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的教育究竟对孩子好不好
严格的教育究竟对孩子好不好
1、从小种下孩子叛逆的苗头。
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林高龙指出,在儿童心智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有一个内在的心理平衡机制,比如孩子小时候没有力量反抗外在压力,但会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进行家长不认可的行为,把家长施加的压力反作用于家长,以达到心理平衡。如果这种平衡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会形成一种爆发式的力量,到了青春期以后突然释放。这时侯,家长们往往武断地认为孩子“变坏了”,殊不知其实这是父母自己在孩子的童年期亲手种下的恶果。
2、极易导致孩子患上强迫症。
小孩子年龄小,性格还在塑型中。如果孩子一直受到过于严厉的管教,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很容易导致强迫行为,进而发展强迫性格。而强迫性格和强迫症之间关系密切。医学发现,不少强迫症患者在小时候都有过家教过严的经历,这让孩子反而失去了自我,家长、老师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等长大后一旦遇到某些压力或是外界因素的改变,就可能患上强迫症。
3、大大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对孩子管的太严,孩子一有错误动辄训斥,往往不能够真正帮助孩子克服问题,反而会强化缺点。因为,对孩子来说,通常是以成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已的,成人说他怎么样,他就认为自己是怎样的。而且这种数落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对以后发展很不利。
适当的期望值可以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促进成才。但如不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智力水平,盲目而无止尽地不断提高期望,会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水准,并让孩子丧失信心。家长的这种期望,也就会变成失望。
其实,孩子们也是有自尊心和进取心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在守规矩的过程中体验到守规矩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好处,比如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与赞扬等等,这个时候你甚至不用刻意要求他,他也会自觉且乐于守规矩的。
小孩容易生气怎么办呢
当宝宝生气时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 1、不要在孩子生气的时候不停的训斥,尤其不能“翻老账”,而正面引导他,如表扬孩子好的行为,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产生好的情绪。
2丶孩子生气时,家长要主动亲近他。因为亲人的抚摸与搂抱会使他感受到爱的温暖,使他的情绪定下来。这时家长可以开点玩笑逗乐孩子,让他的情绪随之好起来。因此,之一方式方法,从不同的侧面来引导孩子是非常必要的。3、通过游戏、劳动及体育活动使孩子的情绪得以发泄。家长可以参与孩子的活动,边玩边做边谈,让孩子渐渐忘记不愉快。
4、最重要的是,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家长要与他分析导致生气的原因,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他好孩子是不能为所欲为的、随便发脾气的,伤害别人就不好了。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榜样的故事,教育孩子要有修养、有度量、有宽阔的胸怀。 另外,家长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动怒、生气,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身教重于言教。
对孩子发脾气的坏处有哪些?
父母感到沮丧时,可能会把发脾气归咎于性格或其他什么原因,要么就事论事,丽最糟糕的则是归罪于孩子。其理由不外乎是:“如果孩子不惹是生非,我能发这么大火吗?”应该说,父母们并非不能对孩子发发脾气,只是有的父母发脾气过了火,所以不能起到教育目的。说得严重些,它只能使孩子变得愈发糟糕。
因为大人的这种方式本身已非本着教育孩子、“为孩子好”的目的了,甚至可以说,父母比较多地考虑到的是自己,例如“别人会怎么看”、“太丢脸了”、“这孩子怎么就不能给父母争口气,做些添光彩的事”等等.父母们应该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发脾气恐怕是最简单、也是最无助的方法。
它只能使孩子在一段时间过后照行其事,而另一种可怕的事实是,父母一心想戒除的坏脾气、坏性格,由于经常发作,不知不觉地遗传给了孩子——既然大人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我们也可以照此方式同样发挥。感到内心不安的父母过后会采取平静的态度。先是批评埋怨,后是大讲道理,然后便是“下不为例”。
以上就是对孩子发脾气的坏处。父母可以适当的对孩子发脾气,溺爱他们并不是一个好的疼爱孩子的办法。但是父母也不可以随意的对孩子发脾气,这会让孩子心理产生阴影和叛逆心理,可以适当的委婉的语气和孩子沟通,教育孩子,也不要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小孩子容易生气怎么办呢
