗伤口,预防感染,花椒叶具有广谱抗菌的特性,对 花椒含挥发油、川椒素、植物甾醇、不饱和有机酸等,对白喉杆菌、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和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白喉预防
应采取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1.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患者至症状消失后2次鼻咽部培养阴性,如无培养条件,在充分治疗的情况下,可在病期2周时解除隔离,对密切接触者应做鼻咽部培养并观察7天,对未接受全程免疫的幼儿,最好给精制白喉类毒素和抗毒素同时注射,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应认真进行晨间检查,积极治疗带菌者,青霉素用普通剂量治疗5~7天,集体儿童和成人机构内的接触者应留察7天,并作鼻咽拭子培养和白喉杆菌毒素试验,成年人密切接触者也应作这些检查:
①培养和毒素试验均阳性者作为白喉病例处理,应隔离观察,并用青霉素治疗,一旦出现症状即用抗毒素。
②培养阳性,毒素试验均阳性者作为白喉病例处理。
③培养和毒素试验均阴性者可解除留察。
④培养阴性,毒素试验阳性者,应即给予预防接种。
2.提高机体免疫力 自动免疫:可用白,百,破混合菌苗或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注射,被动免疫:白喉易感者因体弱或患病不能接受白喉类毒素注射而又接触了白喉患者,可给抗毒素,成人1000~20000U肌内注射,小儿1000U,有效期仅2~3周,人体对白喉的免疫力,决定于血中抗毒素水平,血清中含有10U/L即有保护作用,可采用白喉杆菌毒素(锡克)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及ELISA法检测人群血清中抗毒素水平,了解人群抗毒素水平,有助于预测白喉流行之可能及程度,亦可测知预防注射的效果,人群免疫水平的高低与发病率呈负相关,我国一些地区抗毒素水平已达85%~95%,这些地区近期不会有白喉流行。
萎缩性鼻炎与其他疾病的区别是什么
应与鼻结核、鼻硬结病、鼻白喉及梅毒、麻风等相鉴别。
鼻结核很少见,常继发于肺结核或胃肠结核。常见症状为鼻塞、鼻痛及鼻臭等。病情发展,可出现流泪和其他眼部症状。鼻中隔前段可见浅表糜烂和边缘不整齐的溃疡,上覆薄痂,溃疡底部为苍白肉芽,触之易出血。病变向深层发展,破坏软骨,可致鼻中隔穿孔、鼻翼塌陷。胸部X线摄片常可发现病灶,活体组织检查可确诊。
鼻硬结病是一种肉芽肿病变,可能由鼻硬结杆菌引起,病程长,呈慢性进行性经过,常以鼻塞为初发症状,可伴有耳鸣、听力下降、咳嗽、声嘶及呼吸困难等,但此时常不引起患者注意,可持续数月甚或数年。病变进一步发展,出现外鼻畸形,鼻腔前部如鼻前庭、鼻中隔前端、下鼻甲前端及上唇等处可见结节状肿块样物,质硬如软骨,无痛,患者多在此时就诊。后期因纤维组织增生、挛缩及瘢痕形成,产生前鼻孔或鼻咽部的狭窄或闭锁、鼻翼变形及喉狭窄,出现闭塞性鼻音、声嘶或呼吸困难等。细菌培养可能检出鼻硬结杆菌,Mikulicz细胞和Russel小体为其特征性病理改变。
白喉是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杆菌侵袭力不强,但其产生的外毒素毒性强烈,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应。卡他型者鼻塞常为早发症状,流水样或粘脓性鼻涕,涕中带血,有臭味,局部改变与普通鼻炎相同;卡他溃疡型者鼻涕为脓性,常有鼻出血,鼻腔内有脓性分泌物和痂皮,除去痂皮可见溃疡面;假膜型者鼻塞严重,常伴颈淋巴结肿大,鼻中隔黏膜表面覆有灰白色假膜,紧贴黏膜,不易分离。白喉常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分泌物涂片镜检、细菌培养等是病原学诊断依据。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期鼻梅毒很少,患者可出现发热及患侧眼部和头部疼痛,病变多发生于鼻前庭皮肤及鼻中隔软骨部,形如丘疹,表面溃烂,覆有干痂或浆液性渗出物,基底较硬。二期鼻梅毒感染性很强,可有持续性鼻塞,鼻中隔及下鼻甲前部黏膜红肿、糜烂,有时形成灰白色黏膜斑。三期鼻梅毒较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并流臭脓,病变侵犯鼻翼、鼻前庭、鼻中隔骨部、鼻甲及鼻腔底部等处,鼻腔骨质和软骨破坏,形成鼻中隔、硬腭穿孔及塌鼻。血清中可出现特异性抗体,活体组织检查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鼻麻风时除全身症状外,还有鼻塞,流多量脓血涕或结痂,鼻黏膜苍白、干燥、萎缩,有时充血肿胀,或发生结节或弥漫性浸润,结节溃破后留有难以愈合的溃疡或瘢痕性粘连,重者鼻中隔软骨穿孔、鼻尖下塌。鼻分泌物涂片或组织切片中可找到麻风杆菌。
