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孤寡老人送快乐健康
给孤寡老人送快乐健康
昨天,秀洲区民政局联合嘉兴华山门诊,专门为新塍镇敬老院的近百名孤寡老人送去了生活用品、文艺节目、健康义诊等。
文艺节目受欢迎
对于敬老院的老人来说,很少有文娱活动,昨天,他们却享受了一场活泼、生动的文艺汇演。
活动中,来自新塍镇老年电大的学员们表演了激情的歌曲联唱、优美的扇子舞等;而来自嘉兴华山门诊的护士们载歌载舞献上了充满异域风情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还有怀旧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现场欢笑声、掌声、喝彩声一阵高于一阵。
65岁的贝克勤在敬老院住了两年了,但像昨天这样的文娱活动他说还是第一次参加。“太好了!我可喜欢看人家跳舞了!刚才那几个小姑娘跳得真好!”74岁的黄纪根也开心得很:“他们的歌唱得好听,比电视上放的还好!”而除了敬老院的老人,其他老人听说有文艺节目,也都兴冲冲从家出来凑热闹,81岁的沈玉珍就是其中一个。“这里搞活动,比起我自己到街上去听、去看,方便多了!”
健康义诊受追捧
文娱活动受孤寡老人的欢迎,但健康义诊更受他们的追捧。
秀洲区民政局日前给区里40名老人健康检查后发现,如今老年人群里青光眼、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达到了50%左右。而这些疾病在孤寡老年人群中必定也不少。正是为了给老人们送去“健康”,区民政局特意联系了华山门诊前往义诊。
昨天的义诊一开始,不少老人便围拢在一起你问一句、我问一句。“医生,我从7年前开始就一直脑子痛,好像脑子里有知了在叫,一直叫、一直叫,我晚上睡也睡不着。”72岁的张阿桂第一个反映了自己的情况。“医生,我毛病也很多,我每天肚子胀,吃饭吃不下……”74岁的夏二宝也急着反映自己的问题。一个上午下来,医护人员为前来的老人进行了量血压、听心脏等基本检查,同时接受了50多人的健康咨询。
老人疾病真不少
虽然只是基本的健康检查,但华山门诊的医护人员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不少老人存在较为严重的疾病。据介绍,这些孤寡老人中,最突出的就是心脏病、高血压,另外,还有不少是血吸虫引起的肝脏疾病等。
针对部分老人的经济来源有限、身体条件也不是太好,昨天,华山门诊的有关领导特意为他们送上了生活用品和部分常用药品。“我们祝福老人们能生活得好,生活得健康。”华山门诊刘吉平院长如是说。
昨天,华山门诊的医护人员还为老人们送上了不少健康知识:老人在饮食方面一定要以清淡为主,平时多吃蔬菜,保持愉快的心情,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
孤寡老人如何进养老院
孤寡老人如何进养老院?养老院是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组织。那么,你知道孤寡老人如何进养老院吗?下面小编将为你详细介绍。
孤寡老人如何进养老院?
