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教育从何入手
学龄前儿童教育从何入手
劳育方面由于这个时期孩子太小,劳育方面也只能是教孩子一些简单的生活劳动,如洗手、吃饭等。所以劳动方面的教育一定要从孩子本身的适应能力出发。
智育方面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儿童的兴趣,开发智力,并不是传授什么深奥的科学知识,是为以后的学习教育打基础。家长可以锻炼孩子识字、说话、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让孩子每天必须认识多少个字。
体育方面学龄前儿童最主要的教育就是体能的教育,平时多陪孩子做一些体育活动,跑、跳、攀、登都可以,这样能让儿童的骨骼和肌肉得到锻炼,提高外界适应能力。虽然孩子的生活都可以由父母照顾,但也要记得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和保持良好卫生的习惯,不仅仅是为了孩子健康考虑也为了让孩子体会独立的乐趣。
美育方面美育方面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还要教孩子优良美德。生活中很多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艺术,让人体验到美感,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有意识的让他们体验生活中的美,还可以利用孩子对美的感受去培养他们对音乐、舞蹈、乐器、文学作品等的兴趣,当然这个时期要选择比较浅显易懂的,因为他们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是很低的。
德育方面
学龄前儿童对事物的了解只是直观上的认知,并没有形成抽象的思维,而且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教育,告知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很可能会学到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德育的教育过程中,父母要亲身示范慢慢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不是一味的进行说教。
怎样正确选用含氟牙膏
目前,药物牙膏层出不穷,品种繁多,消费者无所适从,特别是选用含氟牙膏要谨慎,使用要更加小心。选用氟化物牙膏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在低氟区可用,高氟区禁用。饮水中含氟量低于lPPM可以使用,高于2PPM不宜使用。
少年儿童慎用,学龄前儿童禁用。因为少年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差,多数为被动刷牙,敷衍了事,牙缝中残留的牙膏刷不干净,4岁以下的幼儿甚至将漱口水和牙膏一起吞下去,危害性更大,每次刷牙必须要由大人监督。
重工业密集地区不能用。在生产过程中,氟随“三废”播散污染环境,使该地区氟含量增高。据统计,一座年产4~5万吨的磷肥厂,每小时要排出废气3.5万立方米,其中含氟约50公斤,大大超过安全量。
建议生产厂家在牙膏盒上标明“氟化物有毒,刷牙后不能残留”字样的警句,提示人们防患于未然。
老人慎用。50岁以上的人各器官功能降低,出现内分泌失调,极易产生骨质疏松症,如果再用含氟牙膏,无疑是火上加油。
在使用含氟牙膏之前,必须进行防止氟中毒的教育,正确掌握刷牙方法,刷完牙后必须将牙缝中残留的牙膏彻底清除干净,更不能将牙膏和漱口水吞入腹中。
学龄前儿童使用含氟牙膏时每次用“黄豆”大小的膏体的用量。学龄前儿童使用含氟牙膏时,一般挤到牙刷上一公分以内,一般是豌豆大小就可以了,刷完以后,要把牙膏漱干净,吐掉不要吞下去。
学龄前儿童健身操
1、基本体操。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说,要求以徒手操为主,并选学1~2套轻器械操,每套6~8节。家长要教小儿学习立正、稍息、看齐、向左(右)转、原地踏步、立定、齐步走、跑步走、左(右)转弯走等基础动作。对于动作方面,学龄前儿童走步要求步伐均匀,有精神地走;跑步时要求上体稍前倾,两手半握拳,屈肘在体侧,前后自然摆动,用前脚掌着地跑;跳跃时要求屈膝摆臂,四肢协调,用力蹬地跳起,轻轻落地,以保持平衡。
2、韵律体操。韵律体操指的是在徒手操和持轻器械体操的基础上,发展成以节奏为中心、以自然性动作为基础,并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有节奏的、有韵律的、连续性的身体练习。韵律体操的内容非常丰富,且动作新颖独特,把音乐舞蹈、技巧等融为一体,综合艺术和美的身体活动练习。韵律体操不仅可以发展孩子的柔韧、协调、灵活和耐力等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帮助孩子锻炼健美的体形,提高节奏感和表现能力。
学龄前体检的作用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快速生长期,每年一次的学龄前体检可以及时地检查孩子的身体发育状况,以便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发育程度,存在的问题。针对不理想的检查结果可以及时就医。
学龄前体检的作用就是给与学龄前宝宝一个安全的保障,让最脆弱的宝宝每年能够身体健康。
实践活动对儿童心理有何影响?
