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性坏疽病如何预防
气性坏疽病如何预防
彻底清创是预防创伤后发生气性坏疽的最可靠方法。在伤后6h内清创,几乎可完全防止气性坏疽的发生。即使受伤已超过6h,在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下,清创术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故对一切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有泥土污染和损伤严重、无生活力的肌肉者,都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术,战伤伤口,在清创后,一般应敞开引流,不作缝合。
对疑有气性坏疽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或 1:1000高锰酸钾等溶液冲洗、湿敷;对已缝合的伤口,应将缝线拆去,敞开伤口。
青霉素和四环素族抗菌素在预防气性坏疽方面有较好的作用,可根据创伤情况在清创前后应用。但不能代替清创术。
应将病人隔离,病人用过的一切衣物、敷料、器材均应单独收集,进行消毒。煮沸消毒应在1h以上,最好用高压蒸气灭菌,换下的敷料应行销毁,以防交叉感染。
气性坏疽是怎么回事
细菌感染(60%):
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要,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免疫因素(30%):
气性坏疽的发生,并不单纯地决定于气性坏疽杆菌的存在,而更决定于人体抵抗力和伤口的情况,即需要一个利于气性坏疽杆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所以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因此,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而又有伤口大片组织坏死、深层肌肉损毁,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损伤,弹片存留、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情况,容易发生气性坏疽。
发病机理:
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产气夹膜杆菌产生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尿少、肾组织坏死、水肿、液化,肌肉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的分解和明胶的液化,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生恶臭。由于局部缺血,血浆渗出,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和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
坏死的分类
由于酶的分解作用或蛋白质变性所占地位的不同,坏死组织会出现不同的形态学变化,通常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三个基本类型。此外,还有干酪性坏死、脂肪坏死和坏疽等一些特殊类型的坏死。组织坏死后颜色苍白,失去正常组织的弹性,失去正常感觉(皮肤痛、触痛)及运动功能,无血管搏动,在清创术中切除失活组织时,没有新鲜血自血管流出,临床上这类组织称为失活组织,应与及时切除。
凝固性坏死
坏死组织因为失水变于、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黄色比较干燥结实的凝固体,故称为凝固性坏死。凝固性坏死常见于心、肾、脾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
肉眼形态:开始阶段,坏死组织出现明显肿胀,色泽灰暗,组织纹理模糊。以后坏死灶逐渐变硬,呈土黄色,坏死灶周围常出现一出血带,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
光镜:可见坏死组织的细胞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及胞质呈嗜酸性染色,但组织结构的轮廓依然存在。
液化性坏死
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易发生溶解液化,称为液化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主要发生在含蛋白少脂质多(如脑)或产生蛋白酶多(如胰腺)的组织。
特殊类型坏死
干酪样坏死: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组织分解较彻底,加上含有较多的脂质,因而坏死组织略带黄色,质软,状似干酪,故称干酪样坏死。光镜下不见组织轮廓只见一些红染的无结构颗粒物质。
脂肪坏死:属液化性坏死,分为酶解性和创伤性两种。前者常见于急性胰腺炎。