养老院一般指敬老院。敬老院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组织,又称养老院。西方国家的养老院通常由地方政府或慈善机构主办,接收靠福利救济或低收入的老人。中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实行“五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入住敬老院应符合以下条件
(1)无传染病、精神病,能适应集体生活的老人自愿且家属同意即可入住本养老院。
(2)有身份明确且具民事能力的经济担保人(指亲属、子女或单位负责人)。
(3)老人及担保人应熟悉服务合同、协议,履行其权利与义务。
(4)按规定缴纳相关费用。
2、入住敬老院流程
接待咨询引导参观确定入住意向进行入住前身体健康检查确定护理等级签订《养老服务合同》缴纳相关费用办理入住手续。
3、入院准备
(1)入住老年人需携带本人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近期免冠1寸照片2张、近期体检报告(二级甲等医院及以上),如有送养人(或费用支付人),送养人(或费用支付人)也应同时提供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
(2)医保卡及近期必需药品、生活必需品(洗刷用品、换洗衣物等)及相关辅助设施(轮椅、助行器等) (3)入住相关费用。
4、入院须知
(1)入住老年人或送养人应如实告知入住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因入住方未如实提供信息造成的一切损失均由入住方承担。
(2)入住老年人避免携带贵重物品及现金,如有遗失,责任自负。
(3)入住老年人或送养人应于每月25号-下月5号缴纳下月费用。
(4)入住老年人、家属及院外陪护人员(如有)须遵守本院各项规章制度。
(5)入住老年人因身体状况变化需要调整收费标准时,双方及时协商确定。
办理养老院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固定的服务场所、必备的生活设施及室外活动场地;
2、符合国家消防安全和卫生防疫标准,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和《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3、有与其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开办经费;
4、有完善的章程,机构的名称应符合登记机关的规定和要求;
5、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务人员应当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护理人员、工作人员应当符合有关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6、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务人员应当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护理人员、工作人员应当符合有关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7、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以孤儿、弃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福利机构,必须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共同举办。
敬老院入住的对象:
一般来讲,大多人都会对入住敬老院的概念很模糊,大家肯定都觉得只要是老人就行了,其实,这种说法完全是错误的。敬老院的对象都是自愿的进来的老人,强迫的都不会存在的。还有身体有病史的老人,敬老院也是不会收留的。毕竟,敬老院不是福利院。敬老院要做到敬爱老人爱护老人,它不仅要关心好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更要让老人们空闲时过的更好。
老人不喜欢干什么呢
1、不喜欢封闭
老人对社会的认知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事实证明,越封闭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不协调,因而让老人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会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如果老年人也能像年轻人那样热忠于上网、旅游,那么老人就会身心愉悦,减少疾病的发生。
2、不喜欢孤单
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但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在外边打拼,很少有时间陪陪父母,这时老人应该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几个能说心里话儿的人,远离孤单,乐观向上的情绪会让老人受益匪浅。
3、不喜欢赋闲
人在年轻时,经常希望老年时会衣食无忧,不用再劳作。但是真正老来闲下来就会发现,精神无以寄托,每天打不起精神来,因而老了就更应该有点事儿做,哪怕帮人送送报、收收水电费,都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充实一些,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4、不喜欢变故
有一句话叫做安度晚年,老年人年龄越大,心理承受能力越小,最受不了生活中的变故,哪怕只是小小的失意也足以让老年人茶不思饭不想好几天。因而一旦遇有变故,家人就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和心理开解。
5、不喜欢疾病
人老体弱,一些疾病经常会侵袭老年人的身体,患了疾病的老年人心理会变得越发脆弱,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样坏的心情极易引起疾病的恶化,如此反复,对老年人的健康极为不利。这样的老人,需要经常看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有利于他保持乐观的情绪,战胜疾病,健康长寿。
原来老年人有这么多不喜欢的东西,年轻人要多多了解老人的心理,从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避免以上提到的“五个不喜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老年人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
近年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儿女们都在外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时间看望陪伴老人。空巢老人最害怕的是孤独寂寞,他们需要他人的关心和陪伴,特别是对于孤寡老人。那么,老年人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呢?
