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腹痛父母须警惕
孩子频繁腹痛父母须警惕
腹痛是宝宝较常见的病症,这让家长很难判断病因。当孩子频繁腹痛时,则有可能是患了再发性腹痛。
再发性腹痛又叫复发性腹痛,是指儿童在3个月以内至少有3次的腹痛发作,临床上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
大量临床资料分析表明,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特点如下:
(1)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男女之比为3:5,此类患儿性格忧虑,情绪紧张、压抑、渴望被爱护;
(2)腹痛反复发作?可每周、每月发作1~2次,每次发作超过两小时,可自行缓解,腹痛发作以晨起多见,常于空腹或进餐时突然加重;
(3)疼痛部位主要在脐周,也可在腹部其他部位,腹痛为痉挛性或绞痛性,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常影响小儿正常活动,在发作间隙期则表现正常;
(4)体检腹部压痛多在中腹部或不固定,左下腹可摸到条索状腊肠管或粪块,无腹膜刺激征;
(5)化验血、尿、粪及肝功能等均无异常;
(6)常规解痉止痛治疗得不到理想疗效。
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的发病主要与儿童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有的孩子渴望得到家长的关注),一般不需治疗。若腹痛时间较长,呈绞痛发作,可在儿科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解痉止痛药如颠茄合剂、维生素K及促进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等。
给宝宝喂养误区父母须警惕
误区1:多给宝宝吃谷物类粮食,比吃蛋白质食物好
专家观点:给宝宝添加谷物类粮食,最好等到宝宝六个月后,因为对于宝宝来说,他的胃肠道中的淀粉酶含量很少,消化功能很弱,不像成人的消化功能那么强,如果过早过多添加谷物类,就会导致消化不良。
误区2:要早点给宝宝添加辅食,这样长得更快
专家观点:在给宝宝添加辅食的过程中,给宝宝添加的辅食是帮助宝宝进行食物品种转移的过程,使以乳类为主食的乳儿,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食的幼儿。因此对于那些着急为宝宝添加辅食的父母们来说,他们一定要要循序渐进,按照月龄大小和实际需要来添加,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否则会起到很不好的效果的。2-3个月可以添加鱼肝油,5-6个月可添加蛋黄、米汤、菜汁等。7-9个月可添加鱼泥、米糊、果泥、碎肉末、大豆制品等。10-12个月可添加稠粥、米饭、面条、水果、蔬菜等。添加辅食一定要注意:由少量到多量;由单一到多种;由粗到细;由软到硬。
误区3:给宝宝喂菜水比白水好
专家观点:在给宝宝的喂养过程中,有很多的老年人认为菜水比白水好,把任何食物用水煮一下后,再把菜水让宝宝吃下去更健康。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而应该让宝宝多喝白开水,因为喝白开水有利于排泄代谢产物,会减轻宝宝的肾脏负担。
误区4:宝宝不长牙就不能吃饭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般来说,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已经开始长牙,但有些宝宝长牙可能会早些或晚些,无论长牙早或晚,5-6个月就应该添加辅食了,可以吃一些蛋黄、米糊等食物,这样会更利于宝宝成长发育。
误区5:宝宝就应该吃百家饭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可能是上辈儿人的传统观点了,因而也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成人的口味较重,菜里面放的盐较多,如果让小宝宝经常吃成人饭菜,摄入盐量过大,会影响肾脏的功能,不利于宝宝生长发育,建议老年人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
误区6:给宝宝喝甜味的饮料没什么不好
专家观点: 宝宝应该少喝饮料,喝过多的饮料容易影响宝宝的食欲,还会减低消化功能,十分容易造成腹泻、腹胀、腹部不适,所以吃新鲜水果要比喝甜饮料好。
误区7:宝宝想吃就给吃,长得胖胖的,这样才健康
专家观点: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吃饱了总比饿着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其实宝宝的营养摄入很容易过量,造成很多肥胖儿,其实宝宝不是越胖越健康,如果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容易加重宝宝的胃肠负担,会经常出现不消化、积食的现象,孩子三天两头腹泻、发烧,其实就是吃得太多了,我们不主张饿着,但是应该适量,家长要改掉这个不良习惯,同时还要避免高脂高糖的食物,一定要记住,一个肥胖儿绝对不是健康的。
