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频概述
尿频概述
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次数明显增多称尿频。尿频是一种症状,并非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可引起小便次数增多,但无疼痛,又称小便频数。尿频的原因较多,包括神经精神因素,病后体虚,寄生虫病等。中医认为小便频数主要由于小儿体质虚弱.
肾气不固,膀胱约束无能,其化不宣所致。此外过于疲劳,脾肺二脏俱虚,上虚不能制下,土虚不能制水,膀胱气花无力,而发生小便频数。因此尿频多为虚症,需要调养,多吃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的食品,少吃肉类,多吃蔬菜。
急性尿道炎概述
尿道炎(urethritis)是指尿道黏膜的炎症,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女性,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尿道炎、非特异性尿道炎和淋菌性尿道炎,后两种临床表现类似,必须根据病史和细菌学检查加以鉴别。本疾病多为致病菌逆行侵入尿道引起。
急性尿道炎可分为以往的细菌性尿道炎、淋菌性尿道炎和非淋菌性尿道炎。急性尿道炎的症状为:感染上淋菌性尿道炎后,以往有2~5天的避让期,发病早期呈现为尿道口红肿、发痒,有低下刺痛,接着便裸露尿道口脓性分泌物,并且逐渐加重,患者尿道口常常被分泌物封住,此时万一不利用新式治疗,可转为慢性淋菌性尿道炎,部分病号可继发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等。
目前,非淋菌性尿道炎要比淋菌性尿道炎发病率高,主要由沙眼衣原体随和尿支原体穿行不洁的性行径污染所致。
尿频尿急是怎么回事 尿频尿急的概念
尿频是指由于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小便次数增多的一种表现;尿急是指当患者有尿意时,就迫不及待的难以控制的一种现象。尿频尿急两者一般同时出现。
尿道畸形的概述
(一)输尿管不发育由于胚胎时输尿管芽未发育所致,同侧的肾也不发育,膀胱三角区发育不全或缺如。双侧者则不能存活,在尸解中发现。
(二)双输尿管 胚胎4周时,在中肾管下端发育出一个输尿管芽,其近端形成输尿管,其远端被原始肾组织块覆盖而发育为肾盂、肾盏和集合管。如输尿管远端的分支为多支,则形成双肾盂或多肾盂。如分支过早则形成不完全性双输尿管或Y型输尿管。如中肾管的下端发生两个输尿管芽,与正常输尿管并行发育而成为完全性双输尿管,是泌尿系最常见畸形之一,其发生率各家报告不一,据一组尸解资料统计为1/147或0.68%,另一组为1/117或0.85%。女性略多于男性,比率为1.6∶1,单侧比双侧多6倍,左右侧均等。
双输尿管各自引流其所属肾的尿液。但两肾常融合成一体,称为重肾,分为上肾段和下肾段两部,在肾的表面可见一浅沟为分界线,但其肾盂、输尿管及其血供各自分开。一般上肾段较小,时常仅有一个大肾盏,肾盂及其输尿管常并发积水和感染或发育不全和功能不良。下肾段常有两个以上的大肾盏,但亦可能有相反的情况。
不完全性双输尿管呈Y型,即上部分裂成两支,而其下部在进入膀胱前合并为一支和只有一个开口,汇合点可发生于输尿管的任何部位。输尿管输尿管反流常发生于汇合点位于下1/3段的病例,反流引起的尿潴留是导致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完全性双输尿管则并行或交叉向下,来自下肾段的输尿管在进入膀胱前越过来自上肾段的输尿管,开口于膀胱内正常位置,而上肾段的输尿管则开口于其下内方,即所谓Weigert-Meyer定律,临床上很少见有相反情况的,虽然双输尿管都可有反流,但更多发生于下肾段。如有梗阻性病变时,几乎无例外的均影响上肾段。约10~15%重肾双输尿管合并其他泌尿系畸形,如输尿管异位开口,输尿管囊肿。
双输尿管如无合并症一般毋需治疗,如并发感染而无形态及功能上的改变,可用药物治疗,如上肾段功能存在但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者,则可采用输尿管膀胱再植加抗反流手术。如重肾的上半肾或下半肾因严重病变而丧失功能,则作半肾切除。
(三)多输尿管 如在中肾管下端发育出三个输尿管芽,或两个中的一个早期分裂,即可形成完全性和部分性三输尿管。文献中收集有70例。亦可发生反流、梗阻等症状和体征。
老年人糖尿病概述
老年人糖尿病也称为老年糖尿病,由于糖尿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因此又根据老年人糖尿病的年龄概念衍生出了老年人糖尿病这个疾病名,但由于该病的起始年龄目前尚不统一,我国内多采用1980年联合国提出的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称为老年人糖尿病;而有些国家则以65岁为分界线。
老年人糖尿病按其发病时间可分为老年期起病的糖尿病和青壮年起病而延续至老年期者。前者几乎均为2型糖尿病;而后者多数为2型糖尿病,但也包括极少数1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人到老年在生理及心理上产生退化,同时容易并存许多病患,致使老年人糖尿病比起青壮年糖尿病的病情更为复杂,治疗也比较困难。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伴随多种疾病、应用多种药物、智力和记忆力减退,常无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甚至或被其他慢性疾病所掩饰。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势必增加,而老年人糖尿病人的并发症较为常见,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故应重视其临床特点,及早防治。