一、修养法。
要加强自身思想修养,遇事把心放宽,眼光看得远一些,要乐观。
二、转移法。
有了忧愁,主动改变环境,到活泼、愉快的生活中去,和人们说笑,精神为之一振,烦闷即可消除。
三、忘却法。
不要去回忆过去的痛苦,后悔过去的事情,也不要从反思中捕捉那些甜美的成份。因为这样下去,就会更加悲伤,造成作茧自缚的被动局面,只有丢开过去的忧愁,面对现实,就可以从忧愁、痛苦中摆脱出来了。
四、痛哭法。
忧愁时放声痛哭或无声抽泣,只要流出眼泪来,就对身体有益。
五、追求法。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追求的目标,抛开一切烦恼,分散人对忧愁的注意力,使生活有新的意义。
如何预防老年痴呆症
前段时间随同学一起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其中不少老人都是因为有老年痴呆症,所以子女们才会把他们送来这里,看着他们的样子心里莫名的就会感觉很凄凉,一个人到暮年,辛苦了一辈子,老来时也没个人在身边说说话,孤苦伶仃的。下面我向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预防老年痴呆症。
1首先是防止动脉硬化。老年人可常吃一些健脾补肾类食品,如山药、大枣、薏米。其次是注意身体的训练。多动脑,多活动手指等关节。
2然后要注重心情保持开朗。时常保持乐观情绪,减少忧愁和烦恼有利于大脑的运转, 最好是加强锻炼。进行一些自己喜爱的、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如慢跑、游泳、爬山等活动。
注意事项:最后啊,防止老年痴呆症的最好方法当然是及早开始右脑的锻炼,培养工作以外的生活嗜好,打打牌,溜溜鸟,种种菜等等,最重要的是能够以轻松的态度和玩游戏般的心情去从事活动,如果能够找到一起分享的同伴更佳。对有一些特定异性对象的老人,黄昏恋也是预防患痴呆症的好方法。
护理老年人时的几个注意事项
避免疾病
人老体弱,一些疾病经常会侵袭老年人的身体,患了疾病的老年人心理会变得越发脆弱,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样坏的心情极易引起疾病的恶化,如此反复,对老年人的健康极为不利。这样的老人,需要经常看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有利于他保持乐观的情绪,战胜疾病,健康长寿。
避免孤单
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但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在外边打拼,很少有时间陪陪父母,这时老人应该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几个能说心里话儿的人,远离孤单,乐观向上的情绪会让老人受益匪浅。
避免封闭
老人对社会的认知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事实证明,越封闭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不协调,因而让老人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会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如果老年人也能像年轻人那样热忠于上网、旅游,那么老人就会身心愉悦,减少疾病的发生。
避免赋闲
人在年轻时,经常希望老年时会衣食无忧,不用再劳作。但是真正老来闲下来就会发现,精神无以寄托,每天打不起精神来,因而老了就更应该有点事儿做,哪怕帮人送送报、收收水电费,都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充实一些,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避免变故
有一句话叫做安度晚年,老年人年龄越大,心理承受能力越小,最受不了生活中的变故,哪怕只是小小的失意也足以让老年人茶不思饭不想好几天。因而一旦遇有变故,家人就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和心理开解。
早醒后睡不着怎么办
发病:女性和孤寡老人是高发人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心理门诊主任周伯荣教授介绍,全世界60亿人口,有15亿人曾患过抑郁症,而女性、退休或孤寡老人、重大疾病患者、性格内向孤僻者是春季抑郁的高发人群。该院临床心理门诊主治医师崔英也介绍,女性抑郁症的发病率比男性多一倍,国外研究显示,30~40岁女性通常是季节性抑郁的易感人群。
春季为何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高发?周伯荣介绍,由于春季气候多变,忽冷忽热,而且气压较低,本来就会让人比较压抑。同时,在春季,生物的代谢进入旺盛期,周围的物体会发出一种次声波,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导致人体内分泌的激素紊乱,诱发失眠、焦虑、抑郁甚至出现精神心理疾病或使原患的精神疾病的病情复发。
至于女性为何是易发人群,崔英解释,这与女性本身的生理调节、生理周期有一定关系。而对于孤寡老人而言,春季里容易引发的胃肠不适、关节疼痛等都是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识别:老是“查不出毛病的不舒服”可能是抑郁症
周伯荣提醒,是否患上了抑郁症是有迹可循的。他说,如果自己或亲友出现以下情况,则需要警惕,尤其是总觉身体不舒服,相关检查不提示躯体疾病,就应该注意自己的情绪表现,最好请专科医生排查抑郁症:
1.情绪低落:轻者整日闷闷不乐,凡事缺乏兴趣,平时非常爱好的活动也觉得乏味;重者可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典型的抑郁心境早晨较为严重,晚上减轻。可伴有自责自罪, 常产生无用感、无助感、无价值感。
2.思维迟缓:主要表现为语速慢、语音低、语量少,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生了锈、涂了糨糊,最严重时会出现木僵状态。
3.意志活动减退:主要表现为活动减少、动作缓慢、生活被动,常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不想做事,常独坐或整日卧床。
4.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早醒、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疼痛、闭经等,其中早醒后不能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因此,如果出现早醒,则要考虑抑郁症的可能。”此外,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病情比较隐匿,多诉诸躯体不适,其中以消化道症状较为常见,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
孤寡老人晚年怎样生活
1、经济来源有保障
中国有句俗语,养儿防老,儿子曾经是中国老一辈养老的唯一依靠。如今社会发展,老年人的生活有了另外的保障,那就是养老保险。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养老保险可以为老人的老年生活提供经济来源,经济独立可以让老年人生活得更自由、更快乐。养老保险可以帮助减轻子女的负担,让老年人不再是子女的拖累,老年人可以挺直腰板靠自己的养老金生活。如果自己有闲钱,就看美景、享美食,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充分享受社会回馈给老年人的美好生活,弥补年轻时的缺失,找回失去的自我。
2、教养子孙
退休后在家带孙子孙女是绝大多数老人的生活状态,回归家庭也因此成为大多数中国老人退休后的首选。这样既可以解决子女上班孙辈没有人带的问题,还可以充实老年人的生活。退休后则可以更好地关爱家人。都说抱孙不抱子,老年人可以享受含饴弄孙的乐趣,担负起教养孙辈的重任,为子女分忧解难。这样子有利于家庭的和谐欢乐,维持幸福的家庭环境。
3、发展才能和培养兴趣
老年人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可以帮组老年人充实自己的空余时间,享受生活的乐趣。比如钓鱼、书法、种花、跳舞、唱歌等等,只要是老年人感兴趣的,都可以尝试一下。根据个人的特点,老年人可以利用多年积累的经验,创造条件,开辟工作的新天地。有烦恼的人对事情往往没有兴趣,但是,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做喜欢做的事情,提高技能,使自己胜任社会工作,从而体验快乐。
4、参加志愿者活动
许多老年人退休在家后无所事事,容易胡思乱想,其实老年人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不仅给他人带去温暖,也发挥了余热。美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刊登的研究表示,无私从事志愿工作的人比不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因此,如果老人身体力行,平时喜好社会活动,喜欢与人交流,都可以义务发挥余热,充当社区、居委会管理员,或者其他志愿者活动。开拓新的生活领域和人际关系,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
单身老人没有子女如何养老
1、居家养老
对于选择居家养老的孤寡老人,街道社区要做到定期到老人家走访慰问,为老人义务进行家务劳动,组织老人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旅游等。社区应及时对社区内的孤寡老人进行统计,并从中挑出一些急需帮助的形成互帮对象,使老人能够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帮助老人们摆脱空巢感、孤独感和忧愁感。使老人们在心灵上和情感上得到慰藉和理解。
一些条件较好的孤寡老人也可将房屋出租给其他老人,并雇佣一些专业的医护家政服务人员,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这样也可使老人摆脱孤独感。
2、养老院养老
孤寡老人也可选择养老院养老,只需要办理相关入住手续,交纳一定费用便可入住。相对而言,在养老院养老更有利于老人的心理及身体的健康。
近年来,在国家扶持政策和市场机遇的刺激下,各类社会化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然而,就在养老日益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朝阳产业”的同时,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城乡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养老资源分布不均衡、养老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渐渐暴露出来。
老人如何缓解孤独?
老人如何缓解孤独?