小孩眨眼睛很频繁是什么原因 不良习惯所致
有的孩子经检查眼部无任何异常,而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动作,或者喜欢模仿其他人多眨眼,天长日久,结果形成习惯性的频繁眨眼。父母应及时提醒帮助孩子自我控制。切勿责骂孩子,这反而会引起孩子过度紧张,使眨眼现象更为严重。
总之,引起孩子频繁眨眼的原因较多,治疗也不同,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诊断和治疗。家长一旦发现孩子频繁眨眼,应该及早就医,以免疾病加重。只要及时发现和治疗一般治疗效果较好。
婴儿期食物过敏怎么喂养
如今是儿童哮喘的高发季节。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防治教育中心)附属儿童医院陈育智教授指出,孩子在小的时候如果就有食物过敏,而未得到及时纠正,容易诱发哮喘。因此,要在孩子1岁前,警惕是否有食物过敏症状,及早提防哮喘的发生。
陈育智提醒,在婴儿时期有过食物过敏史却没有及时得到正确治疗的孩子,会诱发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她指出,食物引起的宝宝过敏在0到1岁中非常常见,宝宝早期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湿疹,还会伴有腹泻、便秘、呕吐、频繁哭闹等食物过敏症状。这时如果没有给予恰当的干预,部分孩子就有可能逐渐表现出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的症状。
因此,陈育智提醒家长尤其是那些本身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家长,要注意宝宝是否因食物引起过敏,如果婴儿出现湿症、持续腹泻等过敏症状,父母必须考虑是否是食物过敏。因为如果父母都是过敏性体质,子女患过敏性疾病的概率高达50%-70%。而有父母过敏史的婴儿,最好坚持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并且推迟鸡蛋等固体食物的添加。还要警惕牛奶、大豆、有壳海鲜等。一旦孩子被确诊为食物过敏,家长应在医生指导下对婴儿饮食进行调整,回避奶制品,可以考虑尝试无敏配方奶2-4周;4周后尝试恢复原先的奶制品,但如果症状出现反复,则需继续使用无敏配方营养粉至宝宝12个月大。
宝宝睡眠不采取的方式父母须警惕
1、摇着宝宝睡
有的宝宝在该睡觉的时候哭闹着就是不肯入睡,这时,一些性子比较急的妈妈则往往会选择把宝宝抱起来晃一晃,或者把宝宝放在摇篮里摇来晃去。其实,妈妈们如果选择让宝宝这样入睡的话,对于宝宝来说就成为了一种潜在的危险。由于小宝宝的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好,妈妈们如果此时对宝宝晃来晃去的话,则可能会使宝宝的大脑在颅骨内不断晃动,造成宝宝颅内出血,如果是轻者,则可能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如果严重的话,宝宝则可能会出现肢体瘫痪,甚至死亡情况。因此,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妈妈们一定不要让宝宝养成不摇晃就不能入睡的坏习惯。
2、让宝宝晚睡
有些父母是夜猫子,喜欢晚上睡觉睡的很晚,宝宝受了父母的影响,也有可能养成了晚睡的习惯。但是,由于宝宝的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是在夜间10点到晚上12点。因此,如果宝宝晚睡的话,宝宝体内的生长激素的分泌肯定会相应的减低的,那么,宝宝的身高便会受到影响了。此外,如果父母们让宝宝晚睡,还可能会影响宝宝白天的正常生活。所以,父母们应该以身作则,培养宝宝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这个习惯会让宝宝受益终生的。
3、含着乳头睡
有很多的宝宝喜欢在睡觉前含着妈妈的乳头,还有的宝宝在醒后就会吃母乳。父母们如果给宝宝采取了这种没有规律的进食方式,则很可能使得宝宝的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宝宝的消化不良情况;再者,如果宝宝呼吸不畅,导致睡眠不安,更为严重的是,宝宝还有可能引起窒息情况;此外,还会影响宝宝牙床的正常发育,易生蛀牙。
4、吓唬宝宝睡
有的父母为了让宝宝尽快入睡,经常采用吓唬的办法,说宝宝不睡觉,大灰狼就会来等等。其实,这样做反而会让宝宝的神经系统受到强烈刺激,使宝宝根本不能入睡或者入睡不安稳。况且,宝宝受到恐吓后,即便是睡着了也有可能做噩梦,睡眠质量大打折扣。
5、搂着宝宝睡
有的妈妈出于母爱,喜欢搂着自己家宝宝睡觉。可是,被搂着的宝宝呼吸不到新鲜空气,而是吸入了妈妈呼出的废气,因此,这对宝宝的身体健康很不利。此外,搂着宝宝睡还会限制宝宝自由活动,难以伸展四肢,影响血液循环和生长发育。
6、陪宝宝睡觉
一些妈妈喜欢陪宝宝一起睡。长此以往不但容易使宝宝产生“恋母”心理,形成依赖思想,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甚至于上学了仍要妈妈陪睡;而且,如果妈妈睡姿不好,睡熟后在床上翻来覆去,不小心压住小宝宝的面部,就有可能造成宝宝窒息死亡的“惨剧”。
7、宝宝俯卧睡
