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不要放任孩子的任性和固执

不要放任孩子的任性和固执

80你要什么时候才懂事

“妈妈,给我巧克力!”玩得满头大汗的林林跑回家里,对妈妈说。

“下楼的时候不是刚吃过吗?再吃牙会坏的。”妈妈不同意。

“我就要,就要!”林林跺着脚嚷起来。

“那就只吃一小块儿。”妈妈妥协了。

“不,我要吃整块儿!”林林任性地说。

“你要什么时候才懂事?”妈妈气急败坏地训斥起来。

不料林林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妈妈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唉!这孩子,总是这么任性。

林林是奶奶带大的,从小被视若掌上明珠,有求必应。林林想买什么玩具,爸爸妈妈说不买,爷爷奶奶就掏钱。一来二去,林林有主意了,说他他就闹,有时一闹一两个小时,爸爸为此没少揍他,可也不起什么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林林的任性、固执同成人的溺爱、放纵以及教育不一致有关。任性的孩子,长大了就可能发展为刚愎自用、钻牛角尖的人,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其实父母应该清楚,也必须让孩子知道,人生活在社会中,是需要有所限制和约束的;只有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因此,家长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纠正他们的任性与固执。

首先,要从根子上去除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对林林而言,就是要纠正溺爱与放纵,纠正成人对他教育的不一致。

对具体的任性行为,父母不能硬来,可试试以下方法:

转移注意力。在孩子表现出执拗时,父母可先采用转移的方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玩水,妈妈可以告诉他,天冷,玩水容易感冒,咱们出去打球好不好?小朋友都在外面玩呢。孩子可能就会高兴地放弃玩水的念头,而跟随大人去打球。

暂时不理睬。转移的方法收效不好时,可以“暂时不去理他”,父母可视情况采用沉默和“禁闭”两种形式。沉默是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哪怕孩子滚到地上也当看不见;或当孩子闹得很凶时,用神情制止。沉默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孩子看闹了半天也引不起父母的关注,一般就会偃旗息鼓。

假如沉默不起作用,就可以将门带上,让孩子独处一会儿。当然,屋里不能有危险品,也不要有孩子能玩的东西,以防惩戒作用被削弱。孩子在屋里哭闹,父母不要理他,孩子闹一会儿感到没趣,就不会再固执了。“禁闭”的时间不用长,但父母的态度必须坚决,这样才会有好效果。当然,在这之后,还是要跟孩子讲清为什么不能那么做及父母不同意的理由。

赏罚并用。当孩子任性胡闹时,给孩子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再闹下去,将得到某种奖赏;一种是闹下去,会受到处罚。孩子在听清两种结果后,通常会放弃吵闹以获得奖赏。这时,父母要抓住时机给孩子讲明道理,让他明白,正当的要求父母会同意;不正当的要求,闹是没用的。

不过应注意的是,有些时候,孩子表现出“固执”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父母不可一味指责或惩戒。那么,哪些“固执”行为是可以肯定的呢?

首先,是孩子的正当行为被忽视或粗暴干涉后出现的执拗行为。例如,孩子正玩得兴头上,父母不由分说拽上就走,孩子就可能会哭闹着不愿离开。孩子也有自尊心,不尊重孩子,孩子自然会反抗。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可先告诉孩子需要做什么事了,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把将要做的事与孩子的游戏联系起来,如:该睡觉了,可以让孩子带上正在玩的娃娃一起睡。

其二,是孩子认定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时候,会执拗地“坚持真理”。比如,平日家中来了客人,孩子拿糖果招待,会受到赞扬。但如果忽然来了一位患糖尿病的客人,就会拒绝吃糖,孩子不理解,硬是让客人吃。这时,大人只要给孩子讲清原因,让孩子去拿些瓜子招待客人,孩子就会兴冲冲地当好小主人的。

其三,是父母本来答应做而违约的时候,孩子也会表现得很固执。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在答应孩子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好可行性,不要糊弄孩子,也最好不要随便违约。实在做不到,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这也是对孩子守诺言、讲信用的一种教育。

