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吃什么药好
房颤吃什么药好
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病人栓塞的发病率,如何对房颤患者进行有效抗凝治疗为人们所关注。
1.瓣膜性房颤:二尖瓣狭窄伴房颤病人,长期接受抗凝治疗。栓塞发生率可减少50%。
抗凝策略:必须坚持长期抗凝,推荐使用华法林,维持INR在2.0~3.0之间。如果发生血栓栓塞,应将INR目标值升高至2.5~3.5之间,同时加用阿司匹林80~160毫克/日。
2.非瓣膜性房颤:指没有瓣膜病的房颤。每年大约有5%的病人发生脑中风或其他栓塞,是预防的重点人群。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分为高、中、低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大于75岁、高血压、左室功能减低。抗凝可使脑卒中下降68%,死亡率降低33%;已发生脑栓塞的病人,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47%。
抗凝策略:高危患者推荐使用华法林长期抗凝,维持INR2.0~3.0之间。治疗期间如发生栓塞事件,增加抗凝强度到INR2.5~3.5。同时加用阿司匹林。
3.房颤复律:房颤患者不论通过药物或电复律,都可引起全身血栓栓塞。
抗凝策略:只要房颤超过48小时,复律前都应进行抗凝治疗。治疗前应仔细检查,如发现左心房或左心耳有血栓,即不能复律,应继续华法林抗凝,维持INR2.0~3.0之间。在复律后至少继续华法林抗凝一个月。
房颤药物治疗方法
(1)β受体阻滞剂 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
(2)钙通道拮抗剂 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尤其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3)洋地黄 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
(4)胺碘酮 可降低房颤时的心室率,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胺碘酮治疗房颤效果
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约200多万美国人患有此病,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数将增至1000万1。房颤可以是阵发、自行缓解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需要进行心脏复律。房颤极少是一个一次性事件,但预期房颤会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复发。85%的患者在心律失常发作之初有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胸痛,但症状常常在患者接受控制心律或心率的治疗后消失。
与房颤相关的病残率和死亡率,与这些症状以及血流动力学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相关。维持窦性心律的策略并未显示可降低总死亡率或脑卒中的危险,但是可改善患者的功能贮备和生活质量。控制心律的策略没能降低患者死 亡率的部分原因,是用于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有毒性。
ECG检查就是常规十二通道心电图检查,因为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只能通过心电图检查表现出来。所以你在吃药之前以及吃药的过程中必须定期做心电图,一是来评价用药后的反应,心律失常有没有纠正或者有没有改善,二是指导继续用药!
胺碘酮用来治疗房颤,必须在心内科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自己不能随意用药!
房颤通过药物可以控制,但是复发的可能性非常大,对于快房颤,一般常用的就是用胺碘酮注射液静脉使用注射泵按照一定的剂量与浓度推注24小时,看有没有转为窦性心律的可能,如果没有,就停止注射,改用口服用药。
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电生理治疗的方法,是通过微创的方法治疗,费用比较昂贵,好像得6万以上吧,一般得做3次左右才能彻底治愈!