宝宝的睡姿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一些妈妈喜欢让宝宝俯卧睡,殊不知这种睡姿并不安全,因为宝宝的口鼻易被阻塞,会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称为猝死。最初一些西方国家也主张婴儿采用俯卧睡姿,但后来发现这种睡姿导致婴儿发生窒息猝死的机率增加,现在都提倡采用侧卧睡姿。
8、让宝宝睡电热毯
寒冷的冬天到来了,为了让宝宝睡在暖和的环境中,有些妈妈会选择让宝宝睡在电热毯上。其实,这样是很不好的,因为电热毯在加热的过程中,会因为温度过高会使宝宝体内水分丧失,发生脱水,引起宝宝烦躁不安、哭闹不停,使宝宝的健康受到损害。因此,父母们选择让宝宝睡在通宵加热的电热毯上是很不科学的。
9、卧室亮灯睡
有的父母喜欢把卧室的灯开得很亮,这对在同室睡觉的小宝宝是很不利的。小宝宝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如果夜间灯火通明,宝宝的睡眠时间就会缩短,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发育也会受到抑制。
10、宝宝蒙头睡
为了不使得自家小宝宝受凉,有的父母喜欢用被子把宝宝蒙得严严实实的。然而,小宝宝的新陈代谢远比成人旺盛,被子内的湿度又高,因此,容易引起宝宝出汗过度,使得宝宝发生虚脱和呼吸不畅。
孩子持续膝盖痛父母需警惕
小孩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膝部疼痛,尤其是夜间痛感比较明显,但第二天就没事了。这多数是一种生长痛,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如果持续地出现膝部疼痛,并伴有跛行,那就要注意小孩的髋部是否出现问题了。儿童股骨头坏死就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情况。
持续膝盖痛要留意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成人股骨头坏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前者是一种可治愈的自限性疾病。但该病的发生一般比较隐蔽,病儿通常开始诉说膝关节部位疼痛,跑步和行走过多时疼痛会加重,但休息后疼痛症状可以缓解。之所以先出现膝部疼痛,主要是因局部血运不足影响闭孔神经,从而引起膝部疼痛。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真正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由于髋关节周围组织受到损伤,导致供应股骨头的血管受损;股骨头得不到充分的营养,就会发生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
4~9岁更易发病
约80%的病儿是在4~9岁的年龄段发病,多为单侧发病,双侧病变一般占12%左右,男女比例约为4:1。
为什么该病多在4~9岁时发病呢?这是因为儿童在8岁之前,股骨头的血供主要由一条血管提供,我们称其为外骺动脉。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尤其是男孩子,喜欢跑、蹦、跳等活动,如果运动量过大或髋部受到外伤,就可能出现血管受损,导致股骨头血液供应部分中断或完全中断。结果,股骨头骨骺发生缺血性坏死。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是2~4年。如果不经治疗,病变愈合后,可能留下不同程度的畸形和关节活动障碍。因此,一旦确诊本病,就需要尽早治疗。治疗主要是消除影响股骨头骨骺发育的不利因素,防治或减轻股骨头出现继发畸形及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使坏死的股骨头能顺利地完成其自我修复过程。
对于病程晚期的病儿,如果出现股骨头脱位,就需要手术治疗(骨盆截骨术),效果仍不错。不过,部分晚期病儿经手术后,仍可能遗留下肢短缩的问题,行走时会出现跛行。因此,及早治疗很关键。
父母教育孩子警惕8个误区
1、互相抱怨
孩子出了问题,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家长抱怨老师、老师抱怨家长,甚至抱怨孩子。
心理学中有个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给问题归结原因时一般规律是这样的:事情办的漂亮,归因自己聪明能干有水平;出了问题,归因他人不好或环境有问题。
那么,孩子出了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大家都知道,孩子丢到狼群中八年后变成狼孩。其实,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
但是,我们做为家长,是不是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同一个教育体制,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样的任课老师,而只有家庭背景不同的情况下,成绩却是有排第一的有排50名的?我们做家长的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我们家长的责任呢?
