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紧张就想大便 应激反应
为什么紧张就想大便 应激反应
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应激反应。当人类遭遇到困难的时候,交感神经就会开始兴奋,刺激人的内分泌系统,会马上分泌出肾上腺素,出现的典型反应就是战或逃反应。
这种时候,身体中的排泄物完全是身体的多余负担,只会阻碍我们逃命,所以身体自然会排出。实际上不只是人类会出现吓尿了,吓喷了的情况,许多动物,诸如狗,猫,老鼠都会出现,有利于生存。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心理因素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素分泌过多而引起的一组内分泌疾病。目前医学界认为本病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因感染、精神刺激等应激因素而诱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研究提示A型性格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诱发因素——应激反应有明显的相关性。A型性格的行为特点揭示了该类人群总是处于紧张、易于发生应激的社会环境中。而过度的应激反应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的干扰和损害是难以估量的。因此,甲亢患者在常规的临床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并加强其心理行为的治疗——对性格的矫治,这对于去除该病的诱发因素,加快患者的康复都具有积极意义。
延迟性应激反应有哪些表现
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但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有些症状是儿童所特有的。
1.创伤性再体验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2.回避和麻木类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长期或持续性地极力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拒绝参加有关的活动,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3.警觉性增高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
4.其他症状有些患者还可表现出滥用成瘾物质、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等,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同时抑郁症状也是很多PTSD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
5.儿童PTSD的症状特征儿童的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可表现为梦魇,反复再扮演创伤性事件,玩与创伤有关的主题游戏,面临相关的提示时情绪激动或悲伤等;回避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分离性焦虑、黏人、不愿意离开父母;高度警觉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过度的惊跳反应、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PTSD的表现也可能不同。
急性应激反应应该如何护理
1、对处于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患者,若不能主动进食,要给予输液、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每天的热量和其他支持疗法及照顾。
2、情绪稳定者需要注意保持良好心态,避免压抑,避免紧张。
3、规律饮食,不要暴饮暴食,按时吃饭,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多饮水。
急性应激反应的并发症
可并发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一种急性应激障碍的亚型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恢复后精神正常,一般无人格缺陷。
【症状标准】
(1)病前遭受强烈精神刺激;
(2)以妄想或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明显相关,而与个体素质因素关系较小。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和自知力严重受损。
【病程标准】病程短暂,仅个别病例超过1个月。消除病因或改换环境(如解除拘禁)后症状迅速缓解。
【排除标准】排除癔症性精神病,以及其他非心因性精神病。
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病原因
1.严重的生活事件 如严重的交通事故,亲人突然死亡,尤其是配偶或子女婚姻破裂,未婚有孕,被遗弃,被奸污,身患癌症,遭受失明,毁容,长期的夫妻或婆媳关系不合,难民移居异国,遇歹徒袭击,家庭财产被抢劫等创伤性体验。
2.重大的自然灾害 如遭受特大洪水,山洪暴发,地震、火灾、风暴泥石流等的侵袭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和财产巨大损失的灾难,幸存亲属在灾后出现精神障碍。
3.战争场面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报道,当交战双方进行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中,由于遭受炮击轰炸甚至白刃战的恐惧体验,战斗中的士兵有的可发生精神障碍,导致发病。
4.隔绝状态 被关进集中营,身受酷刑虐待,有的可发生精神障碍,拘禁性精神障碍较常见上述各种应激源无疑都可促成发病,可事实上并非大多数遭受异乎寻常应激的人都会出现精神障碍,而只是其中少数人发病。这就表明个体易感性和对应激应付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因之在分析具体病例时,要把应激源的性质、严重程度、当时处境和个性特点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及考虑。此外整个机体健康状况也有关系,若同时存在躯体重病或器质性脑病急性应激反应,发生的危险性可能随之提高。