孩子的任性是谁造就的

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和要求。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想怎样就怎样,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知识方面的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孩子的消极创造性行为。再就是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与同伴交往机会的缺乏,导致孩子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这就会使孩子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有位家长说:“我们孩子闹起脾气来,任何人都吃不消,他吃饭从不按时三餐,想吃时就吃,而我们吃饭时,他准是在一旁玩个不停,且最好由人陪在他身边,如果硬劝阻他,他会哭闹不止。”像这样的儿童就可以被认为有任性心理症结。

虽然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但是,孩于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

儿童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同时,孩子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愤怒的情绪,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因为任性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人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作为家长首先要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当然由于孩子任性的表现干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据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宗旨在于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约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可参照以下几种方法:

1、采用“负强化”的方法

任性,哭闹,家庭教育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打骂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孩子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儿童,在商场里玩得很上瘾。母亲急着赶回家,可他就是不愿意走。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他可能坚持要在商场玩;如果母亲说,“走,妈妈带你去坐汽车。”他可能愉快地答应了。然后妈妈领着他坐公共汽车回家。

3、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

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忽然想起爱吃的菜今天没有,就生气地拒绝吃饭。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亲也不应该迁就孩子给他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

4、有时可以采用暂时回避的方法

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这时,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与他坦诚地交流,让他说明原因。在这时再进行说服教育工作。这种方法对于理智水平较差的家长可能难于做到。

5、榜样暗示法

当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家长可以用电影、电视或图书故事中的典型人物的具体形象、具体情节和行为活动给孩子看或讲给孩子听,使他从中受到暗示,得到启发和教育。

6.吸引法

家长可以从孩子任性的指向性和动机中发现一些蕴藏着的积极的可培养的心理因素,即所谓的“闪光点”加以诱发和引导。这样做,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当然,解决孩子任性的方法还很多,关键在于培养孩子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怎么对待叛逆期的孩子 请不要放任自流

在现实中,一些家长面对难以管教的孩子,在几度管教而没有看到多大变化之后便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俗称“放养”。

这种情况下,不论孩子的言行是否正确,想法是否好坏,家长都不再过问、指导。

久而久之,孩子极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直到行为发生偏差,耽误孩子一生,悔之晚矣!


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化成对孩子的建议。只有在孩子碰到困惑时,才给他们提建议,进行沟通,加以指导,但不要把自己的某种愿望强加给孩子。当然,宽松的环境也不是说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闯,不履行适当的约束权,而是要尽量正确地加以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要教孩子养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务,让他们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别人替他们收拾残局是不可能的。家长需让他们经过失败的考验后,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而不要什么事都包办代替,帮孩子完成任务。家长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反省,可以告诉他们遇事时要怎么做,以帮他们提高判断力,但不要帮过了头。

要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你很明白什么事该怎么做,但是你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习独立作决定。他从自己的失败、错误中学的东西要比你给他的正确指导学的东西要多得多。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可以提意见,但最后决定权还在于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这样作决定的事会越来越多。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多指导,少批评。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要有沟通,征得孩子的同意。当孩子自己承诺的事没有做到时,要让他知道自己负责的重要性。

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了也没关系。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童欣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中以负责著名。他小时候在学校犯错后,妈妈对他没有一句责备。“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她看着儿子惊恐的眼睛,语气温和地说,“你过去是一个好孩子,以后还会是一个好孩子。”童欣说:“那个晚上,妈妈给了我最好的礼物,让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养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

任性孩子的形成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心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并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而不管这些事物是否对他适宜、有利。家长则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孩子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

一、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

(一)遗传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等类型,孩子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有个性”的孩子,这与家长的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后天再不注意改良,这样的孩子最容易出现任性的行为。

