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母乳性黄疸原因

母乳性黄疸原因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如何判断新生宝宝的黄疸类型

新生宝宝的黄疸大致包括: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及溶血性黄疸等类型。生理性黄疸大多出现在宝宝的面、劲、躯干和大腿部,个别的也有巩膜黄疸。生理性黄疸颜色较浅,一般在出生后的3~5天出现,7~10天即可消失。不影响宝宝的体温、体重、食欲及大小便,如果适当地给予葡萄糖水能减轻症状,不需特殊治疗。

母乳性黄疸对新生宝宝也没有特殊影响,只是持续时间较长,可延迟至两个月左右,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自然消退,这种黄疸也不需要治疗。

新生宝宝患有脐炎、脓疱疹等疾病时也会出现黄疸,即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要针对不同的疾病给予积极的及时治疗,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因母婴血型不和而出现的黄疸为溶血性黄疸,一般出现在第一胎,出生后1~2天即可有症状,5~6天达到高峰,这种黄疸对新生宝宝的危害很大,必须尽快采取换血、输血等措施,最好停止母乳喂养,待病情被控制及稳定后再恢复母乳喂养,以防止加重病情。

常见的几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不同,根据其特点可以相互鉴别。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由许多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常见的几种黄疸原因是: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不同原因形成的黄疸其黄疸的特点又各不相同。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母乳性黄疸可以吃香蕉吗 母乳性黄疸妈妈不能吃什么

母乳性的黄疸临床表现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足月儿多见,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发生的时间范围内,峰值可高于生理性黄疸,消退时间可晚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不影响生长发育,肝脏不大,肝功能正常,无肝病及溶血的表现,目前母乳性黄疸人们对它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进行大量研究,对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然而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通过不同的学说,经历了从建立到推翻的过程,至今尚无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对母乳喂养正常新生儿黄疸的问题尚未完全明确,所以母乳性黄疸原因可能跟他的喂养方式、母乳成分,或者是遗传方面可能是有关系的,但是一般跟妈妈的饮食是没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的妈妈可以正常饮食,但是一般饮食还是注意不要太过刺激性的,或者是太油腻的一些食物。


如何区别宝宝属于哪种黄疸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所致。为什么新生儿会发生黄疸?原因比较复杂,有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及药物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一种生理现象,一般来讲不需要治疗,2周左右就会自然消退;病理性黄疸则是由很多疾病所引起,需要尽早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母乳性黄疸需要暂时停止哺喂母乳,待黄疸减轻后恢复喂养;药物性黄疸需要立即停止服用相关的药物。

病例1

小楠楠出生时,小脸白白净净的。但在出生后第4天,妈咪突然发现她的小脸有些变黄了。妈咪根据自己在孕期学习的知识,以为小楠楠是生理性黄疸的表现,于是也没有特别着急,耐心等待着黄疸消退。可2个星期过去了,黄疸非但没退,反而还有点加深。妈咪有些着急,但小楠楠的样子确实不像是有病,每天能吃能睡,小眼睛也很有神。妈咪不愿把这么小的孩子抱到医院去,决定再观察看看。

小楠楠满月了,可变得越来越黄了。妈咪不敢再等了,抱着宝贝女儿去了医院。医生经过检查,认为小楠楠的各方面发育都很好,考虑黄疸可能是由于母乳而造成的,建议暂时停喂母乳3天,好好地观察一下。3天以后,小楠楠的黄疸真的明显减轻了。原来,小楠楠变黄是由于“母乳性黄疸”所引起。

怎样区别宝贝属于哪种黄疸?

