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皮疹和药疹有什么不一样
病毒性皮疹和药疹有什么不一样
1我们常见的病毒性皮疹有我们熟悉的麻疹以及急疹等,通常它们是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最好是进行隔离,再者就是它们会让我们的患者出现发热,以及精神状况不是很好,整个人没有力气,但是不会痒等症状。
2而药疹它们呢不会出现发热的情况,药物使用过敏而引发的,同时它们让我们整个人变得特别的瘙痒,出现部位是胸,背再到脚。而病毒性皮疹则多数情况下是从头到脚的,它的引发原因是感染病毒。
3另外,当我们去医院进行抽血化验的时候,药疹的白细胞都是比较高的,而病毒性皮疹则可能表现出过低了又或者显示正常的情况。病毒性皮疹的治疗很明显就是需要抗病毒,药疹也就是需要抗过敏的治疗了。
皮疹与疱疹怎么区别
在患病的治疗中,有好多时候都是有几种病同时患上的,对疾病的区分治疗是比较重要的。疱疹与皮疹区分二者的方法也是很多的,那么皮疹与疱疹怎么区别?
什么是皮疹?
皮疹是一种皮肤病变。从单纯的皮肤颜色改变到皮肤表面隆起或发生水疱等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皮疹的特点是大、小片粒红,有时会痒,有时不会痒。其种类和发病原因较多,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诊断。皮疹有以下的种类。
1、斑疹:只有局部皮肤颜色变化,既不高起皮面也无凹陷的皮肤损害,见于斑疹伤寒、丹毒、风湿性多形性红斑等:由于血管扩张而发红的红斑(猩红热、麻疹、药疹等),发生皮下出血的紫斑,等等。紫斑又分为小型的直径在5毫米以下的点状出血或称淤点和直径在5毫米以上的淤血斑或称紫癜。这些斑疹,常由红色或紫色再变为褐色、黄色,直至最后消失。从发疹到消失,有的要两星期,有的只要2-3天。
2、丘疹是一种较小的实质性皮肤隆起伴有颜色改变的皮肤损害,见于药物疹、麻疹、猩红热、涅疹等。
3、玫瑰疹常与胸腹部出现的一种鲜红色、小的(直径多为2 ~3mm)、圆形斑疹,压之退色。这是对伤寒和伤寒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的特征性皮疹。
4、斑丘疹在斑疹的底盘上出现丘疹为斑丘疹,见于猩红热、风疹及药疹等。
5、荨麻疹又称风团,是局部皮肤暂时性的水肿性隆起,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颜色或苍白或淡红,消退后不留痕迹,是皮肤速发型变态反应所致,见于异性蛋白性食物、药物或其他物质过敏、虫咬伤等
什么是疱疹?
疱疹广义上是指疱疹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目前已知在这科中有八种病毒可造成人类疾病,这类病毒被统称为人类疱疹病毒。其中常见的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可侵犯人体多个器官。
皮肤表面出现的黄白色或半透明的小水疱,常成片出现,里面充满液体,天花、水痘等都有这种症状;病原体是一种病毒,多发生在上唇或面部,症状是局部先发痒,然后出现水泡状的隆起,内含透明的液体,有微痛,一两周后结痂自愈。
以上就是关于皮疹和疱疹的区别的介绍,相信在以上的介绍下,大家对于皮疹和疱疹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了。
猩红热如何鉴别?