(二)心理反抗期(生长发育特点)。婴幼儿在正常发育的情况下,两三岁就开始出现心理反抗现象,出现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如愿意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上下楼梯不愿别人牵领,自己家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处处以自我为核心,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大哭大闹,劝阻和强制都不起作用,直至家长妥协,自己满意为止等。从以上不难看出,孩子的任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内在的、外来的、社会的、自身生长发育期的等等。作为家长应该及早发现、分析、及时纠正,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教育。在两岁左右时,大部分孩子思维、语言、动作已经发育的相当好,有些孩子反抗意识也逐渐表现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抗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表现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家长就要抓住婴幼儿阶段这个有利时机迅速进行调整,如果认为孩子小一味地去迁就,任性的个性就可能越来越厉害。任性的个性一旦形成,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是有相当难度的。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可能因性格的制约受到影响,成了事业成功的最大障碍。究其原因,任性性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后天教养不当所造成,是溺爱的结果。在教养方式上,家长该制止的不制止,一味的迁就;该鼓励的不鼓励,使孩子分不清是非对错,认为只要哭闹就可达到自己的目的,助长了孩子的偏激与任性,最终造成了孩子性格的缺陷。

(三)后天养成。任性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与人的神经类型有关。但是,关键还是后天的教育和影响。

1、是家长对孩子溺爱、娇惯、放任、迁就。据调查,独生子女和末生的孩子任性率较高,达到60%左右。孩子任性往往与他们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宠爱有关。

2、是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有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家长说的对不对,孩子都不接受,从而埋下了任性的种子。有些家长无视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一味限制,要求孩子绝对服从,想出各种方法让孩子就范。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孩子的意愿,也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这种做法也是孩子形成任性的重要原因。

3、是家长蔑视孩子的人格。有些家长总爱讽刺、挖苦、漫骂孩子,或者当着众人面数落孩子,有时家长的话虽然是对的,但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心里明白自己错了,可为了保全面子也不能接受批评,于是就“拧”来对抗。

孩子任性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有三种“任性手段”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3-8岁的孩子大都学会使用以下的四种“手段”。

手段排行第一:哭闹

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父母马上缴械投降,不但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手段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爱的,当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样东西时,没有几个父母抵挡得住他的温柔进攻。

手段排行第三:死缠烂打

“持久战”的理论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来让父母答应他的要求,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手段排行最后:赌气噘嘴、不说话、摔东西、不吃饭……

孩子赌气的时间,一般持续得较长,因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战的秘诀,没耐心的父母只好举手投降。

父母的五种行为导致孩子任性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任性是孩子的心理需要

孩子任性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做出处置决断。而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此外,家长多以成-年-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比如,4岁的杰克偶见表姐尼娜有个新玩具,在表姐离开后便开始作难母亲,非得立即有个同样的玩具不可。但此时已是夜深人静,母亲不可能驱车进城为之寻购。于是,杰克哭闹了一整夜。看起来是杰克任性,无理取闹。可母亲从没有从心理角度去了解,杰克为啥非得立即要那玩具,更多的是去责怪他“要别人的玩具,或者性子太急”。

其实孩子仅觉得那玩具有个闪亮的灯好玩,那灯为什么会闪亮而已。这就是一种好奇的心理需求。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他就与母亲作对,无奈中只得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

如果,母亲重视到这种心理,采取表扬杰克为弄清那玩具为何闪亮是爱动脑筋和非常聪明,再摆出今晚不可复得这玩具的道理,并承诺明天将与他共同研究玩具闪亮的方法,可能孩子的情绪会好得多。至少,他心理上感到母亲对他在“闪亮”问题上的认可。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都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家长对此,一不可包办代替,二不可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

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

宝宝任性该怎么教育 适当惩罚和奖励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饭,父母不用多费唇舌,过了吃饭时间就把食物全部收走。

不用担心饿坏孩子,一顿两顿不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会有影响。在行为干预过程中,对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拥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奖励不要过多、过大,否则很快就会失效。


