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的头临泣穴有哪些重要特征
足少阳胆经的头临泣穴有哪些重要特征
足少阳胆经的头临泣穴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入前发 际0.5寸。主治:头痛、目痛、结膜炎、角膜 白斑、鼻窦炎、小儿惊厥、热病、癫痫。
足临泣的准确位置图 足临泣作用机制
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足跗部,为胆经之腧穴,五行属性属木,由于木性疏泄,条达,故本穴有疏肝利胆,治疗肝胆郁滞的胁肋胀痛的作用,又可以和解少阳经气,治疗邪犯少阳的疟疾,加之“输主体重节痛”其通经活络,清利头目的作用加强,可用于胆经循路线上出现的各种疾患,如上可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及颈部的瘰疬,中可治胸胁部的乳痈,下可治下肢的痿痹瘫痪,以及局部的足跗肿痛,又因该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可调理带脉经气,进而调理月经,治疗妇科疾患。
足少阳胆经的完骨穴有哪些重要特征
足少阳胆经的完骨穴定位: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 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足临泣按摩手法 按摩足临泣主治疾病
足临泣上通于目(足少阳胆经在头部有一头临泣穴,位于目上入发际五分处),按摩足临泣穴具有疏肝熄风,化痰消肿的功效, 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现代常用本穴治疗高血压,失眠,头痛,中风,胆囊炎,肠结石,乳腺炎,月经不调等症。
地五会是什么意思
地五会穴,属足少阳胆经。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
地:地部也;五:五脏六腑也;会:交会也。地五会名意指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本穴所处为足背外侧陷者中,胆经上部经脉足临泣穴传来的气血又为天部的寒湿风气及地部的寒冷水湿,穴外天部的飘散阳气至此后因本穴气血的寒冷收引而化雨冷降穴内,穴外地部的溢流水液也汇入本穴,本穴如同五脏六腑的气血汇合而成,且气血为地部经水,故名地五会。五会名意与地五会同。
针灸阳陵泉作用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为本经脉气所入,且足少阳胆经循行“过季胁”,阳陵泉为治疗胁肋部疾病经验要穴,该穴有疏泄肝胆,和解少阳,清热除湿,祛风散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等。
按摩阳白有什么好处 阳白穴穴位解析
阳,天部的意思,这里指气;白,明亮清白的意思。“阳白”的意思是指胆经的湿冷水汽在这个穴位处吸热后胀散。本穴物质是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汽,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这个穴位就已经受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所以名阳白。因为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足少阳胆经的头临泣穴,同时还外走阳维脉,所以这个穴位是足少阳阳维的交会点。
足临泣的意思是什么
足临泣穴,经穴名。《灵枢。本输》原名临泣。《圣济总录》名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穴。胆经输(木)穴,俞穴,属木,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足临泣穴”。“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足临泣穴”。
“胆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
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时亦向外部输出,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穴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气血特性相同,故为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瞳子髎是什么意思
瞳子髎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瞳子髎穴”:“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穴”。
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