心房颤动的饮食要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心房颤动的患者不能贪杯。心房颤动的患者可以少量饮酒,酒类中以干红葡萄酒最好,白酒次之,心房颤动的患者每日饮酒以不超过二两为宜,不能贪杯。过度饮酒会刺激心房颤动的患者并损伤胃粘膜,损害肝功能,容易发生脑出血。酒精的刺激,会使心房颤动的患者本就紊乱的心跳加快,心房颤动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心慌不适。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更会因酒精的刺激诱发心房颤动发作,并使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延长。
其次心房颤动的患者饮食要清淡为宜。大多数心房颤动的患者是因高血压?、冠心病引起心房颤动的,对这些心房颤动的患者而言,保持清淡饮食,无疑是最佳的辅助治疗。水果、蔬菜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纤维素,还含有较多的钾,对心房颤动的患者控制血压、保持电解质平衡都十分有益。心房颤动的患者要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奶类等;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此外,心房颤动的患者学会控制油脂和胆固醇的摄入亦十分重要。
再者心房颤动的患者要稳定饮食。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来说,在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的同时,常要进行抗凝治疗,服用华法林,心房颤动的患者一定要注意饮食的相对稳定性,不能随意大幅度改变饮食,以免因饮食因素而影响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心房颤动的患者到医院复查抗凝效果的前一天和检查当天,更不能随意更改饮食。
专家指出,我们在关注心房颤动的饮食要注意哪些问题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对心房颤动的患者的护理问题。心房颤动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也要调整好情绪和心理问题,必要时我们的 医务工作者和心房颤动的患者家属要对病人多做心灵关怀。
哺乳期上火吃什么药
当哺乳期妈妈要承受上火的时候,实在难耐,会考虑吃药来缓解。但是,吃药也要考虑到对宝宝的影响。哺乳期上火吃什么药好?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妈妈随意用药,因为用药后会对宝宝的健康带来一定影响,这时候要根据医生的辩证来合理用药。
哺乳期上火吃什么药好需要根据医生确诊妈妈的具体病情来确定是否用药。需要提醒妈妈们的是,自己切不可乱服牛黄解毒片等药物,因为此类泻火药里面有大黄、人工牛黄等成分。建议此期间多注意饮食问题,以清淡饮食为主。
用药物预防房颤效果怎么样
房颤的药物预防方式:
因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所以采用一些药物如地高辛、倍他乐克等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使心室率维持在60至70次每分钟的理想标准,可使患者憋气、心慌症状消失。服用抗凝血药如华法令或阿司匹林等防止左心耳内血栓形成,预防脑中风等危险地发生。
同时,在进行房颤预防的时候要注意:房颤一旦发生,由于电重构规律,即便除去病因,房颤仍然会发生。因此一切引起房颤的病因应在房颤发生之前给予去除才能真正做到预防房颤。 LIFE试验发现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钾、缬沙坦等可以减少新发房颤的发生,已发生过房颤复律后可巩固维持窦性心律,这类药提供一个很好的房颤预防的方法。
心房颤动用药讲究
恢复并维持正常心律
得了房颤,患者最希望心律恢复到正常水平。一般来说,初次患病7天以内,药物复律的成功率高于70%。目前证明有效的药物有多非利特、依布利特、氟卡尼、普罗帕酮和胺碘酮等。而患病超过7天,成功率就降低至60%以下了。有效药物包括多非利特、依布利特等,胺碘酮也同样适用。
许多患者复律成功后,容易再次发作,仍需用原来的药物维持,不能感觉良好就擅自停药。此外,应定期检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若有不适感随时告诉医生,以及早发现不良反应。
目标二: 不能恢复正常心律者,一定要控制“心跳”
有些患者即使早期用药,也无法让“心跳”回到原来规则的节奏。这时,首要任务是防止“心跳”过快,控制在每分钟60~115次。
常用于控制“心跳”的药物
症状表现 常用药物
单纯性房颤 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美托洛尔、普萘洛尔
房颤伴预激综合征(心动过速的一种类型) 胺碘酮、普罗帕酮、普鲁卡因胺
房颤伴心力衰竭 西地兰、地高辛、胺碘酮
“遭遇”不良反应
1 地尔硫桌、维拉帕米、美托洛尔及普萘洛尔的不良反应是血压下降和心率减缓。后两者还会诱发呼吸道症状,患有哮喘、支气管痉挛或阻塞性肺病者要谨慎选择。
2 如果正在服胺碘酮,最好别和排钾利尿剂合用,否则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胺碘酮会增加地高辛在血液中的浓度,诱发中毒症状。这两种药碰到一起,地高辛必须减量。长期服用胺碘酮还可能造成肝功能受损、肺纤维化、甲亢或甲减、皮肤或角膜色素沉着等问题,别忘了定期去医院检查。
3 西地兰、地高辛等同属“洋地黄类”药物,自行服用时,剂量不易控制。如果感觉自己“心跳”节奏突然改变,或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失眠,视力模糊等,就该立即停药。