无数实例证明: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最重要的人。
当我们能抱着“孩子教育,我的责任,我改变了,孩子一定会改变”的态度去思考,你会发现问题好解决了。你可以自己掌控局面。如果你认为问题出在老师或孩子身上,你会感到生气和无可奈何。因此,有人说,问题留给愚蠢的人去抱怨,而由聪明的人找方法去解决。
2、限制性信息太多
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这些带“不“字的命令好象许多条条框框在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字,外边加一个框子是什么字?是囚徒的囚字,别以为孩子愿意做皇帝,根据调查初中学生中有34%的学生想离家出走。两个初一男生扒火车离家出走,一周后,身上的钱花光了。当父母找到他们时,以为他们一定很想家,没想到,他们说如果捡到能卖的东西,还不想回家。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象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他们要求被尊重。
我替孩子说句公道话,我们大人有时真的很不讲道理,平时我们不给孩子锻炼、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孩子没有得到锻炼。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大人又说孩子这不行,那不对。仔细想想看,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能力差?因为没有锻炼机会。因此,我呼吁亲爱的家长朋友,对孩子要宽容,给孩子尝试犯错误的机会,也给孩子尝试成功的体验。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成长。而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
3、产生逆反心理的三个因素:说教、唠叨、比较
有些家长问,为什么孩子跟母亲作对?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因为他已经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母亲,一件小事唠叨每完没了,上纲上线,引古论今。还有的母亲把以前的错误都翻腾出来,然后给孩子贴上负标签,你怎么那么笨?你这辈子算是没出息了……这样做是在强化错误、强化负面信息。
唠叨说教不如去做,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以身示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不要要求孩子。比如看电视,不让孩子看,首先大人要作出表率。
另外,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总是拿别人与他比较。你看人家……一个孩子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不要再拿我与别人比,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了。
4、四过分:过分的爱、过分的关照、过分的干涉、过分的严厉
过分的爱,已经使这一代不懂得什么叫做爱,什么是关心,什么是感谢。
过分的关照,使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能干的母亲培养出不能干的孩子。
郑板桥临死的时候,让儿子给他做馒头。并给儿子留下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值得我们借鉴。
过分的干涉,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过分的严厉,使得孩子的人格扭曲。不知道我们是否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你再踢球就打断你的腿!你真笨你怎么不如人家?人家考试能考前三名,你为什么不能?期末考不到前十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
这话是被自己亲生儿子打死的母亲,在临死前对儿子说的话。正是这些话才使得徐力,一个17岁的好学生,拿起榔头砸向了母亲。
5、亲子关系错位
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主仆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警察和犯人的关系、经济合伙人的关系……甚至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而比较适宜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以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和充电器。
6、缺少童心
孩子为什么不与你说心里话?因为许多朋友用量大人的尺子量孩子,认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你不理解他,他当然不会和你说心理话。想一想如果我们10岁或17岁,我们会怎么做?