1、不要在孩子生气的时候不停的训斥,尤其不能“翻老账”,而正面引导他,如表扬孩子好的行为,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产生好的情绪。
2丶孩子生气时,家长要主动亲近他。因为亲人的抚摸与搂抱会使他感受到爱的温暖,使他的情绪定下来。这时家长可以开点玩笑逗乐孩子,让他的情绪随之好起来。因此,之一方式方法,从不同的侧面来引导孩子是非常必要的。3、通过游戏、劳动及体育活动使孩子的情绪得以发泄。家长可以参与孩子的活动,边玩边做边谈,让孩子渐渐忘记不愉快。
4、最重要的是,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家长要与他分析导致生气的原因,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他好孩子是不能为所欲为的、随便发脾气的,伤害别人就不好了。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榜样的故事,教育孩子要有修养、有度量、有宽阔的胸怀。 另外,家长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动怒、生气,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身教重于言教。
以上就是小编所给大家介绍的关于宝宝总爱生气时可以采取的措施了,当宝宝生气时我们不应采取高压的措施去压迫宝宝也不应总是无条件的溺爱顺从他让他他养成“小皇帝”的性格。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多关心宝宝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在根本上理解宝宝教导宝宝。
7种教育培养让孩子出类拔萃
1、语言教育,孩子需要学习语言
正常的孩子,不到6足岁,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状况。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另外,孩子学习语言,对他来说,是游戏,不是功课。
2、知识教育,孩子需要认识生活环境
孩子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物和现象,他都好奇。孩子认识环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这就是科学发明的起源。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片面而且肤浅,深入的认识需要大人的帮助,而更深入的认识就非读书不可了。孩子对他生活的环境认识越多,他越有自信。
3、生涯教育,孩子需要认识人生
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之路百条千条,条条道路认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种意思。
4、思想教育,孩子需要培养智慧
智慧大部分是后天训练来的。和语言的能力一样,训练孩子的智慧,不但要从早,而且要从小: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和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做法的时候,鼓励他表达出来,做出来;更进一步,训练他推翻别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后引导他试着发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训练孩子的智慧,当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难;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励。成就获得肯定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原动力。
5、品格教育,孩子需要学习做人做事
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别人也愉快。做人做事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困扰着孩子,所以更要从小抓起。
6、创意教育,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
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现实。孩子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幻想对孩子的长大有重要的意义。
7、气质教育,孩子需要培养幽默感
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很像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汽车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驶。幽默感不管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润滑剂、清凉剂。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目的在于把幽默感变成孩子的生活习惯,并内化成孩子的气质。
宝宝到底能不能穿开裆裤
我觉得开裆裤不好。
开裆裤不好,不代表尿不湿就一定好,但是开裆裤是真不好。
只要不开裆,只要不强制孩子尿尿,别的方法我都觉得可以接受。
穿开裆裤的直接好处是,老人省了事儿,可以不用老洗裤子或者换尿不湿了。
穿尿不湿的直接好处是最适合孩子成长,包括玩耍时注意力集中,自己学会憋尿和释放。
所以要让老人好,还是让孩子好?