白喉要怎样治疗
(一)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和减少活动,一般不少于3周,假膜广泛者延长至4~6周。要注意口腔和鼻部卫生。
(二)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能抑制白喉杆菌生长从而阻止毒素的产生。常选用青霉素,约需7~10天,用至症状消失和白喉杆菌培养阴转为止。对青霉素过敏者或应用青霉素1周后培养仍是阳性者,可改用红霉素,剂量为40mg/(kg×d),分四次口服或静脉给药,疗程同上。羟氨苄青霉素、利福平等也可能有效。
(三)抗毒素治疗 抗毒素可以中和游离的毒素,但不能中和已结合的毒素。在病程初3日应用者效果较好,以后疗效即显著降低,故应尽量早用。剂量决定于假膜的范围、部位及治疗的早晚。咽白喉假膜局限在扁桃体者给2万~4万u;假膜范围广泛,中毒症状重者给4万~10万u;喉白喉和鼻白喉患者给1万~3万u。发病3日后方治疗者剂量加倍。抗毒素可以肌注或稀释后静滴,一次给完。24小时后病变继续扩大者可再以同量肌肉注射一次,注射抗毒素前应询问过敏史,并作皮肤过敏试验,试验阴性者方可应用,阳性者按脱敏法给予。
(四)心肌炎的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烦躁者给以镇静剂。可用强的松20~40mg/天,分四次口服,症状好转后逐渐减量。严重病人可用三磷酸腺苷(ATP)20mg,辅酶A50u,溶于5%~10%葡萄糖溶液50~100ml中作静滴。
(五)神经麻痹的治疗 吞咽困难者用鼻饲。
(六)喉梗阻的治疗 对轻度喉梗阻者需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随时准备作气管切开。呼吸困难较重,出现三凹症时,应即进行气管切开,并在切开处钳取假膜,或滴入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以溶解假膜。
(七)白喉带菌者的处理 先作白喉杆菌毒力试验,阳性者隔离,并用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剂量同前,不必用抗毒素。培养连续3次阴性后解除隔离,对顽固带菌者可考虑扁桃体摘除。白喉恢复期带菌者如需作扁桃体摘除,必须在痊愈后3个月,心脏完全正常时进行。
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特性
白喉杆菌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8,在含血液血清或鸡蛋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灰白色、光滑、圆形凸起,在含有0.033%亚碲酸钾血清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吸收碲盐,并还原为金属碲,使菌落呈黑色,为本属其他棒状杆菌共同特点。且亚碲酸钾能抑制标本中其他细菌的生长,故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可作为棒状选择培养基。根据在此培养基上白喉杆菌落的特点及生化反应,可将白喉杆菌区分为重型(Gravis)、中间型(Intermedus)和轻型(Mitis)三型,三型白喉杆菌的分布有所不同,常随地区和年份有别,有流行病学意义。
白喉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简称白喉杆菌,革兰染色阳性菌,长约2~3μm,宽0.5~1μm。在涂片上,常呈V,X,Y字排列,一端或两端膨大,菌体内有浓染颗粒,称异染颗粒。用Neisser染色时,菌体呈黄褐色,异染颗粒为蓝黑色;用Albert染色时,菌体呈绿色,异染颗粒为蓝黑色;用Ponder染色时,菌体呈淡蓝色,异染颗粒为深蓝色。白喉杆菌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使碲盐还原,菌落变黑,按其在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及生化反应,白喉杆菌可分轻型、中间型及重型。以往认为轻型多产生咽白喉,中间型和重型多为流行株,引起的病情重。目前则认为3型菌可产生相同的毒素,患者病情的轻重与分型无明确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均有轻型菌增多的报道。采用噬菌体裂解法、菌体DNA限制性内切酶法以及毒力试验等对分离到的白喉杆菌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本病进一步的了解。
