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糖尿病人体重是胖还是瘦

糖尿病人体重是胖还是瘦

据有关专家解释,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第一类型:糖尿病“胖瘦皆有”

1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1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岛素抵抗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长,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体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认为,1型糖尿病患者变瘦,就是转成2型了,这是不对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和遗传,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遗传背景下由不良方式引发的,所以,二者并不会互相转化。

第二类型:糖尿爱“瘦”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体重减轻),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 不足。胰岛素缺乏,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

外瘦内胖更要警惕糖尿病

中国及所有亚裔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并不高,但为何糖尿病的发病率却一路走高呢?这涉及到一个问题——腹部脂肪。有些人看起来不胖,但其内脏脂肪细胞的数目和脂肪容积却很高,表现“外瘦内胖”。这类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腰围较大或腰、臀比较大,因此也被称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们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如果不采取限制饮食或增加运动等措施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则可能使胰岛素细胞受到损伤,从而促发糖尿病。

糖尿病人能吃奶酪吗

糖尿病患者该怎么吃,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个难题。虽然糖尿病是常见病,大家也知道饮食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饮食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但是糖尿病是老年性疾病,也就是说老年人的患病概率大,所以让很多人会忽视糖尿病。其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糖尿病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在糖尿病的饮食禁忌当中,大家比较熟知的是不能吃甜食,不能吃辛辣的食物。其实,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禁忌还有很多细节的方面,而这些方面往往非常的重要。那么,糖尿病人能吃奶酪吗?

1.糖尿病不宜多吃奶酪。奶酪(其中的一类也叫干酪)是一种发酵的牛奶制品,每公斤奶酪制品都是由10公斤的牛奶浓缩而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脂肪、磷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纯天然的食品。所有人群均可食用奶酪。因为奶酪属于高营养高热量食品,容易发胖,食用时应适量。并且奶酪吃多了不容易消化,不适合肠胃不好的人,特别是糖尿病人应该少吃。

2.无糖糕点也要控制。虽然无糖糕点不含蔗糖,但糕点是淀粉做的,同样会产生热量,故不能随便多吃;糖尿病病人须忌食糖(白糖、红糖、葡萄糖、水果糖、麦芽糖、奶糖、巧克力、 蜂蜜)、糖类制品(蜜饯、 水果罐头、各种含糖饮料、含糖糕点、果酱、果脯)。这些食品可导致血糖水平迅速上升,直接加重病情,干扰糖尿病的治疗。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还包括儿童,尤其是肥胖的儿童患糖尿病的概率更大。所以,让孩子控制体重是非常的重要,而体重过重的孩子,健康的减肥也是势在必行。健康的减肥应该从饮食和运动开始,饮食的话需要少吃多餐,不进食高热量的食物,运动则需要每天坚持。

骨架越大人就越胖吗

骨架大的人体重会比较重么?桂林市中医医院骨一科副主任唐刚健表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一般来说,骨头可以占人体1/10~1/5的重量,因此骨架大的人的确要比骨架小的人重那么一点。

那么,骨架大的人天生就会胖么?令人遗憾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人的胖瘦仅看体重是不科学的,更何况骨架大的人只会比骨架小的人略重一点点。如果认为自己的骨架太大,怎么减肥都瘦不下来,真实原因很可能是因为骨架外面包裹了一层厚厚的脂肪。即便你真的是大骨架,也未必就会看起来胖。例如西方人多比东方人骨架大,但依然可以做到窈窕动人。

孕妇这物过多使胎儿丧命

BMI指数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一个常用指标,其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正常值在20至25之间,超过25为超重,30以上则属肥胖。

不过,研究人员同时指出,肥胖所带来的流产、死产及婴儿死亡的绝对风险仍相对较小。比如,BMI指数为20的妇女死胎风险为0.76%,肥胖妇女为1%,而BMI指数为40的妇女达2.7%。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15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流产、死产以及婴儿死亡风险可能与超重或肥胖所导致的先兆子痫、妊娠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和先天畸形有关,因此,“给计划怀孕妇女所使用的体重管理指南应把这些发现考虑在内,从而减少胎儿死亡、死产及婴儿死亡”。

