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1.一般治疗 一般说来,治疗中最重要的是在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一种牢固的治疗关系。医生应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取得病人的信赖。经过初步检查之后,应与病人讨论鉴别诊断,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能。应向病人推荐合理的诊断和检查步骤,并向病人解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经过诊断性检查之后,应告诉病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同时向他们进行宣教、消除疑虑,抑制“过分检查”的趋势,将重点从寻找症状的原因转移到帮助病人克服这些症状。
医生应该探究病人的生活应激情况,包括病人与家庭、学校、人际关系及生活环境有关的事物。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是不太可能的,应指导病人减轻应激反应的措施,如体育锻炼和良好的饮食睡眠习惯。
还应了解病人近期的饮食或用药的改变。要仔细了解可能使病人症状加重的食物和药物,并停止使用它们。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体征有哪些
症状体征和诊断
在新生儿期,穿孔和出血可能是首发症状。至婴儿后期和儿童早期,虽然反复呕吐和腹痛可能提供诊断线索,但出血仍然可能是第一个被确认的症状。50%~60%儿童十二指肠溃疡有家族史。学龄儿童可以更好地确定腹痛范围,描述每天疼痛的时间以及与进食的关系。虽然典型症状在儿童中可以不出现,但腹痛与进食有关以及夜间疼痛可提示有溃疡病。
为明确诊断,首先作X线钡餐检查。如果钡餐检查结果阴性,但仍怀疑有溃疡,另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进行光纤内镜检查,这也是确诊的最好的方法,但10岁以下小儿需要全身麻醉。
如果不能使用内镜并且已排除溃疡样疼痛的其他原因(见上文复发性腹痛)之后,可选用第二种方法,即按下文描述,用组胺(H2 )阻断剂对儿童进行诊断性治疗。如果发生出血和穿孔,应测定空腹血清胃泌素,以排除促胃泌素瘤。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方法
器质性消化不良就是说由具体的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如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一些消化系统疾病都会引起消化不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器质性消化不良。关于治疗,当然只能从原发疾病下手,只有原发疾病得到很好的治疗,消化不良的症状才会得到缓解。
中医治疗:消化不良在中医属于腹胀、胃痛、脘痞范畴,按病因主要分为四型。
1. 脾胃虚弱型:由各种损伤脾胃的原因引起,导致脾胃运纳无力,脾气不升;主要症状见不思饮食、胃胀、嗳气、口淡无味;治疗原则是健脾益气、和胃化湿;
2. 肝气犯胃型:一般由精神抑郁、生气等不良情绪引起,主要症状以胃脘胀痛、纳呆嗳气、喜叹息、烦躁易怒、随患者情志因素而变化;治疗原则是疏肝理气,消食化滞;
3. 伤食型:一般由暴饮暴食、烟酒刺激引起,主要症状胃胀、嗳气,治疗原则是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4. 脾胃虚寒型:由于各种寒凉因素损伤中阳,引起腹部冷痛,食慾不振,遇寒则重;治宜温中散寒,健脾止痛。
功能性消化不良预防
一、进餐时应保持轻松的心情,不要匆促进食,也不要囫囵吞食,更不要站着或边走边食。
二、不要泡饭或和水进食,饭前或饭后不要马上大量饮用液体。
三、进餐时不要讨论问题或争吵,以免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四、不要在进餐时饮酒,进餐后不要马上吸烟。
五、不要穿着束紧腰部的衣裤就餐。
六、进餐应定时。
七、避免大吃大喝,尤其是辛辣和富含脂肪的饮食。
八、有条件可在两餐之间喝一杯牛奶,避免胃酸过多。
九、少食过甜过咸食品,过多吃糖果会刺激胃酸分泌。
十、进食不要过冷或过烫。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饮食护理
1、酸牛奶。先将牛奶加5~10%糖煮沸消毒,待奶液冷却后,徐徐滴入乳酸液(按每100毫升牛奶加5%的乳酸液5毫升),边加边搅,使成细颗粒状即成。酸牛奶易于消化,适用于胃肠炎的患儿。如果怕麻烦,可以到超市买现成的,不过一定要买质量好的。
2、胡萝卜汁。先用胡萝卜500克,洗净捣碎,加入少许水煮10~15分钟,用纱布过滤,加水至1000毫升,再加3~5%蔗糖煮沸倒入瓶中,煮5~10分钟消毒后饮用。
3、苹果泥汤。取熟透苹果500~700克,洗净后捣成泥状,放入淡茶水中。苹果纤维较细,对肠道的刺激小,并富含碱性及果胶,有吸附、收敛作用,适用于1岁以上的腹泻患儿。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1.早饱是指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以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
2.上腹胀多发生于餐后,或呈持续性进餐后加重。
3.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吃饭的时候容易饱而且腹部会有嗳气,并易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4.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在部分患者中与“恐癌”心理有关。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类型有哪些
1.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
此型以腹胀、早饱、嗳气为主。症状多在进食后加重。过饱时会出现腹痛、恶心甚至呕吐。胃动力学检查50%~60%患儿存在胃近端和远端收缩和舒张障碍。
2.反流型消化不良
突出的表现是胸骨后痛,烧心,反流。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炎。但24h小时酸碱度监测可发现部分患儿有胃食管酸反流。对于无酸反流者出现此类症状,认为与食管对酸敏感性增加有关。
3.溃疡型消化不良
其表现与十二指肠溃疡特点相同,夜间痛,饥饿痛,进食或服抗酸药能缓解,可伴有反酸,少数患儿伴烧心,症状呈慢性周期性。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和糜烂性炎症。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如何鉴别诊断