学龄前儿童主要是在游戏的活动中使心理得到发展的,离开了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心理的发展。游戏活动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不仅是一种娱乐,而且也是一种学习。他们正是在游戏中发展智力、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熏陶感情、塑造个性,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迅速而良好的发展的。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也会怎么样。
因此,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开始。”所以,家长应创造有利的条件,帮助和指导孩子开始游戏活动,使他们的智慧之花,通过游戏这一“媒介”得到尽情开放。
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四个方面
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包括体、智、德、美四个方面。
1、体育: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有保健护理、保育营养还不够,还必须开展一定的体育活动,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儿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种脏器得到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
2、智育:早期进行智力教育重要的是把开发儿童的智力作为重点,即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学龄前期的智力教育,是为今后的教育打基础的,错过这个时期,以后再学习就十分困难了,甚至无法补偿,比如口语就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在学龄前期没有练习说话的机会,待到成人后即使花费很大的精力,也达不到正常人的口语水平。
家长要从培养儿童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几方面做准备,而不能以识多少字,学了几册算术作为儿童智力高低的标准。
3、德育:是指对儿童的品德教育。学龄前儿童对事物认识水平比较低,许多抽象的道理还不能理解,只能够了解比较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并且能够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如礼貌、善良、诚实等。儿童的模仿性强,会不知不觉地收到社会的影响,如不主动地进行教育,儿童则会有样学样。
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细致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儿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绝不是仅靠说教、讲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4、美育:是指对儿童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并教给他们初步的技能技巧,来表现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进行某些创造。艺术形式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大都用声音、色彩或动作姿态来描绘,这正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行为、语言对培养儿童的美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和家庭环境的美化、成人的举止、行为、服饰都很重要。
电动牙刷儿童可以使用吗
学龄前儿童不宜使用电动牙刷。学龄前的儿童只有一些软垢,很少有牙石等顽固的物质,没有必要使用电动牙刷大力摩擦。而且刷牙的时候,学龄前儿童掌握不了正确的方法,很容易损伤牙龈,使牙龈出现红肿、出血等症状,因此建议学龄前儿童最要不要选择电动牙刷。
如何对轻度弱智儿童进行教育
学龄前弱智儿童教育方案因提供服务的方式不同而各异,其中最常采用的有教育性家访、日托分组教育、家访与日托结合的教育和家长小组会议等等。尽管这些方案的最终目标都是降低环境条件低劣的婴幼儿将来被甄别为弱智的危险,但它们在课程重点的安排上有很大差别。例如,有的方案强调婴幼儿的感觉一运动练习,有的则强调纠正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
许多学龄前轻度弱智儿童班都把重点放在所谓准备性技能(即将来进行学习的必要条件)上。虽然正常儿童幼儿园也同样强调这类活动,但学龄前轻度弱智儿童班起点低,延续的时间长(2~3年,而非1年)。准备性技能包括以下能力。
1)静坐和注意听讲;
2)辨别听觉和视觉刺激;
3)听从指数;
4)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5)提高全面运动和细微运动的协调性(握铅笔、使用剪刀等);
6)发展自理技能(系鞋带、扣钮扣和解钮扣。把拉链拉上和拉开、大小便);
7)与伙伴交往.