肥胖的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吗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过胖的“历史”,发病后体重会有所减轻,但由于体重基数大,因此不那么明显。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在欧美等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没有那么高。所以,即使是轻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袭”。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岛素抵抗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长,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体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变瘦,就是转成1型了,这是不对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和遗传,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遗传背景下由不良方式引发的,所以,二者并不会互相转化。

这7个都是糖尿病的症状表现

伤口不愈

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由于局部循环和代谢障碍,导致糖尿病人的伤口比普通人难长好。特别是糖尿病人外科手术后,伤口出现恢复不佳,清洁伤口反复感染,经常变成难以愈合的溃疡,尤其在四肢部分容易出现。

眼皮下垂

糖尿病导致动脉硬化,造成供应动眼神经的小血管缺血而引起眼皮下掉。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此种眼皮下掉有两个特点:一是起病较急,仅为一侧性,在发病一侧的前额或眼眶区常先有疼痛感,随即出现下垂;二是除上睑下垂外,多伴有眼球向内或向上、向下运动不便而出现复视。

尿液黏稠

排些后如果尿点迸到便池外,脚踩上会有黏黏的感觉。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里含有糖分。

突然发福

40岁以后发病的糖尿病患者中,60%以上的患者发病时体重是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原因主要是体脂的堆积,造成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肌肉和其他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然后发展为糖耐量递减,直至糖尿病。

经常打鼾

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据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报告,常打呼噜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的2.5倍以上;而糖尿病患者中,有23%以上的人同时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而且,睡眠呼吸暂停程度越严重患糖尿病的几率越大。

面色发红

据介绍,典型糖尿病人在发病前后,面色并无异常改变。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但有人调查过千例隐匿性糖尿病病人,发现绝大多数患者颜面色泽较红,有89.5%的患者呈不同程度面色发红。

关节疼痛

有研究报道,糖尿病人和非糖尿病人之间,肩周炎的发病率分别为19%和3%,这表明糖尿病与肩周炎的发生有显着的相关性。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专家认为,这是由于高血糖易损伤小血管壁,从而影响血液供应,导致局部肿胀。这种病变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尤其是肩周部易磨损、老化的肌腱和关节囊处,从而诱发肩周疾病。

体重轻了看起来没瘦这是为什么

1.你本身的基数大

如果你本身是个200多斤的大块头,减掉那么5斤也只是杯水车薪,效果并不会明显。如果你本身体重是200斤,减掉50斤,看不出效果那就不可理喻了。

2.你减掉的不是脂肪而是水和肌肉

你减了几十斤的重量却没有在外表上显露出来,很有可能是因为你的减肥方法不对。人的体重包括了肌肉、脂肪、水分等。通过过度节食,喝减肥茶等不科学的减肥方法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体重下降。但是减去的那部分的体重中包括有大量的肌肉和水分,减去的脂肪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当你恢复正常饮食后,你的体重一下子就会反弹回来。

3.该瘦的没瘦

该瘦的部位没瘦下来看起来也会瘦得不明显。这就好比一张桌子,就算你把其他地方都擦干净了,最脏的位置没擦,桌子看起来还是很脏的。你最突出肥胖的位置是腹部,结果减肥不成反瘦胸,体重会轻,但是看起来你依然是胖。

怎样减肥才显瘦?

1.先搞清楚什么是真瘦

体重是一个非常肤浅的判断胖瘦的标准。是不是真瘦,可以看BMI。BM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就中国的情况,当BMI在18.5~23.9范围则为正常身材,当低于18.5则偏瘦,等于或高于≥24为超重,通过计算,与中国BMI标准对比,由此可以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超重肥胖问题。BMI计算方法如下: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

举个例子,一位1.6m的女性,体重为60kg,那她的BMI=60÷(1.6x1.6)≈23.44

除了BMI,还可以看体脂率。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它才是瘦身的关键!