当我给中学生讲完课,十二三岁的孩子在反馈表上写到:“老师,我以为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理解我们。”这样的话是不是该让我们大人反省一下我们的所作所为了?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家长的思维新区是什么?我以为,应该是孩子的心灵世界。
7、只问分数
家长最关心的是学习,是打多少分,我能理解。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不爱学习。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探讨一下: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学习?答案很简单:因为学习有痛苦,所以不爱学习。如果学习有快乐,就爱学习。
所以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
我一个朋友的小孩跟我说:我妈说上句我马上知道她要说的下句,整天就那么几句话:“你看人家孩子得了多少多少分,你看你,还不赶快去学习,别看电视了,快去写作业。打那么点分还好意思要踢足球?不行,告诉你,这个暑假那都不能去,在家给我乖乖的补课。”我都烦死了,她越说我越不爱学。
经常有家长朋友跟我说,我儿子太懒,不爱学习。问我怎么办?我们看“懒”怎么写:心束负。心被束缚住了。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把他的心调动起来。也就是激发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来自于:信念、目标、兴趣、爱好、好奇心、被承认、被赞赏、成功的体验、责任感等等。
所以希望家长当好充电器的角色。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学习热情。
有些家长就问:充电器怎么当?怎么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兴趣、爱好产生的原因是对某一事情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产生源于被肯定、被欣赏。我想问一问?大家是不是经常用肯定和赞赏的口气对待孩子呢?
8、忽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有多大的胸怀做多大的事情。清华有一名高考状元,高三时,中午从来没有睡过午觉,他利用午睡时间作数学作业,为的是在下午自习时,同学问他问题时,不必让同学等待。他不但节省了同学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且锻炼了口才,扩展了解题思路。其实帮人等于帮自己。不但要培养孩子学习好,品德更要好。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关心别人,自我中心,耐挫力差。这就是一点小事就会发生自杀或他杀的主要原因。
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了做人的教育,比如,好习惯的培养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宝宝转奶的正确原则
转奶不要太频繁
据专家介绍,新爸妈必须在心里有这样一个基本的意识:婴儿是不适合频繁转奶的。由于孩子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充分,对于不同食物的消化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因此,父母万不可让孩子频繁转奶。“有的父母以为‘转奶’就是在不同牌子的奶粉间互相转换,其实相同的牌子,不同的阶段之间的奶粉,或同一牌子,相同阶段,但不同产地的奶粉的变化也都属于‘转奶’。父母需要特别小心。”
转奶不适有何症状
如果父母认为宝宝不适合喝之前牌子的奶粉,也可以考虑转换品牌,但要明确转奶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那么如何确定宝宝是否“转奶”成功了呢?“转奶不适”会表现出什么症状呢?
据了解,宝宝出现“转奶不适”通常会出现以下几个表现:拉肚子、不爱吃奶、呕吐、便秘、哭闹、过敏等。其中“拉肚子”最为严重,而“过敏”则表现为皮肤痒,出红疹,父母要边给孩子转奶边观察孩子的适应状况。
宝宝频繁腹痛须警惕
腹痛是宝宝较常见的病症,这让家长很难判断病因。当孩子频繁腹痛时,则有可能是患了再发性腹痛。
再发性腹痛又叫复发性腹痛,是指儿童在3个月以内至少有3次的腹痛发作,临床上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
大量临床资料分析表明,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特点如下:
(1)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男女之比为3:5,此类患儿性格忧虑,情绪紧张、压抑、渴望被爱护;
(2)腹痛反复发作可每周、每月发作1~2次,每次发作超过两小时,可自行缓解,腹痛发作以晨起多见,常于空腹或进餐时突然加重;
(3)疼痛部位主要在脐周,也可在腹部其他部位,腹痛为痉挛性或绞痛性,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常影响小儿正常活动,在发作间隙期则表现正常;
(4)体检腹部压痛多在中腹部或不固定,左下腹可摸到条索状腊肠管或粪块,无腹膜刺激征;
(5)化验血、尿、粪及肝功能等均无异常;
(6)常规解痉止痛治疗得不到理想疗效。