肾小球性血尿的概述
肾性血尿是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临床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血尿伴蛋白尿,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囊肿,多囊肾,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如果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病情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最终导致尿毒症。 肾性血尿的发病机理目前医学界认为与免疫有关,即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区,破坏肾小球基底膜的滤过屏障,同时引起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引起肾性血尿。
尿酸高概述
尿酸高是人体内嘌呤因代谢发生紊乱,致使血液中尿酸增多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体内尿酸每日的生成量和排泄量大约是相等,生成量方面,三分之一是由食物而来,三分之二是体内自行合成,排泄途径则是三分之一由肠道排出,三分之二从肾脏排泄。上述各种途径只要有任何一方面出问题,就会造成尿酸升高。 尿酸上升,因为它会阻碍血液分泌尿酸的过程,使尿酸无法排出。尿酸过高,也会引发其他疾病。
血清尿酸盐浓度随年龄而升高,又有性别差异,在儿童期男女无差别,平均为3.6mg%,性成熟期后男性高于女性约1mg%,至女性绝经期后两者又趋接近,因此男性在发育年龄后即可发生高尿酸血症,而女性往往发生于绝经期后。不少高尿酸血症病者可以不可以持续终生不发生症状,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只有在发生关节炎时才称为痛风。血清尿酸盐浓度愈高,时间愈长,则发生痛风和尿路结石的机会愈多。痛风的发病年龄以40岁前后达最高峰,控制尿酸平时注意饮食保健才是关键。
尿崩症概述
尿量超过3L/d称尿崩。引起尿崩的常见疾病称尿崩症,可以概括为因下丘脑垂体抗利尿激素不足或缺如而引起的下丘脑垂体性尿崩症(又称中枢性尿崩症),以及因肾远曲小管、肾集合管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所致的肾性尿崩症。凡病变累及分泌抗利尿激素的神经元(下丘脑的室旁核及视上核)、输送抗利尿激素的神经束(垂体柄)、储存抗利尿激素的神经垂体时,均可引起下丘脑-垂体性尿崩症。
常见的病因有下丘脑和垂体肿瘤、颅脑外伤、手术、放射治疗、颅内感染、浸润性病变(如黄色瘤、组织细胞增生症和自身免疫性病变)等。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功能低下、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AVP)分泌和释放不足,或者肾脏对AVP反应缺陷而引起的1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低渗透压尿。病变在下丘脑-神经垂体者,称为中枢性尿崩症或垂体性尿崩症;病变在肾脏者,称为肾性尿崩症。
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概述
很多人因为对新鲜事物或者未知的事物,都会存在一种恐惧和戒备心理,这些心理往往会让人们做出躲避的选择,这样在疾病发生时,就为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有力的条件。为此,给大家介绍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希望引起注意。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常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不为患者重视,然而当慢性并发症一旦进展至临床阶段,出现临床表现,其病变常难以逆转,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监测,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A.微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通过定期尿蛋白测定和眼科检查以早期诊断。
A. 尿白蛋白测定:建议所有2型糖尿病和病程3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筛选测定,增高者(UAER≥20ΜG/MIN或 30MG/24H尿)应在3~6个月内复查,如UAER2次测定均为20~200ΜG/MIN则提示早期糖尿病肾病,此时加强干预治疗有助于阻止病情进展或使其逆转。有关尿标本的留取,尚无一致公认的理想方法,包括24H尿、隔夜12H尿、2H或1H定时尿等。无条件测尿白蛋白,应定期测尿总蛋白。