1.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反流亚型与其鉴别困难,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具有典型或不典型反流症状,内镜证实有不同程度的食管炎症改变,24h食管pH监测有酸反应,无内镜下食管炎表现的患者属于反流样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不易确定,但两者在治疗上是相同的。
2.消化性溃疡 具有溃疡样症状的器质性消化不良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幽门管溃疡,幽门前区溃疡,糜烂性胃窦炎。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亚型前必须进行内镜检查以排除以上器质性病变。
3.胃轻瘫 许多全身性的或消化道疾病均可引起胃排空功能的障碍,造成胃轻瘫。较常见的原因有糖尿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运动障碍亚型时,应仔细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胃轻瘫。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什么表现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和呕吐,病程多在2年左右,症状可反复发作,也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或发病时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有多个症状的叠加。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诱因说不清。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4型:运动障碍型;反流型;溃疡型;非特异型。
1.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
此型以腹胀、早饱、嗳气为主。症状多在进食后加重。过饱时会出现腹痛、恶心甚至呕吐。胃动力学检查50%~60%患儿存在胃近端和远端收缩和舒张障碍。
2.反流型消化不良
突出的表现是胸骨后痛,烧心,反流。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炎。但24h小时酸碱度监测可发现部分患儿有胃食管酸反流。对于无酸反流者出现此类症状,认为与食管对酸敏感性增加有关。
3.溃疡型消化不良
其表现与十二指肠溃疡特点相同,夜间痛,饥饿痛,进食或服抗酸药能缓解,可伴有反酸,少数患儿伴烧心,症状呈慢性周期性。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和糜烂性炎症。
4.非特异型消化不良
临床表现不能归入上述类型者,常合并肠易激综合征。除了反流型消化不良,其他几种分类并无重要的临床意义,许多患儿并不止归入一个亚型,对患儿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大。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什么表现,上述的情况在孩子出现了后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所表现的症状也不大相同,不过在孩子出现恶心等情况后,我们一定要注意,并且注意观察。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了饮食和环境、胃酸分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道运动功能异常、心理因素以及一些其他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吞气症、肠易激综合征等。
(二)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下述机制有关:
1.饮食与环境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症状往往与饮食有关,许多患者常常主诉一些含气饮料、咖啡、柠檬或其他水果以及油炸类食物会加重消化不良。虽然双盲法食物诱发试验对食物诱因的意义提出了质疑,但许多患儿仍在避免上述食物并平衡了膳食结构后感到症状有所减轻。
婴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孩子的消化器官发育还不完善,消化液分泌不充足,胃内酶的功能还未完善,胃及肠道内粘膜柔嫩,消化功能还比较弱,加之父母的喂养方式不当,滥用抗生素,以及胃肠炎症,天气变冷,机体抵抗力变低等原因就会造成孩子消化不良。消化不良使食物长期停留在胃中,就会造成饮食积滞,肠胃产生内热,内热变无法散去,便会出现肚子胀、夜卧不宁、口臭、吐奶、大便稀,有酸臭味,并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等症状,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应避免再进食过多食物,改食一些具有健胃消食积作用的食物,如白萝卜。如果孩子只是一时食量过大造成的不消化,可以选用一些含有山楂、麦芽、山药、陈皮等健胃消食作用的中药。
家长如何处理宝宝的消化不良。
首先,父母们要适当控制宝宝们的食量,俗话说:"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与寒"。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未成",也就是说,小儿无论是在体质上还是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不完善的,如果在饮食上不加注意的话,经常吃高脂肪、高营养的食物,很容易运化不了,积聚在体内形成食热,这就是中医上说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道理。所以营养再丰富、再好吃的食物也不能吃太多,要根据宝宝们正常的饮食搭配食物,拒绝掉多余的食物
其次要注意荤素搭配,要辅以蔬菜来调节酸碱平衡及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第三家长们还要控制宝宝们零食的摄入,以免影响正常的饮食。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FD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
1.早饱是指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以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
2.上腹胀多发生于餐后,或呈持续性进餐后加重。
3.早饱和上腹胀常伴有嗳气。恶心、呕吐并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患者,呕吐多为当餐胃内容物。
4.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在部分患者中与“恐癌”心理有关。