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的发病主要与儿童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有的孩子渴望得到家长的关注),一般不需治疗。若腹痛时间较长,呈绞痛发作,可在儿科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解痉止痛药如颠茄合剂、维生素k及促进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等。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再发性腹痛中约有10%属于器质性再发性腹痛,常见的疾病有慢性便秘、肠道寄生虫病、慢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肝胆疾病和慢性肠炎等,这类患儿需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警惕频繁眨眼的孩子
1)先天性眼睛内翻或倒睫:
专家指出,有些小孩因为先天性眼睑内翻,使得睫毛倒伏在眼球表面,刺激角膜而引起眨眼和流泪等现象,这种情况下的频繁眨眼,只要家长细心观察还是可以发现的。眼睑内翻的情况,很多会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逐渐减轻,至4岁左右自愈,但严重的话则需要通过手术矫正。
2)习惯性眨眼:
在3岁以内的婴幼儿阶段较为少见,年龄稍大些的孩子相对多一此。表现为小孩平时没有什么异常,有大人或外人在场时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而挤眉弄眼的,或者是身边有频繁眨眼的人,孩子模仿他,结果,慢慢就形成了习惯性的频繁眨眼了。像这种情况,父母应该要及时提醒并帮助孩子自我控制。
3)眼部炎症或异物的刺激:
由于沙尘天气,或由于不洁的手揉眼睛等不良习惯,导致因细菌、病毒、衣原体等感染或是因异物飞溅入眼而引起角膜炎或结膜炎,也会造成孩子频繁眨眼。专家表示,除了眨眼增多之外,还有诸如眼睛发红、发痒、分泌物增多、流泪等表现,年龄在些的孩子会诉说眼睛不舒服或眼痛,此时父母应该带孩子先到医院请医生检查后,再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眼药水或取出异物。
4)眼睛疲劳而引起的眨眼:
电子产品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有些孩子由于过多地使用电子产品如电视、电脑、手机、Pad等,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部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眼干、眼痒、眼部烧灼异物感、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眼部胀痛、眼眶痛等症状。这主要是因为电视、游戏等影像变化速度快、画面闪烁,长时间盯着看后可引起视觉中枢失去平衡,兴奋性增高导致眼外肌持续收缩而痉挛,瞬目作为反馈性防卫动作相对增强。对于这种情况,专家提醒,应适当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让孩子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尽量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每天总的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必要时验光配镜,及时屈光矫正近视、远视、散光等现象。
5)儿童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是多组肌群不自主抽动,在眼部主要表现为频繁瞬目或不自主瞬目,另外还可伴有多部位抽动或复合性运动抽动,如皱眉、歪嘴、耸肩等,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行为改变,有的孩子还会发出怪声,甚至骂人、说脏话等。这种疾病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在治疗上要以矫正为主,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及时提醒并帮助孩子自我控制,但切忌操之过急,切勿训斥打骂孩子,以免造成孩子心理紧张而加重病情。
6)体内营养素缺乏:
反射性瞬目的传入路是三叉神经,传出路是面神经,主要受大脑皮质的支配。如果孩子长期偏食挑食时,可能会导致体内某些营养素缺乏,特别是当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时,可引起神经肌肉的应急性增高而导致神经功能的紊乱,进而出现频繁瞬目。
痛经频繁警惕子宫内膜异位
一、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即可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即随月经周期而变化,但仅有部分受孕激素影响,能产生少量“月经而引起种种临床现象。
二、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
1、人工流产手术,子宫腔与盆腔、腹腔的压力不平衡,子宫内膜组织被吸入盆腔和腹腔。
2、剖腹产手术,子宫内膜组织随羊水可能留在手术切口处和盆、腹腔各处,一旦时机成熟,子宫内膜就会生长。
3、经血逆流、阴道闭锁粘连,子宫内膜组织不能随经血顺利地排出,就只好从输卵管逆流向盆腔和腹腔。
4、多次生产,子宫内膜层的损伤使子宫内膜组织可以到达子宫肌层,为形成一种特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提供方便。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害
正常妇女不孕率约为l5%,内膜异位症患者可高达40%。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任何部位所引起的妇科疾病。如在卵巢、子宫骶骨韧带、子宫下段后壁浆膜层、子宫直肠陷窝以及乙状结肠的盆腔腹膜等处,亦可在子宫肌层发生。
宝宝口臭父母须警惕
几乎每个成年人都过有口臭的经历,宝宝口臭也并不少见,常常令家长担心不已。确实,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宝宝口臭可能是某些潜在疾病的反应,爸爸妈妈们可一定要引起重视!