白喉杆菌侵袭力弱,仅在局部黏膜或皮肤生长繁殖。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外毒素是一种不耐热的多肽,有较强的毒性,人的致死量为130ng/kg体重,主要侵犯神经、心肌和肾上腺。白喉杆菌只有感染了携带产毒基因(Tox)的β噬菌体,才具有分泌外毒素的能力,并使人致病,若将无毒株与噬菌体处理后可变为有毒株,将有毒株置于含抗白喉杆菌噬菌体血清培养基中反复转种,可失去产毒能力变为无毒株。细菌的产毒能力由噬菌体基因控制,侵袭能力则由细菌基因控制。临床上用豚鼠或埃勒克(Elek)平板法进行毒力检测。近年来有些临床报道,从白喉患者的病变处分离出的白喉杆菌无毒力,无毒力菌株如何引起临床症状,尚不清楚,须进一步研究。白喉外毒素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高度的抗原性,可刺激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二是很不稳定,经贮存、日光照射、化学药品处理或加热到75℃,均可减少或完全丧失其毒性。
因此,若以0.3%~0.5%的甲醛溶液处理,经过1个月,可使其毒性丧失,而抗原性仍保存,成为类毒素,可作为预防注射及制备抗毒血清之用。白喉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冷冻、干燥,在玩具、衣物上可存在数天,造成间接传播,对湿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0.1%升汞及5%苯酚溶液1min即可杀灭该菌,加热58℃ 10min即可死亡。
白喉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患者至症状消失后2次鼻咽部培养阴性,如无培养条件,在充分治疗的情况下,可在病期2周时解除隔离,对密切接触者应做鼻咽部培养并观察7天,对未接受全程免疫的幼儿,最好给精制白喉类毒素和抗毒素同时注射,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应认真进行晨间检查,积极治疗带菌者,青霉素用普通剂量治疗5~7 天,集体儿童和成人机构内的接触者应留察7天,并作鼻咽拭子培养和白喉杆菌毒素试验,成年人密切接触者也应作这些检查:
①培养和毒素试验均阳性者作为白喉病例处理,应隔离观察,并用青霉素治疗,一旦出现症状即用抗毒素。
②培养阳性,毒素试验均阳性者作为白喉病例处理。
③培养和毒素试验均阴性者可解除留察。
④培养阴性,毒素试验阳性者,应即给予预防接种。
2.提高机体免疫力 自动免疫:可用白,百,破混合菌苗或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注射,被动免疫:白喉易感者因体弱或患病不能接受白喉类毒素注射而又接触了白喉患者,可给抗毒素,成人1000~20000U肌内注射,小儿1000U,有效期仅2~3周,人体对白喉的免疫力,决定于血中抗毒素水平,血清中含有10U/L即有保护作用,可采用白喉杆菌毒素(锡克)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及ELISA法检测人群血清中抗毒素水平,了解人群抗毒素水平,有助于预测白喉流行之可能及程度,亦可测知预防注射的效果,人群免疫水平的高低与发病率呈负相关,我国一些地区抗毒素水平已达85%~95%,这些地区近期不会有白喉流行。
白喉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简称白喉杆菌,革兰染色阳性菌,长约2~3μm,宽0.5~1μm。在涂片上,常呈V,X,Y字排列,一端或两端膨大,菌体内有浓染颗粒,称异染颗粒。用Neisser染色时,菌体呈黄褐色,异染颗粒为蓝黑色;用Albert染色时,菌体呈绿色,异染颗粒为蓝黑色;用Ponder染色时,菌体呈淡蓝色,异染颗粒为深蓝色。白喉杆菌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使碲盐还原,菌落变黑,按其在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及生化反应,白喉杆菌可分轻型、中间型及重型。以往认为轻型多产生咽白喉,中间型和重型多为流行株,引起的病情重。目前则认为3型菌可产生相同的毒素,患者病情的轻重与分型无明确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均有轻型菌增多的报道。