1.猩红热咽峡炎与其他咽峡炎鉴别 在出皮疹前咽峡炎与一般急性咽喉炎无法区别,但须注意,猩红热与白喉有合并存在的可能,应仔细进行细菌学检查。白喉患者的咽峡炎比猩红热患者轻,假膜较坚韧且不易抹掉,而猩红热患者咽部脓性分泌物容易被抹掉。
2.猩红热皮疹与其他发疹性疾病的鉴别
(1)风疹:(rubella,German measles)又称“风痧”,痧子等 。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风疹的疹子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一阵风似的,“风疹”也因此得名。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传染性与麻疹一样强。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传播。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内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获得抵抗力,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可终身免疫,很少再患。中医《备急千金要方》指出风疹又名风痧。多由外感风热时邪,郁于肌表,发于皮肤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或加味消毒饮风疹应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起病第1天即出皮疹。开始呈麻疹样,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成片,类似猩红热,但无弥漫性皮肤潮红。皮疹于发病3天后消退,无脱屑。咽部无炎症。耳后淋巴结常肿大。
(2)麻疹: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皮疹在发热第4天出现,有科氏斑,无草莓舌、杨梅舌,大小不等,形状不一,为暗红色斑丘疹,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面部皮疹多于躯干部。
(3)其他细菌感染
金葡菌、C群链球菌:也有能产生红斑毒素的菌株,其毒素的生物特性虽与A群链球菌的红斑毒素不相同,但引起的猩红热样皮疹则无明显区别,鉴别主要依据细菌培养。
缓症链球菌: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江苏发生过暴发流行,部分重症患者出现了与中毒性猩红热类似的临床表现,已研究得知此由与A群的毒素不相同的一种外毒素引起。
(4)药疹:有用药史;病原菌培养阴性,停药后皮疹减轻。皮疹有时可呈多样化表现,既有猩红热样皮疹,同时也有荨麻疹样疹。皮疹分布不均匀,出疹顺序也不像猩红热那样由上而下,由躯干到四肢。无草莓舌和杨梅舌,除因患者咽峡炎而服药引起药疹者外,一般无咽峡炎症状。
药物过敏有什么症状
由于药物反应可累及到各个系统和器官,范围广,有全身的亦有局部的。本节只讨论部分典型的药疹和少数特殊类型的药物反应。
(一)变应性药疹:这是药疹中种类最多且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根据其潜伏期、发生发展情况、皮疹表现及转归等,至少可分为10多个亚型,如固定性红斑、猩红热样红斑、麻疹样红斑、荨麻疹样、多形红斑样、结节红斑要、玫瑰糠疹样、紫癜形及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等。它们具有下列一些共同点:①有一定潜伏期,一般为4~20日,平均7~8日,如已被致敏,再次用同样药物,常在24小时,平均7~8小时内即可发病。最短者仅数分钟,迟者亦不超过72小时;②多数起病突然,可先有畏寒、不适、发热等前驱症状;③皮疹发生发展,除固定红斑外,照例呈泛发性和对称性分布;④常伴轻重不一的全身性反应,轻者可有不明显,重者可头痛、寒战、高热等;⑤病程有一定自限性,轻者在一周左右,重者亦不超过一月;⑥除在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预后严重外,余均较好。以下分别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亚型。
(二)其他类型药疹及药物反应: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类型较多,兹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全身剥脱性皮炎型:是药疹中比较严重的类型之一,其严重性仅次于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药疹,在未用皮质类固醇年代,其病死率很高。由于引起此型药疹的用药剂量较大或疗程较长,故可能在变应性反应基础上合并有一定的毒性反应。
2、短程锑剂皮炎型:这是50年代我国采用酒古酸锑钾静脉注射短程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时所见的一种轻型毒性皮炎。
3、乳头状增生型:多由于长期服用左碘、溴剂等引起。潜伏期常大一月左右。我们曾见2例,在全身红斑形药疹的基础上出现散在分布,不甚规则,显著高出皮面,约3~4cm,直径的蕈样乳头状增殖性肉芽肿,触之相当坚实,主要发生于躯干部。对症治疗后逐渐消退,全程约3周。
风疹的鉴别诊断
风疹患者的皮疹形态介于麻疹与猩红热之间,因此应着重对此三种常见的发热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此外,风疹尚需与幼儿急疹、药物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肠道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A组中2、4、9、16型及B组中1、3、5型,埃可病毒4、9、16型感染相鉴别。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还需与宫内感染的弓形体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相鉴别。此三种胎内感染与先天性风疹有相类似的症状。
怎样预防与治疗药疹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由于人体对某些药物发生过敏反应而发生的皮疹,药疹种类比较多,有各种形状和不同的颜色,其中的一种最常见的药疹颜色为暗红色的丘疹,但却很容易和儿童麻疹相混淆,而造成误诊,给孩子带来痛苦,那么日常该怎样预防与治疗药疹呢?