房颤患者的认识误区
误区1 房颤无需及早诊治
房颤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昏倒。
2、增加血栓与中风的危险。房颤时心房丧失了充分有效的射血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进而形成血栓。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风病人许多是由房颤血栓所致。
3、长期的房颤会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另外,房颤往往合并其他心脏病,如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等。因此,房颤患者应及早到医院进行诊治。
误区2 持续性房颤比阵发性房颤患者症状要好,病情要轻
在房颤早期,患者自觉心慌明显,心跳时快、时慢,症状十分显著。当转为持续性房颤后,因长期对快心率的耐受或持续性房颤心率相对缓慢,上述症状反而好转。这部分患者很容易误认为自己房颤好了很多,忽视了治疗。其实,这部分患者恰恰是最危险、最需要正规治疗的房颤病人。
房颤的发展规律是从阵发性房颤逐步过渡为持续性房颤的,持续性房颤是该疾病的相对中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包括心力衰竭、血栓形成,脑中风等。一旦持续性房颤患者到再次出现明显症状时,大都合并了严重的并发症。在临床,许多阵发性房颤患者就是一等再等,直至转变为持续性房颤后,又忽略了进一步的治疗。最终,因为严重的偏瘫或气急,才接受正规的治疗,这样预后都非常不理想。其实,房颤的治疗和其他常见疾病相同,都应该及早治疗。在早期阵发性房颤时,若进行正规、系统的抗房颤治疗,特别是房颤的消融治疗,房颤是可以根治的。对于已经转为持续性房颤的患者而言,只要不因为自身症状的好转而忽视了治疗,在产生严重并发症之前,也应及时就医,正规治疗。
误区3 房颤患者阿司匹林抗凝效果与华发林效果相当
房颤中风的危险是正常心律者的5-6倍。是房颤患者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预防房颤引起的中风事件是房颤治疗中重要的一环。目前预防房颤血栓形成的药物有抗凝药物(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物(阿斯匹林)两大类。临床上公认华法林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而且有研究认为阿司匹林需每日300毫克以上才有效果。房颤患者中采取抗凝治疗的比例较低,大部分患者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50-100毫克)抗凝治疗。研究显示,房颤的抗凝治疗中,仅2.7%患者服用华发林,37%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由于华发林抗凝治疗需要定期验血监测,限制了其广泛使用,但从预防栓塞角度而言,尤其对高危患者(中风史、高龄并有高血压等),推荐首选华发林抗凝治疗。即使正规口服华发林抗凝治疗,部分房颤患者仍有发生栓塞的风险。近几年随着房颤消融技术的提高,目前的治愈率可达90%,有望无需抗凝药物,从根本上解除房颤患者的栓塞风险。
误区4 老年人房颤导管消融风险高,安全性差
老年人体质较弱,合并慢支、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不少人认为老年人房颤导管消融风险较高,其实这是对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方式不了解造成的。所谓导管消融其实是一种“微创”的介入操作。只需在局麻下,穿刺静脉,提供血管入径即可,只留有针眼大小的皮肤切口。导管送入心脏对引起房颤的病灶进行消融,手术需要2小时左右,手术后穿刺部位仅需要沙袋压迫6小时即可,老年人能很好的耐受。
房颤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此临床工作中老年人房颤占导管消融房颤80%以上。从国内外大的电生理中心实践来看,消融安全性很好,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实际上小于1%。我院电生理中心迄今已完成房颤导管消融逾600例,最大年龄为82岁,其中包括了合并各种慢性疾病的老年房颤,说明老年人房颤也可安全有效地进行导管消融治疗。
误区5 瓣膜置换术后的房颤患者无需治疗
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发生率较高。据报道,风心病中合并房颤的发生率高达30%以上。当风心病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术后,解除了瓣膜的狭窄,扩大的心房应该回缩,理想的情况是回缩至正常大小。但如患者合并房颤,这些风心病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术后,扩大的心房不但不回缩,而且继续扩大,最后心衰。这样,患者受了开胸手术的痛苦,花了很大费用,也无法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瓣膜置换术后的房颤患者也须要对房颤进行及时正确处理。最正确的方法是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我院已为近百例这类患者进行了房颤的导管消融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误区6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房颤不能根治。