采用噬菌体裂解法、菌体DNA限制性内切酶法以及毒力试验等对分离到的白喉杆菌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本病进一步的了解。白喉杆菌侵袭力弱,仅在局部黏膜或皮肤生长繁殖。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外毒素是一种不耐热的多肽,有较强的毒性,人的致死量为130ng/kg体重,主要侵犯神经、心肌和肾上腺。白喉杆菌只有感染了携带产毒基因(Tox)的β噬菌体,才具有分泌外毒素的能力,并使人致病,若将无毒株与噬菌体处理后可变为有毒株,将有毒株置于含抗白喉杆菌噬菌体血清培养基中反复转种,可失去产毒能力变为无毒株。细菌的产毒能力由噬菌体基因控制,侵袭能力则由细菌基因控制。临床上用豚鼠或埃勒克(Elek)平板法进行毒力检测。近年来有些临床报道,从白喉患者的病变处分离出的白喉杆菌无毒力,无毒力菌株如何引起临床症状,尚不清楚,须进一步研究。白喉外毒素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高度的抗原性,可刺激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二是很不稳定,经贮存、日光照射、化学药品处理或加热到75℃,均可减少或完全丧失其毒性。因此,若以0.3%~0.5%的甲醛溶液处理,经过1个月,可使其毒性丧失,而抗原性仍保存,成为类毒素,可作为预防注射及制备抗毒血清之用。白喉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冷冻、干燥,在玩具、衣物上可存在数天,造成间接传播,对湿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0.1%升汞及5%苯酚溶液1min即可杀灭该菌,加热58℃ 10min即可死亡。
(二)发病机制
白喉杆菌侵袭力弱,侵入上呼吸道黏膜后,仅在表层上皮细胞内繁殖,一般不引起菌血症。当局部黏膜有损伤时,如患麻疹、猩红热、百日咳或上呼吸道感染时,白喉杆菌的侵袭力增强。在白喉杆菌的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外毒素不但可引起局部病变,还可引起全身性中毒性病变,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此毒素有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两者通过二硫键连接,B亚单位无直接的毒性,但它有一个受体结合区和一个转位区。B亚单位可以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膜受体pro-hHB-EGF)结合,结合后通过转位区的介导,可输送A亚单位进入宿主胞质内(图1)。
百日咳到哪里查
如果怀疑是百日咳,可以去就近的公立医院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抽血检查血常规、血沉,同时也进行痰液病原菌培养,从痰液中找到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即可确诊。百日咳会导致患儿出现犬吠一样的咳嗽,或者鸡鸣样的咳嗽,需要及时采取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以及镇咳化痰类的药物对症治疗,缓解不舒服的症状。
白喉是什么病
白喉(diphtheria)为白喉杆菌(又称K1ebs-tloeffler杆菌,简称KLB)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外毒素致病。此病流行多在秋冬两季,以1-5岁儿童最为多见,6个月以内婴儿因有先天免疫力,很少得病。按病变的部位可区分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混合型白喉与异位白喉等。
1、咽白喉 起病多较缓,有轻度或中度发热,中毒症状逐渐加重。局部炎症不严重,但于扁桃腺上有典型假膜,灰白色,开始薄,继变厚,边缘较整齐,基底与粘膜粘连牢固,不易剥落,用力刮除易引起出血。根据假膜范围大小及全身中毒症状的轻重,又可分为局限型(假膜不超出扁桃腺)、播散型(假膜超出扁桃腺)及中毒型(假膜广泛,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常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及淋巴结周围组织水肿,称“牛颈”)。