体脂 % = 1.2×BMI +0.23×年龄-5.4-10.8× 性别(其中性别男取值1,性别女取值0)

一般来说,男性体脂率约在10%~20%之间则为正常,女性体脂率约在17%~30%之间,为标准情况。但是,这个标准并不是固定的,会随年龄变化。女性超过50岁,男性超过55岁,每5岁,体脂百分比标准值可上调2%-3%。

2.坚持力量训练

当你缺乏力量训练,身体肌肉量少,就算体重轻了,但是身体松垮垮的,看起来并不显瘦。当你进行肌肉训练,降低身体的体脂率,就算你体重没轻,看起来你也是瘦瘦的。所以,要显瘦,当然少不了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的内容很丰富,比较简单的动作有俯卧撑、卷腹、引体向上、平板支撑等。力量训练能够很好刺激肌肉,如果你没有训练基础的话,建议不要每天进行大量的力量训练,否则容易导致肌肉劳损。每次做20分钟左右即可,每周做2~3次。

3.保持健康饮食

减肥心急采用比较极端的节食方式,比如不吃晚饭,只吃蔬菜或只吃水果等,这些方法在刚开始使用时候或者会有效果,但是长期下去会导致消化紊乱,使得代谢减慢,不仅会出现体重反弹还可能会导致一些消化疾病。减肥不能心急,要保持规律饮食,一日三餐不能少。可以增加每天就餐的次数,但是减少每一餐的食量。本身比较胖的人,可以把一天的饮食摄入热量控制在1500大卡之内。

亚健康的饮食

一、平衡膳食:在进食质量上必须全面、完全,因为人要适应环境,要与天相应(天人合一),那么人体内的元素也必须要样样齐全。缺少就完不成人体的生理运转,就会发生生理障碍。因此必须样样都吃,杜绝挑食、偏食。

二、控制总热量、保持标准体重:人的胖瘦与饮食有极大的关系。瘦了没有力气,完不成艰巨的任务;肥胖同样是个负担,还会滋生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所以吃多少数量和品种,同样也有讲究。

三、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的方式必须适应人类长期来已经养成的习惯和方式,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均衡、平衡。

四、三低一高的饮食结构:低糖、低脂肪、低盐、高纤维、适量蛋白质的饮食结构,防止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形成。

糖尿病人体重是胖还是瘦

据有关专家解释,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1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1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岛素抵抗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长,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体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认为,1型糖尿病患者变瘦,就是转成2型了,这是不对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和遗传,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遗传背景下由不良方式引发的,所以,二者并不会互相转化。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体重减轻),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缺乏,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

外瘦内胖更要警惕糖尿病

中国及所有亚裔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并不高,但为何糖尿病的发病率却一路走高呢?这涉及到一个问题——腹部脂肪。有些人看起来不胖,但其内脏脂肪细胞的数目和脂肪容积却很高,表现“外瘦内胖”。这类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腰围较大或腰、臀比较大,因此也被称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们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如果不采取限制饮食或增加运动等措施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则可能使胰岛素细胞受到损伤,从而促发糖尿病。

糖尿病人体重是胖还是瘦

糖尿病人该胖还是该瘦

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糖尿病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1型糖尿病多“喜瘦”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体重减轻),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缺乏,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经过合理治疗后,1型糖尿病患者可逐渐“变胖”直至体重正常。

2型糖尿病患者“有胖有瘦”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过胖的“历史”,发病后体重会有所减轻,但由于体重基数大,因此不那么明显。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在欧美等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没有那么高。所以,即使是轻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袭”。

孕期增加多少体重较合适

那么妊娠9月,体重应该如果增加才较为合适呢?这个问题不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对于不同体型的人,需要区别对待。总体而言,瘦人体重增加可以多些,而胖人体重增加则相对来说要控制得严格些。区分胖瘦,在医学上是以体重指数(BMI)来表示的,BMI=体重/身高2(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其中体重是以公斤为单位,身高以米为单位,BMI正常值为20~24(kg/m2)。因此要了解孕期你需要增加多少体重,首先是要了解你孕前的BMI。