器质性心脏病(如风心病、心肌病、甲亢型心脏病、高心病、冠心病等)患者同时并存房颤非常多见。由于抗房颤药物对于这类患者疗效更差,很多患者认为,自己在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一旦又发作了房颤,只能通过药物来控制一下心跳频率。殊不知房颤发作更加重心脏负担,恢复窦性心律对他们尤为重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熟的房颤外科治疗(左心房迷宫术)成功率几乎均在90%以上,提示器质性心脏病不是影响房颤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是与外科迷宫术理念极为接近的一种介入方法,由于其创伤小、临床根治率高(已经达到80%,二次消融可达到90%)的特点,在我院已经成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手段,而药物仅仅是辅助治疗的措施之一。
误区7 房颤患者只能药物治疗
大多数房颤患者首先选择药物治疗,尤其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常见的药物为心律平、莫雷西嗪、倍他乐克、地高辛、可达龙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对房颤患者的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经长期观察发现,这些药物的作用是暂时的,达不到根治的目的,而且,这些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长期服用者。近几年来导管射频消融为房颤的根治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我院自1999年开展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以来,为600余例房颤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达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特别是2004年引进三维标测系统后,成功率更是极大提高。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近90%,慢性房颤的成功率80%以上。在我院已经成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手段。
误区8 快-慢综合征患者只需起搏器治疗
快-慢综合征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快-慢综合征是心跳一会快、一会慢,快的时候为心脏乱跳-房颤,慢时心跳为40-50次/分。这种情况患者会选择安装起搏器,但是患者不知道这种心跳快和心跳慢的关系。如果患者平时心跳不低于55次/分,而且无心跳慢的症状,那么患者出现心跳慢是由心脏乱跳-房颤所引起。如果没有心脏乱跳-房颤,也就没有心跳慢。患者选择安装起搏器只能解决心跳慢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心脏乱跳-房颤的问题。因此,只有根治心脏乱跳-房颤才是最根本的方法。我院已为数十例这类患者进行了房颤消融术后,根治房颤后起搏器也无须更换。
治疗房颤最好的药有哪些
阵发性房颤:在房颤发作时,即可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也可选用复律的药物。发作频繁者,在其发作的间歇应使用作用于心房的复律药物。
持续性房颤:其治疗对策包括:
1)复律和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复发。
2)减慢心室率和抗凝。
3. 永久性房颤:是不可能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类房颤,治疗上应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和抗凝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减慢心室率的同时有正性肌力作用,可用于心功能不全的房颤病人;β受体阻滞剂,可拮抗交感神经活性;Ibuti1ide也是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延长心房和心室有效不应期,对正常心脏组织的传导几乎没有作用。Ibuti1ide 对新近发生的房颤转复有效。
治疗房颤的药物有很多,如何选用合适的房颤治疗药品还是要根据患者自身的症状对症下药,患者切勿病急乱选药物,盲目跟从其它患者选用的房颤药品,必须遵从主治医生开的药品,防止花费了高昂的价格选用了所谓的“治疗房颤最好的药”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房颤吃什么药
1、老年人缓慢型房颤多无症状,除病因治疗外,无需其他处理。
2、快速型房颤应尽快将心律控制到60—70/min,首选毛花苷C0.4mg静注,必要时可在1—2h后重复0.2mg,无效且无明显心衰者,加用少剂量阿替洛尔或维拉帕米。由预激所致的房颤禁用毛花苷C和维拉帕米,只能用胺碘酮、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
3、房颤属于快—慢综合症,上述药物均应慎用,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后可常规使用。
4、老年患者一般不采用除颤复律,因为除颤成功后复发的可能性大,心心室率不快且能耐受,加之老年人常伴有窦房结构病变(复律后不能由窦房结取代而继以更为不利的心律,如须除颤复律,在复律前应备有临时起搏器)。
5、老年也应慎重进行药物复律,因为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窦房结功能不全,任何抗心律失常的药物都会进一步加重窦房结的抑制,另一方面,老年房颤经转复正常心律后,长期用药维持亦不遗,不仅房颤可因为多种诱因易于复发,更因老年肝肾功能衰减容易诱发药物中毒。慢性房颤患者须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房颤患者吃什么好