纤维素样坏死:纤维素样坏死是发生在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的一种坏死。光镜下,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消失,变为境界不甚清晰的颗粒状、小条或小块状无结构物质,呈强嗜酸性,似纤维蛋白,有时纤维蛋白染色呈阳性,故称此为纤维蛋白样坏死。常见于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此外,急进型高血压病、胃溃疡的小血管壁也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坏疽:组织坏死后因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
坏疽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倒流通畅的四肢末端,因水分散失较多,故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
2)湿性坏疽:多发生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阑尾、胆囊等。
3)气性坏疽:也属湿性坏疽。系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所致,除发生坏死外,还产生大量的气体。
电烧伤有哪些并发症
较常见的电烧伤并发症有:急性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继发性出血、气性坏疽(特殊细菌感染)、白内障、肝脏损伤等。
气性坏疽治疗措施
1.紧急手术处理 在抢救严重休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同时,须紧急进行局部手术处理,手术前静脉滴注青霉素200万U和四环素0.5g。一般应采用全身麻醉,不用止血带。术中应注意给氧,继续输血,输液和应用抗生素。在病变区作广泛、多处切开(包括伤口及其周围水肿或皮下气肿区),切除已无生活力的肌组织,直到具有正常颜色、弹性和能流出新鲜血的肌肉为止。敞开伤口用大量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术后保持伤口开放,用过氧化氢液湿敷,每日更换敷料数次。
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截肢:a、伤肢各层组织均已受累且发展迅速;b、肢体损伤严重,合并粉碎性开放骨折或伴大血管损伤;c、经清创处理感染仍不能控制,有严重毒血症者。截肢部位应在肌肉未受累的健康组织处。截肢残端不缝合,用过氧化氢液湿敷,待伤口愈合后再修整。
2.高压氧疗法 在3个大气压纯氧下,以物理状态溶解在血内的氧比平时增加20倍左右,可提高组织的氧含量,抑制气性坏疽杆菌的生长繁殖,并使其停止产生α毒素,一般在3天内进行7次治疗,1次/2h,间隔6~8h。其中第一天作3次,第二、第三天各2次,在第1次治疗后,检查伤口,并将已坏死的组织切除,但不作广泛的清创或切除至健康组织。以后,根据病情需要,可重复进行清创。通过这种治疗方法,不少患肢的功能可得以保留。还观察到,凡能完成最初48h内5次高压氧治疗的病人,几乎都能存活,但需要有高压氧舱的设备,野战条件下难于应用。
3.抗生素 大剂量使用青霉素(1000万U/d)和四环素(2g/d),兼可控制化脓性感染,减少伤处因其他细菌繁殖消耗氧气所造成的缺氧环境。待毒血症状和局部情况好转后,即可减少剂量或停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1.5~1.8g/d,静脉滴注。
气性坏疽的临床特点
1、“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厌氧菌)所致的肌坏死或肌炎;
2、梭状芽胞杆菌在人畜粪便与周围环境中(特别是泥土中)广泛存在;
3、梭状芽胞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需具备缺氧环境,故伤后污染此菌的机会很多,但发生感染者不多;
4、此病发展急剧,预后严重;
5、通常在伤后1-4天发病;
6、患者烦躁不安、杂有恐惧或欣快感;
7、皮肤、口唇变白,大量出汗、脉搏快速、体温逐步上升;
8、患者常诉伤肢沉重或疼痛,有如胀裂,程度常超过创伤伤口所能引起者,止痛剂不能奏效;
9、局部肿胀与创伤所能引起的程度不成比例,并迅速向上下蔓延,每小时都可见到加重;
10、伤口中有大量的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渗出物,当移除敷料时有时可见气泡从伤口中冒出;
11、皮下如有积气,可触及捻发音;
气性坏疽病怎么办
1.清创:由于擦伤表面常常沾有一些泥灰及其它脏物,清洗创面是防止伤口感染的关键步骤。对于一般小的伤口,可先用自来水或井水把伤口外面的泥、灰冲洗干净。可用淡盐水(1000 毫升凉开水中加食盐9 克,浓度约0.9%)。
2.消毒:可在伤口涂上碘酒等消毒药水,沿伤口边缘向外擦拭,注意不要把碘酒、酒精涂入伤口内,否则会引起强烈的刺激痛。也可用20%按叶煎剂代替碘酒、酒精消毒皮肤。
3.上药:可在创面上涂一点红药水(红汞),此药有防腐作用且刺激性较小。但要注意不宜与碘酊同用。