B. 眼科检查:患者在视力明显下降或丧失之前,早期采取激光治疗可阻止或延缓病情进展,保护视力,因此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均应进行一次充分扩瞳后的眼底镜检查,简单的眼底镜检查可满意地发现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必要时行眼底荧光造影,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眼科检查还有助于早期发现白内障、青光眼等其他眼部病变。
B.大血管并发症:目前尚无检测临床前期大血管病变的简便方法,有许多证据表明,有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的病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的危险显著增加,应考虑所有糖尿病患者均面临发生大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高。加强对大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血糖(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HDL和LDL)、血压、血液流变学、吸烟情况、肥胖等的监测并加以治疗和纠正十分必要。定期心电图检查可发现一些患者的无痛性心肌缺血,甚至无痛性心肌梗死。
C.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以四肢对称性感觉障碍为主,常表现各种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和膝反射减弱或消失,应用音叉测定振动觉是监测糖尿病感觉减退的简单方法。自主神经病变的检查如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测定和胃肠动力学测定常比较复杂,但B超测定膀胱残余尿较简便,对提示膀胱自主神经病变有一定价值。
D.糖尿病足:血管(大血管和微血管)和神经病变是其发病的基础,在外部诱因如感染和创伤等情况下发生。伴下肢神经和血管疾病的患者是发生糖尿病足的高危病人。足部触诊有助于判断血管搏动和温度改变,如难触及动脉脉搏,可进一步行超声多普勒检查。每一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足部检查,检查内容应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振动觉以及对压力的感受程度,观察足的外形如足趾外翻、鹰爪足等和有无受力点的变化。80%的糖尿病足溃疡可通过找出高危病人和给予适当的护理教育而预防。
我们都知道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但是很多人都不加珍惜,直到生命面对威胁的时候,才知道害怕和后悔。希望上面对糖尿病早期症状的介绍,能够真正的提高预防糖尿病的意识,不要追悔莫及!
糖尿性肾病的概述
糖尿病时常合并有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肾盂肾炎及肾乳头坏死,小动脉性肾硬化等肾病。但糖尿病性肾病,通常是指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糖尿和肾小球硬化症。它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发病与遗传因素及糖代谢异常有关。糖尿病与血管病变均属遗传缺陷结果,在高血糖导致肾小球高滤过的条件下,与肾某种转换酶的作用下,使肾小球基底膜糖蛋白合成增加并沉积,引起基膜增厚和通透性改变,系膜内基膜样物质增加。于是临床出现蛋白尿、肾病综合征、高血压以及肾功能不全。
近年研究糖尿病肾病要历经间歇性微白蛋白尿期、持续性微白蛋白尿期、临床蛋白尿期及肾功能不全四期。一般认为从糖尿病发病至临床蛋白尿期约有10~15年,尔后再经4~12年进入尿毒症期。本病按其病理损害特征,可分为结节型及弥漫型两型,但两型往往同时并存。据研究在微白蛋白期积极控制糖尿病,肾病可望逆转,至临床蛋白尿期仅能延缓肾病的进展或恶化。在发生尿毒症后应考虑透析疗法或肾移植。
尿道炎的概述
尿道炎是一种由细菌、真菌或病毒引起的尿道炎症,是一种常见病,患者多为女性。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非特异性尿道炎和淋菌性尿道炎,后两种临床表现类似,必须根据病史和细菌学检查加以鉴别。多为致病菌逆行侵入尿道引起。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非特异性和淋菌性。它多见于女性,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疼痛呈烧灼感,排尿时加重,甚至发生尿道痉挛。
尿道炎可有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其中引起尿道炎的淋球菌和衣原体、支原体是引起不育症的致病菌之一。衣原体、支原体因其引起尿道炎症状不显著,甚至无症状,很多人误以为没有症状就没有尿道炎,延误了检查治疗时机。感染支原体长时间不治疗,会附着于男性精子尾部引起精子活力明显减弱,以至影响受孕。在女性引起输卵管等盆腔的炎症。导致受精通道的阻塞,也会影响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