一、房颤患者的饮食原则:
1、不能贪杯:房颤者可以少量饮酒,酒类中以干红葡萄酒最好,白酒次之,每日饮酒以不超过二两为宜,不能贪杯。过度饮酒会刺激并损伤胃粘膜,损害肝功能,容易发生脑出血。酒精的刺激,会使本就紊乱的心跳加快,病人会出现明显的心慌不适。阵发性房颤者,更会因酒精的刺激诱发房颤发作,并使房颤持续时间延长。
2、清淡为宜:大多数房颤是因高血压 、冠心病引起,对这些患者而言,保持清淡饮食,无疑是最佳的辅助治疗。水果、蔬菜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纤维素,还含有较多的钾,对控制血压、保持电解质平衡都十分有益。此外,控制油脂和胆固醇的摄入亦十分重要。
3、稳定饮食: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来说,在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的同时,常要进行抗凝治疗,服用华法林,一定要注意饮食的相对稳定性,不能随意大幅度改变饮食,以免因饮食因素而影响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到医院复查抗凝效果(INR)的头天和检查当天,更不能随意更改饮食。
二、房颤患者食疗方:
1、人参炖鸡:人参5--10g,鸡肉75--100g,大枣2枚水1碗放入瓦盅中隔水炖熟。油盐调味,饮汤,食肉。适用于心气虚房颤。
2、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0-30g,羊肉75-100g,生姜3片,大枣2枚,水1碗-1碗半,放入炖盅炖熟,油盐调味,饮汤亦可食肉。适用于心血少而体质虚寒的房颤患者。 3、麦门冬莲子百合糖水:麦门冬15g ,莲子(不去芯)20-30g,百合30g ,水适量,煲至烂熟,加适量冰糖(或白糖)调味食。适用于心阴虚的房颤患者。
4、鲜百合炒肉片:鲜百合100-150g,猪瘦肉100-150g,切片,炒熟,油盐调味食。适用于心阴虚,心神不宁的房颤患者。
5、参芪炖鸡肉:鸡肉100g,人参10g,黄芪 15-20g, 全当归15-20g,一齐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水炖3小时,调味供食。适用于气血两虚的房颤。 6、大枣炖猪心:猪心100g,大枣25g,同置碗内加水,文火炖2小时后调味食用。适用于气血两虚的房颤。
打针真的比吃药好吗
打针不一定比吃药好。在用药方法中,常用的方法是吃药和打针两种。有人总说:“打针比吃药好”。诚然,打针有其优点,如用药剂量准确,药物吸收迅速,见效快,药物可避免消化液的破坏等。凡病情危急不能口服药物的病人,或不适于口服的药物,都可以采用打针的方法。
但是不要忘记,打针有很多缺点。首先是操作复杂,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用具,还要严密消毒,并且会使病人疼痛。另外,打针要刺破皮肤、肌肉或血管,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问题,如感染、刺伤神经、传播疾病等。所以,打针并不比吃药好。当然,吃药也有缺点,比如药物吸收较慢,受胃内食物及服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见效慢。但如掌握得法,用药得当,也完全能够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吃药还是打针,要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加以选择,不可片面强调哪种方法好。应该掌握的原则:病情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口服能解决问题的,一般均应口服,非必要时不打针。
心房颤动预防怎可忽视
房颤的预防有哪些呢?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它的病因主要是高血压,房颤一旦发生,左心房就按组织学重构,电重构规律发展下去,即便病因去除,房颤仍然会发生。
房颤的预防可以分为基础预防房颤和药物预防房颤。
房颤的预防一:基础预防
因房颤的病因主要是高血压,所以做好高血压的预防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愉快的心境是房颤的预防最基本的。其次,房颤病人生活中要戒烟,限制饮酒。避免含有咖啡因的饮食、药物,诸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药。
房颤的预防二:药物预防
因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所以采用一些药物如地高辛、倍他乐克等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使心室率维持在60至70次每分钟的理想标准,可使患者憋气、心慌症状消失。服用抗凝血药如华法令或阿司匹林等防止左心耳内血栓形成,预防脑中风等危险地发生。
同时,在进行房颤预防的时候要注意:房颤一旦发生,由于电重构规律,即便除去病因,房颤仍然会发生。因此一切引起房颤的病因应在房颤发生之前给予去除才能真正做到预防房颤。LIFE试验发现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钾、缬沙坦等可以减少新发房颤的发生,已发生过房颤复律后可巩固维持窦性心律,这类药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房颤预防的方法。
房颤的预防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这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