延迟性应激反应怎么办
心理治疗
对于急性PTSD主要采用危机干预的原则与技术,侧重于提供支持,帮助患者接受所面临的不幸与自身的反应,鼓励病人面对事件,表达、宣泄与创伤性事件相伴随的情感。治疗者要帮助病人认识其所具有的应对资源,并同时学习新的应对方式。治疗中不仅要注意PTSD的症状,还要识别与处理好其他并存的情绪,如:相当比例创伤性事件的幸存者有强烈的内疚与自责。及时治疗对良好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和迟发性PTSD治疗中除采用特殊的心理治疗技术外,为患者及其亲友提供有关PTSD及其治疗的知识也很重要,还需要注意动员患者家属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力量,强化社会支持。
(1)心理动力学方法
PTSD的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是通过对焦虑抑郁障碍的治疗中改进而来的。Horowitz认为应激反应分为3个阶段:①初始阶段特征表现为创伤事件的痛苦现实和因愤怒伤心和悲痛而出现过度换气;②否认阶段,特征为对创伤事件强制性回忆的防御受害者对创伤性事件的记忆缺损,对创伤事件的线索不予注意并以幻想来抵消创伤性事件的真实性;③强制阶段,特征为高度警觉、过分惊吓、睡眠和梦的障碍,强制性反复出现的与创伤有关的思维内容和迷惑。若这3个阶段未完成,则可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他提出了一个简短的心理动力学治疗模式,治疗是为了发动患者的适应阶段,其目标是否定强制阶段;治疗的有效性取决于对创伤事件的再解释。
(2)认知行为治疗
PTSD的认知行为治疗也是来自对焦虑障碍的治疗方式改进。具体技术可以为暴露疗法。通过反复的重复暴露于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产生恐怖的过程,使个体的焦虑可以成为一种习惯而焦虑出现之前的触发因素则可能丧失作用。通过认知治疗改善患者否认回避现实的错误行为方式,提高适应能力。治疗时既要尽量消除应激事件的影响也要注意改造患者不良的个性特征。
(3)应激预防训练
这种方法包括一个教育阶段和一个应对技能阶段。教育阶段使个体认识到治疗的合理性,并在开始治疗时建立信心,以及与治疗者的良好关系。应对技能训练包括松弛技术,训练用于抵消负性思维反刍的思维中断技术,及用自我对话叙述法以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
(4)再生眼运动脱敏作用(EMDR)
EMDR技术包括睁眼想象暴露于创伤性事件,治疗过程中有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认知和情绪刺激性语言,伴随着持续性的视觉眼跟踪运动。有种假说认为快速眼扫描运动可以产生一种拮抗恐惧状态,因此具有与系统脱敏中放松练习相对等的作用。
药物治疗
(1)抗抑郁药物
最早的PTSD药物治疗研究是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丙米嗪结果显示疗效较好。后来有关SSRI类药物如帕罗西汀、氟西汀等治疗PTSD的研究也证实,能明显减轻患者的警觉性增高和闪回症状,也能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
(2)抗惊厥药
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在对越战老兵的研究中,显示对中度的PTSD患者有明显的效果。
尚无药物对PTSD的各组症状都能产生满意疗效,在运用抗抑郁剂治疗PTSD时剂量与疗程同抗抑郁症的治疗、治疗时间和剂量都应充分,有人建议缓解后还应给予1年维持治疗。根据病人症状特点,其他可以考虑选用的药物包括:抗焦虑剂、抗痉挛药物、锂盐等。除非病人有过度兴奋或暴力性的发作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心理疾病的应激反应和适应不良反应
1.应激反应: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险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应激事件是指对一般人来说都是相当危险或十分严重的事情,如亲人死亡、考试失败、家人分离、遭受挫折、意外打击、罹患不治之症、受辱、被盗、失火、天灾人祸、战争情境等皆为激性事件。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出现在每个人面前,会引起人们的应激反应,即引起人们心理和躯体上的一系列反应,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轻者表现为情绪紧张、感觉过敏、惊谎失措、疲劳无力等;重者为抑郁、恐惧、焦虑、木僵、遗忘,以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厌食、恶心、尿急、颤抖等);更重者出现肢体麻痹、失明,甚至导致休克或死亡。
2. 适应不良反应适应不良反应由各种精神刺激所引起,持续时间较长。其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因人而异。在同样的情景刺激下,有的人很快地适应,有的人慢慢适应,有的人根本不能适应,造成适应不良。适应不良,不同人表现也有差异,有人以情绪障碍为主,表现为抑郁、悲痛、烦恼、焦虑、恐惧等;有的人以行为障碍为主,导致攻击性和反社会的行为。
神经症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由大脑机能活动暂时性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或异常。其特征为持久的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能力减弱,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等;情绪失调,表现为情绪波动、烦躁、焦急、抑郁等,睡眠障碍,如失眠、恶梦、早醒等;有疑病性强迫观念,有各种明显地躯体不适应感,有慢性疼痛,急性头疼,腰痛,但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
为什么紧张头疼怎么回事 植物神经紊乱
过于紧张也可能会导致植物神经系统紊乱,从而导致头疼。
紧张会激活植物性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而交感神经系统是应激反应系统,会使我们的心跳加速,血流加快,运动能力变强,更加敏锐灵活,但是如果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导致身体技能衰竭,头疼就是表现之一。