4.包扎:在伤口上盖一块干净的布,轻轻包扎后再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对于一些大的伤口,可先用干净的布压住伤口注意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气性坏疽有哪些表现
潜伏期可短至6~8h,但一般为1~4天。
局部表现 病人自觉患部沉重,有包扎过紧感。以后,突然出现患部“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患部肿胀明显,压痛剧烈。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紧张,苍白、发亮,很快变为紫红色,进而变为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犹如煮熟的肉。伤口周围常扪到捻发音,表示组织间有气体存在。轻轻挤压患部,常有气泡从伤口逸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
全身症状 早期病人表情淡漠,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快速(100~120次/min),呼吸迫促,并有进行性贫血。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谵妄和昏迷。
气性坏疽病诊断鉴别
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伤口分泌物检查和X线检查,如损伤或手术后,伤口出现不寻常的疼痛,局部肿胀迅速加剧,伤口周围皮肤有捻发音,并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脉搏加速,烦躁不安进行性贫血,即应考虑有气性坏疽的可能,伤口内的分泌物涂片检查有大量革兰染色阳性杆菌,X线检查伤口肌群间有气体,是诊断气性坏疽的三个重要依据,厌氧细菌培养和病理活检虽可肯定诊断,但需一定时间,故不能等待其结果,以免延误治疗。
鉴别诊断
1.芽胞菌性蜂窝织炎 :感染局限于皮下蜂窝组织,沿筋膜间隙迅速扩散,但不侵犯肌肉,一般起病较慢,潜伏期为3~5天,虽然也以伤口疼痛开始,伤口周围也有捻发音,但局部疼痛和全身症状较轻,皮肤很少变色,水肿也很轻。
2.厌氧性链球菌性蜂窝织炎 :发病较缓慢,往往在伤后3天才出现症状,毒血症,疼痛,局部肿胀和皮肤改变均较轻,有气肿和捻发音出现,但气肿仅局限于皮下组织和筋膜,伤口周围有一般的炎性表现,渗出液呈浆液脓性,涂片检查有链球菌。
3.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 :可出现组织间气肿,且有高热和谵妄等毒血症状,但局部肿胀发展较慢,脓液具有大肠杆菌感染的脓液特征,即脓液稀薄,呈浆液性,脓液涂片检查可发现革兰染色阴性杆菌。
气性坏疽发病机理
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产气夹膜杆菌产生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尿少、肾组织坏死、水肿、液化,肌肉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的分解和明胶的液化,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生恶臭。由于局部缺血,血浆渗出,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和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
气性坏疽威胁受伤者
气性坏疽发生在创伤处
梭状芽孢杆菌是厌氧菌中的一类,包括产气荚膜杆菌,恶性水肿杆菌,败血杆菌、溶组织杆菌和产芽孢杆菌。这类细菌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才能生存。正因为这种细菌的厌氧特性,所以平常不容易见到这种感染,一般只发生在开放性骨折,深层肌肉广泛挫伤、挤压坏死后。这些情况下多数都有大量的坏死组织存在,而坏死组织中由于没有血液循环,也就没有氧气。这时,如果具有产气特点的梭状芽孢杆菌污染,就可能发生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带来剧烈疼痛
气性坏疽一般在受伤或受到污染后三四天左右发生。细菌会在伤口内产生大量的气体,并致组织水肿,因此会引起伤口剧烈疼痛,有人形容这种疼痛为胀裂样的疼痛,这也是气性坏疽最早和最主要的症状。气性坏疽的伤口也有一些其他特殊表现,如伤口周围水肿、皮肤苍白、紧张甚至发亮,然后很快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灰黑色,并出现内有暗红色液体的大小水疱,伤口内可以流出带有恶臭的浆液性和血性液体。
气性坏疽和普通感染最大的区别是在轻轻挤压伤口周围的皮肤时有“咯吱咯吱”的感觉,类似于用手使劲握雪的感觉,这是因为肌肉组织中有气体的原因。在压迫伤口边缘的时候甚至可以见到气泡和血性液体从伤口流出。由于感染比较重,病人的表现是很虚弱,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快,有时发烧可达40度以上。无论是全身表现还是局部表现,病情发展都非常快,甚至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就可以急剧恶化。