闻臭寻源
口腔作为人体的所需物质的入口,四通八达,口内有牙齿、牙床、咽、扁桃体、各种唾液腺,上通鼻腔,下达消化道和气道,横贯中耳,因此这些部位的疾病都可以导致口臭。唾液的气味也提供某些内脏的疾病信息。
口源性:口腔内有积奶或积存的食物残渣未能及时洗净;牙齿有大龋洞,内有腐败污物;牙龈发炎、出血,或有牙龈瘘管出脓;口腔溃疡、扁桃体炎、咽炎等。食物残渣、坏死组织和脓液受到细菌作用后,产生吲哚、硫氢基及胺类,可散发出腐败性口臭。
鼻源性:鼻炎、鼻窦炎,宝宝玩耍时把异物塞入鼻腔引起鼻炎、鼻出血而致口臭也是常见原因。
消化道源性:胃肠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种消化不良,常在嗳气时闻到这种酸臭味。进食大蒜、洋葱等食物可有该类食物的特殊臭味。宝宝过多的进食甜食、高蛋白、高脂肪食品也常致口臭。
呼吸道源性:气管炎、肺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呼出气体可带腐烂臭味。
耳源性:宝宝如患有中耳炎也会导致口臭。
闻臭辨病:
臭鸡蛋味:常提示消化不良,肝病。
腐败性臭味:多为口腔内炎症,口腔卫生习惯不良。
烂苹果味:提示酮症酸中毒。
脓性口臭:多为宝宝鼻腔异物、萎缩性鼻炎、鼻窦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等疾病的病灶处形成溃疡、糜烂、化脓引起。
酸味:多见于宝宝胃肠功能紊乱。
血腥味: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出血性疾病
氨水味:肝昏迷
防臭治臭:
1.培养孩子从小重视口腔卫生的习惯,做到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2.饮食要有规律。多吃蔬菜水果,粗细搭配,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
3.防止消化不良。当出现消化不良时,可适当服用一些助消化和胃肠动力药。
4.注意预防并及时治疗龋齿及排列不齐。少吃甜食,特别是睡前不吃甜食。
5.用中药芦根、薄荷、藿香煎液,或1%的双氧水、2%的苏打水、2%的硼酸水等,选择其中一种含漱,可减轻或消除口臭。
温馨提醒
宝宝持续性口臭延误不得,要找有经验医生作仔细检查,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方可消除口臭。
宝宝频繁腹痛须警惕
腹痛是宝宝较常见的病症,这让家长很难判断病因。当孩子频繁腹痛时,则有可能是患了再发性腹痛。
再发性腹痛又叫复发性腹痛,是指儿童在3个月以内至少有3次的腹痛发作,临床上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
大量临床资料分析表明,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特点如下:
(1)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男女之比为3:5,此类患儿性格忧虑,情绪紧张、压抑、渴望被爱护;
(2)腹痛反复发作可每周、每月发作1~2次,每次发作超过两小时,可自行缓解,腹痛发作以晨起多见,常于空腹或进餐时突然加重;
(3)疼痛部位主要在脐周,也可在腹部其他部位,腹痛为痉挛性或绞痛性,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常影响小儿正常活动,在发作间隙期则表现正常;
(4)体检腹部压痛多在中腹部或不固定,左下腹可摸到条索状腊肠管或粪块,无腹膜刺激征;
(5)化验血、尿、粪及肝功能等均无异常;
(6)常规解痉止痛治疗得不到理想疗效。
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的发病主要与儿童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有的孩子渴望得到家长的关注),一般不需治疗。若腹痛时间较长,呈绞痛发作,可在儿科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解痉止痛药如颠茄合剂、维生素k及促进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等。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再发性腹痛中约有10%属于器质性再发性腹痛,常见的疾病有慢性便秘、肠道寄生虫病、慢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肝胆疾病和慢性肠炎等,这类患儿需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这三大营养不良信号父母须警惕