1、子女应尽自己赡养、孝顺老人的责任,身在外地时更要多加关心,从而让老人享受到儿孙绕膝、晚辈嘘寒问暖的天伦之乐,而不至产生被冷落、被遗弃的感觉。
2、树立敬老、爱老的社会新风,让他们感受到整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例如逢年过节组织对孤寡老人的慰问、服务等。
3、支持丧偶老人再婚,子女对老人再好,有些感情却是子女无法替代的,老人的某些感情需要,是当子女的也满足不了的。因此,对于丧偶老人,子女应该热心当“红娘”,成全他们的。
4、常与老人谈心,老人整日在家,活动范围小,又年老、体弱多病,加上对子女的牵挂和对往日好友的思念,内心常常不平静。精神上的这些苦恼、烦闷、忧虑需要向外渲泄,向人诉说。小辈如能抽时间常和老人谈心聊家常,能使老人的心理满足,同时也利于家庭气氛的和睦。婚姻,不应充当不光彩的干涉者。
5、探寻家门内外无数消闲自娱之道。老年人是得天独厚的“悠闲族”,有人称退休是“第二人生”之始,没有子女相随,卸了抚育重担,正可自寻乐趣。鱼虫花鸟、走亲访友、优哉游哉(旅游),身心怡然。甚至有点癖好也无妨,幽默闲适大师林语堂称:“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可见有了这种消闲自娱、仰赖健全、乐观的心态,就会感觉到越活越有味。
关注老年人的“五个不喜欢”
不喜欢孤单
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但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在外边打拼,很少有时间陪陪父母,这时老人应该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几个能说心里话儿的人,远离孤单,乐观向上的情绪会让老人受益匪浅。
不喜欢封闭
老人对社会的认知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事实证明,越封闭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不协调,因而让老人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会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如果老年人也能像年轻人那样热忠于上网、旅游,那么老人就会身心愉悦,减少疾病的发生。
不喜欢疾病
人老体弱,一些疾病经常会侵袭老年人的身体,患了疾病的老年人心理会变得越发脆弱,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样坏的心情极易引起疾病的恶化,如此反复,对老年人的健康极为不利。这样的老人,需要经常看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有利于他保持乐观的情绪,战胜疾病,健康长寿。
不喜欢赋闲
人在年轻时,经常希望老年时会衣食无忧,不用再劳作。但是真正老来闲下来就会发现,精神无以寄托,每天打不起精神来,因而老了就更应该有点事儿做,哪怕帮人送送报、收收水电费,都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充实一些,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不喜欢变故
有一句话叫做安度晚年,老年人年龄越大,心理承受能力越小,最受不了生活中的变故,哪怕只是小小的失意也足以让老年人茶不思饭不想好几天。因而一旦遇有变故,家人就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和心理开解。
儿女必知老人的五个不喜欢
1、不喜欢孤单
老人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但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在外边打拼,很少有时间陪陪父母,这时老人应该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几个能说心里话儿的人,远离孤单,乐观向上的情绪会让老人受益匪浅。
2、不喜欢赋闲
人在年轻时,经常希望老年时会衣食无忧,不用再劳作。但是真正老来闲下来就会发现,精神无以寄托,每天打不起精神来,因而老了就更应该有点事儿做,哪怕帮人送送报、收收水电费,都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充实一些,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3、不喜欢变故
有一句话叫做安度晚年,老年人年龄越大,心理承受能力越小,受不了生活中的变故,哪怕只是小小的失意也足以让老年人茶不思饭不想好几天。因而一旦遇有变故,家人就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和心理开解。
4、不喜欢封闭
老人对社会的认知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事实证明,越封闭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不协调,因而让老人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会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如果老年人也能像年轻人那样热忠于上网、旅游,那么老人就会身心愉悦,减少疾病的发生。
5、不喜欢疾病
人老体弱,一些疾病经常会侵袭老年人的身体,患了疾病的老年人心理会变得越发脆弱,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样坏的心情极易引起疾病的恶化,如此反复,对老年人的健康极为不利。这样的老人,需要经常看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有利于他保持乐观的情绪,战胜疾病,健康长寿。
老年朋友,心理健康非常的重要,子女要多考虑老人的心理感受,多为老人着想,多和老人交流,可以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并进行疏导,让老人不再有心理的问题,希望大家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