治疗要快速及时
一旦诊断明确,治疗必须紧急进行,手术要在1小时内开始。首先要在全身麻醉下马上完全敞开伤口,用大量双氧水冲洗,这样可以打破组织的缺氧环境,将病变部位做多处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和污染的异物等。同时,全身使用大剂量抗生素。
预防气性坏疽的最好办法是在发生创伤后6小时内将伤口彻底做清创处理,用大量的双氧水冲洗,清除坏死的组织。为了防止气性坏疽传播,病人应当进行隔离,病人用过的一切衣物,伤口敷料,手术器械等也应该单独收集后消毒处理,以防交叉感染。
没有伤口不会感染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的传播不像传染病一样,对于正常人,只要没有伤口就不会发生感染。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中,人人都可能接触,只是因为没有合适的环境,所以没有发生感染。
气性坏疽病的症状有哪些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保存伤肢和挽救生命的关键。所以,要尽早作出诊断。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伤口分泌物检查和X线检查,如损伤或手术后,伤口出现不寻常的疼痛,局部肿胀迅速加剧,伤口周围皮肤有捻发音,并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脉搏加速、烦躁不安进行性贫血,即应考虑有气性坏疽的可能;伤口内的分泌物涂片检查有大量革兰染色阳性杆菌,X线检查伤口肌群间有气体,是诊断气性坏疽的三个重要依据。厌氧细菌培养和病理活检虽可肯定诊断,但需一定时间,故不能等待其结果,以免延误治疗。
潜伏期可短至6~8h,但一般为1~4天。
局部表现 病人自觉患部沉重,有包扎过紧感。以后,突然出现患部“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患部肿胀明显,压痛剧烈。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紧张,苍白、发亮,很快变为紫红色,进而变为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犹如煮熟的肉。伤口周围常扪到捻发音,表示组织间有气体存在。轻轻挤压患部,常有气泡从伤口逸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
全身症状 早期病人表情淡漠,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快速(100~120次/min),呼吸迫促,并有进行性贫血。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谵妄和昏迷。
急性蜂窝织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丹毒 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及网状淋巴管引起的感染。局部表现为绛红色斑块,指压后退色,皮肤轻度水肿,边缘稍隆起,界线清楚。感染蔓延迅速,但不化脓,很少有组织坏死,易反复发作。下肢反复发作者,可有皮下淋巴管阻塞。
2.坏死性筋膜炎 常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发病急,全身症状重,而局部症状不明显。感染沿筋膜迅速蔓延,筋膜与皮下组织大量坏死。病人常有贫血、中毒性休克。皮肤可见溃疡、脓液稀薄,脓培养可有多种菌生长。
3.气性坏疽 产气性蜂窝织炎应与气性坏疽鉴别,后者病前创伤较重,常深及肌肉,伴有伤肢或躯体功能障碍;伤口分泌物有某种腥味。脓液涂片检查可大致区分病菌形态。
气性坏疽的一般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与尘埃传播
A.经飞沫传播:当病人呼气、大声说话、嚎哭、打鼾、咳嗽、打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病原体的粘液飞沫,体积较小(约15~100μm),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久(
气性坏疽通常不超过几秒钟)。人在说话时,可产生170个左右飞沫,飘扬1米远,最远达1.2米。咳嗽时排出460个左右飞沫,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最多达1万个以上,最远可喷出9米远。在飞沫中大部分是水分,还含有少量蛋白质,脱落细胞和病菌。这些微小的飞沫从口腔排出后,一部分散落于地,较为细小的在空气中随水分蒸发,形成更为细小的“飞沫核”悬浮于空气中,成为传播呼吸道疾病的凶手。
飞沫传播的范围仅限于病人或携带者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均可经此方式传播。从卫生角度考虑,交谈最佳距离应为1.3米。这样不会因交谈而感染上飞沫传染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