一、面部虫斑
孩子的面部虫斑是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在孩子脸上的一片或几片色素减退性、圆形或椭圆形斑片,这些斑片刚开始时呈现淡红色,然后转为淡白,边缘清楚,可是上面覆盖少量细小鳞屑,并且孩子会有轻度瘙痒感。除了孩子的脸部外,上臂、颈部或肩部等处也会出现的。
有传统的说法认为,这些斑是孩子肚子里有蛔虫的象征,所以有虫斑之称。可是事实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这种以表浅性、干燥鳞屑性、浅色斑为特征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皮肤病,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身体里维生素缺乏,同样是孩子营养不良的一个早期信号。所以当父母们发现孩子长有虫斑情况后,再也不要凭虫斑就去给孩子吃打虫药了。父母们的正确做法应该是给孩子调整食谱,增加食物的花色品种,补足维生素,还可以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药片。
二、情绪变化
有相关的专家研究表明,当孩子出现情绪不佳、尤其发生异常变化时,父母们首先应该怀疑是否孩子体内某些营养素已经缺乏了。
当孩子出现郁郁寡欢、反应迟钝、表情麻木的情况时,则说明孩子体内缺乏蛋白质与铁质,此刻,父母们应多给孩子食用些肉类、奶制品、畜禽血、等高蛋白、高铁食品。
当孩子出现忧心忡忡、惊恐不安、失眠健忘时,则说明孩子体内b族维生素不足,此时父母们应多给孩子补充一些豆类、动物肝、核桃仁等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大有裨益。
当孩子出现固执任性、胆小怕事时,则说明孩子体内缺乏维生素a、b、c与钙质,此时父母们可以选择些动物肝、鱼、虾、奶类、果蔬等食物给孩子吃。
三、行为反常
当孩子出现不爱交往、行为孤僻、动作笨拙时,则可能是因为孩子体内缺乏维生素c的结果,因此,父母们可以在孩子的食谱中增加富含此种维生素的食物。如番茄、橘子、苹果、白菜等。这是最佳的治疗方法了。奥妙在于这些食物可以增强孩子的神经信息传递功能,从而缓解或消除上述症状。
当孩子的行为与年龄不相称,较同龄孩子幼稚可笑,表明氨基酸摄入不足,增加高蛋白食品如瘦肉、豆类、奶类、蛋类等势在必行。
当孩子出现夜间磨牙、手脚抽动、易惊醒,常是缺乏钙质的信号,应及时添加绿色蔬菜、奶制品、鱼松、虾皮等食品。
当孩子喜吃纸屑、煤渣、泥土时,此种行为称为“异食癖”,多与体内缺乏铁、锌、锰等矿物元素有关。海带、木耳、蘑菇等含锌较多,禽肉及牡蛎等海产品中锌、锰含量高,应是此类孩子最理想的盘中餐。
宝宝换奶粉注意事项
换奶不适有何症状
如果父母认为宝宝不适合喝之前牌子的奶粉,也可以考虑转换品牌,但要明确换奶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那么如何确定宝宝是否“换奶”成功了呢?“换奶不适”会表现出什么症状呢?
据了解,宝宝出现“换奶不适”通常会出现以下几个表现:拉肚子、不爱吃奶、呕吐、便秘、哭闹、过敏等。其中“拉肚子”最为严重,而“过敏”则表现为皮肤痒,出红疹,父母要边给孩子换奶边观察孩子的适应状况。
换奶不要太频繁
据专家介绍,新爸妈必须在心里有这样一个基本的意识:婴儿是不适合频繁换奶的。由于孩子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充分,对于不同食物的消化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因此,父母万不可让孩子频繁换奶。“有的父母以为‘换奶’就是在不同牌子的奶粉间互相转换,其实相同的牌子,不同的阶段之间的奶粉,或同一牌子,相同阶段,但不同产地的奶粉的变化也都属于‘换奶’。父母需要特别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