还有尿尿是孩子的本能,大人不要在这方面操太多心,顺其自然的让他们长大就好了。
所以有的人不要老想着怎么去调教孩子,怎么去教育孩子。有的事情交给孩子就行了,别以为自己有多高明。
父亲为何把孩子的教育推给母亲
日本在经济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另一方面,从各种不同角度研究日本教育方法的外国学者也在不断增多。我因为工作关系,与外国的日本教育研究者经常有谈话的机会。一次,一位美国学者突然说了这样一句令我大惑不解的话:“日本的母亲真是威胁和恐吓的专家。”
最近有机会向这位学者重新请教一下,在听过他的一番解释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位外国专家的观点。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日本母亲惯用的伎俩是吓唬孩子说,“妈妈不管你了。你自己一个人呆在那里吧。天黑了,鬼要出来了。”以前则是“抓小孩的人贩子来了。”孩子吓坏了,自然会带着哭腔求助于母亲。母亲在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之后,就会回过头来安慰自己的孩子。“好了,不要怕,有妈妈在,鬼不敢抓你。”
这位研究者认为,这是日本的母亲不愿让孩子离开自己的一种心理表现。据这位学者讲:
“美国的母亲是肯定不会说这种话的。她们会采用一种更为合理的说法。黑暗的地方也不可怕。世界上没有鬼。所以即便是爸爸妈妈都不再你身边,也不要害怕。因为你一点不比大人差。这样说,当然是鼓励孩子离开自己的怀抱,去独立生活。”
美国的母亲希望孩子尽早离开自己独立生活。因此,她们从小就拼命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如这位美国学者所说,日本的母亲之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惜使出威胁的手段,这的确是害怕孩子离开自己的心理在作怪。这也可以说是国民性的不同。但我认为,日本的父亲也应该承担一半的责任。
在日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最近的年轻夫妇提倡教育孩子是两个人的共同责任。可一旦有了孩子,父亲就以工作忙为由,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一股脑儿地推到母亲身上。如果教育孩子成了母亲的责任,不管是不是愿意,都势必会加深母亲和孩子的关系。
我认为,这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在日本工作的某法国女性,在周刊杂志上这样解释自己离婚的原因,“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和丈夫存在着意见分歧。我们每天为这件事情争论不休,最终无法达成一致。”
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夫妇对话,并因达不成一致而导致离婚,这符合法国人的性格。
且不说离婚,如果父亲能参加到孩子的教育中来,那么至少可以改变日本现在的母子关系。
家长打骂教育孩子的危害
孩子在3-6岁这个阶段最活泼好动,也经常会犯错,爱调皮捣蛋。很多人在发现处理孩子的事情上会控制不住打骂孩子,暂时可能孩子顺从了我们,但心灵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她家儿子我见过,有点内向孤僻。一有什么不如意,情绪波动很大。研究表示,打着长大的孩子,智商比其他的孩子要稍微差些,这与平时大脑神经刺激受损可能也有关系的。所以,光靠打去教育孩子并不是好办法。
家长一般打孩子,情绪都比较激动。面对小温馨的任性,调皮时,我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捏小温馨的耳朵,打她的小手。希望她能听话,不要和我唱反调。昨天晚上我生病,小温馨一直缠着我要陪她玩。可当时的我真的身心疲惫,好累好困,只想赶紧躺下睡一觉。我着急的让她出去自己玩,别打扰妈妈休息。她很固执,哪怕我躺下了她也陪我一起,还在一旁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当时的我已经快崩溃。
突然馨姥在外喊:“宝贝啊,来到客厅玩一会。妈妈生病 了得要休息,等她身体好了就会陪你玩了。我们要做个听话的孩子,好不好啊?”话音刚说完,小温馨看着我的脸蛋问:“妈妈,你是不是生病了?”我点了点头,无力地说:“是啊,妈妈头昏脑涨的,你听听,妈妈声音都变了呢。你还记得前些日子你也发烧生病了,在家睡了一整天后来是不是就好了啊?你先自己出去玩,妈妈睡一觉明天就可以陪你玩了。”小温馨很听话的关上门走开了,我听到她在外面对姥姥说:“我把门关起来了,这样就不会打扰她休息了。”
小温馨的这一举动让我心里充满了感动,因此我也明白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以为孩子小,太调皮,不懂事。可更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耐心,缺少和孩子的沟通。打骂对孩子是一种伤害,会让他心里产生恐惧,甚至在日后的成长发育过程中留下阴影。而如果换一种孩子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去教育,去引导,效果会事半功倍。
有一天晚上,我和小温馨在小区里游玩,看到这样的一幕情景:一个妈妈拿着棍子追打她的孩子,边打边骂:“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赶快给我停下来,等我追上看我不打死你。”孩子太小,哪能跑得过妈妈呢,很快他就被妈妈给抓住狠狠揍了一顿。小温馨听着哥哥哭得撕心裂肺的看着我说:“妈妈,哥哥被她妈妈打哭了,他一定很疼。”我摸了摸她的头说:”是啊,可能是他不听妈妈的话,犯什么错了吧。“