生理性黄疸

一般情况下,大约有50%-60%的足月新生宝贝和80%以上的早产宝贝,在出生后2-3天就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这种黄疸在4-5天达到高峰,一般表现比较轻微,仅有皮肤和巩膜(白眼球部分)轻微发黄。宝贝的全身状态通常较好,每天照样能吃能喝,精神活泼,2周左右黄疸就会自行消退。当然,早产儿黄疸持续时间可能会稍微长一些,但一般也不会超过3-4周。

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某种疾病而引发的黄疸,主要特点是黄疸出现得比较早,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之内就会出现,而且黄疸的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或黄疸消退后又复现。引发病理性黄疸的疾病较多,常见的疾病有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

母乳性黄疸

大约有1%母乳喂养的宝贝可能发生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中一种酶的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一般是在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开始常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在一起,但在2周左右生理性黄疸应该消退时,黄疸却持续不退或又缓慢地加重。如果宝贝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但全身状态仍然很好,一般考虑是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天,如果黄疸减轻就可以确定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如果较轻,可以继续吃母乳;如果较重,暂停几天母乳,待黄疸减轻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对于新生儿脸发黄是什么原因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白眼球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出黄疸时,孩子没有什么不舒适的感觉,大便不发白,小便亦不太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一般在一周左右消退.虽然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家长也要注意密切观察。如果孩子黄疸出现得较早,黄疸较重,不能很快消退,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是很多,需要及时请医生检查治疗。

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可以自行消退的,但是病理性黄疸是由许多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必须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常见的几种黄疸原因是: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有严重黄疸的新生儿应警惕核黄疸的发生,特别是未成熟儿,月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一般可于重黄疸发生后12-48小时之内出现不好的症状,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恢复。

母乳性黄疸退了还能喂母乳吗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和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发生在母乳喂养生后一周以内,亦称母乳喂养性相关的黄疸,或者是母乳喂养失败性黄疸,黄疸出现时间和高峰期均与生理性黄疸相似,唯独就是血中的胆红素高于生理性黄疸,且黄疸的消退时间晚于生理性黄疸,造成母乳喂养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母乳的喂养不够引起的,这时候是需要加强喂养,促进胎便的排出,有助于黄疸的减轻。

晚发性的母乳性黄疸,一般是发生在出生一周以后,一般是七到十四天,可紧接着生理性黄疸发生,亦可以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又加重,一般峰值可在生后两到三周,持续四到六周或者是延长到两到三个月,一般黄疸以轻到中度为主,重者可能会达到二十五毫克每分升以上,一般如果是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是改配方奶喂养四十八到七十二小时,黄疸可明显的减轻,如果是再次母乳喂养,黄疸可重新出现,但不会达到原来的程度。

一般母乳性黄疸,如果是监测胆红素水平是小于十五毫克每分升,是不需要停母乳的,大于十五毫克每分升,可暂停母乳三天改人工喂养,如果是黄疸超过二十毫克每分升,则需要光疗,光疗以后黄疸降至正常,是可以继续吃母乳的,但是母乳性黄疸要排除所有其他的可能引起黄疸一些病理因素,宝宝的一般情况都是良好的。


导致小儿黄疸的五个原因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症状,新生儿的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的2-3天出现,7-10就会消失,如发现宝宝的黄疸很长时间都没有消退,还引起了宝宝的其他症状,考虑宝宝是不是患了病理性黄疸。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以下五种: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3天开始,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足月儿在第 10—14天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可延迟致3周—4周消退。虽有黄疸,但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好。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2、母乳性黄疸

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对于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3、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 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早期可进行换血疗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

4、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5、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一般B超检查即可确诊。

此外,还有药物性黄疸。如由维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也可引起黄疸。

不论是何种原因,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较差,除了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平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一旦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马上及时送医院诊治。面对宝宝的黄疸不要紧张也不要着急,是生理性的自然会消除,是病理性的就抓紧时间治疗,平时注意仔细观察,精心护理。

以上就是对“引起新生儿黄疸原因”的阐述,希望对父母们有所帮助。如发现宝宝有黄疸,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黄疸的发生。

早产儿黄疸的原因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3天开始,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足月儿在第 10—14天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可延迟致3周—4周消退。虽有黄疸,但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好。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2、母乳性黄疸

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对于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新生儿黄疸不退是什么原因