· 体型极瘦者(BMI小于18),整个孕期体重增加20kg为宜。

· 体型偏瘦者(BMI在18~20之间),整个孕期体重增加13~17kg为宜。

· 正常体型者(BMI在20~23之间),整个孕期体重增加12kg是正常的。

· 肥胖体型者(BMI大于23),整个孕期体重可增加8~11kg,可利用一些体内的能量贮备。

· 如果是双胎或多胎妊娠,应咨询你的医生。体重增加与胎儿数量有关。

孕期体重增加并非是匀速的,对于正常体重者,在妊娠的前三个月中,体重增加1~2kg较为合适。孕早期由于妊娠反应,食欲可能受影响,但是此期保证营养对于胎儿发育非常重要,在丹麦的一个研究发现,早期营养不良,胎儿出生后后晚年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机会更高。因此若是早孕反应较重影响进食,宜采取少吃多餐,吐了再吃的办法,并多吃一些对孩子脑部发育有裨益的食品。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和糖等均是胎儿大脑发育不可缺少的必需成分,因此孕妇食物应多样化,不应忌口过多。

不少孕妇在过了妊娠反应阶段后,食欲好转就开始大量进食,似为弥补在前期的不足,这也是错误的,胎儿生长发育有自己的规律,过剩的营养只会被母体吸收了,造成肥胖。最佳的体重增加方式是缓慢而又稳定地增加。

正常体型者在怀孕中晚期,每周体重增加控制在0.5kg左右为宜。体重增加过于缓慢或停滞不生长,可能提示存在着胎儿生长落后,容易分娩低体重儿,这些孩子容易发生多种疾病;孕期增重过多或过快,成为一个胖胖的妈妈,对于母亲和胎儿来说并非是件好事,增加过多的体重,可能提示着存在着妊娠期糖尿病,对于母亲来说,体重增加过多,在产后容易出现肥胖和糖尿病,对于胎儿来说,增重过多过快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胎儿巨大的情况(出生体重大于4kg)的情况,巨大儿分娩的时候不太容易通过产道,医生选择剖腹产手术分娩的机会大,在分娩过程中容易出现难产、产伤,产后也容易出现新生儿低血糖。因此在孕期并非吃得越多越好,应该注重饮食的质而非量。必要的时候可能需要咨询营养师来调整孕期的饮食。

肥胖的孕妇孕期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妊高征、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几率较大,因此若是准备怀孕,最好是先将体重减下来。但是若是已经发现妊娠,在孕期不宜减肥,应在营养师的指导下适当地控制体重的增加。


相关推荐

唐氏筛查的注意事项 准备好各种材料

在产前筛查时,孕妇需要提供较为详细的个人资料,包括出生年月,末次月经、体重否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双胎,否吸烟,异常妊娠史等,由于筛查的风险率统计中需要根据上述因素作一定的校正,因此在抽血之前填写化验单的工作也十分重要。

老年人到底胖好还瘦好

老年人胖点好?不少人会有这个观点,老人家胖点好,说明营养充足,有精神,相应的抵抗力好,小病小疾的能扛过去。瘦点就不好?既然胖点好,那么瘦点就不好?肯定不的,对于老年人来说,还会强调:千金难买老年瘦。可见,还有很多老年人想着瘦点才好呢?毕竟瘦,谐音“寿”,让自己高寿,何乐而不为?瘦一点的老年人,说肥胖老人易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脑血管疾病。由此可见,瘦一点、胖一点的人,说出的话,似乎都有道

