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水泡刺破还是不刺破好的快 拔罐时如何预防起水泡
拔罐水泡刺破还是不刺破好的快 拔罐时如何预防起水泡
患者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和体质有关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对患者情况了解了,就可以适当放宽时间。
罐子温度较高的可能性较小。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起泡。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脚底拔罐后要注意什么
1、不能立刻洗脚洗澡
最好是先洗脚洗澡后再进行脚底拔罐,如做完脚底拔罐后是不能立刻洗脚洗澡的,否则此时人体气血运行旺盛,全身大部分汗孔处于张开状态,容易遭受寒气入侵,导致身体不适。
2、适当喝些水
脚底拔罐后全身会有发热的现象,此时可适当喝些水,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有利于拔罐后的舒适,还能避免部分人因拔罐后出现的低血糖现象。
3、水泡处理
用火罐时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泡刺破放出水液,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防止拔火罐时起水泡的方法
防止起水泡方法一:
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防止起水泡方法二:
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防止起水泡方法三:
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赞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防止起水泡方法四:
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防止起水泡方法五:
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防止起水泡方法六:
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防止起水泡方法七:
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防止起水泡方法八:
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谨记五大拔火罐的注意事项
1.保暖
拔罐均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操作,所以治疗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2.避免烫伤
引火物不要掉入罐中,更不要在罐口处灼烧,以免烫伤。
3.不宜部位
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皮肤有赘生物或骨突出处均不宜拔罐。另外,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瘢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
4.防止感染
起罐后,皮肤局部如出现潮红、瘙痒,不可乱抓,经几小时或数日后就可消散。如果出现水泡、水珠、出血点、淤血等,均属正常治疗反应。水泡轻者只需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泡较大时,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敷以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5.拔罐时间
病情重、病位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位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肌肉丰厚的部位,时间可略长;肌肉薄的部位,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适当延长,天热时相应缩短。
拔罐水泡刺破还是不刺破好的快 拔罐水泡刺破如何预防感染
1.尽量不要全后背拔出水泡,如果一定要拔,请留一侧完好,因为如果整个后背都拔出水泡必会体无完肤,人将无法睡觉,疼痛难耐。
2.刺破水泡前,用火将针具烧几秒,这种消毒方法,既简单又彻底。
3.水泡刺破后,可用餐巾纸按压吸附,切不可粗鲁擦试,以免将皮肤蹭破。
4.刺破后的水泡在未来的几日,还会反复有渗液,只需要用消毒棉签按压吸附,然后用医用酒精涂于患处消毒一下,当然会有短暂的疼痛感。
5.为了避免在睡觉时将水泡蹭破,可在水泡集中区,贴上创可贴,既消毒,又防止破皮。
6.大约3-7天的时间,渗液逐步减少直至水泡完全干瘪,患处瘙痒,水泡皮肤变红干瘪脱落,患处痊愈。
7.患处痊愈后,即使今后再在此处拔罐,也不会再出水泡了,因为湿毒已经完全被表了出来。
拔罐水泡刺破操作方法
皮肤消毒
先用棉签蘸取碘伏在起水泡的部位消毒,依次从火罐印痕的中心点由内向外顺时针或逆时针擦拭,需要注意的是擦拭时只允许向一个方向旋转擦拭。
银针消毒
如果是普通的这行,需要在酒精火上烧热30秒左右消毒,然后再用酒精棉签消毒处理。这里建议大家去正规药店购买银针,因为市面上购买的一阵通常已经经过了消毒处理。
刺破水泡
将银针刺破水泡,建议多穿刺几个小洞,一来有利于水泡里面的液体顺利流出,而来减缓水泡重新愈合的时间。
再次消毒
当水泡中的液体流出后,用药用棉签按压吸干,再用干净的棉签蘸取碘伏顺时针或逆时针擦拭。需要注意的是,一天或半天左右水泡可能会重新出来,需要再次挑破。
拔罐拔出果冻样物 辟谣:拔罐拔出果冻样物是疾病
网传拔罐后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水泡较大提示病情较重,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如果泡内有血水,是热湿毒的反应,起黄水泡或黄绿泡和脓水及黏稠物、果冻样物,多为有炎症且比较重。
多半拔罐后出现的水泡、果冻样物、粘稠物等都是因为拔罐时间太长导致抽气气压量太大导致的皮肤损伤现象,一般罐内肉在1—2厘米为宜,超过这个标准则肌肤损伤的可能性较大。
水泡轻者只须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泡较大时,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敷消炎药防感染,愈合后继续拔,直到不出水泡、颜色接近肤色。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拔罐注意事项
拔罐后局部皮肤出现水泡、水珠、出血点、瘀血等现象均属正常治疗反应。有时留罐过长,皮肤亦会起水泡。小的不必处理,会自行吸收,但需防止擦破;大的用消毒针刺破放水,然后涂上些紫药水,以免感染。另外如果不是留罐过长,水泡较大时,常提示病情较重。拔火罐时,还应注意:
1、拔罐时,应选择丰满、有弹性的肌肉部位。凡皮肤过敏、皮肤破损、肌肉瘦削、毛发过多和孕妇腰骶部、腹部都应慎重使用。
2、体位必须适当,最好采用卧位,一经拔上,不宜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
3、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具。先在应拔部位比试,罐口与部位吻合,方可应用。
4、在使用多罐时,罐具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罐具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互相牵扯,也不易拔牢。
5、在走罐时,不宜在皮肤瘦薄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使火罐漏气脱落。
6、起罐时,手法宜轻缓,右手持罐,左手拇指或食指抵住罐边肌肉,按压一下,使气漏入,吸力消失,火罐就会自然脱落,不可使劲硬拉或旋动,以免损伤皮肤。
7、起罐后,一般局部会出现红晕或紫绀色,这是正常现象,一般会在1星期内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原处再次拔罐。如留罐过长,皮肤起水泡。小的不必处理,会自行吸收,但需防止擦破;大的刺破后,涂上些紫药水,以免感染。
8、室内空气宜清新,注意保持温暖,避免着凉。拔罐疗法具有祛湿逐寒、泄热除毒、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这种疗法是以其疗法安全、无创伤痛苦,易被人们接受。
拔火罐的罐筒常用的有玻璃罐、竹罐和药瓶改制的抽气罐。在民间除采用上述罐筒外,还有大小合适的杯子、小碗、瓷罐、铁罐等代用品。
拔罐水泡刺破还是不刺破好的快
如果拔罐后的水泡不是非常大,可以考虑暂时不予以处理,一般来说2-3天左右,水泡会自然脱落,愈合。
注意
虽然可以不予以处理,但也要注意观察皮肤有无感染的现象。
如果拔罐后水泡比较大,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或者由专业医生刺破后好得更快,并用碘伏消毒处理。出现感染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生素药物。
拔罐拔出粘稠物的骗局 拔罐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病情重、病位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位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肌肉丰厚的部位,时间可略长;肌肉薄的部位,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适当延长,天热时相应缩短。
拔罐均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操作,所以治疗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引火物不要掉入罐中,更不要在罐口处灼烧,以免烫伤。
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皮肤有赘生物或骨突出处均不宜拔罐。另外,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瘢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
起罐后,皮肤局部如出现潮红、瘙痒,不可乱抓,经几小时或数日后就可消散。如果出现水泡、水珠、出血点、淤血等,均属正常治疗反应。水泡轻者只需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泡较大时,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敷以消毒纱布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