急性应激反应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这虽是对症治疗,在急性期是必须采用的措施之一。特别是对那些表现激越兴奋的患者,更应应用,因为应用适当的精神药物后,使症状较快的缓解,可以改善接触,便于进行心理治疗。同时保证患者良好睡眠,减轻焦虑、烦躁不安,常用艾司唑仑(舒乐安定)、劳拉西泮、佐匹克隆和三唑仑等抗焦虑药或催眠剂,但药物剂量以中、小量为宜,不可过量和疗程不宜过长。对精神运动性兴奋,严重抑郁的病人可酌情选用氯丙嗪、氟哌啶醇等抗精神病药,或阿米替林及SSRI等抗抑郁药,选用何种药物依据病情灵活掌握。病情恢复后不宜长期维持治疗。
2、支持性治疗
对处于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患者,若不能主动进食,要给予输液、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每天的热量和其他支持疗法及照顾。
3、心理治疗
本病由强烈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因此心理治疗就有重要意义。
4、其他治疗
有严重自杀企图者或兴奋躁动者,可做电痉挛治疗2~4次。
当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要及时的就医,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急性应激反应征兆,很容易让自己丢了小命,千万不要任其不管。
运动对高血压有帮助吗 调节情绪
情绪激动是高血压患者的共同特点,是引起血压波动的原因之一,坚持运动可以减轻应激反应,稳定情绪,抑制身心紧张,消除焦虑状态。
应激因素是精神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应激与刺激的意义不同,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在人生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就可能导致应激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导致应激反应的生活事件包括失恋、婚姻失败、家庭内部矛盾、同学和同事之间关系恶劣、家庭成员或朋友故去等。自然灾害、社会事件或意外伤害也会导致群体严重的应激反应,如地震、海啸、洪水、泥石流、核辐射、火山爆发、战争、种族歧视、交通事故等。个人遭受的特殊境遇会导致个人,甚至整个家庭产生应激反应,如身体出现缺陷,患有各种严重精神病、恶性肿瘤、不治之症,受到虐待、性侵犯、禁锢、家庭暴力等。
受到突发应激事件刺激后常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一般在受到强烈精神刺激后短期内发生,多数患者出现精神焦虑、抑郁、恐惧,在事件发生后脑中会反复浮现事件的过程和情景,甚至出现睡眠障碍、做噩梦。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这些应激刺激,就可能导致精神症状加重,症状持续而导致精神疾病。
延迟性应激反应可引发精神反应迟滞
1.轻度IQ50~70。语言的理解力和使用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延迟,但能掌握大部分日常生活与会话用语。个人的生活能够自理,能从事家务劳动。主要困难在于接受学校教育。抽象思维能力缺乏、概括水平低下,往往有特殊的读、写问题。但大多数病人能接受训练,从事非技术性的手工劳动。病人多有明显的情感和社交能力不成熟。其中有些病人在精神因素作用下可出现行为障碍或精神病样发作。
2.中度IQ35~49。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发展迟缓。有些病人可具备简单会话能力,另一些病人只能理解简单的指令,不会使用语言。生活自理能力亦有类似延迟、动作表现笨拙,一些病人常需监护。学业进步有限,但少数病人能掌握简单的读、写与计算基本技能。提供专门的教育训练可使病人获得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但成年时期也很难达到完全独立生活的程度。本组病人大多数可发现器质性病因,癫痫、神经系统和躯体障碍也很常见。少数出现儿童孤独症或其他精神障碍。
3.重度IQ20~34。临床症状、器质性病因以及相关疾病方面与中度患者相似,但智力水平更低。
4.极重度IQ<20。成人智龄在3岁以下。语言理解和使用极为有限,最多只理解最简单的指令或提问,严重者不识亲人,不会说话,只能发出单音呼喊,无目的地乱抓乱咬,不能自理生活和躲避危险。大多数可发现器质性病因,多数伴有身体畸形、神经系统体征、癫痫或视力与听力障碍。这类病人有时被称为“白痴”。
急性应激反应有什么症状
临床表现
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为特点;随后,患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
有时,患者不能回忆应激性事件。这些症状往往在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如果症状存在时间超过4周,影响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还有一种临床亚型,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指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而与个人素质因素关系较小。一般病程时间也不超过1个月。
精神病是受精神刺激引起的不全面
我们常将应激源分为内部和外部应激。外部应激有恋爱婚姻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其中人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生活事件中主要的应激源;其他的还有交通事故、歧视、身体的先天缺陷、遗传性疾病、被遗弃、被强暴、被虐待等也是外部应激源的重要来源:内部应激源则是内部需求得不到满足、动机行为所挫引起,轻者出现应激反应,重者导致神经症、心身疾病的发生。
临床上,与急性应激有关的精神障碍有急性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反应在强烈精神刺激后几分钟至几小时起病,持续时间不超过1个月,表现为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表现焦虑、恐惧、事后反复回忆与梦中重新体验到精神创伤。慢性应激反应与人际特征关系较大,常见有适应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