腿粗的女生更健康 胖并不可怕

我们常常以为,一个人胖,那么这个人就不健康的,相反一个人廋,那么这个人就健康的。而这种思维错误的。研究发现,在体重正常的人中,大约有20%的人代谢不健康的人,相比体重和代谢都正常的人,因心血管事件或者糖尿病死亡风险提高300%。相比之下,代谢健康的胖子们风险仅增高25%。就说,体重正常,而代谢不健康的人,健康风险比很多胖但代谢正常的人要高得多。所以,不要以为自己不胖子就健康了,更要关注

8个常识让你了解糖尿

1、很多糖尿病与遗传基因有关胰岛素抵抗、肥胖症和高血糖往往具有家族性,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基因约有45个。纽约医院皇后医疗中心内科主任丹尼尔·洛伯博士表示,胰岛素抵抗来自体内的“节俭基因”,目的帮助身体储存能量,以备不时之需。但,如今食物量充足,这种基因就会导致糖尿病。近亲患有糖尿病的人易得糖尿病,男性的风险比女性高。2、心脏病病因增加糖尿病风险心血管疾病三大风险因素高血压、高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

冠心病的饮食指南

1 要严格控制总热量维持热能平衡,防止肥胖,使体重达到并维持在理想的范围呢。肥胖者有相当比例的人群患有冠心病,因此控制体重,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2 控制脂肪摄入现代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例如肉类、蛋类、奶制品等成为人们主要食品,从而直接导致了脂肪和胆固醇的过量摄入,破坏了体内环境平衡,导致营养过剩,脂肪堆积,血脂升高,从而直接促成糖尿病。3 蛋白质要优质定量冠心病人的饮食

备孕期间要注意什么 宜调整体重

备孕女性在孕前保持理想的体重最有利于优生的。如果体重过轻,可能会生下低体重儿;过胖则可能会在怀孕时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对孕妈妈自身和胎宝宝极为不利。所以,备孕女性都应该至少在受孕前的半年内保持与身高相称的正常体重,而维持体重最稳定的方式就膳食的调整。

花生糖尿病人能吃吗 糖尿病人一次吃多少花生好

虽然花生有助于降低血糖,但毕竟含油脂多,过多食用花生,身体内产生的热量增多,不利于控制糖尿病人体重,可能会加重病情,所以糖尿病人吃花生要适量,一天吃40克就够了。

瘦谁说了算?

胖子,在小编看来一种既宽容又小气的生物。他们为人豪爽,不爱跟人计较,但唯独跟体重过不去。他们对体重秤上的数字锱铢必较,看到体重轻了那么一丢丢就欢天喜地,奔走相告;一见体重秤数字略有升高,便马上焦虑起来。为了让体重轻点,他们还真舍得花脑力。小编有一胖胖的闺蜜,她每次上称就像进行一项重要的仪式,挑好时间,沐浴更衣,然后才小心翼翼踩上体重秤。小编见识过其仪式的繁琐,默默给了她一白眼:“不就称个体

肥胖的危害

1、糖尿病根据研究发现,如果人体里的脂肪细胞太多,就需要胰脏来分泌多余的胰岛素,并且从血液中把糖分转变为能量。若胰脏出现不胜负荷的情况,就会令功能衰弱,血液里面的糖分也不能增加,更不能进行利用排出到体外,成为糖尿病的患者。另外,肥胖的女性患上糖尿病要比正常女性患上糖尿病高四倍,所以基本上百分之70的糖尿病患者都比较胖。2、肾脏疾病一般来说,肾脏每天会将人体内的血液过滤25次,这样能够清除到血液中

糖尿病人的日常护理要点

步行锻炼糖尿病人最佳的运动快速步行。这所有运动中最安全、最轻松和最有效的一种,也改善胰岛素的利用或制造效率。需避免的运动勿举重或从事需要用力推拉的运动。这类运动会提高血压及血糖,也会使糖尿病并发的眼疾更严重。减 肥减轻体重当务之急,因为80%的成人型糖尿病患者体重过重。勿走极端或许你用尽各种时下的减肥餐,甚至尝试禁食,结果仍无法减轻体重。资料显示,糖尿病人较难减轻体重。减肥餐、禁食、省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