5.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经年累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一、西医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要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2、一般治疗: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患者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消除患者对所患疾病的恐惧和疑虑;失眠、焦虑者可于睡前口服适当镇静催眠药。
3、药物治疗:FD尚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性对症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适用以上腹痛伴有反酸为主要症状者,可选择碱性制酸剂或酸分泌抑制剂,如西咪替丁等H2受体拮抗药或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药等。
(2)促胃肠动力药:适用于以上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者。多潘立酮为周围性多巴胺受体阻滞药,常用剂量为10mg,3次/d,饭前15min服;西沙必利为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用量为5~10mg,3次/d,餐前15~30min服用,疗程2~8周。但西沙必利可致腹鸣、稀便或腹泻、腹痛和心肌QT间期延长等副作用,故现已较少应用,心脏病人更应慎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为中枢性及周围性多巴胺受体阻滞药,因长期服用锥体外系副作用大,故现已少用或不用。近年来新的促胃肠动力剂,如莫沙必利、依托比利等也可选用,莫沙必利常用剂量为每次5mg,3次/d,于餐前1/2h服用。对疗效不佳者,抑制胃酸分泌药和促胃肠动力药可轮换用或合用。
(3)抗H.pylori治疗:对小部分FD伴有H.pylori感染的患者应加用杀灭H.pylori药物,一般采用二联或三联药物疗法。
(4)抗抑郁药: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明显焦虑、紧张、抑郁等症状者可试用抗抑郁药,但起效较慢。常用药有二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25mg,2~3次/d;具有抗5-羟色胺作用的抗抑郁药,如氟西汀20mg,1次/d等,宜从小剂量开始,注意药物副作用。
(5)其他:可用黏膜保护剂,如氢氧化铝凝胶、铋剂、硫糖铝、麦滋林-S等。
二、中医治疗方法
1、实证
(1)邪热内结:
治宜清热消痞。代表方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胸闷加瓜蒌,恶心呕吐加竹茹,口渴加花粉。
(2)饮食积滞:
治宜消食导滞,和胃降逆。代表方保和丸合平胃散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苍术、厚朴、枳实、连翘)。
(3)痰湿内阻: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代表方平胃二陈汤(苍术、半夏、厚朴、陈皮、茯苓、甘草)。气逆噫气不除加旋复花,胸膈满闷加瓜蒌、薤白,痰黄,口干加黄芩。
(4)肝郁气滞: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消痞。代表方越鞠丸(川芎、苍术、香附、炒山栀、神曲)加味,气郁甚加木香、枳壳,痰多加陈皮、半夏。
2、虚证:
治宜健脾理气。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内金、枳壳)。若脾阳虚,加干姜,温运中焦,振奋脾阳。命火不足加附子、肉桂,脾肾同治。若脾虚而又水热互结、虚实相兼者,可用仲景泻心汤意,既调补脾胃,又辛开苦降,和中消痞。半夏、黄芩、黄连、生姜、干姜、党参、炙甘草、大枣。
3、中药
(1)香砂六君子丸(《中国基本中成药》):益气健脾,理气和胃,治脾虚气滞,胃部胀痛。
(2)枳木丸(《中国基本中成药》):健脾化食,行气消痞,治脾虚气滞食积,胃胀胃痛。
(3)平胃散(《实用中成药手册》):燥湿运脾,宽胸消胀,治湿浊中阻,胸满腹胀。
(4)香砂养胃丸(《中国基本中成药》):健脾祛湿,和胃畅中,消胀除满。
(5)加味保和丸(《中国基本中成药》):消食导滞,利湿和胃。
(6)越鞠保和丸(《中国基本中成药》):解郁舒气,和胃消食。
(7)左金丸(《中国基本中成药》):泻肝清胃,治肝胃热郁,泛酸灼热。
消化不良消化的因素是什么呢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
(一)发病原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了饮食和环境、胃酸分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道运动功能异常、心理因素以及一些其他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吞气症、肠易激综合征等。
(二)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下述机制有关:
1.饮食与环境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症状往往与饮食有关,许多患者常常主诉一些含气饮料、咖啡、柠檬或其他水果以及油炸类食物会加重消化不良。虽然双盲法食物诱发试验对食物诱因的意义提出了质疑,但许多患儿仍在避免上述食物并平衡了膳食结构后感到症状有所减轻。
2.胃酸 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会出现溃疡样症状,如饥饿痛,在进食后渐缓解,腹部有指点压痛,当给予制酸剂或抑酸药物症状可在短期内缓解。这些都提示这类患者的发病与胃酸有关。
然而绝大多数研究证实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基础胃酸和最大胃酸分泌量没有增加,胃酸分泌与溃疡样症状无关,症状程度与最大胃酸分泌也无相关性。所以,胃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3.慢性胃炎与十二指肠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大约有30%~50%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胃窦胃炎,欧洲不少国家将慢性胃炎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认为慢性胃炎可能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影响胃的运动功能,也有作者认为非糜烂性十二指肠炎也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应当指出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轻重,并不与胃黏膜炎症病变相互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