首先来确定一下“黄疸”的概念。人体内胆红素增高所引起的皮肤、眼睛巩膜的黄染称作“黄疸”,胆红素是人体内红细胞衰老死亡后的产物,如果胆红素过多,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下降,胆红素不能排出体外,就会引起黄疸。

在一般情况下,黄疸是出现疾病的征兆,不过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却是非病理状态,是由特殊的生理特点引起的,主要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和新生儿肝脏尚未发育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所以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会出现黄疸,4~6天达到高峰,足月儿10~14天消退,早产儿2~3周后消退,在此期间,小儿除黄疸外一般情况良好,食欲佳,无其他异常情况,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预后良好。

一、不过,如果新生儿黄疸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则要考虑是否为病理性黄疸:

1、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黄疸程度深,进展快,即在一天内就加深很多;

3、黄疸持续时间长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现。

病理性黄疸是疾病的表现,要及时治疗。在不能确定是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时,请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二、母乳性黄疸

1、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因为喂养母乳而出现,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尚不十分明了,其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过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果继续哺喂母乳,则黄疸会在高水平状态下持续一段时间后才开始缓慢下降,如停止哺喂母乳48小时,胆红素会明显下降50%,若再次哺喂母乳,则胆红素又见上升。

2、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特点是容易被忽视,因为其出现时间及高峰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似,不过其胆红素的最高值会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特点是经常在生理性黄疸之后紧跟着发生,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亦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3天开始,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黄,足月儿在第10—14天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可延迟致3周—4周消退。虽有黄疸,但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好。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2、母乳性黄疸

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对于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3、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早期可进行换血疗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

母乳性黄疸怎么停母乳

母乳性黄疸又分为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和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早发性母乳性黄疸主要见于早期的新生儿,一般是生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是指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生后三到五天,由于摄入母乳量不足,导致胎便排出延迟,使肠肝循环增加,从而使胆红素水平高于正常的生理范围,这时候是需要加强母乳喂养的,增加母乳喂养的频次,如果母乳量实在不够,体重下降比较明显的时候,必要时补充配方乳的喂养。

晚发性母乳性黄疸通常是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黄疸在生后一周后出现,两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持续四到十二周方可以消退,晚发性母乳性黄疸,如果是停母乳,一般是停母乳三天,黄疸可以下降50%左右。如果是黄疸小于十五毫克每分升,一般情况良好,是不需要停母乳的,如果是大于十五毫克每分升,是停母乳三天改人工喂养,黄疸大于二十毫克每分升的时候,则需要光疗退黄,所以母乳性黄疸如果是排除其他所有引起病理性黄疸升高的原因,情况一般良好,黄疸明显升高的时候可以暂停母乳三天,看黄疸下降的情况。


黄疸的定义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不同,根据其特点可以相互鉴别。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由许多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常见的几种黄疸原因是: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不同原因形成的黄疸其黄疸的特点又各不相同。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母乳性黄疸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婴儿刚出生可以出现生理性黄疸的,一般出生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开始消退。除了食欲不振以外,对孩子是没什么影响的。

如果黄疸从孩子出生24小时内就有的话,并且3周都没消退,或是退后又复发,则统统归到病理性黄疸。

血液检查的正常数值是:总胆红素3.4-17.1 umol/L(0.2-1.0mg/dl)

直接胆红素0.50-3.4 umol/L(0.03-0.2mg/dl)

相关推荐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有哪五种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1、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2、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

母乳性黄疸应该怎么治疗

1、有的宝宝刚出生时,皮肤的颜色红润,但喂母乳后不久,就发现皮肤变黄,而且久久不退。但宝宝能吃能睡,精神很好。经化验,胆红素多在每100毫升血20毫克以下。宝宝的肝脏和脾脏也不大,无贫血,白细胞数不高,肝功能正常。这就是母乳性黄疸。2、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为1-2%,甚至更高。为什么有些宝宝用母乳喂养后会出现黄疸呢?医生研究发现,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与新生儿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有关。专家认为,母乳性黄