药疹大多都是由于药物引起的,其中包括中草药物,但以抗原性较强者引起的最多,根据药物结构分析,凡带有苯环及嘧啶环的药物,具有较强的致敏力,而且对患有先天过敏性疾病的机体及重要器官患有疾病的患者,发生药疹的危险性比较大。
而对于药疹治疗应先找到病源,并立即停用致敏或可疑致敏性药物,并终身禁用,对重型药疹的治疗原则为及时抢救,尽早收入院治疗,留院观察时,须加强护理,加强支持疗法,严防或治疗继发感染,避免再次发生交叉过敏性反应。
对轻型药疹的治疗,一般于停药后2~7天皮损即可消退,若全身症状明显时,可口服相当于强的松20~40mg/d,皮疹消退后即可停药或减量。
以上就是对于日常预防与治疗药诊的简单介绍,相信朋友们都有所了解了,在此还要提醒大家发现药诊后要及时诊治,否则危险性比较大。
药物过敏荨麻疹的症状表现
(一)变应性药疹
这是药疹中种类最多且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根据其潜伏期、发生发展情况、皮疹表现及转归等,至少可分为10多个亚型,如固定性红斑、猩红热样红斑、麻疹样红斑、荨麻疹样、多形红斑样、结节红斑要、玫瑰糠疹样、紫癜形及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等。
它们具有下列一些共同点
①有一定潜伏期,一般为4~20日,平均7~8日,如已被致敏,再次用同样药物,常在24小时,平均7~8小时内即可发病。最短者仅数分钟,迟者亦不超过72小时。
②多数起病突然,可先有畏寒、不适、发热等前驱症状。
③皮疹发生发展,除固定红斑外,照例呈泛发性和对称性分布。
④常伴轻重不一的全身性反应,轻者可有不明显,重者可头痛、寒战、高热等。
⑤病程有一定自限性,轻者在一周左右,重者亦不超过一月。
⑥除在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预后严重外,余均较好。
(二)其他类型药疹及药物反应
1.全身剥脱性皮炎型
是药疹中比较严重的类型之一,其严重性仅次于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药疹,在未用皮质类固醇年代,其病死率很高。
由于引起此型药疹的用药剂量较大或疗程较长,故可能在变应性反应基础上合并有一定的毒性反应。
本型药疹不常见,据我科不完全统计,1949~1958年的909例药疹中占2.53%,1959~1975年418例住院药疹中本型占7.9%。1983~1992年收治的104例重症药疹中本型药疹有23例,占22%。
由于病情严重,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本症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常在20~20日以上;病程长,一般至少在一个月以上。
2.短程锑剂皮炎型
这是50年代我国采用酒古酸锑钾静脉注射短程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时所见的一种轻型毒性皮炎
3.乳头状增生型
多由于长期服用左碘、溴剂等引起。潜伏期常大一月左右。我们曾见2例,在全身红斑形药疹的基础上出现散在分布,不甚规则,显著高出皮面,约3~4cm,直径的蕈样乳头状增殖性肉芽肿,触之相当坚实,主要发生于躯干部。对症治疗后逐渐消退,全程约3周。
4.红斑狼疮样反应
自60年代初期发现肼屈嗪可以引起红斑狼疮样反应后,迄今已知道有50多种药物可引起这类反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关节痛、肌痛、多浆膜炎、肺部症状、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肢端发绀和皮疹等。本症与真正的红斑狼疮不同之处在于发热、管型尿、血尿和氮质嗪引起的,在症状消失后,实验室阳性可持续存在数月以至数年。
皮肤过敏诊断鉴别
鉴别诊断:
虫咬症:典型皮损为风团样丘疹,顶端有小疱,多无全身症状。
药疹:有明确的服药吏,有一定的潜伏期,皮损突然发生,除固定型药疹外,多对称分布。
疥疮:有接触传染史,好发部位及典型皮损,若能查到疥螨即可确诊。
急性湿疹:病因较复杂,皮疹为多形性,对称性,易反复发作多有糜烂渗出,班贴试验阳性。
1、全身或局部皮疹,可能会伴有红肿干屑,水泡,或病灶结痂及渗出液化等症状;这些病灶的形状与大小各有不同,其他皮肤过敏症状还包括包括发痒,打喷嚏,流鼻水,泪眼,皮疹,气道阻塞,或如荨麻疹等皮肤症状。
2、对变态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原发刺激物引起的病例,病变范围广泛伴全身症状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的“A”,“B”。
3、过敏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