但教育孩子还是要回家,在外尽量少动粗。孩子知道你要打他哪能不跑呢,虽说父母打孩子最多是警告一下,很少像个别的那样往死里打的。教育孩子首先要让他意识到自己犯错,多沟通多引导,而不是用打骂的方式让孩子屈服。分析打骂教育对孩子的六大危害:
1.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身边就有一个现成的案例,他从小被父亲打到大以至于封闭自己,不愿意和别人沟通。严重到有了抑郁症,最后还有自杀倾向。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千万不能光靠打。
2.会影响亲子之间的感情
我小时候经常被我妈打,当时和她的感情很微妙,几乎有什么事都不会主动和她交流,甚至很害怕她。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暴打谩骂孩子都属于极端的做法,伤害孩子还让彼此之间有距离感。
3.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现在很多的孩子都缺乏自信,不爱交流,封闭自己。很有可能长期处于一个压抑的环境里,所以他不敢主动去和别人说话,看到别人靠近会有不适感。家长要言传身教,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
4.会造成孩子恐惧感
三岁内的孩子神经发育都为完善,家长过度恐吓和粗暴会让孩子过度紧张,产生恐惧感。看到家长离开会抱着不放,会突然焦虑不安,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希望家长纠正自己的言行举止,打孩子有害无利。
5.会让孩子有仇恨心理
幼小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打骂会加剧孩子的不良行为。长期施暴不仅影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日后很有可能孩子会带着仇恨的心理成长,以至于报复别人,祸害社会。建议父母不要用权威压制孩子服从,采用适当的方法,循循善诱。
6.会让孩子养成说谎话的坏习惯
家长总希望靠打骂的手段能让孩子服软,认错,可其实孩子为了避免挨打,出于保护自己的心理很可能会违心的认错,长期以往会养成爱说谎的坏习惯。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吧。
家长在处罚孩子的时候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其他人在场,谁都有自尊,不希望被当众责备。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就该打,自己的孩子怎么管教是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是这样吗?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尊严,有权利说不。打骂不是教育孩子最佳的方法,甚至会导致孩子敏感,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对待孩子犯错我们不要一味地埋怨压制,要讲明道理,让孩子真正信服。
父母教育方式不一样怎么办
从你叙述的情况来看,我觉得与其说是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不如说是你与前夫沟通的问题,孩子教育只不过是你们沟通矛盾的一个集中体现。你是一个原则性比较强、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的妈妈,而你的前夫则是一个比较随和、比较照顾孩子感受的人。
不知道孩子分别花多少时间和你们相处,如果你们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实在存在不可调和得矛盾分歧,可以保持各自教育孩子的风格,不过要注意一点,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包括批评对方的教育理念,这样做会互相贬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造成孩子认知和情感上的混乱。如果可能倒是可以在孩子面前说说对方的好,因为教育方式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的好坏,也让孩子感受到一点父母双方对对方的接纳,从而自己也学会更多的接纳。其实允许父母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对待孩子也不一定是件坏事,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丰富性。
至于孩子的教育,最基本的原则是:尊重。规则、身教重于言传。这里的规则是指基本规则,每位父母在对待规则的态度上感受是不一样的,估计你是一个对规则要求比较高的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规则是要有的,但规则太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样不利,可能导致孩子的道德感过强,长大后形成强迫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