幼儿期也是家长着手教育子女的绝好时期,有研究结果表明,家长有可能成为教育学龄前子女的称职老师.一些专家对环境条件较差的学龄前儿童的母亲进行训练,然后由她们来促进自己孩子的认识和言语能力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这组幼儿的智商比另外一组母亲未受过训练的幼儿平均高16分。
小学初级班
小学初级班的主要目标依然是培养轻度弱智儿童的准备性技能。这类轻度弱智儿童的实际年龄为6~10岁,而智力年龄仅为4~6岁;他们中大部分孩子需要接受与幼儿园正常儿童类似的课堂教育。小学初级班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学龄前儿童班课程的延续,所强调的仍旧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概念的形式。文化学习活动所占比重很大程度取决于每个孩子所接受过的学龄前教育的质量和深度。轻度弱智儿童就是从这时开始学习阅读、算术和书写的。对轻度弱智儿童提供教育,也是为了训练他们掌握必要的社会适应性行为技能。
小学中级班
为实际年龄9~13岁,智力年龄仅6~9岁的轻度弱智儿童举办的小学中级班比初级班更为普及,主要原因是轻度弱智儿童往往在入小学的几年后才被甄别出来。中级班尽管可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提供技能训练,但它的主要作用是传授文化知识,不过只是些功能性文化知识。正常儿童学习阅读等文化知识是为了日后学习历史等其他知识;而弱智儿童学习文化知识是为了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如阅读报纸、查阅电话簿、识别商品标签、兑换零钱、填写求职申请表等。
中学班
轻度弱智少年到了进初中或高中的年龄,准备性技能训练已几乎全无必要。在这一时期,课程比以往更强调功能性文化知识,而且社交和职业教育也占更大比重。布罗林(Broin)的职业教育模式反映了中学课程强调日常生活技能、个人社交技能和就业准备等“现实世界”诸方面的情况(表2-3)
表2-3布罗林的职业教育模式
日常生活技能
1.管理家庭财务
2.管理家具和家用设备
3.满足自我需要
4.养育子女和料理家庭生活
5.购买和准备食物
6.购买和缝纫衣物
7.参加市民活动
8.利用娱乐和闲暇
9.与周围社区交往
个人社交技能
10.培养自觉意识
11.树立自信心
12.培养社会可接受的行为
13.培养与人交往的良好习惯
14.培养独立性
15.作出正确决定,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16.与他人适当交往,就业指导和准备
17.了解和寻找就业机会
18.作出适当的就业决定
19.演示适用的工作行为
20.演示充分的体力和劳动技能
21.掌握某种有出售价值的专门工作技能
22.寻找、获得和保持满意的工作职位
资料来源:D·E·布罗林,《残疾人的就业准备》(第二版).改自《以个人能力为基础的十至十二年级职业特残教育模式》,俄亥俄州哥伦布,查尔斯·E·梅里尔出版社。
目前,轻度弱智中学班正越来越普遍地采用一种半工半读教育方案。这种方案的基本理论是,学校文化教育与职业经验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协调关系。方案将学生安排在社区的某个工作环境中,通过文化知识教育对学生的工作经验进行补充。
默赛尔和佩恩(Payne)对半工半读教育方案的五个阶段作了如下介绍:
①职业考察: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技能要求;②职业评价:对各种工作技能经验进行评价,以确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爱好;③职业训练:发展属学生一般爱好范围内的工作技能,这些技能通常是半熟练性的,涉及面很广,以使学生适应一定范围内的各种职业;④职业安排:安排学生中学毕业后的工作:⑤后续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亦可包括进一步训练和重新安排工作。
婴幼儿心理健康关键词
婴儿心理健康关键词:母爱
婴儿期(一岁以下)的心理健康是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起点,不仅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并对成人的心理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婴儿对周围事物、人物、环境产生相应的感知能与运动能。客观条件良好,会使婴儿产生愉快的情绪与情感,反之会产生烦躁与恐惧。
婴儿期母爱的温暖是首要的因素,如护理、哺乳时母亲的微笑面孔、爱抚动作、亲切的语言,不仅为婴儿提供物质营养同时又培育了心理健康。除母爱外,家庭人员、托儿所保育员等,同样给婴儿以母爱般的护理、照顾,使婴儿情绪愉快,对周围人物产生信任感;反之,则使婴儿变得呆滞、胆小恐惧。
幼儿心理健康关键词:语言
幼儿期(1-3岁)大脑生理结构逐渐发育完善,机体各系统器官加强了调节作用;并且断奶后,开始摄取幼儿饮食,接触周围环境日渐增多,促使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逐渐发育,语言发育更为迅速。
除母爱外,家庭、保教人员应与幼儿交流语言,防止发生口吃此期是关键时期。解答所问或满足合理要求时应亲切耐心,循循善诱,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快、亲切的环境中,对幼儿语言、思维、想象力以及性格的正常发育非常重要。
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关键词:性格
学龄前期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逐渐平衡,大脑结构继续发育,为大脑机能完善提供了生理基础,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注意力易于分散,易于激动,常表现多言多语,爬上爬下等,此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过程,不能误认为儿童多动症。
此期安排学习,应在游戏活动、手工作业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的兴趣爱好,如练琴、学画。要因人施教,不能强迫儿童多种内容一起学。
学龄前儿童开始形成性格,儿童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父母采取的培育方法,可使儿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如父母亲切和蔼、鼓励向上,正确培育则易于引导儿童形成自强上进、活泼开朗的性格;反之儿童经常受到训斥、责骂则易于形成忧虑、违拗的性格。父母与幼教机构对儿童不合理的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及性格特征的形成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此期给儿童以正面启发教育,会促进大脑抑制过程优于兴奋过程,能较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动。思维活动仍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尚属初级阶段。