母乳性黄疸的出现时间

母乳性黄疸的分为母乳喂养性黄疸,还有一个就是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性黄疸是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初三到五天,由于摄入母乳量的不足,胎粪排出延迟,致使肝肠循环增加,导致胆红素水平高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甚至达到需要干预的标准,一般母乳喂养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超过百分之十二,这个母乳性黄疸一般是生后大概一到两天出现,如果是母乳不够的情况下,补充喂养或者是增加宝宝的入量,有可能宝宝黄疸上升的程度就会慢慢

新生儿黄疸退而复现的原因是什么

新生儿这个日龄的胆红素的测定正常值应该小于2~3毫克/dl,这位婴儿胆红素值又较前升高,有2种可能性:1.母乳性黄疸,2.有病理情况。如何来判断要结合婴儿的综合情况(吃喝拉撒、体检等)及有关医疗上的进一步检查。母乳性黄疸临床表现见如下:少数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一周左右的时候黄疸非但没有消退的迹象,反而日趋严重,往往在生后2~3周达到高峰。但此时婴儿一般情况好,吃奶很好,体重也在上升,排黄色大便,也

母乳性黄疸停母乳多久 母乳性黄疸不停母乳能退吗

母乳性黄疸不停母乳是会慢慢的减轻消退的,通常母乳性黄疸是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疸现于出生一周后,两周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延续四到十二周方消退,如果是停母乳喂养,黄疸在四十八到七十二小时消退明显,下降程度大概可以达到50%的样子,新生儿生长发育良好,并可以排除其他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一般母乳性黄疸是黄疸升高,然后宝宝的一般情况良好,要排除所

得了母乳性黄疸一定要停母乳吗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发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当新生儿开奶迟,摄入量不足,肠蠕动减少时,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肠道中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后者易被小肠重吸收进入血循环,加重黄疸。早发型黄疸的特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易被忽视,因黄疸出现时间及高峰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似,即在出生后2~3天出现,并于第4~6天

母乳性黄疸原因

1、喂养方式如果喂奶延迟、奶量不足或者喂养次数减少造成肠蠕动减慢,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延迟等原因是造成肠道的未结合胆红素会吸收增加,造成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的主要原因。2、母乳原因母乳性黄疸儿的母乳促进了胆红素的重吸收,其母乳中某些特殊脂肪酸与胆固醇含量高,由于它们的作用,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导致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而牛奶和非黄疸母乳婴儿的母乳是可以抑制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通过研究koh

母乳性黄疸有危害吗

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是因为婴儿喂养母乳而出现的黄疸。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发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一般来说,随着月龄的增长,黄疸可逐渐消退,对宝宝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减轻,或反而加重,应该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母乳性黄疸的孩子一般状况都很好,不存在感染、缺氧、酸中毒的情况,使

母乳性黄疸要停母乳吗

母乳性黄疸要根据宝宝的情况看,必要时候可能需要暂停母乳喂养。一般母乳性黄疸需要停奶,主要是见于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晚发性母乳性黄疸一般是一周以后的宝宝,是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两周左右达到高峰,然后监测黄疸的情况,如果是黄疸小于十五毫克每分升,是不需要断奶的,如果是大于十五毫克每分升,建议暂停母乳三天改人工喂养,黄疸可以下降50%左右,如果是大于二十毫克每分升,则建议加用光疗退黄,黄疸下降以后再继续母

母乳性黄疸混合喂养可以吗 母乳性黄疸需要喂水吗

母乳性黄疸是不需要喂水的,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和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早发性母乳性黄疸主要见于生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它是指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初三到五天,由于摄入母乳量不足,使得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而导致胆红素水平高于正常普通的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甚至达到需要干预的标准,早期母乳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大于12%,母乳性黄疸主要是帮助母亲建立成功的母乳喂养,确保新生儿摄入足量的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