相关推荐

孤独症的治疗方法

多陪孩子沟通家有孤独症孩子的家长要多抽一些时间来多陪陪孩子,陪孩子说话,积极的跟孩子沟通,带孩子玩耍等。对孩子有耐心家长对孩子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要动不动就训斥孩子,也不能放任孩子不管,让孩子孤独症加剧。带孩子多锻炼身体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努力多带孩子出去锻炼身体,多与人交流一下,这样有利于帮助孩子慢慢走出孤独症。不要太容易就妥协孤独症孩子会故意做一些事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家长不要刻意的过于关注孩

孩子任性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允许孩子无所事事英国心理专家指出,对孩子们来说,“虚度光阴”也是一种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心理专家呼吁,应该允许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虚度光阴”。0岁—3岁婴幼儿的活动,是家长安排期。帕特里克·奥唐纳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在过去15年来,他一直研究“建构式游戏”行为,即家长对孩子的游戏和生活的指导行为及其影响。“孩子天生具有游戏和探索的天性,在3岁

晚睡对孩子的危害是什么

睡眠不足的孩子会产生过度压力反应,他们会因为睡眠不足而感到疲倦,表现得易怒、暴躁,很难平静,甚至表现出无法入睡的过度压力反应,而且越是睡眠不足,他们的情绪就越亢奋。情绪一亢奋,血压、呼吸、心跳都会加速,如果经年累月处在过度亢奋的状态下,就会发生心血管疾病,像是心脏瓣膜脱垂。所以如果放任孩子晚睡或睡眠习惯不良,相当于给孩子埋下心血管疾病的种子。

孩子总是哭闹该怎么办

宝宝任性的表现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

父母的五种行为导致孩子任性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2、孩子

孩子皮肤过敏怎么办

防止挠痒行为儿童皮肤过敏一般都伴随着发痒症状,儿童就会忍不住去挠痒痒,越痒越挠越严重,如果放任孩子这种行为,就会形成“痒--挠--更痒--再挠”的恶性循环。及时清洁口水、流汗如果宝宝吐口水,要及时擦赶紧。另外,还要维持室内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流汗,避免口水、汗液对宝宝脆弱的皮肤造成二次刺激。

幼儿春季疾病预防的八大措施

1、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调查结果表明,常坚持户外活动的儿童患感冒的机会显著少于户外活动少的孩子,经常带孩子到公园、田野跑跑步、爬爬山多参加有氧的活动,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2、衣着要适当衣服切勿骤增骤减。春夏季气候变化无常,温差大,要根据天气情况增减衣服,要避免孩子任性挑拣穿,早晚适当多穿一件。

“大姨妈”太任性为何放鸽子

1、嗜好酒烟在吸烟和过量饮酒的女性中,有25%-32%的人因月经不调而到诊治。月经不调者是不吸烟喝酒妇女的3倍。2、过度节食过度节食,由于机体能量摄入不足,造成体内大量脂肪和蛋白质被耗用,雌激素合成障碍而明显缺乏,甚至经量稀少,切不可盲目节食。3、起居无度妇女经期受寒冷刺激,会使盆腔内的血管过分收缩,可引起月经过少甚至闭经。妇女日常生活应有规律,尤其是经期要防寒避湿。4、情绪异常月经是卵巢分泌的激

孩子总是哭闹该怎么办

孩子总是哭闹该怎么办宝宝任性的表现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

宝宝大哭时哄还是不哄

当婴儿大哭的时候,作为父母,到底是应该立即起身安慰,还是放任他哭一阵子呢?多数学者比较倾向于后者,认为即使是婴儿,也不能过于娇惯。孩子大哭不止时,如果不予理睬,他们的确会哭累了自己停下来。但这种失望、压抑的情绪会让他们分泌一种“压抑激素”,对婴儿大脑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这样的事情反复发生,将给孩子未来的成长留下阴影。皮尼罗普医生认为,父母不该冒这个险,放任孩子大哭。但他也表示,这并不是说孩子不能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