2、喉白喉 多数为咽白喉蔓延而来,也可原发于喉部,咽部无假膜。患儿表现发音嘶哑、犬吠样咳嗽,继而呼吸困难,吸气时喘鸣及肋间软组织、锁骨上窝及上腹部同时凹陷(三凹征)。根据临床表现,阻塞性呼吸困难可分4度。
第1度:患者安静时,无呼吸困难现象,但活动或哭闹时则有鼻翼煽动与三凹征。
第2度:患者有吸气时喘鸣及三凹征等呼吸困难现象,但安静时尚能入睡。
第3度:具有2度呼吸困难现象,并呈现烦躁不安,不能入眠。
第4度:具有3度呼吸困难现象,并有发绀或昏迷。
3、鼻白喉 全身症状轻微,仅有鼻塞,单侧或双侧前鼻孔有较多血性浆液性分泌物,鼻粘膜可覆有假膜,前鼻孔下面可有表浅皮肤糜烂。
4、混合型白喉 具有上述各型白喉中的1型以上者称混合型,如咽喉白喉、鼻咽白喉等。
5、异位白喉 白喉杆菌可侵入眼、耳、女孩外阴部、新生儿脐带及皮肤伤口等处,产生假膜,并常伴有继发感染。
6、白喉带菌者 无全身及局部征象,一般情况佳,白喉杆菌培养及毒力试验均为阳性,锡克试验阴性(患者对白喉毒素有免疫力)。
7、播散型及中毒型白喉患者,以及未能及时诊断、治疗者可于病程第2周开始并发心肌炎,临床上可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四肢浮肿、尿少、心率增速、第一心音降低、期外收缩、血压下降或肝脏进行性肿大等。心电图检查常有低电压、ST段及T波变化、束支和(或)房室传导阻滞、心律紊乱等。可因此发生猝死。
其它并发症有神经麻痹,多为咽腭肌麻痹,说话带鼻音,并可出现吞咽障碍。偶见并发支气管肺炎、肾脏损害。
白喉杆菌的所致疾病
白喉杆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腔内,经飞沫或污染物品传播。
细菌感染机体后,在鼻、咽粘膜上繁殖并分泌外毒素。局部由于细菌和毒素的作用,渗出的纤维素和白细胞及坏死组织凝固在一起,形成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由于咽、喉、气管粘膜水肿及假膜脱落,可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造成窒息死亡。
细菌一般不入血,只是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并与易感组织细胞如心肌、肝、肾上腺或支配咽、腭肌等的外周神经结合,可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内脏出血和神经麻痹。
临床上表现有心肌炎、软腭麻痹、声嘶、肾上腺功能障碍、血压下降等症状。
咽拭子采集的原理
正常人咽峡部培养应有口腔正常菌群,而无致病菌生长。咽部的细菌均来自外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机体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和其他外部因素下可以出现感染等而导致疾病。因此,咽部拭子细菌培养能分离出致病菌,有助于白喉、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等的诊断。
由于呼吸和食物都通过口腔,因此口腔中会有形形色色的细菌寄生。如卡它球菌、各种葡萄球菌、各种链球菌、类白喉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杆菌等。另外还有厌氧菌,如消化球菌、拟杆菌及类酵母菌的存在。
流感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咽部是此类病毒聚集较多的地方。咽拭子标本就是用医用的棉签,从人体的咽部蘸取少量分泌物,采取的样本就是咽拭子标本,为了检验呼吸道疾病病毒类型,往往通过咽拭子可以方便快捷准确地检测出该病毒类型。
化脓性扁桃体炎的鉴别诊断
1.咽白喉
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咽部黏膜形成灰白色假膜及白喉外毒素所致的全身毒血症为主要特征。轻症患者发病较缓,多为低热,体温38摄氏度左右,咽痛较轻。重症患者起病急,咽痛剧烈,可出现高热、烦躁、呼吸急促、发绀及循环衰竭等症。鼻、咽等咽拭子涂片及培养可找到白喉杆菌。
2.樊尚式咽峡炎(溃疡膜性咽峡炎或溃疡性扁桃体炎)
由梭形杆菌及樊尚螺旋体感染的亚急性扁桃体炎,特征为明显的局限性炎症反应和溃疡形成,多为单侧咽痛,可伴有头痛、背及关节疼痛,多为低热,一般不超过 38.50C。病变局限于一侧扁桃体,也可累及腭弓、牙龈及咽壁,病变处覆有厚而污秽的假膜,呈黄色或灰白色,易于拭去,拭去后溃疡面上有小出血点。
3.粒细胞缺乏性咽峡炎
起病急,多伴有高热、精神萎靡,迅速出现衰竭状态,局部假膜有黑绿色坏死组织,假膜下有溃疡,血白细胞数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